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94章

大唐马王爷-第94章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崔嫣说,“他是坏人,我们不和骗子说话了,你只要跟着姐姐一定会找到你妈妈,但是你要吃饭呀,不然你饿瘦了妈妈见到你也不认识了。”

    蕾蕾说,“姐姐,连你都让他骗来了,你还能笑。”不过总算吃了一些。崔嫣当了孟老汉的面,让个小娃娃说出这样的话来,羞意瞬间涌到了脸上,忙带了蕾蕾去另一间客房里,两个拨弄了会琵琶,才哄她睡下。

    高峻与孟老汉在房间里说了会儿话,大概到了戌时时分,两人就听驿站外人喊马叫的又来了一拨儿人。驿站中负责的人也到大门口去迎接,不知又有什么高官到了。只听来人说什么速速找好马换上,再弄些简单的饭让这些人吃了,钦差大人还要连夜赶路去西州。

    高峻在房中听了纳闷,自己在长安时就听大伯说去西州的钦差已经出发,怎么倒走到了自己这行人的后边。这时又听驿站中人说道,“最近西州有什么大事么?怎么这钦差过了一拨儿又是一拨儿,还一趟比一趟急?”

    有人道,“你管得了那么宽么?皇帝陛下有什么事还要先让你知道!赶紧做好了我吩咐的事要紧!”高峻听了明白是第二拨儿,只一会就听那些人匆匆离开赶路,高大人这时才隐约感觉到西州的事也许不似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天亮后得加快些步伐才好。

    崔嫣带了蕾蕾一屋,高峻与孟老汉一屋,由于连日奔走身子劳乏至极,高大人也想早些休息,谁知道这位孟老汉打起呼噜来震天动地的,且这呼噜声还极没有规律,扰得高峻翻来覆去的怎么都不能入睡。

    自打带了孟老汉同行,高峻还真没有机会和他同睡一屋过,也不知蕾蕾那两晚是怎么过来的。高峻看看真是不能在这屋呆了,于是披衣悄悄地起来,带了刀去敲崔嫣的房门。

    高大人进屋,看到女娃蕾蕾已经睡得沉了,而崔嫣脸上没有一点睡意,就问,“怎么你也睡不着么?”

    崔嫣轻声道,“我若是睡了,就没有人给你开门了。”她的声音在安静的屋子里像是有魔力一般,又让高大人心头一动,借着灯光往她脸上看去,见她正抬着长长的睫毛大胆地看着自己,高峻伸手将她揽在怀中,千言万语的一齐涌上来,只是说,“是我不好……”

    崔嫣小巧玲珑的身子紧紧地偎着高大人,抬起圆圆的下颌,望着他道,“也许这就是因果吧。我母亲带我进高府时我还小,看着那里高大宽敞的院落觉得很陌生,但是看到一个与我差不多大的男孩子郁郁寡欢,就觉着自己也许并不孤独。”

    高峻笑道,“这是什么话,难道你在高府也不开心?我父亲不喜欢男孩子,他对你很好的……还有你妈妈,你怎么会和我一样。”

    “但是我就有这样的感觉,感觉你是我的同命人……”

    “现在不同命也不行了,”高大人说,“你都看到了,只往西州去的钦差接连着就两拨儿,他们都是冲了我去的,我倒后悔把你带来。”

    “是怕让我随了你受惊吓吗?我不怕的,我苦苦修行两年了,只要别再让我回到那座清冷的庵堂里去,我是什么都不怕的。”

    高峻搂了这个印象无比深刻、而形体却如此陌生的年轻女子,他心里有一点点负罪的感觉。感觉自己是冒了别人的名去侵占了佳人之心。

    怀中这具柔软的身子微微颤抖,她的双臂也从后腰上环绕过来搂住了高大人。高峻始信她方才所说的“因果”一词,似乎在冥冥之中真的有因果存在。柳玉如、谢氏、樊莺、还有崔嫣,自己与她们上辈子到底有些什么瓜葛?

    这样一想,高大人对这件事情原有的一丝困惑,在崔嫣近在咫尺的湿润红唇前也就瞬间不存在了。他一阵动情,低头吻下去。崔嫣的身子发软有些站立不住的样子,已被高大人拦腰抱了起来轻轻横放在床上。两个人都已动情,崔嫣有些含糊地道,“蕾蕾……”

    蕾蕾睡在床上翻了个身,小脸红扑扑的,嘴里嘟哝着,“妈妈……”

    想起蕾蕾在饭桌上的表现高峻不禁好笑,一个几岁大的女娃竟然心思也是不少,他随口对崔嫣道,“以后可得加些小心,对你们女人不敢再随便了!难消美人恩呀。”

    崔嫣生气道,“难道嫌我硬赖了你……”撒开手不理高峻。看她故做生气的样子别有一番风情,高大人忙解释,“能接你出来已经十分的快慰,我哪还会说你。我说的是这小女娃,心思一点不比你少。”

    又说,“这会儿于我来说,什么钦差大事都在九霄云外,只想与你厮磨,补偿以前对你的亏欠……这样好的夜色,你敢不敢与我去外边弹琴赏月?”

