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263章

皇宋锦绣-第263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白铁皮的铁皮,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集中了40多个大匠,最终研究出来的结果,薄铁皮。

    研究这个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制造日常的铁器,现在已经基本上研究完成了。

    当铁皮制作完成,就会被送入到了另外一个房间,这里就不是铁匠了,他们更像是裁缝,他们会如同裁衣服一样,在铁皮上,按照规定的图案,切割下不同的部分,用柳接和扣接等方法,把这些结合成型。

    很快的,在王松的眼皮底下,一个跟北宋日常用的水壶,就完成了。

    亲眼看着这个东西制作完成,王松愣了一下,他看到铁皮的时候,没想到这个是做水壶,对比一下以前北宋的水壶,他的脸上露出了愕然的表情,怪异的道:“这不是偷工减料么?”

    在北宋水壶也算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多是锻造产生的,因为铁板的厚度不均,水壶往往是非常沉重,一把水壶,可能有三四斤,舍得一些材料的,有的大水壶甚至有十来斤,那可是真正的经久难用。

    这样下来,按照北宋经常的铁的价格,一般的水壶大概是500文以上,哪怕是现在铁匠作坊的价格,一斤平均40文的样子,水壶的成本也超过了160文,加上一些必要利润,在商店之中的价格,很有可能接近180文到200文。

    可是如果按照现在的这个实验,使用更加轻薄的铁皮,他的重量就非常轻了,眼前王松手中拿着,这个日常烧水的水壶,他的重量连一斤都很难到,这等于说节约了四分之三。

    偷工减料,往往是使用较少的材料,做成更多的事情,可是那种偷工减料,多是一点点,比如说5斤之中,扣掉一成,半斤已经很可怕了,减少七八成,代表着什么,这玩意能用么?

    “试试不就知道了!”赵信看着王松的样子,满不在乎的说道。

    很快的,一个炉子拿过来的,在北宋,也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大型的地锅,只要封闭了一部分,就可以做成简单的便携式,单纯用来烧水的炉子。

    看起来很轻水壶,也很不靠谱的水壶,被放在火上,在王松看来,这么薄的铁皮,肯定会被火焰给烧穿。

    可是让他意外的是,这个水壶并没有事,当火焰灼烧到底部的时候,并没有烧穿水壶,而是开始加热开水。

    实际上,再怎么薄的铁,只要温度不上升到一定程度,比如说,七八百度的样子,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后世甚至还有薄铝的水壶,那才是真正不能高温,如果不加水,干烧的话,很容易就烧穿了。

    烧水壶并不用做的那么坚固,后世的那种铝壶和薄铁壶,只是很薄薄的一层,单纯烧,很容易烧穿,可是放入水的话,就没有问题了。

    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温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0度就会冻结成冰,100度就会蒸发。

    也就是说,只要水壶之中有水,这个温度都不可能上升到100度以上,就算是一些区域,没有及时的散热,温度极具上升,也不会很高。

    100度,别说是铁的,就算是一般的纸张,都不太可能被烧着。在这个区间,就算是熔点更低的其他东西,也不容易被烧穿,甚至还有纸上烧烤的出现。

    这一点,是基本的物理学原理的,在后世那是常识,在北宋,正是人们没有注意,才会出现,尽可能的做的坚固耐用,可是东西用多了,成本也就上去了。

    借助着新式的锻压技术,说白了,就是在高温下,让铁片进入到两层滚子之中,借助着机械的力量,把薄铁皮加工完成,不但性能出众,而且非常的轻薄。

    这样下来,一个小巧轻便铁壶,他的重量会大幅度的降低的到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有一斤多一点,只有之前四分之一左右。

    同样能够烧水的水壶,不说原材料的成本,原材料一样的前提下,一个重一个轻,成本也就下来了。

    烧一壶水,需要多长时间,在燃料足够的前提下,大概就是几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

    看这疯狂冒起的气泡,很明显,这个水烧开了的,可是壶却没事。

    王松有些失态,他拿起这个水壶,把水装入其他的容器之中,顾不得热,翻来覆去的看,虽然烧水的时候,水壶的底部,有一些黑色的痕迹,可是整体,相当的完整,没有任何的损伤

    “这个,为什么会这样!”

