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食香-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氏想了想,连忙道:“王婶,安康已经去请大夫了,估计这会儿人已经去你家了,你不回去听听大夫怎么说?”
儿子病了,当娘的不在家里侍候,大晚上跑到别人家里诉苦,这叫什么事儿?
王氏听了,猛然惊觉过来,连忙道:“哦,对,是了!大娘,我得回去看看英杰,改天再过来。”
李氏的脸色好看了几分,道:“照顾孩子要紧,赶紧回去吧!”
王氏谢了又谢,这才转身往外走。
张氏尴尬的笑了笑,“娘,我去送送。”说着逃似的离开了正房。
等她们都走了,杜玉娘才从里屋走了出来。
她不记得前世的杜英杰在这时候生过病。
大概是她从来都没有正眼瞧过杜英杰的关系吧,所以对他的事情也不太了解。杜英杰看着瘦弱,其实身体还是挺不错的,好好的,怎么就病了呢?
“大嫂,你回去歇着吧,祖母这儿我陪着就是了。”
田氏点了点头,转身出了屋。
第五十一章 最后一次
(全本小说网,HTTPS://。)
李氏气得心窝子疼,“这个张氏,真是越来越不知道好歹了!”以前在镇上的时候,大概是因为铺子里有事情做,张氏每天忙着招呼客人,收钱,端茶,倒也没觉得她像现在这样讨厌。(全本小说网,https://。)
是了,那个时候她忙着藏钱,恨不得将所有的钱都收进自己的口袋里,哪儿有时间理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等铺子不做了,她又没钱可收,眼睛可不就盯着别的好处了。
比如玉娘的点心,比如池家的亲事。
只是池家的亲事,并不是什么好姻缘,偏偏张氏那个性子,又不能跟她实话实说。
“祖母不要动气,二婶不明真相,自然当池英杰是个好的。”
李氏听了这话,心里不由得长吁一声,以前的他们,何尝不当池家这门亲事是极好的?
这样一想,她心里的火气便散去了几分。
“可她总是这样,也不是办法啊!”
杜玉娘想了想,当下道:“祖母,我小枝姐过了年,就十六了是不是?”她不记得杜小枝的生日是哪一天的,但是印象中,每次过完了年,就离杜小枝的生日不远了。
“她是正月二十的生日。”李氏回了这么一句,突然有点明白杜玉娘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
“小枝姐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了。”一般来说,女孩子嫁人,总要多打听打听,从相看到下定,再到最后成亲,差不多要准备个一两年。
两年之后,杜小枝就十八岁了,这个时候出嫁,不早不晚正好。
如果能替杜小叶张罗一下婚事的话,那么就能分散一下张氏的注意力,也省得她天天把眼睛盯在池家上。顺利还可以给杜小叶留意一下有没有合适的,反正她过了年也十四岁了,先相看着,也没有什么出格的。
李氏想了一想,瞬间想明白了杜玉娘的意思。
“不错,玉娘,你这个主意好!说起来,十一也该取亲了。”说到最后,语气里竟是带上了几分的惆怅。
前两年,李氏就张罗过要给本安兴娶亲,可是张氏说什么也不同意。
她宁愿儿子晚娶几年,也不愿意他早早的娶了乡下媳妇,将来飞黄腾达的时候,被人说娶了个出身低的妻子,门不当,户不对。
张氏坚信,她的儿子,一定会出人头地,虽说将来不一定能够封侯拜相,但至少也能中个举人。
张氏一门心思想让杜安兴娶个名门贵女,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委屈了她的儿子。
“祖母,事情还没到最坏的时候呢!您现在想这些,也没用啊。”
李氏点了点头,反省自己道:“许是我以前太纵容他们母子了。还好祖先保佑,让你祖父给你托梦示警,咱们早早的知道了,以后好有个应对。”
“这事儿怎么能怪您呢!赌钱是恶习,堂兄读了那么多年的圣贤书,如果这点简单的道理他自己都不明白的话,那他读书还有什么意义?读书识字,不仅仅是为了出人头地,科举当官,更重要的是明理啊!”这是杜玉娘的心里话,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靠着科举当官发财的。
李氏点了点头,赞叹道:“做人最重要的还是本分。”嘴上这样说着,心里其实已经在考虑杜小枝的终身大事的问题了。
没过多久,杜安康就回来了。
他带着一身的寒气,来上房回话。刘氏跟着他一起进了东屋。
“祖母,我回来了。”
“那边情况怎么样?池家那孩子怎么样?严重不?”
