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361章

皇宋锦绣-第361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一般的情况之下,不会有人这么的胆大,敢于动韩琦的资金,可是万一不是一般呢?

    这一次拍卖大会的声势很大,这么多的商会到来,难保没人不动心思,特别是叶清臣,万一三司过来截胡,他怎么办?

    实际上,三司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却没有那么的详细,知道这一次拍卖大会的声势很大,可是具体有多少的成交量,那就不知道了,最关键的是,赵信的进京,打乱了很多的部署,京城这边,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另外一端。

    韩琦留下了一部分的属员,还有差不多2个营的禁军,渭州这边,地处整个西北的内陆,跟边境,最少有600里以上的距离,可以说是腹地之中的腹地的,2个营的禁军,1000人,足以保证安全。

    韩琦到达渭州,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因为保证金的关系,他们可以在渭州本地,还有之西北周围的地方采购了一部分的物资,那些物资已经抵达了超过20天了,还有这些从京兆府采集的物资,那些已经在10多天之前,送到了灵州的。

    灵州那边会不会按照之前的预定计划,把这些物资都成功的使用,这是一个关键。

    灵州是一片白纸,虽然说,西夏为了抵御北宋,修建了一些军事性的建筑,可是总体而言,还是一片白纸,要想开发,那是可以自由的书画。

    灵州将来发展的越好,对于韩琦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以在未来十几二十年之中,不停提到的功劳,而发展灵州的所有资金,都已经筹集到的前提下,这一步非常的关键。

    韩琦的离开,并没有引发事端,渭州大会,已经非常的平稳和正常了,不用他们怎么操心,甚至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渭州大会已经形成了自我的一个体系。

    拍卖,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从来都不曾从北宋出现的一个体系,可是长达10天的时间,不断尝试和接触,渭州已经非常熟悉了这种的过程,东西都已经分成了不同的编号,然后按照不同的规则,叫号就可以了。

    任何生意,也不可能也只都保持着热潮,在牛的生意,在10天之后逐步的降低下来,变成了一天几千头,不足一万的数字的时候,到了第十二天的时候,马也出现了流拍的现象,第一次,投入的8000匹马,有500匹没有销售完毕。

    这是很正常的显现,大量的商会成员,在购买了足够的马匹之后,热潮开始慢慢的降低,最终,这个成交数量,可能不会如同他们预料的那样,全部卖出去。

    不过,这只是一天,第二天的份额全部完成,接下来,有时候会出现,有时候不出现,总之,马的销量在7000到8000之间变换,不过,可以肯定,马就算是卖不完,却可以卖掉大半,按照目前均价110贯左右,9成也就接近2000万了,加上牛羊上面的成交量,最少成交量会达到2000万。

    这么庞大的资金,对于灵州的开发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事情,毫不客气的说,当这么庞大的一笔资金,注入到了灵州开发的时候,灵州是可以获得跨越式的发展。

    钱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可是却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特别是针对这个贫瘠的西北而言,有时候,一定资金投入下去,所产生的效果,要比成熟的中部地区,要高的多。

    大量牲口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比起人力来说,更加出色的牲口,可以带来较高的效率。

    从灵州抢掠的人口,这点,之前韩琦并不重视,可是在跟赵信的几次交谈之后,明白了人对于生产力,对于一个工程的重要作用。

    他不会明白,大名府所产生了可怕的生产效率,到底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奢望,在灵州,可以达到这样的效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的工程,必须要有人存在。

    作为西夏比较富庶的州,灵州本就有天然优越的条件,不但拥有大量的牧场和牲口,人口也是非常的多。

    差不多有30多万的人口,这些人口之中,除了少数年幼,或者是岁数非常大的,剩下壮年劳力不少,这些人被冠以奴隶的身份,差不多也有15万左右的青壮,他们都是可以赶力气活的。

