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476章

皇宋锦绣-第476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获得。

    一亩的桑树,能够养活蚕是有限,原来的桑蚕之所以平衡,这是一个定数,就算是深挖潜力,提升也有限。

    扩大产能这是一个方向,可是需要时间,相对于棉花,以年为单位的话,桑树就是以好几年为单位的,哪怕是用树苗种植,从树苗长到可以用的桑树,最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要保证桑叶的产量,那就是五年以上。

    如果说,丝绸真的是必要,把发展海洋,作为第一要务的赵信,会不遗余力的投入。

    可是丝绸哪怕有这样那样的好处,一个价格问题,就足以否定一切。

    船帆是使用物品,既然使用,就会磨损,丝绸的磨损率,有些高的太狠了。单独丝绸的强度较小,在大海上,容易破损,不是每一个风都是和风吹拂的,有狂风,甚至是有的台风,这种情况下,连玻璃,钢铁都能够吹坏,更别说丝绸,长时间使用的话,必然会造成磨损。

    这个磨损程度,也相当的大,基本上,目前实验船的船帆,在普通的环境之下的,也就是说,不经过的台风的天气,往往出航3次,就必须要更换20%左右,这样差不多15次出航,航程不超过的1000公里,就需要全面的更换。

    这可是可怕的事情,赵信弄出来海船,是为了纵横七海,1000公里的使用率,这绝对不可能满意,以未来,巅峰时刻的,超过5万艘船,每天航程巨大的前提下,这个船帆的更换,绝对是一个大问题,就算是赵信也不敢等闲视之的。

    1万艘船,这个可以接受,咬咬牙,不过是几千万贯,还是上亿,可是当这个成为日常的消耗,这就有些接受不了。

    赵信当然知道,这个船帆的解决方案,有什么比起帆布,更容易的解决方案,也是更好的方案。

    帆布出现的时间,很久远,可是真正让帆布闻名的,那就是船帆,以帆为名,就可以看出来。

    帆布,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代,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已经不可考了,最早出现于文献之中,是在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最初用它制作训鹰时的腕套。密织的厚帆布还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最终被古罗马人大量用来制作行军帐篷。

    帆布,它的基础原料是棉花,不选择最细的多层编制方法,而是采用多股棉线整合到一起,较为粗和厚重的一种布匹,拥有着很强的性能,防水,坚韧,并且耐磨,这都是帆布的特点。

    这是后世经过了历史考验,最适合船帆的材料,并且通过西班牙和英国舰船,传播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知道21世纪,伴随着各种新材料的产生,各种高分子复合材料,还有金属化合材料,成为了船帆的主要材料,他们更加坚韧和轻便。

    这个时代考虑哪些,就有些远了,就算依靠卡牌系统,能够幸运的得到这个材料,可是工艺问题,配方问题,甚至是生产和加工的问题。

    工业社会,永远不是一个幸运能够获取的,就如同21世纪的非洲,某些落后的国度,在商业化的运行之中,他们获得了电力,拥有了电视机,甚至是手机,可实际上,一旦外界不在输入这些东西,他们依靠本身的力量,根本无法使用这些东西,很快,这些东西坏掉了之后,这个国家,就会重新被打回原形的。

    赵信虽然很想,让北宋跨越科技,进入到更高的层次,可是他也知道,各个子项目的积累不高,贸然的拔高,等于是拔苗助长,这不适合发展,还是老老实实的做最简单的东西,那就是开发帆布。

    连古罗马人,在一两千年之前,就可以做的事情,北宋当然没有问题,之所以没有出现,原因并不是技术,而是原材料。

    只要拥有的棉花,制作帆布,就不成问题了。

    按照历史发展,宋朝时期,是棉花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时期,但是这个宋朝,是横跨了整个宋朝,包括了南宋和北宋,细分来说,南宋发展的更快一点,北宋时期,棉花跟之前的朝代一样,发展非常的缓慢。