杜安康道:“我看没有什么大事,眼神挺清亮的,脸有些红,还有些咳嗽。武大夫给开了药,说是吃两剂就能好。”
李氏点了点头,“药钱多少?”
“武大夫还算忠厚,药钱加上出诊费,一共七十文。”要不说穷人不能生病呢!这七十文啊,买梗米也够全家人吃上四五天的了。
“这是最后一次了。”李氏低声吩咐了一句。
刘氏眼睛亮了一下,道:“是,娘,我们知道了。”
“都回去吧!”
刘氏看了闺女一眼,冲着老太太的方向抬了抬下巴,意思是让杜玉娘劝着点,别为了这点小事生气。
杜玉娘点了点头,没说话。她猜李氏心里不好受,因为在梦里,王氏因为池英杰的死,变成了一个完全不讲道理,有些恩将仇报的人。
李氏不能接受,所以决定这是最后一次帮助他们,也省得将来被狼崽子咬了,伤心难受。
刘氏拉着儿子出了东屋,送他到正门门口,回头看了东屋两眼,才压低声音嘱咐他道:“你祖母说了,这是最后一次,跟你媳妇说,这两天可得有点儿眼力见,别撞你祖母的肺管子上。”
“哎,知道了。”
刘氏道:“回吧!你媳妇一个人在家呢!”想起孩子的事儿,刘氏有点上火,又怕儿子为难,但仍是忍不住嘱咐了两句:“你也抓点紧,眼看着成亲都两年了。”
杜安康闹得个大红脸,胡乱应下,扭头就跑了。
刘氏望着儿子的背影,不由得轻笑一声。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光腚娃娃都娶媳妇了。
刘氏关好门,回了西屋。
小虎子已经睡着了,这孩子白天疯跑一天,晚上吃完饭倒头就睡,便是好哄的很。
杜河浦也躺下了,见她转身回来,不由得问道:“怎么样了?”
“完事了,孩子没啥事,就是有点小风寒,武大夫瞧过了,说是两贴药下去就能好。”刘氏一边说,一边脱了衣裳钻进被子里。
杜河清没吱声。
刘氏又道:“我跟你说,今儿看病又花了七十文,咱娘可发话了啊,这是最后一次。”
杜河清转过身,问刘氏,“这话是咱娘说的?”
刘氏把眼睛一瞪,“咋的,你以为这话是我说的?我可作不了咱娘的主,不信你问娘去。”
“我信,我信。我就是觉得吧,唉……”杜河清越想,越觉得这个事儿有点不地道。
当初他可是答应过池家兄弟,要替他照看他儿子,帮着他们娘俩。如今甩手不管了,他总觉得自己像是没尽到责任似的。
第五十二章 喜气
(全本小说网,HTTPS://。)
刘氏最清楚自家男人的脾气,一听他那叹气地动静,就知道他肯定又胡思乱想了。/全本小说网/https://。/
“行了啊,我可告诉你,这事儿是咱娘定的,你可别给我有啥别的心思。”
被媳妇猜中了心思,杜河清多少有些难为情。
“我能有啥心思啊,你这老娘们,一天净瞎咧咧。”
刘氏把手伸到杜河清的被窝里,伸手掐他的腰眼肉,“我瞎咧咧?”