    崔嫣一阵心动,她临行买了琵琶,就是要为心上人弹的。她闻言道,“我们两个早已是大逆不道,还有什么事是不敢的。只是清明刚过,哪里有什么好月?”

    高峻怕她受凉,再把自己的红色官袍给崔嫣披上,拉着她带了琵琶出来道,“和妹妹在一起,就算天上只有个月牙儿也有的可赏!”他们从外反扣了房门,悄悄出了驿站大门。

    只因驿站每一时辰都有可能来人投宿,大门不关,只有两位值更的在。此时他们正在瞌睡,忽见从里面出来一对年轻的男女还带了琵琶,两人立时清醒过来。一人对高峻说道,“我们正在无味,女长官大半夜的就不要走远了,就在这里弹上几支曲子,也让我们这些俗人过过耳瘾!”

    高峻笑道,“那就便宜了你们!”于是一位驿卒跑去拿了两把椅子,还带了茶水小桌、一盘瓜子。一位驿卒问道,“看这位女长官品级也是不低,想来也只有长安京城中才有带琵琶的女官,你们也是去西州的?”

    高峻奇道,“你这么聪明,真让你说对了。”他指指崔嫣道,“这位崔大人可是长安唯一的女乐官,今天能听她弹曲是你们几辈子修来的运气。”

    听高峻随口胡说,崔嫣嗔道,“你还和以前一样不见改一点。大地方也这么吹牛,万一我弹得不好不是让人家笑话。”另一位驿卒听了笑道说,“不会,看女长官这么好看的样子,想那曲子一定也是闻所未闻了!”

    新月如钩,夜空如洗,大唐的夜晚安静详和,一阵清越的琵琶声在夜风中传播开来。

    琵琶声时而委婉缠绵,似山间潺潺的小溪在述说无尽的相思之意,时而如泣如诉一唱三叹,如海面上接连涌来的浅浪让人胸潮起伏不已。高峻听过一曲意犹未尽,揽了崔嫣的肩膀道,“妹妹,我今晚始知你的好处,琴声像洗涤了我俗不可耐的魂灵一样,这些年倒是我的损失了!”

    崔嫣听高峻这么说,一股幸福感觉充斥心头,“我未到西州心已越过阳关,不如再为你弹一个《阳关三叠》,你愿意听吗?”若不是旁边有两个听呆了的驿卒,高大人早就动情不已,闻言忙道,“愿、愿!”

 第104章 人心难测

    旁边一位驿卒看到高峻和崔嫣两人亲密无间的样子,禁不住问道,“敢问这位兄弟,你是女长官的什么人呢?恕小人眼拙,半晌没有看出来。全本小说网,HTTPS://。.COm;”另一人说,“你不好好听琴,却问人家这个,万一人家女长官不好回答怎么办?”

    高峻回道,“实不相瞒,我是我们崔大人的家丁,此次是陪了我崔大人去西州游玩几日。”两人听了心里对这位年轻人的家丁十分的羡慕不已。

    崔嫣低声嗔道,“你又开始胡说了……这首《阳关三叠》本是古琴曲子,听来空旷悠远,余味无穷,但是我却喜欢用琵琶来弹。”

    高峻不解忙问为什么。崔嫣低声说,“其实,自打我知道你到了西州,就开始练习这首曲子……”高大人听了心中一阵悸动,谁不知道玉门、阳关是河西走廊去往西州的必经之地?

