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590章

皇宋锦绣-第590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差不多在距离应天府五六里的地方,列车员再一次的进入到了车厢之中,他一边告知的官员们,整个旅程结束,应天府近在眼前。

    车厢的官员一片哗然,虽然,之前途经几个站点的时候,他们已经估摸到了,可能今天真的能够到应天府,可是这么说到就到了的,还真的是没想到。

    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个时辰多一点,从早晨到午后,这就到了应天府了,这可是平常好几天的路程。

    本就对铁路高看一筹的官员们,看铁路的想法,就分外的不同了。

    这时候,火车的速度,明显的慢下来了,而外面,也出现了大堆大堆的房子。

    应天府的车站,当然不可能设在应天府内,作为四京之一,也是非常强悍的城池,铁路会破坏城墙的完整性的。

    对于这个城墙,赵信是不置可否,未来几乎必然会淘汰,棱堡的战斗力,才是一流的,不同于军民两用的城墙,棱堡完全是军事化的用途,不存在内部影响的可能,同样的防御力超群。

    未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他们的作用将逐步的从军事作用,转为的民事的作用,以大城市为核心,影响周边,而不是起军事作用。

    军队将会驻守在城市之外,借助棱堡这样独特的防御,用最少量的军队,做到最大的事情,这才是正确的选择。现在,改造这个,就太早了点。

    火车停了下来,门也打开了,众多的官员,按照品级,在列车员的引导之下,陆续下车,跟汴梁的火车站,彻底的在汴梁城郊不一样,应天府这边,虽然在城外,可是距离城墙相对较近。

    这一点,叶清臣闹不明白,赵信也不过多的解释,这是根据位置决定的,汴梁是什么地方,是北宋的京城,未来,只要铁路能够大规模的铺开,基本上,关键性的铁路,都是联络京城的。

    几乎不用考虑,未来汴梁附近,最少是4条,甚至是8条铁路交汇的地方,火车站真的距离城墙太近了,很不方便,没有那么大的地盘,摆得下那么多的编组站。

    到是应天府不用这样,虽然它现在的地位非常的高,可是未来,有近在咫尺的汴梁这么一个交通枢纽在,四京之中,除了大名府稍稍远一点,也更加核心一点,可以作为次枢纽,应天府和河南府的地位都会削弱。

    应天府的火车站,只能够算是铁路线上面的重要节点,而不是枢纽。

    应天府作为四京之一,本身城市范围太小,因为靠近京杭大运河的节点,商业和运输活动非常的发达,故而,在城墙之外,也非常的繁华,除了城墙近处,不允许兴建房屋之外,沿着汴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两侧,大量的房舍,集中了庞大的人口。

    如果说,陈留只有少数来过的,或者是记忆力比较高的,知道这里的话,那么应天府,几乎每一个官员都来过,其中最少有相当的一部分,还有过在这里任职的经历,应天府根本不会认错。

    可是就算是踏足地下,看着高大的城墙,还有明显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官员依然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他们抵达了应天府,这可是300里开外的,这样一天下来,甚至比八百里加急还要快,而且快的多。

    一天12个时辰,就算是只能够开行10个时辰,那也就是一天1200里,再折扣点,这可是一日千里啊,千里名驹才能够达到的速度,他们一群人,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达到了的,这怎么让人相信。

 第六百四十二章 铁路争夺

    时间不过是午后,距离天黑还有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间的话,回去就不显示了,3个时辰,夜肯定深了。(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这不是蒸汽机,不可能长时间的运转,在夜间,马车行进时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遇到了什么事情,也不容易控制,所以,除非是丁海军那样,大规模普及了各种照明设施,让30多公里长的铁路,如同白昼一般,否则的话,夜间一般不会前进。

