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世天骄-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一般车不敢走,可军车敢走,这就是他没有想到的了。十二个小时,小车到了安市,大车也到了安市。
在前面带路,二十分钟,三辆车来到厂区,厂里,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翘首相盼。全厂出动,卸车!电池根本没有进库,直接就在车边编号,送到各车位,一千二百辆车已经编号等待,有几个姓急的客户从中午就等到现在。
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种场面!周总工脚不沾地到处游走,郑老太太开始还以为刘懿是陈维政随便玩玩的那种,现在的小老板没一个正经的,出门都喜欢带女人。后来知道刘懿是陈维政正经八百的未婚妻,乐了,一脸笑意拉着刘懿的手,摘下手腕的镯子硬要往刘懿手上套。
刘懿为难的看着陈维政,陈维政说:“郑董的好意,你就接受吧,下回你也记着给郑董回礼就是。”说得郑老太太连忙点头。
安排好六个军士的食宿,郑老太太带着刘懿陈维政文总先去郑老太太家吃饭,郑老太太的家就在车厂,到了郑老太太家,才知道文总是郑老太太的女婿,路上,郑老太太跟刘懿说,这回啊,陈维政算是救了他们全家,货款要到期,利息还不知道在哪里,本来准备了好的利息,又付了华侨镇的土地款,幸好陈维政送了他们一百块电池,装了十二辆车,卖了十辆,付清利息,又再贷了二个亿,付了电池款,拉回来一万块电池,装了一千二百辆车,当场就提了走,车款刚够还贷款,这回又有一千二百辆车出厂,总算缓过这口气。以后的车都在古宜生产,电池绝对能保证,企业就好做了!
郑老太太家族的社会关系极好,这两批车都是政斧采购,宏都比红河有钱得不止一点啊!
郑老太太的女儿是政斧官员,副处级干部,经常不在家,家里就是郑老太太和文总和两个孩子,还有一个厨娘。厨娘做菜很好,很可口。两个孩子读小学,很懂礼貌。
稍喝了几杯,晚上还想去看看厂里的情况,就停杯吃饭。吃完饭郑老太太留刘懿在家,说厂里的事让男人去管,女人就要做女人应该做的事。郑老太太做了一辈子家庭妇女,对生活有极为独特的理解,很善谈,刘懿觉得受益非浅。
陈维政和文总去到车间,灯火通明,每批一百辆车,主要是安排电池和调试,每个工人的脸上都堆着笑,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电池的神奇,因为有这种电池才有他们的效益。前段时间,看着车里的车积满了灰尘,看着老总一脸苦像,看着郑老太太象祥林嫂一样,见人就叹气,逢人就叫冤。到后来,员工都怕见到她,见到她就躲。这段时间不同了,她还是象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说,可说的不再是苦,是乐。
周总工坐在办公室,一手抓个馒头,一手端杯开水,他是忙到现在才想起人是应该吃东西的。文总很感慨的看着周总工,他在古宜的这些天,周总工在厂里忙里忙外,立下汗马功劳。
见陈维政到来,周总工放下手里的馒头,伸出手又不好意思的收回去,拍了拍手上的面渣,陈维政一把拉过周总工的手,紧紧握了握,说:“老朋友还臭讲究!”大家哈哈大笑。
“你先吃完,吃完说事,明天我要去丰陵。”陈维政说。
周总工确实是饿了,拿起馒头又吃起来,陈维政拿出自己的手机,与周总工办公室的液晶进行蓝牙连接,很快接通。
从手机里调出一张图片,那是丰陵那款电动车的侧面,周总工很敏感,脱口而出:“丰陵车。”
“北江省丰陵市?”文总问。
“是。”周总工说。
“红河省平南市经销店有一辆,摆了两年,没有要,我去收了,花了一万二。”
“真可怜,我们是顶过来了,这家厂没有顶过来,上个月已经破产保护。”周总工说。
“你怎么知道?”文总问。
“我有个同学在那边做总工。”
“这是一款很优秀的车。”陈维政一边看着照片,一边说:“这是拆掉电池架的车,没有那个拖地的母猪肚子,好看多了吧?”