    现在北宋还没有普及棉花,棉花早就出现了,但是在宋末之前,整个中国只有可以充当丝絮的草棉,而没有可以织布棉花。

    北宋前中期,棉花主要是草棉,这是原产于阿拉伯和小亚细亚的也中棉花,跟印度棉比起来,他更加低矮,产量很低,丝绵的效果也不好的。

    这一点,从文字演变就可以看出来,在宋之前,棉花的绵字,是绞丝边的,而不是木字边的,就可以看出来。

    草棉无法用来织布,当然更不适合成为帆布的基础原料。

    后世流行于世的棉花的,并且在中国种植,大获利润的,实际上,是原产于印度的棉花。

    这种棉花,天生就非常的高大,经过培育之后,甚至可以长到6米的高度,更加高大,产量更多的棉花,天生就适合织布。

    在最初流传的时候,主要的种植地是关陕闽广。

    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闽广是沿海的省份,商贸发达,一些海商可以从海上输入,至于关陕,那是丝绸之路在中国的,更容易接受到来自丝绸之路上面的红利。

    在这个时代,或许前往美洲,非常困难,可是从汉唐之后,中国跟印度的海上商路,一直都繁盛无比。

    作为工业时代的标志之一,棉布一直是工业化的产物,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寻找了很多的商品,最终才确立了棉布的地位,棉布也在英国工业化之后,为英国赚回了无数的资金,是英国无敌舰队的支撑之一。

    哪怕定海军开启的是以钢铁厂为主体的重工业,可是这方面的累积,一直都没有放松,同样的,原料的寻找也丝毫都没有放松。

    在之前的寻找之中,还是在中国的南方找到了棉花,这些实际上,是在过去的时间,由那些海商们意外的送到中国的,不过他们的作用,并不是织布,整个北宋,对于棉花的认知,还是比较初级的阶段的,特别是来自印度的棉花。

    双管齐下,在寻找本土的种子的同时,还通过印度,还有途径印度的海商,获得了大批的棉花种子。

    把这些集中在一起,在去年底初夏,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第一批15万亩的棉花,已经完成了种植,哪怕因为没有科学的育种,甚至因为种植的技巧方面,种植的天时上面,都有所损耗,产量不高,一亩地才110斤左右的籽棉,可是这已经足够用了。

    这么一批棉花,用于的大规模的攀升科技线,开启整个定海军纺织业,这不行。

    按照籽棉产出皮绵,三分之一对比,目前的棉花要更差一点,110斤的籽棉,最多就产出30斤左右的皮绵,15万亩的话,一共就是450万的斤。

    听起来很庞大的数字,可是用于织布,普通的布匹,也就是9万匹,根本就没有优势,做成衣服,应该不会超过的三四十万,这样的数量,连定海军都能够内部消化了,更别说面对整个北宋市场。

 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厂

    这些棉花,早已经经过处理,送到了丁海军,最初的时候,赵信是打算,用这些棉花织布。//全本小说网,HTTPS://。)//

    北宋布的价格不高,而且相对比较平稳,一匹布在300文左右,这个也成为了普通人衣服的主要来源。

    宋尺,一匹布大概是2尺宽,40尺长,哪怕作为大人的衣服,一匹布也能够制作好几件,比起丝绸,节约太多。

    棉布是出现了,但是极为稀少,北宋主要是草棉,适合织布印度棉,只是在南方,还有西域,有零星的种植,机缘巧合之下,被织布之后,价格也极为高昂,物以稀为贵。

    真正纯白的棉布,价格甚至在丝绸之上。

    开启棉花的种植,是为了未来,发展以棉纺织为主的轻工业的一个基础,现在的棉花,如果织布的话,成本相对较高,市场前景也不算很大。

    当找到了足够多的船匠,开始了航海的发展的时候,赵信最初的时候,是用丝绸作为软帆的材料,但是关于帆布研究,也在继续。

    帆布实际上出现非常早,在以地球作为单位的前提下,实际上,这个科技线早已经被点亮了,早在古罗马时代,帆布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时候是做手套的,用于养鹰的那种,后来,逐步发展到了帐篷。

