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古代农家日常 >

第137章

古代农家日常-第137章

小说: 古代农家日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印出来,就能凑够一本文集,引得大家争相购买了。

    自家的书铺就是做这个生意的,各个县令的程文杜锦宁比哪个考生都早拿到手,自然是先睹为快。她记忆力又好,分析能力也不弱,各种县令的文风她自然也有所分析和了解。

    比如这位刘县令,就是一个思想比较活络的人,并不因循守旧,固执古板,反而经常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所以杜锦宁在答墨义题时才会采用《十三经注疏》上面的解法。如果遇到别的喜欢循规蹈矩的监考官,她肯定不敢这么做,而是老老实实地照着现有的权威注疏去写,不敢标新立异。做经义题时也会照着前人的理论来回答,而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毕竟在一些古板守旧的读书人眼里,你一个十二三岁没念过几年书的孩子,连前人的理论都还没有理解吃透,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异于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了。他们是很反感这种不踏实做学问的人的。

    刘县令却不是。她这种做法反而更让他欣赏和喜欢。

    刘县令不光有自己的观点,还很坚持,并不因那些官位比较高的前辈不赞同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与想法。如果他真的欣赏杜锦宁,是不会因为那个官二代的父亲是官场同僚就把县案首给他的。

    7

 第267章 原因

    第267章 原因

    “没准那人的言论刘县令更欣赏呢?”杜锦宁摇摇头,“反正考完了,结果如何也不能改变,尽人事听天命吧。全本小说网;HTTPS://。m;”

    齐慕远点点头,又问她:“你的伞呢?我明明看到你带了伞的。”

    “给梁先宽了。”杜锦宁道,“我坐在走廊里,他运气不好,被安排到了院子里。偏他还没带伞,我便把我的伞给他了。”

    齐慕远点点头。

    到了茶馆,关嘉泽一见到齐慕远把杜锦宁接了回来,而且杜锦宁的伞还送给了梁先宽,不由庆幸道:“幸好齐慕远坚持照着你平时做题的速度去接的你,否则你就要淋着雨跑过来了。”

    虽然知道杜锦宁做题很快,但因为下雨,又不知道她被安排在什么座位上,什么时候考完出来没办法估计;再加上下雨不方便,杜锦宁又带了伞,关嘉泽他们就一致觉得在茶馆里等着杜锦宁就好了。反正杜锦宁是知道他们在茶馆里的,考完自然会过来。

    只有齐慕远照着杜锦宁以往做题的速度,估摸着杜锦宁出来的时间,撑了伞试着出来接她。没想到还真接到了,而且杜锦宁的伞还送了人。

    关嘉泽虽平时跟梁先宽互相较劲儿,但关梁两家并不像跟严家那样是死敌,他只是跟梁先宽互相看不惯而已。对于杜锦宁把伞送给梁先宽,他并没有什么想法。

    “我知道梁先宽为何连伞都没带了。”他又道。

    杜锦宁好奇看向他。

    “昨日从京中传来消息,他父亲被下了大狱。”关嘉泽表情凝重地道,“梁家各房之间竞争比较厉害,梁先宽被当作家主的继承人来培养,之前各房就挺有意见。此时见他最大的倚仗倒了,那些人肯定上下蹦跶,各种暗中给他使绊子,不想让他参加科考。以前那些人各种小动作一直没断,只是怕梁先宽的父亲回来秋后算账,不敢做得这么明显。现在就没什么顾忌了。”

    杜锦宁点点头。

    难怪梁先宽那么晚才到,又没带齐东西。这些大家族,实在太复杂了。

    她不由有些庆幸自己没穿越到那样的人家。杜辰生和杜云年虽有些烦人,但并不难对付。要是她穿到梁先宽这样的人身上,整天的各种算计,不知要死多少脑细胞。

    大家问了杜锦宁一些科考的情况,知道她考得还算顺手,章鸿文便问道:“如果你拿了第一名,你还会参加后三天的考试吗?”