听到陈维政形象的把电池架形容成母猪肚子,两人都笑起来。
“这是一款四速自动变速的前驱车,电池360V,也有一个12V的常用电池,作用跟你们的一样,充电是用皮带带动发电机,与传统的燃油机一样,空调压缩机也一样由皮带带动。拧开电门钥匙,就有怠速,挂挡才能走,根据发动机转速自动变速,在六十公里时可以怠速保持恒速。我用六个电池驱动,目前看来一组电池可行驶三千五百公里以上。”陈维政说。
“天!相当不错。”文总说。
“生不逢时啊!”周总工感叹说。
“怎么了?”陈维政说。
“这是我同学的创意,外型参考的是飞度两箱,加大包围,大轮胎是bi出来的,就是你说的那个母猪肚子拖地。悬挂、结构基本都是仿制,如果不算电池,重量仅八百公斤。如果早有你这样好的电池,这车早就满世界飞了!”周总工说。
陈维政难怪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继续看照片:“这是我改的全尺寸备胎,SUV吧,原来备胎位是我的电池箱,我不想采用360V的电机,220V的就够了,再加上你那个风力充电,低价位的免离合手动变速箱,高价位的自动变速箱,这个车应该有戏。”
“还是110V的比较好,你能打造成电动车中的微型车。”周总工这句话,如在黑夜中的一盏灯。微车虽微利,可普及面宽、影响力大,是替代燃油车是重要选择。更主要是通过这种技术的完善,改装目前市场现有的燃油车,前景广阔。
“那你同学现在?”陈维政问。
“光荣下岗!”
陈维政决定明天去丰陵,去找这位下岗的专家。
第九十七章 下岗专家
第九十七章下岗专家
安市到丰陵有高铁相连,相距六百公里,高铁仅需两个小时。
周总工决定陪陈维政一起去,加上刘懿,一行三人,带一只掩人耳目的拉杆箱。
走之前,送别兵站的两辆货车,两辆车又帮文总拉了满满两车货,都是在古宜建厂前期需要的一些物料。陈维政给了六个人每人二百元钱,让他们在路上喝酒,六人推托不过,只好收下,觉得陈维政这人特别仗义。这一次帮金铃厂跑一单,兵站有收入,个人也有收入,加上陈维政的给的红包,算算也不错。
文总送他们去高铁站,他对于陈维政热衷于微型车有点不解,认为微车则微利,用同样的营销成本所得的收益太少,划不来。
文总是做车的,忽略了一个问题,陈维政不是做车的,是做电池的。
陈维政的眼光并没有太多的看在新的电动车上市,更注意的是市场上大量正在行走着的燃油汽车,在电动车出来后,这些车主将会遇到一个很鸡肋的问题,就是自己这个车,用之太贵,弃之可惜。如果有一个厂,在花费三几万元的情况下,能够把车改成电动车,而不是要花费近二十万去购置新电动车,那对于电池的需求拉动会更大,也会更快,电池的价格也会得到快速提升。
首先动手的是家庭私家小车,特别是那些两厢私家车,本来就轻,拆掉发动机、拆掉油箱,空滤机滤水箱就更轻,使用120V500AH的电池,能让这些车一组电池跑到一千公里,是很容易的事,两块电池两万元,电动机连同改装物料及人工两万元左右,应该市场广阔。
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为社会、为国家、为这块土地也为子孙后代节约一大批资源,在动车上,陈维政把这个思路说给周总工,把周总工听得心惊肉跳,如果这个思路能成行,虽然对金铃厂这种高端厂则影响不大,但是对那些向经济型电动车发展的车厂打击极大,陈维政告诉周总工,南方军区也决定在华侨汽车园开发一款针对军队使用的全地形电动车,说白了就是把悍马装上电池。然后分军地两类。军用特供、民用销售。
周总工说南方军区有先天之利,应该大有前景。
周总工,全名叫周恒东,江陵汽车工业大学老牌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宏都省的一家大型国企做技术员,后来国企改制,重销售不重研发,他成了富余人员,把关系交到人才中心,每年交养老保险,自谋生路。在最潦倒的时候,金铃厂的老董事长认为他是人才,招聘他到厂里做技术管理,他对金铃厂可谓死心塌地,誓死跟随。
他的同学姓汪,叫汪洪涛,六盘人,毕业分在六盘的一家小汽车厂,那家厂也曾生产过一款相当有才的小车,0。6的排量,还是四缸发动机,省油,车有力,声音又好,可惜太精致,成本太高。以至于被那些0。988排量的三缸发动机打得大败,草草收场。他离开六盘来到丰陵,主持丰陵电动车的开发,因为电池问题再次光荣下岗。
两个小时很快,动车到站停车。
汪洪涛在出站口迎接。老同学见面,真情全现,相对汪洪涛的潦倒神态,周恒东的精神状态好得太多,就如同解放战争时两个重逢的老兵,一个是三天前参加起义成了解放兵,另一个是没能起义成了俘虏兵。人之际遇莫过如此!
