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803章

皇宋锦绣-第803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不停的打补丁和一些幸运之下,终于熬了十几年的时间,可是仁宗和英宗,分别在4年之中死亡,4年不到死了两个皇帝,无论是典礼,墓穴,还有其他的花费,都非常高昂,北宋的中枢财力,终于在神宗到来的时候,陷入了崩溃,这也是神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王安石的根本原因。

    王安石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也是可以记忆在史书上面的政治家,可惜他走的太急了。

    连一般人,走的太快,就容易扯淡,更别说一个国家,当一个国家才用激进的,孤注一掷的变法的时候,一旦出现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北宋的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也葬送了北宋最后的一点元气,从神宗后期,一直到后面的几个皇帝,就没有解决掉财政问题,庞大的问题,一直拖垮了整个北宋,才短短百年的时间,仁宗时期,强悍的军队,变成了表演的戏子,几万金军来到临安,80万禁军齐解甲,这也算是悲哀吧。

    北宋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赵信这么一个穿越者,无论是各种的产品,神奇的机械,让北宋完成了从太祖的念想,收回了燕云十六州,打败了西夏,终于在三国之中占据了较为主导的全力。

    可是北宋同时,又是不幸的,他遇到了赵信这么一个穿越者,当定海军拥有了千万人口和看庞大的工业,并且逐步取得了琉球,济州岛,北海道等一系列的岛屿的前提下,定海军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挡了。

    之后,精心的准备,最终收复辽国,拿下辽国全境,不过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事情,就算拿不下来,只是影响一下统一整个东亚的时间,不影响定海军的崛起。

    在赵信乱入的前提下,北宋的财务问题,因为一个个意外解决了,第一个意外,就是在西北,被加强了的西北禁军,一下子配合了辽国,让本身失败的辽夏之战,发生了逆转。

    辽兴宗最终拿下了西夏的首都,元昊只是带着一小部分的禁卫逃走,西夏毁于一旦。

    少了西夏这么一个大敌,哪怕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西北军费的减少,都会让北宋大大的缓一口气,更别说,还有后来的,从西夏获得的物资,还有跟辽国的交易,一举解决了西北的问题,并且兴建了河套平原上面的水利枢纽。

    孤悬在外,又自然条件恶劣的西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对西夏,还是对辽国,没有足够的人口还有产出作为支持的话,在它上面每年的花销就是巨大的。

    少了这么一个出水,很容易,就储备一部分的资金,之后,更是开挂一样的,赋税,工厂,出外务工,层出不穷,北宋彻底的摆脱了财政的危机,甚至因为出外务工的关系,可以大规模的开启大型工程的建设。

    运河工程已经彻底的铺开了,遍布在数十个道,分布在上百个州府,分别的进行,一些小型的,是由中枢进行拨款,交给下面官府进行,一些关键的,或者是大型的项目,则是由中枢直辖的。

    从年初到现在,八九个月的时间了,因为资金的充沛,无论是去年的300万的管理费,还是今年,伴随着工人队伍级别的提升,提升的管理费,都表现出来了,整个北宋,累积受到了接近5亿的管理费,其中,一半是属于中枢的。

    再加上各种工厂的顺利投产,哪怕最早的也不过半年的时间,可是产出的利润非常惊人。

    全部包销,并且还保证了足额的利润,这些工厂只用组织工人生产就好了,甚至一部分的原材料,也是由定海军提供的,这就相当的简单了,只用组织生产就可以了。

    当生产开启,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被加工成产品,不用管销售的问题,几乎是生产出来,就是利润,这个利润非常多,而且源源不断的生产,每个月,就有几千万贯的收益。

    管理费其实支付运河工程的消耗,已经足足有余了,甚至分成3年建成的运河工程,一年的管理费,就够了,钱肯定是花不完的,再加上工厂的收入,各方面的税收的增加,这些都是个庞大的数字,不知不觉之下,在中枢的财政之中,已经有了上亿贯的资金了。

