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406章

大明1617-第406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慎明颇为不满的道:“文澜你听听,这人是不是一根雅骨也没有了。”

    张瀚哈哈一笑,不参与意见,孙敬亭反击道:“你若明早替我变出几千间房舍来,我全身都是雅骨也行。”

    李慎明哼了一声,说道:“今晚原是情绪极好,想和你还有文澜分韵作诗,看来还是罢了!”

    张瀚坐回座位,笑着摆手道:“遵路兄你未免太看的起我,我当年才刚刚开笔学作八股,作诗哪行。”

    “文澜,其实能开笔也就能作诗了。”屋中突然一阵风,外间竟是有人不经传禀,直接就进来了。

    张瀚凝目一看,来人正解下身上的披风,披风上也积了一层薄薄的雪花,待那人转过头来,不是孔敏行又是谁?

    “啊哈!”张瀚跳起来,大笑道:“这场雪下的好,下的妙,居然把至之兄给下出来了。”

    孔敏行含笑揖手,孙敬亭和李慎明两人自然上前与孔敏行执手说话,王长福和梁兴也过来迎接,梁兴笑道:“看大人这高兴模样,咱们领军前来,也未有这般待遇哩。”

    “你个军汉懂什么。”王长福抓住一切机会和梁兴抬杠,一脸鄙夷的道:“孔先生此来,怕抵得千军万马。”

    梁兴道:“我怎么不懂?孔先生来,怕是要在草原上拓土屯田了。”

    张瀚的打算还只是和孙敬亭还有李慎明谈过,谈的也不是怎么具体,梁兴这时倒是一口说出了他的打算,张瀚一征,接着便是大笑起来。

    蒋义这时也伸进头来,对张瀚笑道:“大人,我见是孔先生过来,就没有拦。”

    “嗯,你做的对。”张瀚笑笑,叫人加了个凳子,说道:“至之兄怕是一路赶过来的,应当没有用过晚饭,正好一起,赏雪饮酒吃锅子涮羊肉。”

    “好的很。”孔敏行原本一幅文弱书生的样子,饮食也经常克化不动,在和裕升这边总是四处奔波,不复当年在书斋中日夜苦读,身体比起以前强健很多,加上和裕升体系里跑圈锻炼之风甚浓,时间久了,孔敏行也加入其中,身体想不好也难,身体好,胃口就开,加上一路顶风冒雪前来,确实也是饿了。

    “不过,要稍等。”孔敏行没有落座,又笑着道:“我还带了个客人,不得允许,没有直接把他带过来。”

    张瀚问道:“哪位?”

    “是孙初阳。”孔敏行笑道:“他在部里请了三个月假,专门过来帮和裕升研制铸压银币的冲压机,我和王德榜还有李东学商量过,他们因为你不在,不好擅自作主,并没有接纳孙初阳,我这次过来商量事情,索性把他带过来,不然的话他闷在李庄无聊,不知道会不会惹出什么事情来。”

    “甚好,极好。”张瀚闻言大喜,立刻站了起来。

    张瀚现在要的是水力铸压机,南北渠开挖通水之后,尽可能的会保持水流流速的稳定,这个时代欧洲也采用了大量的水力机器,最大的麻烦就是水流的不稳定,中国人在干渠技术上还是不落后的,只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就足以解决水流流速的问题,剩下的就是铸压机器的制造了。

    这个机器是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小组,王德榜杨鹤高李长年等人全部参加,各个局的顶尖工匠都加入其中,这是一个比当初制造火铳重要性也没差多少的重要项目,有孙元化这种高手参加进来当然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再加上汤若望等耶苏会的人,李庄的技术力量得到了飞跃般的增长,饶是张瀚现在的身份地位和城府,脸上也是露出心花怒放的神色出来。

    “文澜真是思贤若渴的人。”孔敏行见张瀚的脸色,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当下叹一口气,说道:“可惜孙初阳过年之后就会销假回京,嗯,他会把家人接到李庄来过年,请文澜你安排辆马车怎么样?”