    杜锦宁脑子里浮现出那位官二代的脸,蹙着眉道:“看情况吧。”

    这春天的雨,下起来没完没了,估计明天都不一定是晴天。要是没必要,她可没兴趣再跑到县学里去受两天的虐。但如果那位官二代得了第一名或是名次紧挨着她,那她就还得去考,免得县案首被人夺了去。那样的话,她没法跟书院的先生们交待。

    “怎么,有什么情况?”关嘉泽奇怪地问道。

    杜锦宁也不隐瞒,把那位官二代的情况说了,又叮嘱关嘉泽:“这些你先别跟山长说,等发了榜再说也不迟。”

    关嘉泽点点头:“我明白。”

    杜锦宁便站了起来:“我娘还在许家等着我呢,我先过去了,免得她担心。”说着向庄越道,“庄掌柜,借你的伞一用,等会儿我从许家过来路过这里,再把伞还给你。”

    庄越笑道:“不用还了。因这季节时常会下雨,茶馆里一直备有十几把伞,好借给那些没带伞的茶客。我这里不缺伞。”

    杜锦宁便不再坚持,从庄越那里接过一把伞,望向几人道,“你们还不走吗?”

    “走,我们也回去了。”大家都起身,拿过各自的伞,一起从茶馆后门离开。

    许家离茶馆也没多远,杜锦宁撑着伞走了一盏茶功夫,就遇见了刚从许家出来的许成源。

    “锦宁,你可回来了,大家都掂记着你呢。我正想去看看,结果你就回来了。”一看到杜锦宁,许成源就高兴道,“快进屋吧,看鞋子湿了。”

    “不怕,我这是羊皮靴子,不容易湿。”杜锦宁道,跟着许成源进了门。

    陈氏正坐立不安地在厅堂里走来走去,见到许成源进门,她隔着一院子的雨帘问道:“成源,你怎的又回来了?忘带什么了吗?”

    她在家里坐不住,原打算自己去县学门口看看的,谢氏和杜方菲、许成源把她劝住了,许成源自告奋勇的说他去。一个女婿半个儿,陈氏便也没跟他客气,由着他去了。可这才出门,便又转了回来,叫陈氏十分不解。

    “锦宁回来了。”许成源让开身子,露出走在他后面进门的杜锦宁来。

    “娘,我回来了?”杜锦宁看到陈氏焦急地张望,连忙快走了几步。

    “慢些慢些,别让雨弄湿了衣服。”陈氏叫道。

    等杜锦宁跟许成源上了台阶进了屋,谢氏已跟杜方菲拿了布巾过来,递给两人:“身上湿了没有?”

    许成源朝母亲摆摆手:“我刚出门,就遇上锦宁了。”

    杜锦宁虽穿了不进水的羊皮靴子,但古代的衣袍下摆比较长,伞又遮不到下面,很容易弄湿。

    她接过杜方菲手里的布巾,擦了擦衣服下摆,又凑到火盆旁边去烤,一面回答众人的问题:“考得还算顺利,没出什么意外。我交卷的时候,县尊大人又考校了我一番,对我的表现还算满意。通过县试应该没问题。”

    大家一听高兴得很。

    虽说杜锦宁在书院成绩向来优异,考个县试不成问题。但考场上的意外太多了,今天还是个雨天,出意外的概率大增。知道她顺利考出来,还考得不错,大家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放了下来。

    “来来,吃饭吃饭,一会儿你跟你姐夫喝两杯。”谢氏笑道。

    杜锦宁很是意外:“你们还没吃饭呐?”虽说她出来得不晚,但在茶馆里耽搁了一下,此时已过了午时了。

    “你许婶儿和你姐夫对你有信心,说你午时一定会出来,愣是要等到你出来才吃饭。”陈氏道,“不过我们也不饿,都吃了点心垫了肚子。”

    7

 第268章 第一名

    第268章 第一名

    说着,她又向谢氏道:“关山长说宁哥儿年纪小,喝酒容易手抖,对练字不好,不让他喝。全本小说网https://。”

    “娘,明后天还要考试呢。”许成源也道。

    说着,他转头问杜锦宁:“你明天后天还打算考试吗?”

    “看成绩吧,估计还得去。”

    许成源也知道杜锦宁背负着书院里先生们的期望,理解地点了点头,拍拍她的肩膀道:“你也别压力太大,你年纪小小,能过县试就很不错了。案首不案首的,尽力就行。”

    “嗯,我知道。”

    谢氏虽听杜方菲说,杜锦宁在书院里成绩不错。她还以为跟许成源似的,月考时能排个八名九名这样的名次。现在听这话头,她惊诧地道:“案首?”

