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54章

皇宋锦绣-第54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耕民族的弱点也就在这里,他们有强大的国力,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战斗力,游牧民族就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日常活动,就是驯养牲畜,猎取动物,这些无不跟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骑兵根本就不用训练,直接拉起队伍,壮年男子都是兵,有多少的武器,就能够拉起多少兵马,甚至全民皆兵。

    作为北宋最大威胁的西夏,他们哪怕在立国之后,也保持着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们的动员非常的简单,驱赶起牲口,就可以打仗,牲口就是军粮,移动的军粮,进入到宋朝国土之内,就能够就地就食,宋朝哪怕是最不发达的边境,也比他们的草原发达的多。

    这就是动员和耗费的不均衡,在强大之前的辽国,目前的西夏,都是这样的,在过不下去和受灾了之后,就跑到宋朝来了,宋朝只能够被动的抵抗,他们的反攻,往往没有多少作用,不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庞大的国土根本没用,一览无遗的大草原,到处都是可以放弃的地方。

    北宋最缺乏的就是骑兵的,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之后,失去了大规模养马的场所,再加上西夏和辽国的控制,马匹是大宋最稀缺的东西。

    没有骑兵,曾经强悍的北宋铁骑静塞军,这个可以跟辽国的铁林军正面交锋的重骑兵,消失在了大宋的军事序列之中,大宋最强力量的,最终变成了步兵,行动力大大的减弱了,对于来去如风的骑兵,只能够被动的抵挡。有规模的弓箭手大部分只能够守城,因为游牧民族的骑射跟弓箭手的射程差不多,对射他们根本不是对手。

    经济和物资的强盛,没有表现在战争上面,宋朝在军队上面,相对保持着若是,无法把经济放在军事以上面,还是依靠着普通的而战术和战法,最多让重步兵更加景亮一点,可以跟重骑兵对抗,这样只是被动的抵挡,没有办法主动出击。

    吃粮食的民族,跟吃肉长大的民族,在肌肉力量,甚至是野蛮程度上面无法相比,虽然文明推动社会发展,可是单纯放在军队上面,还是野蛮的民族更加有利一点的

    有了长弓,就不一样了,长弓拥有者可怕的射程,以现在的短弓而言,除了少数超过8石的弓,能够跟长弓比一下射程的,其他的,根本就不行。

    8石是什么概念,孙吉可以拿起,薛玉可以拿起,金枪班值之中,能够拉开8石硬弓的也不多,可能游牧民族,因为身体更加高大强壮,要多一点,却不可能形成很大的规模。

    长弓就不同了,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完全可以把现在的弓箭手数量扩充20倍,真正形成巨大的规模,可以作为主力来使用,就算是骑兵突袭的,300步的射程,长弓超快的射速,也足以发出5…8只箭,骑兵再稍稍犹豫一下,射出的就会更多,在同样数目的前提下,密集的箭雨,解决大部分的敌人。

    长弓作为优势病种,不会单独行动,会跟一部分的骑兵和重步兵一起行动,当把长弓作为主要攻击手段,那么步兵和骑兵的任务就给改变了,他们就不用承担冲阵的任务,任务是保证给长弓手发射的机会,并且拖住占据,长弓集团的发射开始,战斗就已经结束了,没有人能够承受如此规模钢铁的投射。

    长弓所使用的材质,数量巨大,是中国特有的,草原之所以被称之为草原,就是以草木为主,很少有大树,用整根木材制作的单体弓,本身就是他们最大的缺陷,同样,蚕丝这一点他们也缺乏蚕丝要么是吃桑叶,要么是吃柞树叶,总之都是树。

    这些都是草原上缺乏的,就算草原上可以寻找到别的替代的方案,也制作出一批弓来,蒙古大弓,同样是单体弓,可是钢铁怎么办,游牧民族的冶炼水准相当的低,他们甚至连自己都满足不了,西夏的铁鹞子厉害吧,可是他们的铠甲,是父传子子传孙,烧掉一个,就少一个铁鹞子,每年会补充一部分,数量极少。

    铁鹞子却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与之相对的则是北宋,步人甲已经成为军中,比较常见的制式铠甲了,它的工艺水平,使用的铁的数量都比铁鹞子多的多。