    只要有粮食,有资金,灵州的建设,就可以开启了。

    在韩琦正在考虑,灵州要变成什么样的时候,在几百里外的灵州,一场平原之上的大会战,已经开始拉开帷幕了。

    韩琦在离开灵州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已经布置了一系列的预案,那是一个总投入在150万贯以上,遍布在灵州和周围几个路大型工程,涉及的人员庞大。

    可是现在,这一次的拍卖大会,获得的数量,远远超过想象,甚至初期,就已经超过了150万,所以韩琦才必须要离开,他要在原来的基础上面,做出更改。

    在韩琦抵达渭州的15天左右,在渭州牛马大会开启迁徙,第一批购买的物资抵达了。

    贫瘠的西北,本就产出各种的东西较少,可是集中到了灵州,还是起到了一点的作用,主要就是一些生产的工具,有些工具,还是在兵器的基础上面改装的。

    西北不能说无战事,可是目前,辽宋之间,正处于比较亲密的过程,灵州和议的一部分交易,还没有完全的完成,韩琦扣下了最出色的那些丝绸,等到河北牲口到了,才会交割的。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是一个基础,最重要的实际上还是那些棱堡,在灵州的棱堡显现了作用之后,韩琦在灵州和议的时候,又利用剩余的资金,兴建了一批棱堡,可以说,把整个灵州都给守卫的水泄不通,有灵州顶在前面,就算是以前的西夏,倾国来攻,也不害怕,更别说现在的辽国。

    不能说辽国不比西夏强,辽国哪怕在这一次征夏之中,犯了很多的错误,也吃了不小的亏,可是辽国的强大,还是凌驾于北宋和西夏之上。

    可是当辽国控制了西夏之后,反倒是对西北的压力减小,原因就在于根基。

    没错,辽国的根基,就在于四京,四京之地控制的核心区域,才是辽国的力量的本源。

    辽国带甲数十万,可是征夏不过是动用了10万而已,不是不想带那么多,是很难带那么多。

    辽国如果要攻击北宋,或许会在西夏这边弄一个偏师,集中全部人马来攻击,那是不可能。

    这就跟西夏形成了区别,西夏哪怕实力较低,也有三四十万的大军,而且就在西北,可以毫无顾忌拿出全部的力量,这才是心腹大患。

    有坚固的防御,又不同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再加上灵州协定,西北的压力是大大的减少,所以才有足够的力量,投入到灵州开发上面。

    军方,除了边境的一线部队,剩下的部队,全部会投入到这一次的开发之中,所有隶属于军方的匠作,全部都会为这个开发服务。

    因为西北战事的关系,韩琦在抵达西北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铁料,后来,大名府也陆续送来了不少,这些本来是准备打造成各种的战阵兵器的,可惜,西夏败的太快了,辽国直接把西夏围困在兴庆府,然后接下来,炸药上来的,就没有战争什么事情了。

    现在,这些铁料大大的有所剩余,正好拿来做成各种的工具。

    大名府的铁料质量很好,制作城各种的工具,也结实耐用,对于庞大的4路匠作来说,一天可以打造数千把。

    早在韩琦出发之前就在准备,到现在,第一批物资到来的时候,实际上攻城已经开始了。

    在没有动力,没有现代化的挖掘工具的时候,人力,成为了最简单的工具。

    早在秦始皇时期,为了建设骊山陵,动用了72万人,最高达到80万人,修长城耗费了近百万人,隋炀帝时期,为了修建京杭大运河,也是动用了百万人力。

    在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大型工程,只有上了庞大的人力,才能够开工兴建。

    灵州当然没有之前几项工程那么大的动员能力,可是灵州工程,也不会那么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调动了足够的人员,

    整个灵州,参与到这个建设的人员,高达25万,其中,15万是来自西夏的俘虏,他们都被驱赶出来,做工,剩下的10万,有6万多是禁军和厢军,他们主要是监工,剩下的是西北调动过来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才是主力。

