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闺华记 >

第172章

闺华记-第172章

小说: 闺华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几代的顾家谢涵不清楚,但她知道顾家现在大大小小的主子就有将近三十人,这些主子们一个月的各项开支至少是五百两,此外,顾家大大小小的奴才有二百多人,每个月的开销少说也要二百两银子,因此,顾家每年光养这些人就要八九千两银子。

    再加上每年的人情礼往和婚丧嫁娶,谢涵默算一下顾家每年至少要有两万两的进账才能勉强把日子支撑起来。

    可谢涵印象中的顾家却富得流油,上一世顾铄成亲花费好像就有七八万两,顾钰进宫压箱子的银票好像就给了十万两,其他的那些主子成亲的花销也都不是一笔小数。

    要维持这么大一家子人的长久富贵,可不就需要有人做出牺牲,想必这就是顾家掌门人愿意让自己的庶女嫁给这些寒门学子的缘故。

    因为寒门学子没有背景没有靠山,非常好拿捏,再加上这些寒门学子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因此他们比那些世家子弟更渴望功成名就,更渴望光宗耀祖,更渴望衣锦还乡,所以他们才会愿意接受顾家的扶持,甘愿被顾家摆布。

    这就是人性的悲哀。

    李尧见说着说着谢涵突然走神了,且谢涵的脸上显现了一种不同于她年龄的悲凉,不由得回头看了梁茵一眼,梁茵摇了摇头。

    “涵姐儿,你别听你姨父吓人,他一贯是喜欢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其实这仗未必真能打起来。还有,就算是真打起来,你可以回京城或者是回扬州,听姨母的,咱不杞人忧天。”梁茵劝道。

    “姨母,我不是杞人忧天,我是在想,如果粮食我们拿不住鞑靼人,还有别的什么可以拿住他们?”谢涵回道。

    “好了,还说你不是杞人忧天,这种事情自有男人们去操心,咱们女人不管这些,来,跟姨母说说,你这次来幽州有没有去赵王府?有没有去看看你堂舅他们?”梁茵拉着谢涵换了一个话题。

    谢涵一想也是,自己虽说是重活了一世,可那些年她不是被困在顾家的内院就是被困在将军府的后院,就算是比别人多读了些书,可也见识到底不如他们这些长年在外面奔波的男子,因此,她便不再多嘴,一心一意地和梁茵说起话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五十五章、早产

    从李家出来,谢涵想拉着谢沁去街里逛逛,她知道吴氏手里不可能会有太多银两,再加上明年新月要出阁,因此谢沁成亲的聘礼肯定会打一个折扣,可谢涵却不愿意委屈了谢沁。

    因为在谢家这两年多,谢涵除了和三位姐姐走得近,剩下的便是谢沁了,当然,长辈们例外。

    谢涵清楚记得自己扶柩进村的情形,当时父亲的灵柩在前,她的马车在后,当她看到一对年迈的老人哭着扑向灵柩时便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下了马车向那对老人跑去,路上摔了好几跤,是谢沁第一个跑过来抱起了她。

    还有去年腊月谢沁兴冲冲地带着弟弟们回家过年,却被张氏的分家提议浇了一瓢凉水,彼时谢沁拉着谢涵说了好多以前的旧事,也问出了为什么共患难易共富贵却难这样深刻的问题,谢涵至今想起谢沁当时的泪奔还感动不已。

    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些哥哥里最先打动谢涵的便是谢沁,最有家族亲情观念的也是谢沁,所以谢涵才不想委屈了他。

    谁知谢涵刚一提出要去银楼买两套头面首饰时,谢沁便猜到了谢涵的用意。

    “小妹,我知道你不缺这些东西,你要是给我买来当聘礼去充门面就完全没有必要。我家就这条件,她家也不是什么大富之家,和我们差不多,都是比普通农家略强一些,因此这门面不充也罢。还有一点,我不是什么虚荣的人,家里该是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我不想给她一种错觉。”谢沁正色说道。

    “话虽说如此,可哪个姑娘家不希望体面地嫁人,不希望自己受到夫家的重视?你也不希望委屈了她吧?”谢涵承认谢沁的话有道理,可问题是她真的不缺这点银子。

    “这有什么可委屈的?我家的条件她不是不知道,既然她认可了,就说明她不委屈,若觉得委屈,就说明她不认可,那她大可以退了这门亲事。小妹放心,二哥也不是那种一无是处的草包,二哥相信假以时日,二哥会凭着自己的双手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谢沁说完越过谢涵,直接命赶车的文安回家。

