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204章

皇宋锦绣-第204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黑火药的当量不行,哪怕集中很大的质量,也不可能超过的防御,除非是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上面,可是在热武器时代,是不可能给你机会,如同冷兵器时代这样,把12个棺材,都送入到城墙下面。

    这也就是在扫荡时期,日军炮楼的强悍,没办法,在平原地带,只能够通过交通沟,地道之类的方法,穿越日军的封锁线,后来,弄到了重迫击炮步兵炮,这才有了一定额攻坚能力。

    韩琦之前也听孙吉说过,只是感觉到,如此轻而易举的攻占了一个城市,这样的武器为什么不用,如果得到的话,宋军在攻坚能力上面,就会有很多的提升的。

    孙吉告诉他,这个火药,对于棱堡没有多少作用,当时的韩琦,已经准备,大规模的推动棱堡的建设,当时只是考虑到这个火药对棱堡没有作用,既然如此,不给就不给。

    可是后来,静下来的时候,他突然的想到,棱堡的核心是水泥,如果水泥不泄露出去,其他国家的城防,那还是原来城墙,甚至还不如北宋的城墙。

    这个黑火药也有巨大的作用,哪怕是数量少,也没关系,攻击保州成都拿来了12个棺材,应该可以提供一些的。

    赵信,并不想要让火药,在这个时代更早的进入战场,可是韩琦完全不依不饶,不断的提出,如果不给的话,怎么怎么的。

    看着韩琦威逼利诱的样子,赵信也很无奈,他很想说,韩相,你很赖皮啊,不得到火药,那就不算完。

    可是韩琦说的也很有道理啊,如果北宋还想要扩张的话,哪怕是现在,攻击辽国有些太过,辽国的国力强大,现在还拥有几百万的大军,特别是跟河北交界的地方,也是辽国防御的重点。

    跟辽国正面硬杠,那是不智的选择,攻击一下西夏还是可以的,这个火药,将会成为攻城拔寨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韩琦之所以这么无赖,无论如何,想要得到这个火药,他的目的,还真的就是西夏。

    好水川之战,可以说是韩琦最大的败北,有很长时间都压在他的心中,如果能够在西夏那边报复回来,对于韩琦而言也是不错了,西夏的城防,还可以,但是在边境么以偶什么,一直到伸入之后,才有更高的,如果北宋能够在野战之中,借助着长弓确立优势,那么借助着这个来攻击,是可以的。

    相对于沉重笨重,还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够准备出来的工程器材,这些炸药,可真的不多的两个棺材一个马车,六辆马车而已,对于上万大军来说是反不起眼之中的不起眼。

    况且,攻占一个城市,完全不必跟保州一样,三面的进攻,只要突破了一个城墙,守军就很难的阻挡,说不定4个棺材,甚至是更少的也可以起到作用。

    韩琦说的也很有道理,而且要这个火药也不多,最多就是保州城的10倍左右,而且还是要付钱采购,这一点,赵信拒绝不了,只能够做出来,

    好在现在卡牌系统之中,现在,就没有这些东西来做了,在这里,花费点时间好了。

    在韩琦许诺了很多东西之后,赵信还是答应了韩琦的要求,答应只要有了落脚之地,平均每个月提供1车的火药,这里可不是棺材里面那么少的,那是马车的一车,差不多就是三四立方米的样子,一辆马车就相当于四五个棺材。

    数量还是少了点,可是韩琦已经满意了,对西夏的攻势,也不是说开启就开启的,从棱堡和长弓逐步的既然进入到军队,这都需要时间,甚至灵活运用也一样,一个月一车,一年的时间,就足以的积累出攻克上十来个城的火药了。

    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如果能够在野战之中,稳扎稳打,压制住的西夏军,攻占十多个城,那等于说西夏的大门向他们敞开,不说灭亡,重创是没问题的,好水川一战之仇,说不定就报了。

 第二百九十五章 绝对不行

    韩琦最终在满意之中,离开了棱堡,虽然棱堡的防御很强,可是韩琦还有千头万绪的事情需要处理,哪怕现在保州,大部分的事物,都是由欧阳修来处理,可是他还是需要协调禁军,和一些枢密院的事物,这些事情,虽然不多,放在棱堡之中不太合适。(全本小说网,https://。)