    赵信并不解释,如果解释的话,是不是还要把物体三态给他解释一边,固态液态和气态,这是整个物理学的东西,要解释,真的是不容易。

    索性就神秘的不解释,王松果然明白,这应该是仙家手段,这倒是省去了的很多的解释。

    不过,王松不再询问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想要说出来,却欲言又止。

    “没事,王松,有什么想说的,就说说吧!”

    “这个东西耐用么?”

    在朴素的思想之中,分量要够,才会耐用,这个水壶已经不是重量轻的问题了,而是轻便的有些要命的问题了。

    直接减少了七八成的重量,薄如蝉翼表皮,就算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似乎都能够破坏掉它。

    没错,这就是铁皮,就算后世的白铁皮,一个成年人,稍稍用力,就能够破坏掉,虽然不至于捏断,却可以变形。

    可是这又不是打击用农具,这只是一个水壶,水壶的作用,就是用来烧水的,又不是用来干活用的,只要不会烧坏,一个水壶可以用上很久。

    这一点,是经过后世验证,不过看王松还不相信,想起来另外一个东西,他对牛大力说道:“我记得研究院这里,有专门的烧水壶,是第一次制作,现在还在么?”

    牛大力楞了一下,然后说道:“在的!”

    在加入铁匠作坊之前,牛大力对于自己的技术,一直是有信心的,在加入到铁匠作坊之后,又获得了大量金钱奖励,他温度计,直接推动了铁匠作坊的改变。

    在他看来,铁匠作坊不过如此,最大的神奇,不过是主人,把这些匠人们集中到一起,把所有人的知识都给汇总而已。

    在最初,被赵信招到这里,研究新的东西,他本身是不太乐意的,只不过不用下力气的,又可以获得高额的报酬,正是这样,他才勉为其难的过来。

    可是从来到之后,他才发现,他是井底之蛙,他看起来没有什么秘诀的铁匠作坊,其中蕴含的理论,远不是他能够想象,也就是老的大匠的偶尔点播,才让他明白,不过更大的惊喜,还是这种新式的冶炼方法。

    用器物制作薄如蝉翼的铁皮,用铁皮打造各种的日常用品,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可是实际效果却是非常惊人,重量减轻,会让这些日常用品价格廉价到匪夷所思的境地。

    哪怕之前牛大力是作为官方的铁匠,很多时候,是打造兵器这样的官方订单,而不是民用物品,可是大规模提供禁军装备,也需要考虑成本。

    在整个北宋的铸造司之中,对于武器装备的任何一点的更改,都会是天大的事情,因为当数量上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程度,一两文的减少,就足以让上层动容,有时候,甚至会惊动到枢密使。

    如同铁匠作坊这样信手沾来,不但大幅度的降低冶铁的造价,同时,还独创的制作出了这种可以减少八成铁料消耗的日常用品,会有多大的竞争力,这一点,他非常清楚,正因为如此,他的态度开始变化了,真正的把姿态放低,对于赵信,保持着尊重。

 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

    工匠就是这么简单的,达者为先,甚至在铁匠工坊,还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全本小说网,https://。)

    牛大力能够从一个不闻一名的贫苦出身,走到了大名府顶级铁匠的位置,天赋和机缘是有,就拿几种催化剂和温度计,这不是他的发现,而是传承。

    可是如果没有刻苦的钻研和不停研究的精神,要走到这一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赵信让他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学习可能,而赵信也越发的对牛大力看重。

    以前那些大匠,个人的实力有,却不是一个合格研究者,没错,整个铁匠作坊能够发展到现在的程度,离不开这些大匠的贡献,可是更多的,则是在他的引导下。

    没有他的整体统筹,甚至发现了东西,深入的研究,把这些经验,合理的利用到工坊的每一个角落,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结果。