    “对啊。”许成源解释道,“锦宁每次月考都是第一,书院里的先生们一直期望他再以十二岁的稚龄拿一个县案首和府案首回来呢。”

    陈氏和杜方菲也跟谢氏一样,很是意外。

    因知道杜锦宁不是男儿身,她们对杜锦宁科考的结果如何并不在意。所以她们也不关心她平时月考成绩如何。每次听杜锦宁说成绩不错四个字就放心了,并不去追问具体多少名。

    她们之前如此着紧,是因为杜锦宁坚持要参加科考,她们便期望杜锦宁能一次性考过去,跨过这道坎也就罢了。免得像杜云昌一样,年年去参加考试。杜锦宁可是女儿身,能蒙混过关一次,还能次次蒙混过关不成?要是某一年改变检查的形式了呢?被人发现她的女儿身,那就糟糕了。两人这才担心得睡不着觉,而不是担心杜锦宁考试的名次如何。

    现在听许成源说杜锦宁月考总是第一,书院的先生还期望她考县案首,这才这么吃惊。

    “别管那些虚名,能过县试就可以了。”陈氏对杜锦宁道。

    “还是岳母心态好。”许成源赞道,“就该这么想。”

    什么心态好?老娘巴不得她不去考。陈氏心里吐槽,起身去帮谢氏和杜方菲端菜,又吩咐杜锦宁:“去洗洗手,吃饭了。”

    都是自家人,杜锦宁虽是“男丁”,却是杜方菲的弟弟,大家也没什么可避讳的,并没有男女分开,坐在一桌吃了迟来的午饭。

    看看雨已停了,陈氏这才带着杜锦宁跟许家人告辞,雇了一辆骡车回了庄子。

    这位刘县令是个能臣,改卷的速度比去年那个县令还上快上一些,不过是三天的功夫,他就把第一场的试卷改出来了。这日下午杜锦宁正打算去看看田里的秧苗,就见一辆骡车从庄外过来,直奔她家门口,在她面前停了下来,然后车上伸出一个脑袋:“杜锦宁,快上车,县衙放榜了。”

    这急吼吼的样子,杜锦宁不用看都知道是关嘉泽这家伙。

    “我多少名?”她忙问。

    “我还没看呢,一听说要放榜了,就赶紧过来通知你。”关嘉泽道。

    杜锦宁十分无语。

    “你就不能等榜出来,帮我看了才过来告诉我呀?你这不是让我心急吗?”她说着,转身往家里走。

    “哎,你去哪儿?”

    杜锦宁停住脚步,回身白他一眼:“我总得回去跟我娘说一声再去吧。”

    说着进了院子,冲着厨房跟陈氏交待一声,便出了门,抬脚准备上车。

    可她一只脚踏上了车沿,另一只脚还在地上呢,就又听到一阵辘辘车响,转头一看,又一辆骡车驶过来了。

    杜锦宁干脆将脚收回,气定神闲地等着那辆骡车过来。

    不一会儿,那车在这辆车后停下,齐慕远旋即从车上下来,满面笑容地朝杜锦宁拱手:“恭喜恭喜,第一名。”

    “同喜同喜。”杜锦宁一听大喜,一块石头落了地。

    关嘉泽从骡车上下来,脸色臭臭的。

    齐慕远见他这样,纳闷地看向杜锦宁:“他怎么了?”

    杜锦宁忍不住有些好笑:“他一听要发榜了,就急急跑过来告诉我,都没来得及看榜。这会子你直接就告诉我名次了,他白跑这一趟,心里郁闷呢。”

    关嘉泽被戳破了心思,急忙叫道:“哪有?我是看到你们一个两个的都拿了案首,就我不是,本少爷不高兴了。”

    “我这还不是案首呢。”杜锦宁安慰地拍拍他的肩,“所以你还有希望可以得一个同伴。”

    “谁想要你这同伴了?”关嘉泽嫌弃地避开杜锦宁的爪子,问她道,“后面两天,你还去不去考?”

    杜锦宁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齐慕远:“那个外省回来的,取中多少名?”

    齐慕远自然知道杜锦宁说的谁,他也是特意打听了才过来报信的:“那人叫方少华,取中第二。”

    杜锦宁的眉头蹙了起来,叹了一口气道:“看来我还得再继续考下去。”

    关嘉泽此时也听明白两人的话了,问齐慕远道:“哪个省回来的?家里长辈在外面做官?”

    齐慕远点了点头:“江浙省那边的。那日是紧跟着杜锦宁一块儿放头牌的。听说刘县令对他也夸赞有加。”

    关嘉泽同情地拍了拍杜锦宁的肩膀:“继续努力吧。”

    江淅那边文风昌盛,教学水平比起他们这个偏远穷省可强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