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1617 >

第1120章

大明1617-第1120章

小说: 大明161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象升不是喜欢敷衍和客套的人,当下道:“那年兄慢走,等下次返京,我们再见面细聊。”

    王继廉呵呵几声,心道下一次谁还来见你?

    这一次也是上头有大佬指示,看看王继廉能不能用同年之谊打动卢象升,看看辽饷之外再加征练饷,毕竟和记出现之后,朝廷应对上来说还算从容,可是威胁相当的大,不练出十万精兵来恐怕皇帝心中难安。

    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如果抓住了会使大批人赚的盆满钵满,可惜不仅皇帝否决,很多派往地方的官员也反对再次加征。

    从大部份人的反应来看,此时加征的时机看来确实未到,王继廉当然就不会再来拜访,他和卢象升气味不投,两人不说相当冷淡,也是毫无亲近感可言。

    主客二人离开房间,穿过宜兴会所的夹墙往前院,过了二门王继廉就道:“年兄留步,不必再送了。”

    大明官场自有一套规矩,卢象升是三品地方大员,与四品京官地位相当,王继廉不过六品,没有同年的关系最多送出门也就足够了,有同年的关系,送到二门也就差不多了。

    卢象升也不坚持,说道:“日后还要多请教。”

    两人互相拱手而揖,这时从会馆大门外进来一个官员,急步而行,见到卢、王二人便叫着道:“你们还在这里揖让什么,出大事了也不知道?”

    “你还是这急脚猫的脾气……”同是南方人,也同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卢象升与文安之的交情就相当的好了。当下笑骂道:“好歹也是翰林检讨,怎么还一点儿不改往日的这脾性。”

    文安之的科名远比卢象升要排名靠前,文字漂亮,诗词歌赋都很来得,一笔好散文为时人传颂,论在文坛的地位可比卢象升要强的多。

    现在虽然只是七品官,但翰林升官的途径和普通官员不同,先为庶吉士,然后授检讨,接下来熬资历,等到转任开坊,就是升官的金光大道。

    翰林混的再差,最少也是四品京堂,一般来说,到侍郎或是入阁都有相当大的可能,论前途来说,卢象升的顶点是总督和六部,而文安之的顶点则是内阁。

    文安之若时平时定和卢象升嘻笑几句,此时却是一脸紧张,接连摆手道:“兵部那边刚有塘报过来,整个京城都轰动了,你们还不知道?”

    卢象升道:“刚刚和王年兄谈事情,一直没有出门……出了何事?”

    王继廉也道:“适才从部里出来还没有什么大事,这么点时间就出事了,汝止兄切莫大言欺人。”

    “幼玄兄你们总信吧,他也接到消息,写了手书给我,邀我一同去议事。”

    “啊!”卢象升很高兴的道:“这一次返京一心想拜会幼玄兄,想着他平时著述太忙,不好去打扰,这一次倒是有机会了。”

    所谓“幼玄兄”也是天启二年进士中的最佼佼者黄道周,文名已经著于天下,被人誉为儒家学宗。

    这可不是轻易能得的称号。

    在整个大明都是以读书人最为贵重,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和进士,这是一条完美的链条,可能也有不通过科举而名闻天下者,但到底不多。如王阳明,李贽,都是在体制之内又建立了自己的学问,前七子,后七子,没有功名者也是极少。

    简单来说,没有功名就无法令人真正的心悦臣服。

    每隔三年,就是几百个佼佼者从几十万读书人中崭露头角。其都是最顶尖的读书人,除了少数侥幸的是死背书和剿袭文字穿凿附会得中,一般的进士都会有真材实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无不精通。

    此事可是不分党派只看学问的,东林党和复社中有相当多的才子,这就不必多提了。就算阉党之中的官员也是一样有真材实学。

    比如后来的内阁阁老王铎,一笔字相当令人赞叹敬服,明末三大书法家,倪元潞,王铎,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周。

    而阉党阮大钺的戏曲编剧能力,也在明末是翘楚人物。

    能在这些人尖子里再成为挑头出尖的人物,那得有多大的才学,对儒学又得有多精通的造诣?

