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213章

皇宋锦绣-第213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墙的强度,除了硬度还有抗压力,这一点,没有一个数据体系,没办法来测试,但是更大的硬度,代表这更大的强度,集合起城墙本身的体积,这个防护力度会极大的拓展,这也是棱堡可怕的根源。

    水泥本身就是按照一定规格来制作的,表面硬度较大,哪怕是内部抗压力相似,或者相同,他的整体性能也是高很多。

    在火炮这样的武器出现之前,棱堡几乎不可能被某一种单独的武器,直接的攻破,甚至投石车,弩车,都很难在上面产生痕迹。

    与此相反的是普通的土胚墙和青砖墙,前者,普通的箭矢,都可以深入到城墙之中,千疮百孔之后,就会被攻破,而青砖墙稍稍好一点,可是强一点的弩箭和投石车,也能够对他产生破损。

    钢筋混凝土结构,就如同演示一样,4。5的标准,代表者碎卵石,哪怕是石头之中比较弱的那种,却也是坚硬的石头。

    4。5的硬度,已经让水泥拥有了强大的根源了,这一种新的材料,在4。5的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达到了5。5,不要小看这个提升,在硬度指标上面,这是玻璃的硬度,看起来不起眼,玻璃也易碎,那是玻璃本身的特性决定的,而不是这个硬度不高。

    自然界,绝大多数石头都画不过玻璃,这也是鉴定一般宝石的重要方法,那就是,拿着这个宝石在玻璃上刻画,有划痕的,说明硬度比玻璃高,肯定是宝石,如果连玻璃上,都划不动,反而自己被画了,除了极少数的那种,本身就不以硬度见长的田黄石之类,那就肯定是假的了。

    一个水泥的出现,让北宋拥有了棱堡这么一个可怕的武器,孙吉和薛玉他们也是亲身经历的,他们甚至用他们实战的经验,认识到的,棱堡这种东西的,不是用人力能够攻克的,在特定的时候,恐怕只能够用围困这么一个方法。

    再冷血的将军,也不可能无休无止的驱逐着士兵攻城,还是这种几乎不可能用人力来攻克的城堡。

    现在,在这个基础上面,又诞生了一种新的水泥,这如何不让他们吃惊,他们也算是长见识了,之前的硬度,已经可怕的让他们吃惊了,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升了20%,让水泥在岩石的程度更近了一步。

    要知道,后世超硬钢,用来做锯条和钻头的,也不过是5。8到6。2之间,只有一些粉末冶炼的高速钢,能够达到的7,甚至是8的硬度。

    这一点,只有赵信知道,说出来,不是吓死孙吉等人,他们或多或少,认为,这没有什么用,这不是浪费么?

    都已经很坚硬了,为什么还要硬,可是赵信知道,4。5硬度的钢筋混凝土这算什么,后世标号6。2的都出来的,也就是整体相当于硬度6。2级别的,那跟演示没有多少的差别。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火炮会迅速出现,他的穿越,他的加入,未来中国,在热武器的应用上面,要超过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有可能超过明王朝。

    至于之后的清朝,连明王朝的燧发枪和连发枪都没有继承,强弓劲弩都变成了纸片,被一个万里之遥英国压着打。

    就算是以这个时代北宋士兵,对上当时的英国,或许海港守不住,因为1840年的英国,在战舰上可以说是非常可怕,远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宋军队能够对抗。

    可是到了陆地上的,那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拥有火炮和枪支,可是他们的射程也没有超过150米,还是排枪时代,跟大宋普及的步人弩比起来,也就相差伯仲,不可能出现鸦片战争时期的一波到的。

    进入内陆,立刻让他们好看,连非洲的一些奴隶国家,半封建国家都可以打殖民军落花流水,清朝真的是烂到骨子里。

    哪怕是初级火炮,经过火药这样的化学能推动的炮弹,已经有相当的威力了,4。5硬度的根本挡不住哪怕是初级的火炮,或许不会出现一炮被轰塌,但是时间长了,崩塌是肯定。

    关于水泥的研究,依然在继续在继续,赵信也知道,这方面不太可能获得突破,实际上,这个配方的水泥,已经算是很幸运了,类似这样的基础类型的研究,有一个突破就已经值得庆幸的了,这才多长时间。