    换做平常,或者说,换做一些没有什么抱负,只知道享乐的首相的话,这些钱,他会把他花掉,用于赏赐或者提高待遇,或者,干脆就放在银库之中,白白的放着。

    韩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首相,哪怕是没有遇到赵信,在他真实的任期之中,也非常的有能力,做出了一番作为。

    现在,又有定海军作为学习的例子,见识到了诸多的城市,工业最终所产生的威力,两者结合之下,他立刻做出了调整。

    钱不能白白放着的,钱白白放着,除了生虫,腐烂,就没有别的用处了,花出去,哪怕全部花出去了,只要是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这对于北宋是一个巨大的好处的。

    西北的时候,他就筹资兴建了西北水利工程,让河套平原重新的获得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在拿下河北之后,合理的规划,让幽云十六州,在供给北宋牲口的同时,也成为了粮仓,在接任首相,并且有足够的资金的前提下,他开启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运河兴建工程。

    韩琦建的太多了,基本上就包括了整个北宋中原地区,南方的长江流域,不用建,从这个意义上面说,就算是再多的钱,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建水利工程。

    可是跟定海军接触,北宋多了很多的东西,可以兴建的东西太多了的,比如说,铁路,以前觉得代价太大,没办法修建的铁路,现在,可以建一下,或许利益不高,可是总算是正的,同时铁路网络的密布,在一定程度上面,也可以加大整体的效率。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之中,北宋已经开工了大量的铁路,一定程度上面,铁路相对比较饱和,最少说,对现在的北宋交通情况来说,是这样,没有蒸汽机车,没有更高速的火车,铁路的利用率上不去,整个铁路的密集程度,也不可能提的抬高,节约不了多少的时间。

    可是除了铁路,还有公路,相对于铁路集中和密集,公路的自由度更强,修建的难度也较低,只要有了水泥就可以。

    从棱堡开始出现开始,定海军就大规模的供给北宋水泥,本以为定海军成立国家之后,这个战略物资会减少,或者是没有,谁知道,不但有,而且更多。

    水泥原材料随处可见,水泥厂也很多城市必备的,更砖瓦厂一样,在获得了蒸汽机,还有大型锅炉之后,制作水泥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到了东北之后,有了更加广阔的土地,还有制作水泥的各种材料,当然是加大了规模,千万吨,甚至是数千万吨的水泥生产企业,接二连三的出现了。

    定海军的建设需要水泥,大量的水泥生产出来,哪怕一部分流入到北宋,也足够北宋兴建所有的军事设施,同时还有富余。

    这个富余之前就考虑,修建一些比较关键的驰道,现在,有了钱的情况下,各地的驰道立刻开始开启了。

    从运河,到铁路,在到公路,都是大规模的投入,而且都是跟交通沾边的,一旦这些全部修建完毕,北宋的地区跟地区之间的联系,就会越发的紧密了,原来只是铁路线的贯通,现在加上水运和公路,更加的完善和立体,一旦建成之后,对于已经开始逐步有工业的北宋来说,提升巨大。

 第八百七十章 两条通道

    不经意间,再一次的开启了两个大型工程,或许在现在的情况之下,这些工程,他们的体量和规模,无法跟超大型的运河工程相比,可是这也是大规模的工程,投资最少也是8000万到1亿的档次,这在之前,那可是举国之力,几十年都未必能够开启的,现在却作为了匹配的工程,跟运河工程结合。(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韩琦哪怕是早有准备,有诸多的助手,还有各种委员会配合,却依然是忙的脚不沾地的。

    对于北宋一切向好的憧憬,还有三大体系工程,如果完成了之后,对于整个北宋的加持作用,这些都是北宋强大的基础,他这才没有意识到,北宋的根基,已经慢慢的被消融了。

    这个根基不是别的,正是他之前丝毫都不重视的那些普通的平民,这些普通平民创造了整个中国,璀璨的文明,可惜在整个政策层面之中,是没有太多的影响。

    大量的运河的开凿,还有一些铁路和公路的修建,巨大的投入面前,整个政府的各方面的收入,开始增加,不停的增加,一些都似乎欣欣向荣,可是相应的,他们有些忽视了人口的流失。