    奴隶和军人,他们并没有专业技能,他们只能够做最基本的,下力气的工作,真正决定这个工程的技术含量的,是这些各地招募来的壮年劳力和技术工人,特别是一些泥瓦匠,他们才是决定这个工程最终成绩的关键。

 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粮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整个中原文明的基础,无论是曾经关中,河南,甚至是现在的河北山东,这些最为重要,也是历史最为丰富的地方,几乎都是在黄河流域。(全本小说网,https://。)

    曾经千年之前的战国七雄,除了楚国之外的其余六国,都是深受黄河的影响,他几乎可以说是炎黄文明的。

    不过,在唐之后,因为黄土高坡的气候条件急剧恶化,人类生活,越来越改变自然环境,造成了人类奇景的黄土高原,也造就了黄河的泛滥,黄河成为了一条灾难之河,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原。

    在黄土高坡之上,在中国的西北边陲,黄河拥有着特别的意义,黄河的水量极大的增加,是在几字形后半部分,在山西陕西,大量的支流注入,特别是经过了河南之后,黄河水量开始迅猛的增加。

    整个黄河几字形东内侧,在黄河中游,最重要的几个支流,他们形成了蜿蜒的水系,也形成了河套盆地富庶根基,可是这并不是全部。

    在韩琦的计划之中,利用这些支流,形成一个广泛的,密集的水网,而当第一批资源抵达之后,庞大的热力,在支流和黄河的中间,开启了一个系列的大型工程。

    说白了,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就是借助着地形的优势,在相对于河道低洼的地方,兴建一部分的蓄水池,然后,通过沟渠,把黄河之水,引入到这些蓄水池之中,当蓄水池之中,拥有了足够的水量之后,就可以通过四面八方的沟渠,把水运送到各个地方去。

    在没有足够的抽灌站,抽水设备的前提下,只能够通过人力,还有地势的天然优势,进行改变。

    黄河虽然是比较低的,否则,支流也就无法注入到黄河之中,但是在中间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地势较低的地方,再加上通过挖掘,只要挖的深一点,也可以形成相对的落差,这就成为了这些沟壑水的来源。

    这样只要黄河之中的水量充足,就可以向这些沟渠之中注水,当这些沟渠之中有了水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把旱田变成水田,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品级。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的水,按照计算,一亩小麦,需要260到400立方的水,一亩水稻,更是高达的800…1000立方的水,这也是中国南北的变化。

    只有南方充沛的水量和丰富的水网,才能够支撑起水稻生长,如果在北方种植水稻,单纯一个水的问题,就是巨大的问题。

    北方缺水,有时候,在干旱的季节,为了争夺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的生命,两村之间的械斗也经常是因为如此。

    但是那是小河,甚至是小溪,容易受到影响,在北宋,因为对于水资源没有合理的利用,黄河不但没有出现断流,甚至每年注入到大海的水量非常的惊人,保守估计,每年有1000亿立方米。

    按照每亩使用400立方米来算的话,这些黄河水,足够2。5亿亩的良田,在完全干旱的情况下的供水问题。

    全面积的干旱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在最为严苛的时候,也是小规模的干旱,更别说,平均降水量的存在,大部分华北地区都爱400毫米以上,基本上满足了一季小麦的基本需求,唯一的区别就是不太均衡,在小麦需要水的时候,未必能够有水。

    风调雨顺,一直都是农民们最大的期望,一旦风调雨水,哪怕是最差的土地,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收成,而丰收,就是农民们活下去的希望。

    风调雨顺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一个地方的农民而言,太难太难了,大部分的情况下,浇水,就成为了唯一办法。

    这中间,又分成水田,水浇地,还有旱田,水田不用说了,是最肥沃,也是产量最高,根本就不会缺水,水田形成的原因,或者是在南方地区,大量降雨和径流形成的。

    或者就是在北方,靠近湖泊河流形成的,只要湖泊和河流不干涸,他们拥有足够的水源。

    这些地方,不用浇水,甚至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考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