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金珠传说 >

第230章

金珠传说-第230章

小说: 金珠传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停,别还有了,就这些吧。你把行程安排一下……”

    李东文忽然发现,自己这小日子过得还是蛮充实的。

    李东文在吴州棉纺厂揭牌的时候,谢安平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二庆公司的炼油厂出油了。

    这消息还用你报告吗?不出油才是怪事。

    与此同时,距离数十里外,二庆公司的另外一家炼油厂,也是一片欢腾。他们复制的那个炼油厂,也成功出油啦!

    “这技术貌似也没什么难的嘛,我们只要照着建就是了。”

    “干得不错,给你们记一大功!”

    “好好研究一下,写成报告,争取在集团公司全面推广……”

    “那个,咱们能申请专利吗?”

    “专利嘛,先去查一下,安平公司他们申请的通过了没有,毕竟是人家的技术嘛……”

    “还不能高兴太早,要随时注意观察。等这两个炼油厂运行稳定之后,我们会邀请上级领导来参观的,这就是炼油技术的一次革命,咱们也可以搞技术输出嘛……”

    二庆公司正做着一个大大的美梦。

    吴州。

    李东文参加完棉纺厂的揭牌仪式,正在厂区里视察。

    这家6000多人的大厂,几十年的历史了,基础还是不错的。就是设备有些陈旧,技术有些落后,企业负担过重,没钱上新技术新设备。

    棉纺厂的主要产品就是劳动布,也叫牛仔布,技术含量低,产品利润当然也低。

    靛蓝劳动布,在上个世纪,一直是一线工人的劳动服的主要材料,炼钢工人,挖矿工人,石油工人……总之,几乎各种工人都穿这个,所以根本不愁销路。

    但是,生产这种劳动布,利润实在太低了,棉纺厂也就是个勉强维持,要死不活的。

    桃花仙公司收购以后,最高兴的就是厂里的产业工人,工资普遍大幅上涨。桃花仙公司现在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500,这个是硬指标,老板亲自规定的红线,那是谁都不能改变的。

    这年头,个税起征点才800元,桃花仙公司早就已经全员纳税了。

    “你们有什么打算啊?”李东文问了一句。

 第448章:葡萄熟了(求推荐)

    “你们有什么打算啊?”

    面对大老板的问话,刘颖看了一眼郭丕夷,郭丕夷摊手示意,你来说吧。(全本小说网,https://。)

    刘颖没再客气,直接说“首先要调整产品结构。棉布的种类有几十种,牛仔布只是其中一种。我们先从纺纱开始调整,将减少普梳纱的生产,加大精梳纱的生产。这就需要设备更新和技术更新,还好我们有自己的纺织设备厂,目前已经开始安装新设备了。”

    “下一步,我们考虑进行深加工,向纺织行业下游延伸,比如生产高档毛巾,浴巾,内衣裤,袜子,手套等等……再有可能,进军更高毛利的床上用品,枕巾,枕套,床单,床套,被单,被套……”

    小妮子,野心不小啊!

    野心越大,我越高兴。

    “好!不错!好好干……”

    李东文像个大领导似的,打着官腔。

    怪不得领导喜欢打官腔,原来打官腔的感觉真好,真不错……

    离开了吴州,李东文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凉州。

    白露已过,西北的天气逐渐转凉。

    紫色的葡萄已经挂上了一层白霜,从葡萄架上垂下来,一串串的,像倒悬的宝塔,煞是好看。

    甜!甜的清澈!

    酸!酸的也清澈!

    香!香得更清澈!

    酸甜可口!清香诱人!

    这是每一位尝过葡萄的人,共同的感受!

    张红霞一狠心出厂价8块钱一斤,先发往全国各地专卖店,试试水。

    凭啥那些进口葡萄能卖那么贵,我们的葡萄也不差!

    卖不掉的话,大不了我们自己酿酒!