    帆布,是用更粗的线,编制的一种布匹,因为的线条足够的粗,比较的厚重,同样的,也比较耐用的。

    在北宋这个时间段,没有来自印度的棉花,却有麻,可是却没有人想过,把他们利用到了这个帆布上面。

    赵信的穿越,很多本不应该出现在北宋的东西,一一的出现了,棉花如此,帆布也同样是如此。

    赵信对于机械上面,了解的不算很多,就算是大名鼎鼎的珍妮纺纱机这种东西,可是基本原理,还是知道的,说白了,就是从一个纱锭,变成几个,传统的方法,变成整合的方法。

    可惜,基本的构造不知道,只是知道原理,只能够让人慢慢的研究,可是织布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只有机器才可以的。

    纺纱,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梭子,跟人的配合,就可以了,更别说,还有传统的一些设备,在丁海军,赵信专门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工厂,用于帆布的制造。

    在没有足够高效的设备的前提下,人,就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单元。

    丁海军不缺人,在去年岁末,赵信不顾生产压力巨大,决定给予了数量不少的年假,基本上,根据路程的远近,并且给了补贴,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借助丁海军的商船。

    这个举措,让整个丁海军,90%的人员选择的回家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本身就是传统的节日,是整个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时间的祭祖是重中之重。

    并且,对于这些人来说,在没有来丁海军之前,他们是被淘汰的,或者是灾害,或者是处于破产的边缘,在乡间,那是人人厌恶的对象,毕竟人穷志短,在日常生活之中,总有一些过不去的坎,有些人,可以借钱度过难关,可是这些没有恒产,甚至是负债累累的,又怎么借到钱。

    为了改变命运,或者说,为了活下来,他们选择了离开家乡,来到了丁海军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初的目的是活下去。

    本身,他们已经抱着破釜沉舟的想法了,毕竟,在家乡已经活不下去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却成为了最大的转机,丁海军给他们机会,不但让他们活下来,而且活的很好。

    富贵不回乡,等于锦衣夜行,按照目前丁海军的平均月薪水,80贯这个数字,放在丁海军,不怎么起眼,这只是一般熟练工的平均工资,稍稍懂点技术的,就奔200贯,到300贯去了,类似牛大力这种,更是以2万贯以上的年薪,冠绝整个丁海军。

    可是放在北宋的其他地方呢,北宋什么人口最多,当然是农民了,农民一亩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不说地租,不说国赋,就单纯一亩地而言,是非常低廉。

    以江南的淤田来说,普通的一亩地的产量,在精耕细作,老天照顾的前提下,可以产米4石,如果按照价格700文,一亩地的收益的,在2。8贯,听起来非常高了。

    这个算法,不能够算错,可是对于普通农民来说,拿不到这么多的钱,一亩地四石的,是最上等的水田,还要风调雨顺,老天照顾,才能够达到收成,稍稍有些不顺利,比如说淤田最怕的,就是洪水。

    淤田,说白了,就是在河道上,原来属于河道的位置,现在因为改道,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没有水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农业的开垦,因为河底的淤泥的关系,它比较的肥沃,轻松可以达到4石以上的产量。

    这种田,最怕的就是洪水的,一旦水量庞大,冲到淤田的话,损失会惨重,不但当季的收获没有了,甚至未来很长时间,没办法重新开辟。

    就算是顶级的淤田,就算是精耕细作,达到4石,甚至是更高,可是农民也不可能卖到700文一石的。

    700文是在汴梁的市场价,整个北宋而言,不说西北,那是交通不便的特例,实际上,西北的米价较贵,主要贵的,就是运费上面,以北宋现在运输成本,一石价格7贯,绝大不部分都是运输的成本,甚至他的价格还没有汴粱买的高。

    在所有交通便利的城市之中,汴梁的价格是最高的,这还是零售价。

    贩运粮食,需要运费,需要利润,就算是在本地的米行,收货价格跟销售价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的,在丰产的日子之中,在粮食下来的季节,江南的米价是相当低的,可能收购价格连200文都不到。

    这实际上,也是定海军大规模的海运的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