    黄道周的学识已经为明人所接受,与自创一派的刘宗周一样都是儒学大宗师,被人称为“二周”。

    其学识,书法,绘画都为时人所认可称颂,这是大明几十万读书人中精英的精英。可能后世的人瞧不起儒学宗师,但在当时的体系下,大家读一样的书,学一样的学问,有人就能成为最顶尖的存在,如果中国不仅是儒学,他们也一样能获得更大的成就。

    黄道周中进士时已经快四十,年岁在这几个进士中是最长的一个,也是在家著书讲学,成名之后才赴京考试中的进士,并且成为翰林,而且已经是修撰,前途比文安之还要看好的多,很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就开坊转官,进入翰林升官的快车道。

    由于年龄和学识,还有名声和官职都是天启二年进士中的佼佼者,黄道周当之无愧的也成为了这一科进士的领军人物。

    卢象升外放升官黄道周肯定不会出力,但会有很多人看中这一科的实力,会有人提前下注,黄道周在朝,卢象升在地方,两人算是这一科中最出色的,未来也会是领军人物,有人会提前买好,这并不奇怪。

    “说来说去还没有说发生何事?”卢象升看着文安之,笑着道:“你是不是要等到幼玄兄的府上再说?”

    三人等着卢象升的下人牵马过来,官员是不能在街道上步行的,除非换上便服,王继廉是坐轿来的,文安之也是骑马过来,等卢象升的马牵过来,三人可以一起出发。

    “看我这脑子。”文安之在自己脑门上轻轻拍了几下,接着正色道:“据辽镇和东江塘报,有人在八月二十那晚突袭老奴在汤池的驻地,东江说是他们派的人干的,本来朝中的人都说不可能……”

    “对,我看过那塘报。”卢象升不客气的道:“毛帅向来喜欢大言,什么奴骑惊惶践踏死万人的话也编造过,突袭杀死老奴,我是定然不信的。”

    “原本我也不信。”文安之道:“不过辽西塘报过来了,建虏已经正式发丧,老奴在八月二十那天是死了。而且那日确实有东江兵夜袭,后来可能逃走了,奴骑从四面八方派出万人之多追杀,已经有不少追入宽甸六堡区域,辽南那里也派出大股骑兵进剿,水师那边也有塘报过来……”

    这确实是件大事,并且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对东虏的战事,和朝廷总的战略布局!

    卢象升见马牵过来了,顾不得耽搁,立刻翻身上马,说道:“现在不必急着说,一会定然有不少人在幼玄兄的府上,我们到那边再说!”

    王继廉也不敢耽搁了,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是在明军的偷袭下被杀,这就说明东虏没有想象的那样强大,很可能会出现什么不可测的变化,今天在黄道周家会议的定然是一时英杰人物,自己原本不太够格参加,正好适逢其会,当然要赶紧赶过去为好。

    卢象升和文安之一前一后的赶到,黄道周已经站在二门前迎客了。

    黄道周四十来许的年龄,看起来精神相当的好,面容清癯,身形偏瘦而矮小,肤色稍黑,这也是福建籍贯官员的典型相貌和气质。

    当时的士大夫都知道保养身体,很少有人纵情于酒色,加上营养比百姓要强的多,当时士大夫的平均寿命可是要比百姓和勋贵宗室都强的多,一个大臣侍奉几朝君王可不是什么为难的事。

    “幼玄兄。”卢象升拜揖躬身,说道:“这一次准备一两天就出京赴任,事情太急且多,所以未曾来拜会……”

    …………………………

    新的一个月,明天是新的一周,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

 第一千五百五十章 群英

    “你这就有些假了。”黄道周说话向来直接爽快,对皇帝都是有什么说什么,当下就对卢象升说道:“你到和记商行外吃茶闲坐了半天,有那功夫不能来看我?”

    “这事幼玄兄怎么知道的?”