    挂果第一年,葡萄产量并不高,平均亩产500斤的样子。

    但是,当初的栽种面积足够大啊,五十多万亩啊。当初是当成植树造林的任务来栽种的,树苗紧缺,葡萄树也似树啊,用来充数的。

    三年过去了,如今竟然误打误撞,有了收获。每亩500斤,也有4000块的产出,虽然比不上种菜,但也比种小麦,种青稞强啊。

    一箱箱葡萄被装上了冷鲜车,陆续运往全国各地专卖店。

    自家的葡萄酒厂,李东文当然要关注一下。

    下到酒窖里一看,嚯,好家伙,一排排的橡木桶,全部是赞新的。

    张红霞说“咱们橡木桶,正宗的法国货,可是不便宜,两百多欧元一个,进口过来的。”

    “买了多少个?”李东文随口一问。

    “没敢多买,只买了一万个回来。”张红霞说。

    “能酿多少酒?”

    “一桶300瓶,50箱酒。”

    “明年多买点。怎么都是空桶?”

    张红霞解释“还没有到这一步呢。这些橡木桶是储酒的,发酵过的葡萄酒,过滤澄清之后,才装到这个桶里,储存几个月或者几年,才装瓶的。”

    嗯?这是个什么搞法?

    看来大仙也不是万能的,还需要从头学习一下这个葡萄酒的酿酒知识。

    李东文这一整天都在葡萄酒厂转悠,把酿酒的各个环节都琢磨了一遍,最后发现,只有两个环节,自己能做点手脚……嗯,帮上点小忙。

    一个是过滤澄清环节,一个简单的“清化阵”就搞定了。这个环节,对葡萄酒的品质有不小的影响,能让酒体更加清澈,透亮。

    另一个就是橡木桶醇化环节,一个“度月入年”的阵法就解决了,就是弱化版的“度日如年”,大大提高醇熟效率和效果。

    暂时只能先这样了。

    影响葡萄酒品质的最大因素,还是葡萄的品质。

    咱们这葡萄,没有农药,不用化肥,都是吃灵石长大的,品质还用说吗?

    李东文鼓捣完两个阵法,又对张红霞交代了一番“咱们的葡萄酒争取早点上市,不用储存几年,几个月就差不多了。”

    武安桃花仙农场,今年种了八十多万亩棉花。

    种棉花,当然没有种菜收益高,但也是迫不得已,附近的蔬菜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了,地也不能撂荒着,种棉花总比种麦子收益要好一些,就是采摘棉花辛苦一些。

    桃花仙棉花的亩产,今年达到了900多斤,而且都是优质长绒棉,能卖到3块多钱一斤,每亩的产出接近三千块。

    李老板硬性规定咱们桃花仙公司的出品,一向以品质至上著称,桃花仙棉花的采摘,必须是纯人工采摘,确保每一朵棉花的品质。

    棉花的采收期长达一个多月,属于边成熟边采收的那种。武安棉花的采收期,从7月下旬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9月上旬。

    桃花仙的棉花,长得整齐,花朵够大,采摘相对容易一些,一个熟练的采棉工,一天能采摘两三百斤,不熟练的,也能采摘一百多斤。

    桃花仙公司,最忙碌的季节,就是秋天了。

    到了棉花采摘季,就开始全民皆兵,办公室行政财务人员也要田间地头,甚至连放暑假的学生都动员起来,过来勤工俭学。

    棉花的采收,最怕下雨。采收回来的棉花,要晒干以后,才能打包入库。

    今年的棉花就不需要积压仓库了,桃花仙有了自己的棉纺厂,直接运到吴州就是了。

    然而,可是,问题来了。

    吴州棉纺厂的刘颖,很快给汪军反馈过来消息,我们用不了那么多棉花,你们还是要另寻销路。

    你们怎么能用不了这么多棉花呢?

    刘颖说,我们厂现在的纺纱规模只有50万锭,每天最多消耗200吨棉花,全年也就7万多吨,你看看你们今年的产量,够我们用多少年了?还有铜城公司,听说今年也种了不少棉花的。

    汪军粗略一算,武安今年的棉花产量,将达到30多万吨,将近40万吨,自家棉纺厂只能消化一个零头。

    好在棉花是大宗商品,国家有战略储备,敞开了收,就是价格低点。想卖高价,还要自己找棉纺厂。

    老板就在凉州,汪军赶紧把此事汇报给李东文。

    唉……

    厂子还是小了点。

    李东文立刻电话指示郭丕夷咱们不是自己有纺织设备厂嘛,抓紧扩大产能,买地,上设备,自家产的这点棉花,都消化不完,还搞个什么棉纺厂?