    比拼钢铁的生产能力,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北宋强大,甚至横向的比较,向前的汉唐,向后的元明清,似乎也就是到了清朝时期,因为洋务运动,兴建的武汉钢厂这才超越了大宋的铁的产量的。

    一枚长弓的箭头,大概是普通的箭的箭头的3倍以上,在重量上面了,比起普通弓手,最少要高出很多,再加上长弓超级的投射能力的,同样是普通弓手的三四倍,这样的整体对于铁的消耗就巨大了。

    按照一个箭头60克来算,十来只箭,就是一斤了,一次战斗按照120只箭来说,只是这个,每一次战斗,都会投射10几斤的钢铁,这对于几十斤的铠甲已经能够作为传家宝来传递下去的西夏来说,那是不可想象的。

    就算是辽国比起西夏好一点,却也同样不能承受的。

    北宋的钢铁生产,已经是规模化了,只用在中间添加一点,不说是后世现代化的高炉,小高炉和焦炭的使用,还有对于温度的控制的,加入一定量的碳,可以把铁融化的温度降低到1200度左右,多种简单技术的投入,以大宋的人力物力,足以让钢铁的生产暴涨。

    这是最适合大宋走的路,其他的方面,更加锋利的武器,更加沉重,防护能力更高的铠甲,并不能够带来直接的战斗力,毕竟,你刀锋利一点,你的铠甲厚一点,并不代表你能够比别人强,一把钝刀都能杀人,木头棒子用好了也可以,这点点的优势,无法抵消游牧民族攻击力。

    弓箭不一样,在单位时间之中,在单位的密度之中,钢铁的投射能力,直接代表着攻击力,一些超过1石的长弓,甚至可以拥有巨大的破甲能力,比如说,加装了更加沉重,更加锋利,制作更加精良的破甲箭,这些甚至对于这个时代的重骑兵,依然有巨大的威胁。或许,这就是改变的开始吧。

 第八十七章 训弓

    “四少爷,东西做好了,你看?”苗远恭敬的话,打断了赵信的畅想。

    看着一脸期满的苗远,赵信伸手接过10根制作好的弓弦,大概有四毫米左右,做的相当的精细,跟他想的差不多,拉拉之后,感觉到很有弹性,点头说道:“干的很不错,,我们回去!”

    在弄好了弓弦之后,赵信又回到了木工坊中,英格兰长弓跟中国本土弓的不同在于,他可以一次成形,而不是如同复合弓那样,用很多种材料复合而成,一些材料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融入进去,完成整体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全本小说网https://。

    在英格兰长弓的制造之中,一些熟练的工匠,最多2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把长弓的制作,这也是长弓的优势之一,当中国的传统木匠,都变成了制作长弓的工匠的时候,这个数量可就太大了。

    制作长弓,唯一需要注意的时候,在成型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一个训弓的过程,确切的说,是保持一定的弯度,不一次性拉到位,一个个慢慢拉伸到位,在拉伸的过程之中,也需要放缓休息,释放应力的,这就不能够用手工,只能够凭借着工具。

    制作10个简单的硬木架子,这个王庆元已经做出来了,他要做的,就是对这个训弓进行讲述。。

    训弓是一个重点,榆木拥有不小的弹力,却不是橡皮球,你要是强行的把他拉到位,要么断掉,要么的伤害到弓身,造成最后力量不足,必须要有一个仅仅的过程。

    这一点,也是视频之中着重讲述,有一点点的技巧,特别是在训弓的过程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点赵信更不专业的,专业的是这些木匠们,赵信只用给出了一个理念就可以了,比如具体的要求,弓要达到什么样的弯曲度,整体必须保持某一种弹性,这对于赵信而言,是一个难以掌握的东西,对于木匠们而言,却是每天都接触的,他们甚至可以在赵信给出的理念的基础上面,举一反三。

    在经过了几次的交流之后,赵信就不再多说了,说的多,错的多,他只是提了要求,特别提到,一次性达到所能够承受的极限之后,停留一刻钟,等到力量全部散发出来之后,再继续,这样下来,可能会多则七八次,少则五六次的训弓成型。