    “这样吧,我们一会去看看大姐,大姐月底该生小孩了,我们去给小外甥买个长命锁,城里的东西比镇里的好。”谢涵换了一个说辞。

    “不用了,我的东西早预备好了,我知你也不缺这点东西,肯定也早预备上了,不过我倒是可以跟你一起去看看她。”谢沁猜到了谢涵的心思,再次拒绝了。

    谢涵见此只好作罢,嘟囔了一句“迂腐”,谢沁听见笑了笑,也不恼,伸手摸了摸谢涵的头,随即便命文安去小月家。

    谁知谢涵的马车刚拐进杜廉家的胡同,文安就看见杜廉带着一个小厮急匆匆地跑出来。

    没等文安告诉谢涵,杜廉先拦住了文安,“你们小姐在车里吗?”

    谢涵一听杜廉的语气相当的急切,忙掀了车帘问:“大姐夫可有什么急事?”

    “小妹,大姐夫求你了,还请你赶紧去赵王府帮姐夫找一个好稳婆,你大姐她,她,她。。。”

    “我大姐到底怎么啦?”谢涵见关键时候杜廉说不出话来,忙催问道。

    “才刚我和公子在前面收拾书房,谁知二太太急忙跑了来说我们奶奶要早产了。”一旁的小厮补充道。

    谢涵一听便觉有些蹊跷,因为她听小月说了她这一胎大概在八月底九月初生,所以小月的意思是想干脆回乡下生,左右她也要回去参加谢沁的婚礼,就别来回折腾了。

    原本小月是打算和谢沁谢涵一起走的,可因为谢涵放心不下高升那边,便把回乡的日子推迟了几天,所以她也推迟了几天,改成和郑氏谢泽他们一起走。

    可现在离月底还有一个月呢,好好的她怎么会早产了呢?

    只是这当口谢涵也顾不得问缘由,一面命文安去赵王府找一下尹嬷嬷,一面又让谢沁回去找一下梁茵,梁茵再怎么不济也是一位官家夫人,又是土生土长的幽州人,肯定有相熟的稳婆或女医。

    杜廉见谢涵这么快安排好了两个方案,对谢涵抱了抱拳,转身急忙跑回家了。

    谢涵见此,也带着司书和司画跟了过去。

    杜家的外院只有一个做粗活的婆子守着,见到谢涵,婆子指了指后面,谢涵便直接去了内院,刚进二门,谢涵便听见郑氏的尖叫和小月隐忍的呻吟声,谢涵吓了一跳,也顾不得避嫌,忙三步并作两步掀了门帘进去。

    郑氏此时正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团团转,见到有人掀门帘进来,还以为是稳婆来了,及至看见谢涵,眼里的亮光很快暗了下去,不过她很快又想起了什么,忙上前抓着谢涵的肩膀道:“涵姐儿,二伯娘求求你,你认识的大户人家多,赶紧给你大姐找一个好稳婆来。”

    杜廉本来正坐在炕头给小月搭脉,听了这话眉头一皱,“岳母,我已经告诉过你小妹都安排好了。”

    “是啊,娘,你,你安静些,别,别吵,相公在给我把脉呢。”小月断断续续地说道。

    “大姐,你怎么样?”谢涵走到了炕沿边,见小月满脑子都是汗,说话也不利落,显见得十分痛苦,不由得把心揪了起来。

    “没事,小妹放心,大姐还得看着你长大呢,大姐还得看着你。。。”

    “有什么话以后再说,先保持点体力。”杜廉打断了小月的话,同时拿出手帕替她擦汗。

    谢涵见自己帮不上忙,留下来只会添乱,于是留下一句“稳婆马上就到”的话便退了出来。

    退出来的谢涵也坐不住,在院子里转来转去的,可巧看到春梨红着眼圈端了一盆热水过来,谢涵心念一动,忙命司棋接过这盆热水送进去,她拉着春梨到一旁询问缘由。

    春梨跟着小月在谢家生活了一年,自然知道谢涵的能耐和在谢家的分量,便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倒了出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五十六章、缘由

    原来,杜廉昨儿回来休沐,得知小月打算推迟日子回乡下,他没答应。

    因为他多少懂些医理,他知道月份越大坐马车越不安全,因此他说服了小月跟谢沁一起走,而且为了确保旅途安全,他已经请好了假打算陪小月一起回乡。

    于是,今儿早饭后杜廉便和小月开始收拾东西,正忙着时,郑氏来了。

    杜廉见郑氏来了,怕她们母女两个说话不方便,特地找了个收拾书房的借口出去了,留下这对母女说点体己话。

    小月见到郑氏,没等郑氏开口,便拉着郑氏劝她和她一起回乡下,杜廉虽然懂医理,可杜廉毕竟是个男的,哪有自己亲娘照料起来方便?