    郭丕夷放下电话,有些无语。

    你这不是瞎指挥吗?

    扩大产能?哪有那么简单啊!

    郁闷也不能我一个人郁闷啊,郭丕夷赶紧找刘颖和腾利分享……嗯,分担去了。

    金珠传说

 第449章:电网争夺战(求月票)

    2004年9月10日。(全本小说网,HTTPS://。)华夏第20个教师节。

    李东文正在农林大学通远桃花仙职校,参加一个庆祝活动。

    李大老板来了,当然不能空着手来。

    大笔一挥,从自家的教育基金里,划拨1000万过来,专门用于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这钱真不算少了,平均到每个教师头上,都有上万元了,小半年工资了。

    桃花仙这所职校,属于联合办学,相当于分校吧,教师工资普遍比本部的工资高,高出的部分算是艰苦地区补贴,今年补贴的额度达到了每人每月1000元,全部是由教育基金支付。

    除了工资补贴,还有福利分房,过年过节的福利,桃花仙公司都有额外的赞助,花生枸杞菜籽油,都是自家出产的。

    职校的隔壁,就是桃花仙自家的子弟学校。

    现在桃花仙子弟学校的学生,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仙二代。

    仙二代,大约是参照了“矿二代”,“油二代”,“富二代”,“官二代”这些称谓吧。

    李东文听到了这个称谓,淡淡一笑。

    仙二代,蛮有趣的嘛。为什么不叫“桃二代”,或者“花二代”呢?

    李大仙正美滋滋地巡视着“仙二代”的校园,忽然接到一个消息:铜城冶炼厂被断电了。

    李东文听完了汇报,感觉有些无辜。

    铜城冶炼厂,用的一直是北网的国电,而且是用电大户,往常都是有保障的,现在突然被断电,是地电和国电掐起来了,冶炼厂成为城门失火后的那条池鱼。

    原来,从武安风电厂到铜城红水县的输变电线路,已经开通了,红水县桃花仙农场,就率先用上了自己家的电。

    由于电量充足,电价也便宜,地点公司就派人,给附近的上泉乡和下泉乡,也接上了线,保证充足供电,不停电。

    国电北网经常由于供电不足,动不动就临时停电,村民也觉得挺烦的,而且电价还贵。

    地电公司很轻易就把这两个乡给“策反”了,改用了地电公司的电。

    国电的当然不干了,说电网是我们的,你们用我们的电网,要交钱,否则我们就剪线。

    村民们当时就不干了,这线路都是当年村里和乡里出钱建的,我们村民也出了钱的,咋就成你们公司的了?线路是我们自己的!你们谁敢剪一个试试?

    国电公司当然不干犯众怒了,而且这事,跟一帮泥腿子根本掰扯不清楚。

    这事一个历史问题,电网改革的时候,是统一划给国电的,现在名义上的确是国有资产。但这部分国有资产的来路,就有些复杂。

    各个乡镇的农电建设,各个乡各个村当时的确是出了钱了,不但出了钱,还出工出力了,埋电线杆,拉电线,买电表,都是乡集体和村集体出的。

    当初为了自己的乡村能通电用电,乡里,村里和村民,都是做出很大贡献的。怎么能说电网是你们国电公司的?你们还要点脸不?

    李东文拎着电话,不知道该打给谁。

    这都是什么破事!

    他想了想,还是自己解决,别走官府渠道了。

    小孩子打架,总告老师,不是李东文的风格。

    “曹工,你们地电既然想跟国电的干,就干脆干大点……你们先拉条线,给冶炼厂和电缆厂,国电断我们电,这是多好的机会啊……这两个用电大户,你们知道怎么做吧……”

    “李老板,我们就按您指示办,立刻就去给您架线……”

    “你们在搞了上泉乡和下泉乡,有点小气巴拉的,至少要搞个红水县嘛……咱们的电都是大风刮来的,电价优惠点嘛……”

    “我们先在那两个乡试试水……现在有了您的支持,我们就更有信心了,都是玩电的,谁怕谁啊……”

    “你们动作快点,我们铜城那大几千号人呢。”

    李东文跟地电的曹工通完了电话,有叫过来周道平:“你通知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