    扁担一样的东西,比起一般的扁担要细很多,这样的扁担,似乎有些弱一点,最大似乎也就是举起一石左右,跟传统扁担1。5石甚至是2石的比起来,弱了很多。

    听着赵信的讲述,包括王庆元在内的所有木匠,这才明白,原来,是要做弓,真正的弓箭,看着这么大,应该是实力不错的。这比之前,单纯做玩具,心态要好一点,却只是好一点而已,因为怎么看,这个弓就不是一个很强大的弓,玩具的意味更多一点,

    弓好做,弓弦怎么办,苗家庄也有猎户,会到附近的大山之中打猎,猎户的弓弦都是用很多东西制作出来,刚刚赵信出去的,什么都没带,回来的时候,苗远的手中,却有了几个类似丝线的东西,想来应该是弓弦了。

    如果不看这个,或许王庆元还会高看一眼,看了之后,愣住了,不是他想的那种弓弦,复合弓弦,或者是金属弓弦,居然是蚕丝,虽然说,蚕丝也是弓弦的材料之一,却从来不是主要材料,它的弹力不够是关键的原因。

    王庆元在成为苗家庄的木匠之前,还真的做过弓,那个时候,只有12岁的他,从家中出来,通过关系在保州城内,做过一段时间的弓匠帮工,本以为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可弓匠任务重,没有什么赚钱的机会,全部都是军队和官府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又有多少钱,一点点而已,稍稍不慎就被克扣。

    王庆元是兴趣去学,没有什么前途之下,他转而进入到了一个跟弓匠有些关系的行业,木匠,在木匠行业出师,最终来到了苗家庄,成为了目前木器坊的主要大匠。

    一个简单的木棍构成的单体弓,一个这么不靠谱的弓弦,难道是做给他自己玩的,可是弄个小弓不就好了么,搞这么大,最少也在1。6米左右,一般成年男子,身材稍稍小一点的,还真的用不上来。

    之前这个疑惑,一直都萦绕在王庆元的心中,不过,现在,半个时辰不到,最快的那个工匠,已经把弓身给完成了,又有了弓弦,只要训弓结束,就可以完成整体的制作。

    训弓,就是逐步让弓弯曲,木头的柔韧度,只能够算是不错,榆木比寻常的硬木要强大很多,却也是有极限的,如果强行的把他掰弯,也绝对会破坏整个木料的结构。

    必须一次次的来,拉到一定的角度之后,在停留个20分钟…30分钟,这是一个关键,只有把应力什么的都给成功的释放了之后,才是继续进行下去根基。

    拿过来长弓,做的非常好的,基本上都按照他所做的那个,在没有自动化的工具的前提下,仅仅凭着着简单的木工工具,就能够在短时间,按照长宽高,并且按照木材最适合的方面,把这个给加工出来,这也着实考验功力的水准。

    加工这么简单的东西,很是让这些木匠们不太满意,把大部分的实力都展现出来,整个弓身比较的美观,在赵信看来,这些没用,长弓并不是一个漂亮的武器,很多视频之中显示,长弓一定程度上面,都很简单,光滑,不刻画任何的东西,这种情况下,这些完美,就有些没用。

    这只是第一次制造长弓,,赵信也没有干涉,可是为来,伴随着他们逐步的熟练,赵信会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会尽可能的减少中间的花费,如果能够把这个时间限定在的三刻钟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完美的,

    拉倒某一个度,然后休息一刻钟左右,大概要四五次,甚至是七八次,才能够完成整个训弓的过程,不过今天时间很多,赵信能够等,在第一个弓训的时候,第二个也同时做好了,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一共做了10个架子,轮换的进行训弓。

    赵信发现,似乎相对于制作之前的弓身,训弓的过程,更让他们感觉到高兴,因为要保证弓身的性能不受到达的影响,把弓拉伸到足够的角度上,这是一个非常考验功力的事情,他们在技术没办法得到施展的前提下,反而居然把精力是放在了这里,看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次数把这个长弓加工成型的。

    这样的做法,是对弓身有一定的威胁,甚至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毕竟,极限的时候,力量稍稍增加一点点,就会就会超过弓身能够承受的极限,很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赵信却没有去阻止,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