    棱堡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堡垒,哪怕在平常的时间之中,也不会打开他的大门,任何信使来到,都需要提前通报,这对于日理万机的韩琦来说,太麻烦了。

    在韩琦答应了之后,赵信就知道,这一次事情结束了,只要赵昕这个身份死亡,那么他,就能够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北宋的各地了。

    这在穿越之前,那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穿越之后,基于身份,他根本无法这么做。

    说实在的,如果他有自由的话,现在,能够做出的改变会更多,说不定连炼钢的改革也已经做到了。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钢铁,总是一个基础,北宋数万吨的钢铁,已经让没有马的前提下,抵挡住了西夏和辽国的进攻,如果这个钢铁提升数十倍,上百倍,再加上长弓可怕的投射能力,北宋会变成什么?

    现在还不行,安全性是第一点的,赵信只能待在棱堡之中,享受着受到保护的待遇,不过,他相信这样的时间不长了。

    当然了,赵信也不是被动什么都不做,现在已经决定了方向,或许钢铁和船舶这样大规模的研究,没有办法进行,可是一些小规模的研究,比如说,六分仪,比如说,一些小型三角帆的运用方法,这些对于航海至关重要的一些子项目,是可以做的。

    六分仪,可以说是航海时代的开启者,在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之前,海船只能够在领航员的带领下,沿着海岸线行驶,稍稍遇到风暴,或者是意外的前提下,就会迷航。

    对于早期的航海来说,迷航代表这一个结果,那就是死亡,相对于陆地,海洋无限的宽广,而且没有其他补给,还有大量的风浪,暗礁,在进入到不熟悉的领域,迷航之后,带来的结果是可怕的,运气好,漂到无人或者是有人的海岛上面,运气不好,就只能够沉入海底。

    可是有了六分仪之后,航海的安全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六分仪说起来如此的高大上,实际上,非常的简单,就是利用反射的原理,光的入射角度和反射角度是相同的,借助着海平面和太阳或者是其他天体的夹角,用于测量位置。

    最简单的六分仪,误差还是有些大,当把海图,海岛,还有其他的一些关键的点位,测量并且纪录起来之后,就容易许多了,借助着一些目标性建筑物和天体,特别是不同季节的天上星辰,借助着他们之间的大致关系,最终做到精确的测量。

    实际上,从初级的六分仪出现,到21世纪,更加精准的六分仪,基本愿意是相同的,只不过软件方面,改变了许多。

    玻璃制品暂时还没办法,可是赵信现在的资金,已经让他可以获得很大,并且非常纯净的水晶,用银镀的方法,获得简单的镜片,这样的造价很高,可是跟六分仪的适用性来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只不过,在没有大量的人手,还有大量数据支持下,这个过程相当的慢。

    韩琦的动作很快,很快做好了一系列必要的工作,把一些证件,还有送往汴梁的奏折准备好。

    实际上,如果没有赵信的拜托,在最近的几天,就有一封奏折送往北京,甚至大致内容已经在韩琦的主导下,由各个幕僚写好,这只是顺理成章的让赵信的人去一趟而已。

    这不过是例行的汇报,对于韩琦来说,只是很短的一封奏折,一个小匣子就放下了,反倒是赵信的信件,因为要详细的写明白事情的经过原因,否则根本无法说服仁宗,更加详细一点,差不多就是七八千字,详细的叙述了一些经过和想法,以保证仁宗看完之后,不会生气,会同意他的想法。

    得到了韩琦的通知,赵信略微有些犹豫,包括孙吉在内的四个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前往汴梁,但是最适合的却是薛玉和孙吉。

    孙吉不用说了,是所有人之中的最强者,毫不客气的说,无论是在箭术,还是在其他的方面上,都远超过其他人,不过,孙吉更加的擅长的保护,一定程度下,在赵昕的这个身份,还没有摆脱之前,一定程度上面,还需要孙吉的保护。