    除了,这个水泥之外,馒头包子不用继续了,用纯碱已经是最大的突破了,记下来口味问题,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肥皂这方面,在香料的研究没有突破之前,也不适宜大规模的上新产品。

    因为还没有等待消息,想来,以封建时代速度,或许还要几个月,赵信不可能把时间浪费掉,在水泥这个基础项目短时间,不太可能有更多的突破的情况下,他很自然的转向了钢铁。

    之前,已经说了,苗家庄的情况,不适合的大规模的炼铁,这一点,就算是赵信也改变不了。

    任何大规模炼铁,都需要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固定在这里之后,就很难的移动了,这种情况下,赵信准备离开苗家庄,也不可能吧设备放在这里,所以,赵信采取的,是小规模实验。

    苗家庄的地盘太小,周围也没有大规模的铁矿,可是河北本身就是生产铁的地方,还有煤,用了一些铁匠,小规模的生产也可以,主要的是针对高端需求,神兵利器这个级别的。

    赵信没有采用锅炉的形态,那样等于一步登天,他知道土法炼钢的一些步骤,可是那需求可是太高了的,暂时不太适合,好在,他的爱好很广泛,除了弓弩之外,也懂得冷兵器冷兵器。

    后世的冷兵器,在这个时代,基本上都是神兵利器这个级别的,兵器的锋利程度,并不是衡量兵器的唯一,锋利不锋利是磨出来的,只要磨的好,哪怕是普通的材料,针对比他硬度低的,也可以做到吹毛断发,削铁如泥,可是要想长期使用,还有成为真正的神兵利器,硬度是必须要要求的。

    赵信穿越之前是北大博士,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可以进入到一些还保持冷兵器习惯的少数民族地区,身份也让他不存在偷窥对方秘密的可能,可是全程看了很多冷兵器的制作过程。

    最后一个步骤的淬火,很多民族都保留了,这也是冷兵器最秘密的地方,打造都是一样的,用一定比例熟铁配合生铁,进行褶皱打击,千锤百炼之下,让熟铁跟生铁相互混合,在温度和压力之下,逐步的形成合金体,让性能有巨大的提升。

    可是千锤百炼,温度和压力之下产生的应力,是制约武器的根本,最终的淬火过程的,相当的关键,同样的配方,合适的制造,最终却出来残次品,绝大部分都是淬火这一条不过关。

    现代科技是如何的发达,关键就是前面的步骤,淬火根据钢质量的不同,互联网上就摆出了很多的可能,这些,赵信都没问题。

    之前,赵信还真没想过要弄这个,这个只是一个爱好,毕竟,哪怕比之前的效率高一点,性能也会更好一点,可是效率底下。

    在21世纪,手工永远是价格高昂的代名词,可是质量上和品质上,未必比得上工业化的生产,这只是满足个性,还有一些独特的历史背景,才会发展起来,真的要是上了大规模炼钢,哪怕质量不如这些手工兵器,可是一个成本和量,就碾压了。

    不过,孙吉提到过,赵信答应过落月弓的终极品,什么时候能够做好,让他眼前一亮,在这个时代,神兵利器可是非常昂贵的,真的到大规模作战的时间,一两件神兵利器,根本就改变不了大局,适当的做出来一些,也是生意。

 第三百零八章 炼钢和淬火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进入到铁器时代,战国时候吴越的铁剑制作,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了,比青铜更加坚固的铁,成为了工具,也推进了时代的发展。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从铁到钢,按理说,几乎没有什么界限,不停的消耗铁之中的碳,达到一定数量就是钢了,可是有史以来的记载之中,很多冠上钢名字的,大部分都是铁,真正称之为钢的少之又少。

    主要问题就是,封建时代,对于铁跟钢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的认识,只知道百炼成钢,知道钢比铁好,好到哪里,却不知道。