    北宋虽然整个政策体制,比起辽国,要好很多,不至于出现,元昊都已经攻入到了的腹地了,在腹地大杀四杀的时候,都没有发现,一直到半年之后,损失惨重了,才被发掘,可是对于人口,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的。

    中国到底有多少人,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想要弄清楚,而底层,无论是地主贵族,还是普通的升斗小民,都必须要回避的问题,原因很简单,这些民众的数目,就代表着税收。

    人头税这一点,从封建王朝开始建立开始,就一直绵延下来,人就是一个交税的个体,这一点都没有错,可是夹杂着大家族的势力,普通的流民,这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大家族占据社会资源,同时占据了规模庞大的土地,这些土地,肯定不会是他们亲自去耕种,在任何时候,就算是到了21世纪,耕种土地都是一个比较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在耕种还有收获的季节,那几乎要把人累死,就算是在21世纪,还有一个夏收的时候,回家收庄稼,在这个时间点上,很多劳动力都回乡了。

    大家族拥有很多的特权,财力,影响力,人脉关系,他们都是地头蛇,哪怕不是太大的家族,可是在封建社会,政令不下乡的前提下,宗族势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隐匿人口就成为了常态,越大的家族隐匿的人口就多。

    同样的,一些失去了土地,没有了足够的生存能力的人,不得不变成流民,他们虽然没有主观的隐藏,可是实际上,他们还是隐瞒了,这就让王朝的登记的人口越来越少的。

    后世,满清,之所以人口爆炸,三大高产作物是一个方面,因为只有足够高产的作物,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才能够支撑庞大的人口,可是另外一方面,历代封建朝堂,一直都想要做到的事情,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这个政策,在雍正朝被实现了。

    封建王朝诸多更迭,英才何止亿万,为什么没有人能做成功,是因为眼界不到么,不,英才何其多啊,可惜偏偏没人实行,原因就在于阻力太大了。

    封建的皇权和政权之间的争斗,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斗法,那是层出不穷的,哪怕是强势入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未必能彻底的掌握朝堂,实行这个政策,那是跟天下的地主,权贵,都站在对立面上,这样的难度何其大。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皇帝是根基,可是士绅和大夫同样也是根基,在少了这个根基之后,皇帝能不能还存在,那就不好说了。

    在整个封建王朝之中,唯一把大臣当做奴才看的,也就是满清,元朝或许也有,但是元朝有一定的根基,比如说汉臣还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元朝也没有几个有为的皇帝。

    在血粼粼的屠刀之下,在无数文字狱还有满清初期的诸多杀戮面前,一个雍正,加上几个大胆的官员,真的把这个给实现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从此之后,农税就不跟人头挂钩,而是跟耕地面积挂钩,同时,士绅一体纳粮,代表着,以前的科举之后的挂靠的农户,再也没有了,没有必要隐藏,那么人口的总量就变的真实了,这也许是满清人口暴涨的根本原因。

    不清楚的情况之下,包括中枢的诸位参知政事,都不知道,到底整个北宋有多少人,糊糊涂涂之下,流失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之下的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

    更别说,因为定海军大大方方的给出了管理费这个大杀器,一年好几亿贯的收入,也让从上到下,整个北宋官场,都张罗着输送人口,也就没有意识到问题,就算是当地劳动力出现不足,他们也是认为,这是人口输送的后遗症,而不是有人在刻意的转移人口。

    钱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却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北宋的赋税,是可以用钱来代替的,以前地方官员重视人口,那是因为人口是代表着赋税,代表着种田的数量,如果赋税收不上来的话,要怎么办,这就影响到官员们的考评,官员们的考评不好的话,就无法升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