    可谁知郑氏听了这话却犹疑起来,她委实不想这么回乡下,因为她一走的话谢泽几个没有人照应,此是其一,其二她回到乡下她肯定得帮吴氏张罗谢沁的亲事。

    可自打分家后,郑氏心里一直堵着一口气,倒也不全是针对吴氏,更多的是针对张氏,因此她便存了心想拖到中秋前二天再回去。

    小月见此便劝起了郑氏,说谢家是一个整体,张氏待小月不薄,大伯人也很厚道,两位哥哥两位妹妹人都不错,不说别的,县城的饭馆这两年一直是谢沛在尽心尽力地打理,他们家什么力也没出,每年都是白跟着分红。

    可谁知小月不提县城的饭馆还好,一提这个郑氏心里反倒一肚子火。

    原来搬到府城之后她曾经跟谢耕山提过,她的意思是县城的饭馆是谢沛在管,可巧谢耕山没什么事做,不如就让他去打理府城的饭庄。

    因为那个时候谢沁府试没过,不想继续念书,流露出也想去府城那个饭庄学做生意的念头,郑氏生怕府城那个饭庄以后也交到谢沁手里,如此一来她二房岂不都得看大房的脸色过日子?

    可谢耕山回绝了他,说他一个泥腿子什么也不懂,去了能做什么?

    而且这样一来,明显是不信任谢涵,明显是在跟大房三房争权争利,所以谢耕山反倒训斥了她一顿。

    这口气在郑氏心里憋了好长时间,这会见小月提起,她又跟着抱怨起来。

    小月见母亲越发不可理喻,便不想和她谈下去,偏郑氏又拉着她问打算给谢沁送点什么贺礼,当得知小月打算给谢沁随六十两银子的礼金并附上六匹上好的绸缎时,郑氏彻底火了。

    因为她这个做婶娘的才打算掏二十两银子,可小月这个做妹妹却比她多了好几倍,到时郑氏的脸往哪里放?

    于是,郑氏便拉着小月训了一顿,开始哭诉过日子的艰难,哭诉她当时为了给小月凑一份体面的嫁妆看了多少张氏和谢涵的脸色,哭诉下面的三个弟弟一年的花销有多大,等等等等。

    小月见母亲越说越不堪,便也哭了起来,这一哭便动了胎气,郑氏见小月托着肚子喊疼这才吓坏了,忙去前面书房通知了杜廉。

    春梨说完后谢涵气得两手握拳,既生气又心疼,可另一方面,她也恼小月的软弱。

    毫无疑问,小月是一个合格的大姐也是一个合格的孙女和女儿,对谁都好,对谁都惦着,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她这个人个性比较软弱,没有什么主见,这点比新月差多了。

    要换做新月处在小月这种状况,新月肯定不会听吴氏的摆布,而且她也不会去劝吴氏,用新月自己的话说,长辈们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想通的事情她几句话就能说通了?有那个工夫还不如自己做点绣活。

    谢涵正自恼火时,尹嬷嬷带着两个五十多岁的妇人来了,谢涵见此眼圈一红,迎上去刚要开口,尹嬷嬷一把搂住了她,“孩子,没事的,放心,有嬷嬷在呢。”

    说完,尹嬷嬷吩咐两个妇人进屋,自己拉着谢涵的手在院子里说起话来。

    她先是问了产妇是谁,接着又问出了什么事情,谢涵把能说的说了,不能说的自然是家丑了。

    尹嬷嬷见谢涵含含糊糊的,多少也猜到了些缘由,正要拉着谢涵问问高升去鞑靼的事情,可巧梁茵也带着一个稳婆进来了。

    见到尹嬷嬷,梁茵也是一愣,因为她知道这不是谢涵家,可谢涵却把她请来了,这面子够大。

    “尹嬷嬷,表姨娘,不好意思,当时情况紧急,我怕耽误事,所以命人分别去找了你们两个。”谢涵解释了一句。

    “应该的,应该的,这种事情的确要做两手准备。”梁茵忙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