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235章

大明1617-第235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工场做工,只是去年规模不大,工场吸纳不了所有的劳力,他就自己出钱,雇佣劳力每日推着石碾子和相关的物资去重新整修道路,现在这几条小型官道也平整过了,看起来和别处的截然不同。

    李庄核心地带的工场还在开工,不停的传来击锤锻打的锵锵声响,也有黑烟不断的从各个工场的上空飘扬着。

    在他们身后则是一条流速很快的小河,这条河是纯粹的人工引流,在常进全和孔敏行等人的主持下,河流被人为的加快了流速,就算在枯水期也不断的从大河引水进来,用来灌溉和带动水力机器。

    整个李庄附近,给初来者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象大明境内的地方,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新奇,给人的观感就是瑰丽之余,还有几分奇诡。

    当然这奇诡并不是坏的意思,而是种种奇妙之处相加在一起,给人观感的冲击实在太过巨大的原故。

    至于梁兴等人,久居此处,所有的变化是在他们眼里一点一滴的发生,对于他们来说,李庄就是所有人的灵魂所寄之处,是大家最为安心的地方,每当有人被公派出去,回到李庄之后,都有一种轻松之感。

    这里实在经营的太好,所有人都象是在一个大家庭之内。

    就拿眼前的战场来说,李庄的防御看似稀松,其实最为严密。

    山峦,河流,水渠,这些东西就是最好的天然防御,身后的工场也是有一个个尖角,斜线般的交叠着,在这样的地方,只能是从梁兴等人驻守的地方突破,想要绕道或是包围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只有选择从这里突破,才能最快的进入核心,如果是绕道,那只能把自己绕晕了而已。

    “来了。”站在梁兴身侧的朵儿一直在侧耳倾听,这时他打断了梁兴和王长富两人,提醒众人敌骑已至。

    梁兴精神一振,说道:“听出来多少人没有?”

    朵儿道:“这听不出来,不过肯定不过万。”

    夜不收从动静里听人数是最基本的侦察功夫,特别是夜不收深入草原哨探时,经常要从马蹄声里听敌人的人数和大约的距离,厉害的夜不收能听出来具体多少人,不过肯定是只限于数十人,要是几百人几千人也能听出来多少,那就是志怪小说的范畴了。

    王长富道:“应旗,下令全军披甲!”

    轰隆隆的鼓点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激昂。

    在短暂的鼓声之后,各司的把总司旗和各局的百总旗,各个旗队的旗队长旗,小队旗纷纷摇动,原本坐着休息的战兵纷纷站起身来。

    第一排的多是跳荡战兵,也就是刀盾兵,他们的铁甲都是仿自张瀚从九边弄来的铁鳞甲,这种甲十分昂贵,制作需要耗时很久,兵器甲仗局耗时良久,到现在也制成不足百领,好在跳荡战兵的人数不多,也只有一个局不到的编制,已经可以做到人人披甲。

    这些铁甲都重达三十斤以上,如果加上配套的铁盔,锁子甲制的顿项,护膊,护胫,铁网靴和铁手套等等,加起来便是有四十多斤,接近五十斤左右。

    跳荡战兵都是军中第一等的好汉,体能肯定是第一等,还要意志坚定,敢于冲杀在第一排,并且搏杀的技巧过人,这其中有相当多的当年的镖师,他们个人的武勇加上遵守军中的纪律,这才能在战兵队中列有一席之地。

    因为这个原故,战兵的薪俸特别高,而且在调任其余的网位时,在军职升迁上会有所偏向照顾。

    战兵自己披甲不易,在他们后列的长枪兵或左右的鸟铳手们帮着他们穿着身上的铁甲。

    长枪兵和鸟铳手们也几乎全部穿着铁甲,长枪兵戴圆顶的头盔,也不象战兵那样有护膊护胫和铁手套,也没有铁面罩,他们只是穿着一层锁甲,用来防护住要害。

    鸟铳手们也是一样,他们要留着两臂打放鸟铳,更不可能有护膊。

    鸟铳手的铁盔则是大檐帽式的圆形,用来在雨雪天遮住火门,在装填引药时可以尽量避免受潮。

    如果从高处往下看,就能看到旗帜招展,铠甲和兵器的光芒交相辉映,散发着动人心魄的光芒。

    在这里,有整整五个司近三千五百人的弓手队伍!