“哎哟,你这老娘们……”他嗓门有点大,小虎子在炕的那一头,不安分的翻了个身。
夫妻俩顿时都不说话了。
杜河清把刘氏的手打掉,“大晚上的,闹什么闹?”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哼~”刘氏压低声音道:“我都不稀罕说你那点破事!你说说,英杰他爹死了多少年了??他那个儿子,就像是被你养大的似的。”
“别胡说!”杜河清有点不乐意听,这话也太难听了,王氏可是个寡妇。
刘氏可不怕他,当下道:“我说得不对吗?这么些年你处处为池家考虑,何时想过咱们自己这个家?你说安康到底哪儿不如池英杰?当初我要供安康念书,你非说安康不如英杰聪明,把安康念书的钱给了池英杰。等我再提安康念书这事儿的时候,老二家的安兴也念书了,家里钱不凑手,我就只能睁巴巴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窝在家里,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高高兴兴的上学堂去。”
提起当年的事情,杜河清也不说话了。
那时候池家大兄弟刚没,王氏为了让儿子有出息,便想着供池英杰念书。但是他们家里的钱,确实不宽余,办完丧事以后,总共也没剩下几个钱,要想供池英杰上学堂,娘俩以后的日子也就别想过了。
杜河清想起池父的托付,当即就把给大儿子读书的钱给了王氏。为了这个,二房没少说酸话,张氏当年也闹过,说他在帮别人养儿子……
为了这个,安康上学的事情,他就再也没提过。
这么多年下来,池英杰上学的钱,有一大半都是杜家掏的。
杜河清正想着呢,又听自己媳妇道:“老二媳妇虽然有很多时候都是蛮横不讲理的,但是当年她说得一点错都没有。”
提起这个,夫妻俩谁也没再说话。
当年张氏说过,这钱要是供安康念书,她这个当婶子的一点意见都没有!但是池英杰他算是哪根葱啊?凭什么要让杜家来养?知道的,说你杜河清有情有义,不知道的,还以为池英杰是你儿子呢!
这话说得虽然难听,但也确实是事实。
当年也是因为这个事,大房理亏,主动让二房去了镇上。毕竟在外头做生意,体面又轻闲,相比于在家里侍候庄稼来说,还是要舒服一些的。
杜河清叹了一口气,终是没忍住:“当年啊,我也想着英杰那个孩子听话懂事,是个好的。想着他要是能把书读好,能出人头地,咱就把玉娘嫁给他!左右成了自己家的孩子,肥水不流外人田……”
谁还能想到有托梦这件事情呢!
“那孩子,真中了秀才啊!”
“不管怎么样,娘都发话了,这是最后一次,你也不用再想别的了。”刘氏气鼓鼓的说着,秀才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是当年读书的人是她的安康,说不定这会儿都中举了呢!
杜河清压着火气道:“那都是多长时间以前的事情了,这几年我不就没再帮他交束脩了吗?”
哼!
刘氏转过身,不再搭理他了。
反正婆婆的话,他也不敢不听,自己也不用操这个心。
第二天一大早,杜玉娘早早的起来了。
李氏怕她吃不消,就道:“你要是累,就回去躺会。”
“祖母不用担心,我没事!”她现在可不是前世那个娇生惯养的小丫头,该她做的事,她得做起来。
李氏点了点头,对杜玉娘的表现可以说非常满意,“咱们女人啊,生来就是命苦。这家里的活计啊,就摆脱不开,洗洗涮涮的活,指望不上别人!”往更深层里想一想,这要是家里的日子过得不好,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挣不到钱,那就是男人的责任。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这人啊,生来就是受罪的。
“祖母,我都明白的。”杜玉娘笑笑,道:“今天早上做发糕吗?我看您昨天晚上让我娘发了玉米面。”这个时候,气温低,面不好发。用老面发面的话,直接把面团放在没什么热度的地方,一晚上也不会过火。
刘氏发的面团,是玉米面掺少许白面的杂粮面团。
杜家的生活水平,在村子里来说,那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在镇上,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家罢了,跟有钱人天天大鱼大肉的生活没法比。
孩子们渐渐大了,用钱的地方也多了起来,该节俭的地方,也得节俭。
“对啊!”李氏说完才反应过来,“玉娘,你要做发糕吗?”
“面都和好了,就剩下蒸了,我就不添乱了。”杜玉娘道:“我去给大嫂打下手,看看火,切切菜什么的。”
李氏道:“也好,你去吧!”孩子们相处得好,是李氏乐见其成的事。
杜玉娘去帮田氏切菜,李氏则是穿得严严实实的,去院子里的窝棚处,看看鸡鸭。
这是她多年前养成的习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