    “十辆也行。”张瀚叫蒋义拿纸和笔墨来,立刻写了一张纸条,笑道:“现在就给李庄那边的军政司下令,孙初阳孙先生月俸百两,其家人供给由李庄负责,宅邸打扫,家俱,俱都要李庄那边准备好,另外派一队护卫,几辆大车,包管孙府家人舒舒服服的到李庄来。”

    “下走愿到李庄帮忙,也是因为知道张大人的为人,果然豪爽大方。”孙元化大步进来,瘦削的脸上也满是高兴之色,不管怎样,能被人重视和尊重,还有几百两银子可拿,这都是叫他十分满意的好事。

    孙元化一个兵部司务,当然是不可能拿到什么俸禄,也没有贪污的机会,他又是名门高弟,有名的兵学家,也不可能和普通司务一样吃拿卡要,他的家世是上海川沙人,在当地也不是高门大族,能在年前有几百两银子的补贴,对他也十分要紧。

    如果不是有李庄和张瀚的存在,孙元化也只能捱穷,实在不行就借京债,待将来外放再还,有了张瀚和李庄的存在,倒也不必如此了。

    “初阳兄,唤我一声文澜就可。”

    有这等好机会,张瀚当然要拉近与孙元化的距离。

    孙元化哼了一声,拱了拱手,坦然落座,并没有理会张瀚。

    这时人们都看出来,这人是一个不擅交际和言词的人,虽然行止无礼,不过胜在坦然和直率,各人笑了一笑,也就罢了。

    “今晚真是热闹。”张瀚看看窗外,外头雪花飘舞,室内温暖如香,酒香肉香扑鼻,令人心情愉快,他举起杯来,笑道:“请大家满饮此杯吧。”

    各人都是举杯,有人一口饮了,也有人浅浅抿上一口,孙元化压根没举杯子,直接就是往锅中动筷子,大快朵颐起来。

 第五百六十四章 织机

    酒过数巡,说了几句闲话后,孔敏行笑道:“文澜写信急召我过来,想必是预备开始准备屯田之事了?”

    “对,要开始了。”张瀚看了看孙元化,笑道:“这事也和初阳兄有关。”

    “哦?”孙元化不大感兴趣的样子,说道:“我在恩师门下只学几何兵学铸造火炮一类事情,对泰西的机器铸造也很有兴趣,所以听说李庄要制铸压机就赶紧过来,看看能有什么帮手的,你的屯田一事,我委实兴趣不大,而且,我的农学水平也很一般,比至之差的很远。再有,你的这些地方,虽是从北虏处打下来的,也很叫人尊重,然则你们必定不会上奏朝廷此事,必定会多方隐瞒,我虽不会奏报这里的事,枉做小人,却也不能在这里帮你们弄屯田的事……说句难听的话,将来若是被朝廷查出来,上下必定会有不少人吃挂落,连至之我也劝他不要来,不过现在说这话也晚了。”

    孙元化说话十分叫人刺耳,王长福和梁兴两人脸色都变了,就算是李慎明和孙敬亭的脸色也有些难看。

    他们在这里做的事,当然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事业,在孙元化嘴里却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另外朝廷一旦知晓,还会追究查办,这话听的就更加刺耳了。

    张瀚神色不变,他早就知道孙元化是什么样的人,当下只道:“这里屯田的事当然和初阳兄无关,而是这里种出来的东西,需要大量的机器来制作……”

    “张大人不必打哑迷了。”孙元化鼓着眼道:“还请明示。”

    “今年到明年开春,开垦田亩十万亩以上,到明年的年底,打算开出五十万亩,后年的年底,打算最少过一百万亩。”张瀚看着众人,沉声道:“这些田亩,除了一部份近水的地方为粮田外,剩下的,一开始以豆料杂粮来肥田,两季之后,土地肥力足够了,就开始种植棉花。”

    “棉花?”孔敏行震惊道:“我还以为你要全部种植成粮田,或是种些苜蓿一类的马料,怎么想起要大量种植棉花?”

    “布匹也是最好卖的商品啊。”张瀚脸上表情似笑非笑的道:“现在我大明的布匹,九成是南布,特别是松江布行销天下,苏州一带的织布厂,工人数量多的有好几千人之多,江南各地到处都是织布的作坊或是工场,最少有数十万人和织布业有关,松江布,最便宜的二钱到五钱到一两银子一匹,不过运到咱们这里,最少也得五钱,一两,一两五钱了,要加相当的运费上去,贵些的布,有二两到五六两的,也有十几两一匹的,至于丝,绢一类,那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江南布业的情形,初阳兄是川沙人,想必知道吧?”