    青城司和新平司一个在新平堡,另一个刚被集结潜伏在边墙之外,剩下的五个司,一司二司是直属司,也是精锐老兵最多,打的硬仗最多的两个司。

    然后就是李从业管的灵丘铁场司和代管的灵丘城卫司,再就是李来宾的天成司。

    自从北虏入寇,李庄的军令司就全力开动,在军政司的配合下先是取消所有军人的假期,下令所有弓手集结待命,然后在军情局的配合下确定敌情后,再有孙耀的参谋司推演北虏的行军和做战计划,接着就是军令司下令将各司集结到李庄,枕戈待旦的备战……所有的这些事几乎都是在张瀚缺席的情况下进行的,当然各个军令也都是送到张瀚手中,得到他确认之后才实行,再下来连孙敬亭和李东学都往新平堡去了,也正好是这几个人进入堡中之后,新平堡就被北虏给围了。

    因为早就有预案,李庄这里并不慌乱,再说北虏围困的很松,堡里的消息还是能够传递出来,张瀚的最新军令就是各司由王长福和梁兴,李从业,李来宾四人协力指挥,在战场上,各司由王长福直接指挥,任何人不得违抗军令。

    对王长福的战场指挥张瀚还是信的过的,上次剿灭土匪之战,南路是围困为主,东路却是先后剿灭了过千土匪,大小战斗过百起,这都是王长福直接指挥的。

    在当年王长福也是蓟镇的小军官,参加过若干次征讨北虏的实战。

    不论是在各司军官面前的资历还是实战指挥还有经历,王长福都是足够了。

    就算是张瀚在此,他也不觉得自己的临战指挥会比王长福强,张瀚觉得自己在掌握全局和实施战略目标的坚定性上肯定比王长福强……这家当就是他的,打烂了他也担的起这个责任,至于一场战斗的临阵指挥,他不觉得自己会比王长福强,甚至王一魁,李来宾,李从业和孙耀等人,可能都会比他要强。

    战场上人潮涌动,整条长线型的战列有小规模的起伏和波动,这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王长福观察着阵列,在最后时刻对一些战阵进行小规模的微调。

    塘马们在阵列的预留间隙来回奔驰着,带去最新的指令。

    又过了一刻钟功夫,如奔雷般的马蹄声才渐渐明确起来。

    再过片刻,如海潮般的北虏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接着就是越来越近,人数看起来也越来越多。

    出现在这样的地点是很明显的事,从新平堡过来,除开去走山地或是农田,顺着官道展开和奔跑是最省时间和精力的做法。

    北虏要提防大同镇的边军赶过来,以最短时间拿下李庄,抢掠财富,他们就必然要走最省力的捷径。

    骑兵很是乱了一阵,毕竟北虏可能也没想到在这里遇到大股的几千敌人,从这二百来年入寇的经验来看,北虏不大提防地方卫军或以前根本没有民间武装,汉人在民间武装上向来不及北虏,不象北虏是个壮年男丁就可以当成一个骑兵,汉人平常不抱团,不训练,想组成有战斗力的团练是不可能的事,而太平年间,朝廷也不会允许或是不会鼓励成立这样的组织。

    北虏入侵,向来是破口之后提防明朝将领率精锐骑兵反扑过来,而不是防备眼前这样的情形发生。

    “可惜了,咱们的骑兵还没有成型,这一次会战没赶上。”大敌当前,王长福却是颇为遗憾的说着。

    朵儿也是心有戚戚,在他身边的朱大勇也是一样。

    朱大勇和精锐骑兵都穿上了重甲,成为跳荡战兵的一份子,虽然战兵也是了不起的荣誉,可朱大勇肯定更想骑在战马之上,披坚执锐的奋勇前进,挥刀在马上斩杀敌人。

    朵儿看看朱大勇,说道:“大人说新式的板甲正在研发,还有战马所披马甲,你不要急。”

    朱大勇点点头,说道:“但愿此战是我们骑兵最后一次被当成步兵用!”

