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376章

皇宋锦绣-第376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本来是淮河流域的一种最出色的稻米,却跟西北的坏境和水利工程珠联璧合,并且用了几年的时间,正式的扎根在了灵州,绵延数百年。

    这个最终,被以黄河反过来命名的河黄米,以颗粒饱满,味道香甜著称,最开始的时候,如同之前预料的那样,只是跟南方的上等米一个档次,不算特别的突出,可是伴随着慢慢的变化,特别是引入了定海军的良种培育,在短短几年时间之中,完成了更新换代,形成了一种有异于南方大米的长粒型大米。

    这是河黄米的特色,也因为口味和种种特点,受到了追捧,最终,这个产量和价值都高的米,成为了西北另外一个支柱。

    河黄米成为了未来灵州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从根本上面,解决了灵州的很多问题,让灵州不在简单的依靠边境贸易,畜牧,有了第三条更加基础的支柱。

    摆在众人眼前的东西,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瞎说不了的,不说哪一个池塘,就说是几百里的水渠,可以肯定的是,灵州会拥有最少100万亩以上的土地,大半还是水浇地。

    因为灵州水利工程的缘故,来调查的人,大部分,都是跟农田水利有关的,再说了,在北宋,农业是一个地方官员的重中之重,一个官员可以不发展商业,不发展制造,可是如果农田经营不好,税收收不上来,那就是一个大问题,两季的粮食,那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他们从这么一个平西湖看出了未来灵州将会有多么的发达,虽然有些奇怪,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之中,就有这么大的成果,可是摆在面前的例子。

    很明显,这个不停注入的水量,除了黄河之外,没有别的河流能够做到了的,只要这个注满水,哪怕是遭受干旱的气候,灵州也可以有巨大的收益。

    60万亩水浇地,代表着什么,180万石粮食,这对于西北是什么概念,如果全部都是军屯的话,他最少可以支撑20万人以上的军粮。

    来自枢密院的官员,极为惊惧,要知道,目前西北驻军30万,其中,枢密院只是负责3成左右粮草供给,可是就是这么三成,就让枢密院几乎脱层皮,每年80万石的粮草,必须要枢密院付出400万贯,这已经是西北军费开支最大的一块了,现在,只要有足够的人力,把这些土地耕种出来,就可以解决西北大部分的问题,这有什么意义。

    一个强大的,可以自给自足的强大郡县,即将在西北出现,他们自成体系,甚至不用中枢的支持,发达的农业,引动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必然会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支柱,说不定,几年发展之下,历史上繁盛无比的西域,会再一次的在北宋出现。

    一个西平湖,就已经让人震惊了,接下来,仿佛让他们开眼一样,整整10天的过程之中,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震惊。

    用快马加鞭的方法,几天的时间,都没有看到尽头的主干渠道,在众多支流和小溪的基础上,联通的一些类似于运河的沟渠,还有就是还没有完全完工大型池塘。

    按照整个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在整个西北,7000多里的沟渠,目前已经完工了三分之二的,超过4000里的沟渠的,还有最少50个蓄水池,没有西平湖那么大,却也颇具规模。

    西平湖的地理优势,是可遇不可求,那是地利和人力双重作用的结果,湖泊群的出现是天生的,西平府的根基是后天的,两者结合起来,造就了西平湖的辉煌。

    这些蓄水池,也算是一个的区域节点,只有有水,才能够完成灌溉,如果只是凭借着黄河水,很难在同时供给百万亩,甚至是千万亩的土地,黄河的水虽然多,短时间消耗太多,也很容易引发黄河断流,这对于黄河而言,不是什么好事情。

    只有借助着大量的蓄水池,才可以,这中间,也有主次,不说西平湖这样可怕,能够单独的供给周围,甚至可以通过表面径流,进行储备水量,不单单需要黄河水的独立系统,也有总水量超过3000万方的区域性蓄水池,虽然只有西平湖的百分之一,却成为了5个重要的节点之一的,还有周围,四十多个,中型,或者小型的蓄水池。