    赵信是必然要离开的,工坊虽然寄托了未来发展的冶炼业的基础,却也不是他的根基,最多就是一个赚钱的地方,现在定海军的开发方兴未艾,厢军,淮南东路难民,还有从的京城接收的,属于是工部局和铸造司的工匠,这牵扯到几十万人,甚至是上百万人的建设,少了赵信不行。

    本身,如果没有发现牛大力,赵信恐怕会不得不离开,让铁匠工坊按照原有的轨迹进行发展,或许无法推陈出新,却可以延续下去,就算有什么问题,也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够爆发出来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赵信只有一个人,或许在定海军,他还能够兼顾,在多种行业之中指导,可是大名府,真的有些鞭长莫及了。

    牛大力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从进入到研究院里面,牛大力就表现出了不同,刚开始,他还以为,牛大力表现出来的不同,是因为他的大匠的身份。

    可是接下来,就看到不同的,别的大匠,只会按照赵信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完成,几乎是一个命令没有下达,就停在原地,牛大力却不同,他会向前研究,会在赵信的要求之下,开始前瞻性的研究。

    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这种特性,赵信特别的重视,并且有目的考验了几番。

    果然发现了牛大力是拥有这样的天赋的,这就不一样了。

    赵信再怎么,都是文史类,对于理工类虽然有涉猎,却不深入,不可能想到所有的方面,再加上各种工作千头万绪的,铁匠工坊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却也不可能承载他的全部心血。

    牛大力有这个天赋,就让他把这个天赋发挥到淋漓尽致,赵信开始有目的的把一些实验的方法,把一些后世总结出来研究的方法,一股脑的输送给牛大力。

    有些填鸭,有些赶鸭子上架,却也算是的正好找对了人,以前牛大力在自己摸索之中,实际上,已经做了一些常识,现在有了基本理论,把一切都给融会贯通之后,结果肯定就完全不一样了,牛大力的实验能力迅猛的增加,刚开始只是负责小组,现在整个研究院,基本上都在他的配合之下。

    薄皮水壶,就是赵信知道,牛大力开发的第一款产品,也是让他惊喜和深入进去的产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一系列开发,都是由牛大力来主持的。

    一个40文左右的水壶,也就是4个包子这样的价格,你说,整个北宋,又有几个人买不起,连普通人呀,咬咬牙,都能够拿出几十文钱,购买几个打牙祭的包子,一个功能性这么强大的水壶,谁不会买。

    地锅是可以烧水的,但是很不方便,完全没有水壶这么的方便快捷,还节约燃料,农民们,不是不想买,那是因为他们买不起。

    很快,东西拿过来了,这是在20天之前,在实验时候,做好的第一个水壶,就被赵信放在这里,日夜烧水,供给这个研究院使用,一方面,也方便,实验室的人多,地位也高,长期的在炼铁炉前,对于水的消耗是巨大的,这个铁壶也是日夜不停的来烧水,劳苦功高。

    这个铁皮壶,跟之前做好的那个,差不多,不过地步更黑了,很显然,这是用了很长时间,王松简单的询问,就知道,这个水壶,是这里日夜不停的使用,一天最少会烧出50壶的水。

    从制作完成到现在,已经是超过25天了,按照一般家庭一天四五壶的样子,也就意味着,这个水壶在普通人家,用了一年以上,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才是关键,一个可能只有40文水壶,是普通水壶十分之一的,却可以最少使用一年以上,甚至更更多,这就不是偷工减料了,这是真正耐用品。

    就算是铸铁打造的水壶,连续的烧水,或者是某些意外的情况,也会出现磨损,出现问题的,只要是能够连续使用一年,不是三五天,或者是一两个月就坏掉,那没问题。

    如果按照400文的原价,那么10个水壶,就可以用上十年,这恐怕是铸铁水壶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牛大力负责给王松讲解,他说起来也是感慨连连,也就是赵信的解释,才让他明白,东西不是货真价实了,才是真正的好,有目的性的偷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