周恒东把陈维政介绍给汪洪涛,只说是想了解丰陵车厂的情况,并没有说起龙山电池的事。
陈维政第一句话就是还有没有这款车处理,汪洪涛问他想要多少,陈维政说一辆足矣。
“一万块,前面200米就有。”汪洪涛一脸苦样,带着他们走过去。
丰陵厂的下岗工人每人分得一辆卖不出去的车,就算是与工厂一刀两断,从此两不相干,各谋生路。一些工人自发来到火车站边的小广场,想把分到手的车低价出售,也好得到一点生活费用。
“汪总工你的车卖了?”陈维政问。
“没人要。”汪洪涛一脸苦笑。
“没人要就别卖了,自己留着用。”陈维政说。
“没法用,没电池。”
“你没有,我有!”陈维政说:“哪一辆是你的?”
汪洪涛把三人带到自己的车面前。一辆跟陈维政在平南买的那辆一模一样的车,只是颜色不同,这是一款玫红色,黑色包围。车擦得很干净,看得出来,汪洪涛很喜欢这辆车。
“汪总工你如果喜欢这辆车,我劝你不要卖,但是我又想买一辆,你帮我介绍一辆。”陈维政说。
“旁边还有一辆,车主是我们主管政工的副厂长,他是一定要卖的,孩子要读书,九月份的学费现在还欠着呢!”汪洪涛说。
“行,那就要他的。发票怎么开?外地能入户吗?”陈维政问。
“不用cao心,都能。”汪洪涛说。
走到副厂长面前,汪洪涛告诉他,有个朋友想要一辆车,知道副厂长急着用钱,就把朋友带来了,副厂长连声谢谢。副厂长的车是豪华配置,真皮坐椅,手动天窗,丝缎银颜色,黑色大包围,显得很大气。
陈维政拿出一万元,副厂长把珍藏的各种证件拿出来,在发票上填写刘懿的名字和身份证号,这辆车就是刘懿的了。
看到副厂长能顺利成交,旁边的人都挺眼红,也坚定了他们摆卖的信心。
“怎么弄回去?”陈维政问。
“请车拉。”汪洪涛说。
“每天早上请人拉来,晚上再拉回去?”陈维政惊奇的问,心想这费用可不低。
“没有,晚上轮流守。”汪洪涛说。
“守多久了?”周总工觉得挺可怜。
“快二十天了。”汪洪涛一腔无奈。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汽车设计师,一个汽车工业管理者,沦落为一个在路边蹲了二十天就为卖掉一辆车的下岗工人,中国人多,人才也多,可这人才还真不是这么用的。
“我们没有要你的车,让你还要继续在这里守,你应该觉得我不仗义吧,老同学都不伸把手。”周总工说。
“没有没有,一来副厂长确实比我紧钱,再来你说不卖肯定有不卖的道理。”汪洪涛忙说。
“洪涛,你也别急,我们现在先把那辆车弄走再说。”周总工说。
“行,我去叫出租车来拖。”汪洪涛说。
“不用。”陈维政说“不用?推车可累,这车虽然轻,推一段路还行,路程长了可够呛。”汪洪涛说。
陈维政熟练的打开车子的尾门,尾门上的玻璃是电动的,只能在里面开,或者摇控打开,而下半截就只能手动在车门内侧打开。
把随身带的拉竿箱放在尾箱。拉开拉链,里面放了十二块电池。别人真不知道陈维政是怎么带上高铁的,刘懿知道,上车时只是一个空箱,下车前才放电池进去。
六个电池一组,陈维政已经分别进行串联,预留出两条输出线。与车上的输入线一连接,只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关上门,开车。
在汪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