    那么,剩下的三个人之中,选择的就是薛玉,一方面,薛玉的实力,确实要比其他人高一点点,另外在快马疾驰之中,弓箭手的素质和眼里,还是,可以帮助他。

    哪怕现在,不担心有人再对他出手,出了保州兵变这么大的事情之后,背后的人几乎不可能再继续对他下手,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他们脑袋秀逗了,或者说,他们对于苗家庄的事情心怀不满,对薛玉下手,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薛玉带着韩琦的走着,还有赵信的亲笔信,在军方的渠道之中出马了,最多两天的时间,就能够到京城了,赵信相信,仁宗会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800里加急,可以运用驿站进行换马,当然了,在保州这里,只能够白天,也就是到了京畿附近,才可以在夜间,只不过已经封闭的城门,800里加急,除非是紧急军情,否则,是不允许开门。

    赵信并不着急,只要在时间之内赶到就可以了,几个月的时间都过去了,还在乎这么一两天的时间。

    在薛玉带着信件,以800里的速度,向着京城赶路的时候,北宋皇都汴梁城,却一片平静。

    保州兵变距离汴梁实在是太远了,哪怕在保州城,已经造成的数十万的伤亡,对于平和的汴梁来说,那也是别的地方发生的事情。

    不过最近有一件大事,在西夏主动提出,并且通过了一年多的和谈,最终已经逐步的确定下来的庆历和谈,已经到了快要签约的时间了,从景佑五年,元昊脱离北宋而发起的北宋和西夏的战争,即将结束了的。

    在大部分的宋人看来,这是跟澶渊之盟相似的议和,只要这个和谈确立,跟周围的两个大国之间都进入了和平的区域,这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好事。

    民间,正在为这个欢欣鼓舞的时候,北宋的皇宫之中,仁宗的心情一直都不是很好。

    这段时间,整个皇宫的气氛,稍稍的好了一点,仁宗还是没有多少的笑容,最起码不无端的发作了,毕竟赵信还活着,只是给他带来的惊吓,还是要处理。

    既然活着,那就要回到皇宫,皇宫对于他而言,还不干净,整个皇宫之中,很多人都处理过了,接下来的,不是隐藏的很深的,就是没有事情的,仁宗不可能把皇宫彻底的清理掉,好在威胁大的,都已经处理了。

    这一切的平静,都在薛玉的到来而改变了。

    薛玉用了两天的时间,赶到了汴梁,首先通过枢密院,把韩琦的奏折送上去的,然后回到了班直。

    对于别人而言,皇宫是禁地,等闲之人想要进入皇宫,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宰抚,没有经过通报,进入皇宫,也是不可能的,

    班直不同,他本来工作的地方,就是在皇宫之中,回到皇宫,不过是回家而已。

    甚至不用通报,直接去内大臣哪里销了假,他去保护赵昕,是请假的,现在回来正好,然后就进入到皇宫,通过一定的渠道,通知到了仁宗的内监。

    哪怕是班直也有规则,他更多的是在朝议上面进行保护,能够见到仁宗,却不可能凑近说话,平常晚上的时候,也要轮,在能够轮到仁宗寝宫之外执勤。

    赵信让薛玉借助韩琦的渠道,进入到汴梁,为的就是节约时间,他或许没有办法直接面见,相信仁宗听到赵昕的消息,一定会见他的。

    薛玉是班直,仁宗相当的熟悉,也带来赵信的消息,之前孙吉通过韩琦的渠道,送来的信息,因为不太安全的关系,所说的,非常简单,只是告知仁宗,赵信还活着。但事情其他的方面内容就没有了

    现在薛玉到了身边,仁宗很高兴,详细的询问了,整个过程,包括运河和到了保州之后的事情。

    薛玉不敢多停留,只是简单的说明了一下,在运河之后一些事情,仁宗听的非常的认真,不时的询问了一下,然后才问道“那么,你这一次来是干什么的,送信么?”

    薛玉知道,信的大致内容,他当然知道,这个时候,如果不走的话,说不定就会迎来仁宗的怒火,借口有些方法,然后直接离开

    仁宗从薛玉哪里,知道了赵信的一些消息,心情正好,这种情况下,薛玉又不是马上需要回去,去家里看看,也算是正常的。

    薛玉一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