    一车的高官,单纯参知政事就有7个之多,也不可能冒险让他们夜间行驶。

    因为高官众多,特别是还有一些顶头上司,应天府的留守们,也都纷纷前来,跟大名府比起来,应天府的级别低了许多的,他们是以下官的方式,出来见的。

    如果说,之前还有疑惑,见到了应天府的城门,还有众多应天府的官员,最关键的是,老百姓们那明显的语言,谁还不知道,已经到达应天府了。

    2个半时辰,拉着最少100人,从开封抵达应天府,这个如果之前说出来,谁也不会相信,一天就已经算是快马加鞭了,现在却真真正正的放在所有人的面前的

    其他官员,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考虑这个用途了,这中间,考虑的最深入的,就是叶清臣。

    从这个项目开启,是赵信拿出了这个项目的一些东西,这才开启的,这中间,三司投入的资金不多,精力却不少,无论是建设,还是实验,他都有些了解,之前就有一个基础,现在,更是在这个基础上面,提升了很多。

    或许,大规模的运用之后,整个的速度,不可能加的那么的高,可是就算是降低许多,也非常的可怕。

    千里马,被称为罕见的,就算是大宋朝最快的通讯方法,800里加急,也不是每天都在应用,这么一个火车,只要在白天,开行8个时辰,就已经超过800里加急了的。

    夜间无法行驶,那是在深不见底的深夜,一般夏天,白天的时间超过8个时辰,甚至天擦黑的那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以运行的。

    就算是打一个折扣,一天开行6个时辰,超过700里的速度,也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交通工具。

    叶清臣已经在默默计算了,单纯这个的,消耗,都不算太大,哪怕是的客运已经能够有不小的收益了,货运的收益更高,建设这个用来分流,甚至是一定程度上面的军事用途,

    当天晚上,应天府对他们进行了热烈的招待,一部分人沉迷其中,可是更多的人在考虑,接下来,当第二天,火车同样用两个半时辰不到的时间,把他们拉到了汴梁的时候,一场争斗就此开始了。

    还没等叶清臣规划,把铁路划归到哪一个部门,枢密院就提出,铁路的出色功能,应该跟600里加急合并,逐步的铺设整个国家的铁路网络,并且交给枢密院管理。

    几乎比枢密院晚了半个时辰,户部上书,要求这个交给户部管理,户部和漕运,每年肩负着大宋90%的运输任务,需要把赋税,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

    伴随着北宋的人口逐步的增加,漕运的压力越来越大,哪怕这一条铁路并不是很长,只是联通汴梁和应天府,可是对于解决汴河的交通问题非常有用,应该划归漕运。

    这两个,加上三司,还算是有些理由的,可是其他的几个部门,比如说,开封府,应天府纷纷的要求管辖权,甚至连一点都不搭界也加入进来。

    人人都看好这么一个铁路项目,人人都想要来管理,这就是实验之后的后遗症。

    对于此,叶清臣是早有准备,因为邀请的这些官员,只是看了一个效果,他们并没有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

    原因很简单,连三司都是投入不多的,最多是资源和人力上面的,没有显示到了财务上面,其他人就更加不知道,他们只是看到了这么一个项目的出色效果,没有考虑到成本的问题。

    实际上,成本上面,就算是叶清臣也有些咋舌,整个铁路的投资,差不多是40万贯,这中间,不包括马,附属设施,还有铁路车皮,加上这些,差不多就是90万贯左右。

    这中间,还是马的价格大规模下降的结果,如果按照以前的马的价格的话,单纯3500匹马,每一个200贯,就高达70万贯。

    现在,西夏获得的大量牲口,逐步的流入到中原,马的价格逐步的降低,从200贯,到100贯,再到目前,好马大概是80贯左右,一般的马在20到50之间。

    这一个铁路的马的采购,是集中采购,从枢密院和西北获得,都是按照相对较低的价格,40贯左右,也就是说,整个马的价格是十几万贯,加上机车,差不多就是90万贯。

    这才是300里长的铁路,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平均每百里就是30万贯,这个数字就算是少,也少不了多少。