    赵信给予标准化,还有对于钢的了解,直接决定了,哪怕是手工,也可以比较高效的制作钢。

    北宋的钢,主要还是手工打造的,是用炼铁的方法,百炼成钢,所以价格极高,原因就是在于成品率不高。

    一般出色一点的铁匠,10次炼制,能够最终成功个一两次,已经算的上非常惊人的,差一点,可能要上百次才能够成功。

    这样的耗费,只是一个人力成本,就是一个非常高昂的数字,更别说千锤百炼未必一定会出,如果几率高一点,废品率低一点,这个精铁就不会那么贵了。

    赵信既然敢于开启这个常识,就是对这个有绝对的信心,后世那种纯手工打制,已经可以保证成品率了。

    不是说,后世的大师,比起封建时代的大师强,实际上,远远不如,但是后世对于钢铁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一定程度了,哪怕是普通人,也懂钢和铁的区别。

    说白了,钢就是含碳量在0。2…2。06%之间的一种合金,后世的手工打造的方法,借助着熟铁和生铁进行折皱打造,不过跟封建时代的随便打造不一样,这里会控制比例。

    熟铁之中,几乎不含什么碳,生铁也就是大于2%的那种,一般都在5%以下,后世的锻造师们,会根据经验,去一个平均量,同时计算生铁和熟铁的数量,让碳的含量保持在0。8…1。2%之间。

    超过0。6%的,就是高碳钢,跟生铁相比,有差不多0。6%左右的余量,就算有误差,也可以保证在八成九成以上,这样可以保证效率。

    10次成功9次,这样下来,就可以把钢的价格,降低到跟铁差不多,或者稍稍高一点的程度,这就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这个比例,是高碳钢,是硬度最大的钢,柔韧度差一点,可是用来制作铠甲,兵器,是出色的选择,历史上的不少名剑,就是使用的这样的材料。

    相对于全程没有参与水泥实验,关于钢铁打造的实验,赵信全程参与了,因为其中的一些关键的点,步骤还有比例之类,也必须他来把握,甚至说一次性也未必能够成功,必须要多次实验。

    这里就展现出最终的目标,还有记录方面的好处了,古代中国虽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文明,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四大发明,对于中国和世界科技,有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是一点,没有形成完整而有序的体系,没有一个培养和学习技能书,往往经过战乱之后,某些技术一失传,就消失了。

    当然了,这也跟整个中国并不是特别重视,有很大的关系,中国重视的是儒学,连更加生僻难懂的医学,都也因为跟儒学沾边,而拥有了完整的体系和培养的方法,可偏偏工学没有,这或许是跟百家争鸣有关。

    除了已经并入到儒学和朝堂之中的兵学,法学,有一定的发展之外,诸子百家之中的其他行业,都是被压制的,特别从北宋开始,儒学发展上升到了一个巅峰,工匠就被压制的更加厉害,有些发明,也是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薛玉抵达的时候,赵信的这个实验,正好进行到了比较关键的程度。

    赵信根据不同的比例,测算,然后对于失败的产品进行扫描,通过卡牌系统,大体上分析出了一部分的数据,然后根据成功的和失败计算,最终测算出了不同色泽,性能生铁的一个大体上面的含碳量。

    这个含碳量,远没有精确到小数点后面几位,可是有一个大体上面的范围,0。5%以内的误差,已经可以实际上进行了。

    这个基础的数据,会通过不停的实验,不停的记录和计算,而变的越来越精确,可惜这个工作不可能交给别人来做。

    哪怕是最简单一个比例的计算,如果是有精确的数字,四则运算,这对于北宋来说,有些难,一些精研的人,未必算不出。

    可是赵信要的是一个概率,一个混合,一个模糊,根据一些数据,最终给出来一个相对精确,误差较小的,这就只能够使用高等数学,或者数论的方法。

    这玩意,就算是在后世,一个出色高中毕业生,都不太可能做出来,更别说这个时代,整个大宋,懂得这个计算的,只有赵信一人。

    得到了薛玉确切的消息之后,赵信却不能立刻离开,因为这个炼钢已经到了关键的程度。

    在经过了众多铁匠的磨合之后,加上赵信数据,出钢比例,已经从最开始的1%,提升到了50%,这已经让铁匠们喜出望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