    其中不得不说,位于西平府北部,更加靠近黄河旁边,在黄河和西平府中间,一字排开的4个大型蓄水池,从2800立方,到3500立方不止,他们已经不单单是灵州水利体系了,他们更加延伸到了西北四路。

    西北跟中原,最大的区别就是广阔,一个保州,充其量,比起一个县稍稍大一点点,200里左右,可是在西北,一个路,少的纵横数百里,多的,纵横千多里,就拿秦凤路为例,差不多有河北东西路加起来那么大,其中还要加上几个军。

    这个一直因为边患和环境所困扰,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方,曾经历史上,是何等的辉煌。

    在灵州和议还有韩琦调动过来可怕的资金的前提下,河套平原将会拥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基础,以这么多蓄水池为核心的,跟庞大的人工沟渠,天然的沼泽湖泊的,还有各种黄河支流,甚至是河套平原之上小型河流,甚至是是以前留下的河道,通过挖掘,整理,在庞大的人力物力之下,形成了一个可怕网络。

    一个平西湖,就足以让来自汴梁的官员有些震惊了,这些体系化的工程,更是如此,如果不是亲自见到,他们完全无法想象,一个如此可怕的工程,会在西北边陲出现。

    实际上,连韩琦最初都没有想到。就算是在一个白纸上面刻画,没有任何的预案,也没有任何的掣肘,灵州就如同一张白纸,可以让人自如的书画,在这种情况之下的,当然是怎么节约怎么的来,依托着河流,湖泊,加上原来的一些水源,可以的很轻易的节约大量的东西。

    可是要说能够达到这样状态,这几乎不可能,毫不客气的说,7000里的水渠,不过是这么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的十分之一,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原来的河道,支流,还有池塘沼泽,这些仿佛天然就存在的一个水利体系,被韩琦主导的水利工程利用之下,恢复了原有的样子。

    已经完成的工程,加上远景,在纵横1500里,几乎囊括了整个西北四路的庞大工程,就算是之前再对韩琦有信心的官员,都没有想到,看来,韩琦之前的奏报,还是有些掩饰的,否则,直接把这个整体工程报上去,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疯了。

 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请求

    放在纸面上的会疯,可是真正的看到的时候,也是如此,哪怕一点点的看了,10天的时间,也走不完全部,可是已经看到的,超过25个枢纽,其中15个是新挖掘的人工蓄水池,还有10个,是天然的湖泊。//全本小说网,HTTPS://。)//

    这些在大草原上,看起来那么平常的湖泊,经过了一番疏浚和挖掘之后,用沟壑和天然的河道,跟整个西北的水系,联合成为一体,在庞大,数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面,将会开启整个北宋最大,也是为可怕的一个农田攻城的。

    这么庞大水系,水流,湖泊和水渠,共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现在还不完善,只是完成了一半左右,大概4000多里的睡去,可是跟水源地,湖泊,加上河流结合起来,造成了3万里以上的效果。

    也就意味着,一里长的沟壑,可以达到1000亩左右的水浇地的影响,那么3万里,也就意味着,3200万亩。

    这个数字一出,所有人都不敢去说了,太庞大了,虽然整个北宋,拥有土地八万万亩以上,那是整个北宋,广阔的国土之上,灵州加上西北,在一两年的时间之中,能够增长这么多,对于北宋而言,效果是巨大的。

    借用天然河道,跟真正用于灌溉的水渠,无法相比,他们的浇灌能力有限,甚至有些地方还有重复,可是一旦剩下的4000里的水渠完成,整个工程将会超过之前的预计,在整个西北造就一番沃土。

    这是最理想的数据,却不是最终的数据,具体还要灵州这边统计出来,但是当整个水利工程完工的时候,5000万亩左右,是可以预期的。

    这是一个可怕的让人震惊的数字,一个60万亩的水浇地,已经让汴梁来的官员们,震惊无比了,5000多万亩,代表着1。5亿石的粮食产量,这对于整个西北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粮食不但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甚至可以的供给整个中国的北方,会让本身比较薄弱的北方环境,得到有力的支持。