    就听崔嫣又说,“古琴听起来总有些老气横秋的意味,不像琵琶容易弹出些希望。”说罢,崔嫣立刻把这首阳关三叠弹了出来。

    在连绵不绝的琵琶声中,高峻仿佛看到了矗立在大漠尽头的雄伟关隘、关隘上倚着垛口思乡的军士、驿道边静默的杨柳、还有杨柳下执手相送的友人。琵琶声不紧不慢,像是大漠中朝了绿洲行进的驼队。崔嫣的手在琴弦上灵活的拨弄,另一只手纤纤玉指似是在琴弦上跳舞,每一个舞步都踩出一个独特的音符。

    崔嫣此时脸上专注的神情让高大人痴迷不已,她的琵琶声将他带回到不算远的过去,那些平时总不敢想的记忆片段纷纷跳了出来:青山古松、寂静长夜、月光溪水、秋风飞鸟……还有渐行渐远的亲人,都化作了独行人无比漫长的足印。

    高大人猛然想起了终南山下那层淡淡的烟雾,如同母亲那关爱的耳语可望而不可及,虽然时空相隔,相见时难,但总在不经意间邂逅……当崔嫣收拨终曲时,她发现高峻已经满脸的泪痕。“你难过么?”她轻声问。

    “我难过,但是有你陪着我就好多了。”高大人说着伸出双手,珍爱地捧起她在夜色中仰起的脸,有些凉凉的。他觉着自己的心有些日子没有这样的柔软过。两人相扶着起身,发现两名驿卒已经在刚才漫长的琴声中歪倒在座上。

    “这两头牛。”崔嫣“吃吃”地笑着低声道,她的声音让高大人感觉到了她的内心。他拦腰抱起崔嫣往回走,发现有两三间客房的窗子不知什么时候打开着,窗后是一位两位不眠的远行人。

    上楼梯的时候崔嫣轻声道,“你累吗?放我下来。”高大人没有理会,脚步踩在木制的台阶上沉稳无声。过道里漆黑一片,但高大人感觉到怀中的崔嫣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脸,他感觉到了她的心跳。

    两人打开反扣的房门,看到在窗外投进的依稀的月色中,小女娃蕾蕾揉着眼睛刚刚从床上坐起来,“天亮了吗?”崔嫣说着,与高峻一边一个躺在蕾蕾的身边,按着她再次躺下去。

    此时此刻,在西州柳中牧的议事厅里,别驾王达毕恭毕敬地坐在江夏王所赐的座位上。王爷打了个哈欠,“别驾大人,你说什么……中书省的王前明是你的……远房堂弟?”

    王达从天一黑就盼望着王爷的召见,但是一直没有人来传。王允达回来时告诉了他一件事,关于那本小册子的事,“让李王爷拿走了。”

    别驾问,“你都从册子上看到了些什么?”

    王允达说,“匆匆忙忙的当时只看了几眼,好像说从黄翠楼赎许不了是花了八百两。”他尽力地回忆着,“好像还有长安和西州的一些人,姓陆的送了多少都一笔笔地记着。”

    别驾紧张地问,“你再想想,都有谁?有没有郭都督、有没有我?”

    王允达摇了摇头,“好像……似乎……”到最后也没有说出个子午卯酉。王达恨得直咬牙,“那这件事你与陆尚楼通过气么?我是说王爷拿走了小册子这件事。”

    “哥,这事还用我去说?许不了早说在前边了,再说要放在你身上你还有脸去和人家说?我怕人家用棒子打出我来,没敢去。”

    王别驾在不掌灯的客厅里坐到半夜,终于下定了决心主动去求见江夏王。此刻听王爷相问,王达忙回道,“正是,王大人的祖父和下官的祖父是一个爷爷的孙子。”

    “哦,怪不得,王前明大人的文章在同朝的官员里是很出类拔萃的,本王很是欣赏,他递交上来的这封密信,本王当时都以为是他所写了假托他人……不错、不错,有理有据,忧国忧民啊!”

    王达眼睛发亮地道,“王爷您是这么看这封信的么?实不相瞒,此信……此信……正是下官的手笔!”

    王爷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王大人也有如此的文笔?本王第一眼看到此信就拍案叫绝呀,想不到西州远在边陲,竟然有这么多胆大妄为之事,真以为天高皇帝远么?难道就不知道有个天理昭昭!你不妨细说,本王洗耳恭听,待我回到长安、上达圣听,一定还西州一片晴朗天空。”

    王达激动万分,“王爷,下官还听说交河牧的牧监陆大人也是高峻的同伙,此人有些圆滑得紧,与高大人走得很是近乎。下官听说他惯常记些黑帐、弄些无中生有之事。此次郭都督授意高大人将柳中、交河牧场合并,高大人将很有些经验的交河牧监陈年谷降级使用,而让十分庸常的陆尚楼去主持,下边人很是不满。”

    王爷手中托出了一本缎子面小册子,“确是如此,我已大概看了个开头,里面竟然污蔑西州都督郭孝恪大人,气得我再也看不下去,”说着,江夏王伸手用力,将小册子一撕两半,再复撕了几下往桌上一扔,“来人,把它烧了,本王再不想看这无稽之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