    “我今天午后到内阁去办事,正好遇着锦衣卫掌印官在内阁说事,他知道我与你是同年,今天要上报的就有你这件事,不过他说不妨,知道你是因为要上任了,对和记特别关注,所以才会有此一行。”

    “哦,原来如此。”

    卢象升和普通的文官一样,对锦衣卫和东厂没有任何的好感。

    毕竟二百年下来,大家都明白了和太监一样,东厂和锦衣卫是皇权的外延,而且是不受约束和最为凶狠的外延。

    人都是说厂卫是天子的耳目,没有耳目天子就会耳聋眼瞎,但这还是大明天子做的不聪明。清季就没有厂卫,但集权统治比明朝还要厉害的多,人家是把家奴和大臣都发展成密探,论手段确实比大明高明百倍。

    黄道周见卢象升面色,淡淡的道:“其实吾与建斗你一样,甚厌厂卫,不过对此事倒没有什么反对之处。要知道,众人都知和记善用奸谍细作,我大明处处均有此辈。厂卫不能出外也罢了,京城之中,总是要对此辈加以监视。所以皇上令锦衣卫和东厂的打事番子监视和记,虽不能赞同,亦不便反对。”

    后人只知道黄道周当面顶撞过崇祯而被罢职免官,是一个腐儒形象,其实相对于真正固执如顽石般的刘宗周,黄道周还是很能机变的。

    刘宗周在南明亡国时一无所能,而黄道周却能官拜南明隆武朝的大学士和诸部尚书,并且能营造出福建一带同仇敌忾的气氛,还能募集军伍前往击清军。

    如果不是郑芝龙一心想投降,当时福建和江西一带局面其实并不很差,但郑芝龙的态度一决定,黄道周也是回天乏术了。

    这边文安之也过来见礼,这时候不会有人知道,文安之也是在南明拜相进入内阁,天启二年这一科倒是有相当多在明朝亡国之后才入阁的,如果在场的人能知道这事,不知道是哭是笑了。

    “确实是情非得已。”卢象升笑着道:“幼玄兄想必不会怪罪的?”

    “我也只是说笑。”黄道周严刚板正的性格,这“说笑”实在叫人笑不起来。

    过了一会王继廉也到了,黄道周对这人却不怎么假以辞色,只是点点头,请各人进自己书房里说话。

    “三大殿完工。”黄道周边走边道:“上以恩师有功,欲加太子太师,诸位以为如何?”

    在场的都是天启二年进士,而当年的主考官就是以英明果决机敏干练为文官中少有人才的袁可立,可以说,晚明英杰,论品格高低无法尽分,论真正的本事,孙承宗都要让出袁可立一里地去。

    熊廷弼,洪承畴,卢象升,袁可立,孙承宗,孙传庭,这几个人可谓是明末文官群像中的最杰出者,不论操守,只论能力,袁可立和洪承畴,卢象升三人可谓顶尖,其次才是熊廷弼和孙传庭,孙承宗等人。

    袁崇焕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从其经历来看也算是顶尖能力,只是性格里有致命缺陷,所以算不得第一流。

    “老师应该会推辞。”卢象升道:“自魏阉用事,老师已经多次上疏表达不满了,怎么会在这种时候接受。”

    “有理。”文安之道:“听说老师家门前常有不明人等转悠,应该是东厂的打事番子。”

    “不妨的。”卢象升道:“老师简在帝心,如果不是阉党用事,其实早该起复,最少在皇上心里,老师是最佳的本兵人选。”

    天启确实是对袁可立的能力相当认可,如果袁可立没有被排挤去职,还在登莱巡抚任上,甚至给他加总督头衔也无所谓,那么沈有容和登莱水师还会得用,毛文龙就算有不满也不可能脱离登莱方面的管制,对东江,登莱,水师等三方面袁可立都能做到有力的管制和协调,整个辽南和宽甸皮岛一带的局面会比现在要好上一百倍,东江也不至于渐成势大难制之态。现在朝廷对东江已经很难有效节制,基本上就是毛文龙说了算。

    要打就打,要守就守,战报胡说八道朝廷也只能捏着鼻子看,还不能斥责,最多不认东江的战功。

    如果袁可立在,可能就不会弄到现在的地步。

    但这话说说也就算了,皇帝只要用魏忠贤,有东林背景的袁可立就绝对不能用,这是政争的铁律,皇帝也没有办法。

    除非当时打东林时留手,给东林留一部份势力当阉党的制衡,阉党要是敢撂挑子,东林又能随时替补上来。

    没有东林,也可以扶齐党,浙党,或是楚党。

    皇帝当年还是太年轻,行事有些操切了些。

    “我已经写信给老师。”黄道周一生最敬重的就是袁可立,在袁可立去世后写了不少文章,但事涉老师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