    以农为本,这是任何封建皇朝都无法忽视的一件事情,无农不稳,并不是说,农业就很赚钱,不,农业一直以来都不赚钱,可是没有农业,一切都不存在了。

    一个人,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单纯粮食的话,一年的时间,需要的5…6石的粮食,少了这些粮食,就生存不下去。

    对于升斗小民而言,他们要求的并不高,活下去,保持一个基本的温饱,这么卑微的要求,如果当权者都无法满足的时候,带来,将会是可怕的战争。

    从1000多年前,陈胜吴广的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中国就形成了固有的轮回,再怎么强盛的王朝,也不过是几百年的时间。

    强大的汉朝,唐朝,都是如此,当农民军起义揭竿而起的时候,他们为了生存,为了一口饭,变成了可怕的战士,把看似强大的皇朝给一举推翻。

    封建王朝,都喜欢修史,为的就是在王朝更迭之中,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之中,总结规律,那么粮食就是一个重点,在本就薄弱的环境之下,一旦遭遇大规模的灾害,对于再强大的王朝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目前北宋的环境,开发土地,增加粮食数量,一直都是一个重点,谁也没有想到,贫瘠无比的西北,会一下子放了这么大的一个惊喜,当着增加的田亩数量达到千万的时候,这已经有决定的意义了。

    把西北可能产出的粮食,打一个折扣,10石一年的话,1。5亿石的粮食,可以支撑1500万人的日常消耗,这还是在巨大的浪费的前提下。

    北宋在这个时代,拥有世界上最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体系的统计,在1640年,大概是5。4亿人,北宋时期,帝国较多,也比较的平稳,却不会超过这个,大概是三四亿的样子。

    可是这个人口,其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分布在中原地区,确切的说,是以京杭大运河为纽带的五条河流的沿岸。

    那是真正的北宋精华地区,不但四京,江南这些地方,全部在其中,也是最肥沃的,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在那些地方,哪怕一个小小的县,少则五六万,多则十来万。

    可是那是在中原最精华的区域,在西北,真的算的上是人口贫瘠了。

    人口在几千人的县比比皆是,甚至会出现,几百户县,这不是也一个县城,这是一个完整的县,整整百多里,甚至县城之中,只有不到1000人,正因为如此,西北的人口非常之少。

    目前整个西北四路,加上新依附的灵州,庞大无比土地上面,也才100万出头的人口,也就是说,就算考虑到未来西北大量吸引人员过来,达到500万人,还有最少1亿石,可以向外供应,这是可以敞开了供应的粮食。

    边关的道路难走,如果灵州这边,真的有这么一个粮食的供给能力的话,最少说,在京兆府,西北,粮食是可以解决的,比从江南调动,然后再不远万里的,从汴梁输送到西北,不知道要节约多少。

    更别说靠近西北的地区,比如说,陕西,再比如说关中南部一点,靠近的四川那边的山地。

    从西北这边,还是稍稍的近了一点,甚至因为有大量的牛马的存在,大规模的运输量粮食,成为了可能。

    稍稍有过一些地方执政经验的人,就会知道的,一个开发起来,可以生产出亿万粮食地方,会带来多么大的利益。

    特别是来自枢密院的官员,他更加清楚,粮食对于边关的重要。

    在枢密院之中,有专门筹备边关各种物资司局,这个司局是整个枢密院最大的,也是过的最辛苦的。

    整个边关,上百万军队,涉及到十几个路和边境军州的各种问题,都需要他们来解决,他们需要从各地调动物资,然后通过各种的方法,运到边关去,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粮食。

    西北之所以不稳定,之所以被小小的一个西夏欺负,就是因为本身基础的薄弱,本地的粮食,甚至连十分之一都无法攻击,全部需要外运。

    从汴梁到西北的这一条路,算是比较难走的,各种山脉关口,最关键的是,没有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补充所需要的东西,全部都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