    就算是跟丁海军合作,让丁海军拿出大头,那么北宋建设的话,投入的资金,也不会少于10万贯。

    按照枢密院提出来的,兴建一条联络着整个边军的大型铁路线路,最少也是2万里以上的铁路,那也就是说,单纯枢密院的配套,就高达2000万。

    漕运要少一点,可是也不会少于1万里,那就是1000万贯,这笔钱,两者都拿不出来。

    三司虽然紧张,可是当整个北宋的赤字,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从西北的新的收获,加上丁海军旺盛的商业活动,形成的税金。

    别的权贵,在做生意的时候,无不想方设法,利用自己的能力,影响力,减少支出。

    可是丁海军和赵信不一样,他基本上都按照朝廷规定的来缴纳,这样带来了新的财源。

    赵信真的没有叶清臣想的那么高尚,本身,他所投资的制造业,就是一个的利润和规模相当高的行业,从后世走来,交税是一个必要的事情,连他不多的薪水之中,都会交一定的税。

    北宋的上税不但不贵,而且相当的低廉,他交一点,也算是给北宋输点血,甚至从某种意义上面说,他全部缴纳的税金,恐怕都没有他给仁宗的零花钱多。

    叶清臣当天没有上书,他是做了一天的准备,毕竟,任何人上书,都需要一段时间发酵,这件事情惊动了仁宗之后,引起了朝野之间的热潮,然后,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甚至没有参加过这一次体验的,也迈入进来,总之,争夺利益。

    这就更大了,这不是短时间能够结束的事情,最终被仁宗放在了3天之后的大朝会,让所有的参知政事,还有5品以上的京官共同的商讨。

    铁路是一个新的东西,可是他的神奇在于,他可以拉600人,在2个半时辰之中,就前往到了300里外的应天府,这种速度和运输能力,真的让人侧目的,就算是现在还看不到这个铁路未来的,也纷纷觉得,把它掌控在手中,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在大朝会之上,开始叶清臣冷眼旁观所有人的争夺的,看着这些人一知半解,甚至有些人,因为丁海军的投入,而大放厥词的时候,他冷冷的笑了。

    没有丁海军的财力支持,没有赵信提供的保证,怎么建设,就算把三司的钱全部算上,也不过是修建1万里而已。

    三司的钱,不可能都去修铁路,这根本不现实,恐怕挤出来的,也就是1000万贯左右。

    如果使用丁海军的资金,甚至让他们倾斜一下,可以修建1万里,甚至更远的铁路,如果不适用的话,可能只是3000里,这个不短了,可是对于需求来说,就差远了。

    几天的时间,叶清臣除了梳理之前的一些信息,也对必须要修建铁路的地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

    四京是肯定要的,边境也肯定要,最少说,一条通往西北,一条通往辽国,一条通往四川铁路是必要的,这中间,还要加上一条丁海军的。

    丁海军产出的商品,已经在北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单纯枢密院,三司,甚至是六部,都跟丁海军,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之下,丁海军的地位也显现出来,一条铁路丝毫不为过。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七八九条的铁路,最长的三四千里,最短的也有一两千里,算下来,最终可能修建的铁路,差不多有5万里以上。

    这中间,还没有考虑,赵信所说的复线,马车的制动力不行,就算是密集的使用,相隔的距离也很远,这就不能够完全发挥出铁路的作用,再加上,只要有一个疏漏,在计算和放入的时候,出点差错,一条铁路两个火车对开,连躲闪的地方都没有,堵在哪里,会出不小的问题。

    为了提升效率,加强运力,复线是肯定要的,甚至丁海军在汴梁跟应天府的铁路线修筑的时候,就已经预留了一些,比如说,所有的桥,都是双面的,只是使用了一半。

    只要这边同意,可能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够把复线修建起来的。

    单线就要命了,复线,就差不多是10万里,这个太庞大了,庞大到叶清臣也忍不住颤抖。

    可是一旦这些完全贯通,北宋大部分的道,跟京城之间的联系,就逐步紧密了,最多就是两三天的时间,这对于北宋,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