    “这怎么能不知道?”孙元化道:“我们那里,妇人每天当户而织,男子则忙于田亩之事,闲时泡茶馆喝茶,妇人一个月所织出来的布,或是自家的丝出卖了,也就足够一个月的用度开销了。”

    “男子就潇洒的多了。”李慎明卖弄学问,笑道:“看过一些江南那边的笔记,男子从清早起来就泡茶馆,喝茶吃零食看戏听评书,妇人一天好歹能赚几钱银子,不仅饭食足够,还能沽酒买肉,所谓江南繁盛,富甲天下,可不是说说的。”

    “就是不爱储蓄。”孔敏行皱眉点评道:“而且现在江南的好田上田几乎都是用来种棉养蚕,粮田反而少了很多,江南最高产的阶段,还是成化年间王恕巡抚江南时的事了,近年来,粮田越发减少,江南人都是从两湖买米吃,民间也不爱存粮,一旦遇到粮荒,那就是非同小可的事情。”

    “这等事也少。”孙元化自己是江南人,就算是孔敏行批评自己地方他也不大乐意,当下道:“江南水网密布,物产丰富,不说别的,光是鱼虾野菜,也很够地方上顶几个月粮荒的。所谓春荒,咱们那里只是很短时间,况且各府都有自己的特产,只要愿意做事,就绝不会有饿死的人。”

    众人谈兴上来,开始边饮酒边说江南一些独特的奇事,张瀚在一旁凝神细听。

    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市民文化,包括所谓资产阶级的发展,从宋时到一个高峰,宋人的市井文化和城市经济规模已经远超前代,可以说是当时整个地球的文明之光,可惜文明不敌野蛮,华夏的文明进程第一次被终止于崖山。朱明驱走蒙元,但在恢复文明上也走了很长的路,很多被宋人废止的糟粕,比如活人殉葬就曾经恢复过,廷杖大臣更是汉人王朝没听说过的奇闻,一直到明末,大明的城市又重新发展到了可以有高水准的市民文明和城市经济的水平,现在最发达的城市,毫无疑问就在江南。

    苏州府,常州府,规模不在京师之下的南京,隔江相望的扬州,还有松江府,浙东的湖州府,杭州府等等,江南十府经济十分发达,城市规模大,人口稠密,拥有独特的地方经济的发达区域。

    比如湖州就特产湖丝,湖笔,他处不及,杭州的纸和印涮业独步江南,南京文教倡盛,经济集江南大成,特别是海贸发达,常州松江各府产布,行销全国,获取极大的利润。

    苏州一府,人口近百万,是京师外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因为经济发达,地方繁盛,北方的战乱和凋敝几乎对江南毫无影响,越是明末接近亡国的时期,江南地方越显得文教倡盛,涌现了大量后世闻名的文人雅士。

    张瀚对这些有过了解,不过总不如孙元化这一类江南出身的士子谈的通畅透彻。

    “江西的瓷器,浙江的丝,茶叶,我江南的布匹,这几样也是出海贸易的大宗。”孙元化一脸傲然的道:“所以江南人不止是赚大明的钱,更多的是赚海外各国的银子。若是张大人有意在北方与江南争雄,其实对江南影响是有,不过并不算致命。”

    张瀚微微一笑,转头向孔敏行道:“北方种植棉花和产布的区域,成规模的,是不是只有东昌府一处?”

    “是的。”孔敏行点头道:“山东只有东昌府出棉最多,商人行于四方贩卖的多是东昌府所出棉花,得益于运河水道,北方的棉花除了江南的之外,就属东昌府的最多。”

    中国的棉花种植,唐时几乎可忽略不计,宋时开始发展,至明时格局初定,真正值得一提的就是江南和山东东昌两处地方,山东的棉花产量当然远不及江南,不过胜在距离北方很近,又有大运河这个运输便利,所以大半出产都行销北方,最少在大同这里的棉花,十之五六是江南那边过来,剩下的就是山东棉。

    李慎明曾是商人,对这些事很是清楚,当下插话道:“其实产棉地除了卖棉花外,更多的还是纺织成布,东昌府的纺织场子也多,只是规模远不及苏州和松江两府之大。”

    “对的。”孔敏行点头道:“苏州最大的纺织场子,一场有五六千人之多,规模远非山东可比。”

    张瀚轻轻点头,笑了一笑,又转头向孙元化,笑道:“我打算在这里屯田种棉花,不过这和初阳兄无关,要借助大才的,是要制造水力纺织机。”

    “哦,果然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