    由于没有架梁马和骑兵的牵制,北虏得以轻松的展开阵形,重新整队,乱糟糟的骑队不停的来回的奔驰,在半里路外不断的重新整顿着队列,如果这时有几百精骑一冲一荡,恐怕蒙古人要花费多十倍的时间来重整队列了。

 第三百二十六章 炮组

    布囊和素囊两人都在阵列之中,这一次突袭李庄十分重要,甚至这一次入边的意义就在这里。如果不能抢掠到和裕升的大量财富,他们回去后就没有办法对牧民交代,甚至自己的部落会引发骚乱,现在抢到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分,众人辛苦一趟,面临死伤的危险可不是跟着两个台吉跑来武装旅游的。

    “哼,真是不知死活。”素囊台吉看着对面的阵列,从鼻子里发出冷哼。

    布囊皱眉道:“不可小视了,这一股明军从哪里冒出来的?”

    布囊今年快五十,三十年前他是内喀尔喀的一个千人部落的台吉,曾经跟随托速巴亥和炒花多次入寇明国,曾经多次突破辽东边墙,有一次一直杀到辽阳城下,东部蒙古在俺答受抚之后还和明朝打了二十年,近十年来因为林丹汗改变策略,炒花老迈,这才减少了入边的次数和规模,在十几年前,十万以上规模的入寇经常发生,布囊也曾经多次和明军交手。

    以他的经验,明军的边军战斗力并不强,战斗能力和普通的牧民差不多,但因为牧民骑马,射术也好,还是要比普通的明军厉害的多。

    在李成梁主持辽镇时,布囊也曾多次随军攻入辽东,遭遇的营兵对他们基本不造成任何的麻烦,只是送上来的炮灰而已。

    只有李成梁和各级将领亲率的营伍和家丁,那些精锐明军才是蒙古人最致命的威胁。

    就算这样,李成梁也很少率部直面大股的蒙古骑兵,因为每次十万人以上的规模的入侵时,就算甲兵只有几千或是一两万人,但加上牧民就是很可怖的力量,绵延几十里内全部是毡包和骑马挟弓的牧民,明军的家丁都是几百一股,最多的李成梁的家丁也就几千人,几千人再精锐面对二十万农民还有机会,二十甚至四十万牧民汇集在一起那就毫无机会可言,所以李成梁的战术就是避开锋锐,等蒙古人抢的差不多了再追尾而击,斩下几百牧民的人头就算大胜,可以对上报功了。

    当然李成梁也不完全是被动还击,有时候会率精锐家丁去“捣巢”,其实就是用少量精锐骑兵偷袭蒙古人的牧场,突袭之下,明军人少而精锐,蒙古人多而分散,只要轻骑而入,斩首而还,在蒙古人反应过来之前赶紧退兵,这种战术还是很好用的。

    当然用不好的话就是李如松,李如松就是死在这种偷袭之战里,被蒙古人事前知道消息,包了饺子,一代名将战死沙场。

    李成梁用了一辈子,用追尾还击加上偷袭斩首之法砍下无数颗北虏人头,成就了李家辽东王的赫赫威名,可他这一生并没有和北虏真正大规模的会战过,比起戚继光用车、步、骑摆开阵列,一战而使北虏十年不犯蓟镇一步,真正却敌于国门之外,保得百姓真正平安的名将境界,那真的是天差地远。

    布囊的经验十分丰富,但眼前的场景还是叫他感觉不对。

    “素囊台吉,我从未见过这般情形。”布囊道:“看样子是三千来人,从具甲来看,毫无疑问是明国边军中的精锐,应该全部是将领的家丁,绝不会是营兵。可如果家丁的话,对面几乎没有骑兵,我打了三十年仗,从未见过明国家丁有不骑马的。”

    素囊道:“那就是营兵?营兵更好打。”

    布囊摇头:“可我打了三十年仗,也没见过营兵全部披甲的啊。”

    素囊道:“既然来了就得打,总不能被这阵仗一吓就走,那日后再无这般机会了。”

    素囊的眼中满是贪婪之色,他们在几里外搜罗了几个村庄,逮着了一些没有逃走的百姓,经过盘问后确定了李庄的详细地址,在素囊眼前的李庄就是明国富裕地方应该有的样子,连片的几千间密集的屋子,在北方还有成片的精巧的四合院,还有大片的工场区,明显的仓储区,可想而知这里有多富裕,会藏着多少物品。

    布囊点头道:“是这道理。”

    素囊抽出刀来,高声叫道:“儿郎们,前方就是和裕升的仓库,抢下之后,所有人都有份!”

    布囊也抽刀,大声道:“此战必胜,势在必得,甭管对面是什么兵马,他们没有骑兵,只有输没有赢的份,他们只能固守,白挨我们的打!”

    他们两人四周的亲随也一起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