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姜姬 >

第536章

姜姬-第536章

小说: 姜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到了营里之后就直接躺在地上睡觉,连帐子都不搭一个。
  可看他们枕在粮袋上,怎么叫人那么眼气呢?
  有人就故意说:“既然有了粮,你们怎么不跑啊?快回家去!背着粮回去,就不怕饿肚子了!”
  当兵,不就图这一口吃的吗?
  武将军的人像看傻子一样看他们。
  “我跟着将军天天都能吃饱,这两袋吃完了,还有。我要是跑了,这吃完了就没了!傻子才跑呢!”
  花家的兵被这话点醒后,更觉得不服气了。
  凭什么这些大老粗们都能吃饱,他们反倒吃不饱了?
  他们并不是自愿来当兵的。
  虽然个个都是军户,可在家里也是家境殷实的小康之家。有房有地,出入也有奴仆侍候,父母高堂,妻妾娇儿,什么都有了。等花家一召,他们就只能被征来当兵。
  远离家乡,朝不保夕,拿着□□大刀日夜奔袭,睡觉时都不敢睡实了,生怕夜里被敌袭砍了脑袋。再想起家乡,想起高床软枕,爱妻美妾,都像在做梦。
  可人人都这样,他们也没什么好抱怨的。生来就是军户,就是要当兵的,这是祖宗替子孙后代选的路啊,只能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杀尽万人为一将,光耀门楣,衣锦还乡。
  结果武将军横空出世了。
  这是个什么人啊?一本书没读过,一个字都不认识,侥幸习得一手武艺,再侥幸遇上一个傻得不像话的商人,趁着身在外地,难以还乡,杀了商人,抢了他的财货,就聚集了这么多人听他的号令。
  然后,又碰上他们花大将军求将若渴,竟然就在帐中有了一席之地!
  这已经够让他们眼气的了,再看这人带的兵,跟他们一样要在战场上拼杀,可这些野人毫无章法,毫无羞耻之心!打都是一窝蜂拥上去,打不过转头就跑,这武将军还带头跑!听这些人夜里吹嘘,说他们怎么跑得快,怎么跑得叫敌人追不上,就叫他们生气!
  可再一细想,都是一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可人家这辈子最幸福的日子就是现在了,能吃饱饭!跟着一个能叫他们吃饱饭,还会带着他们跑的将军!
  可他们呢?
  有家里的好日子不过,跑来替人拼命。吃,吃不饱;送命的时候,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花大将军对外面把话说得再好听,可这营里的人多的是他从其他花家人那里抢回来的。
  大家也都不是傻子,兵书读过,先生教过,战场上的故事,没听过一千,也听过八百。
  花家的人个个都死了,只剩下花大将军一个人有祖宗保佑?
  再往前说,花大将军真的就愿意把原本该继承的兵分给其他花家人吗?
  战场上刀箭无眼。
  可真的会这么巧吗?
  如果不会这么巧,那现在的局势就容不得人细想、深思了。
  于是,姜武在睡觉的时候,就被人摸到身边来说了一句“悄悄话”。
  “花万里要害你,快跑!”
  姜武和他身边的人虽然看起来都睡得四仰八叉,还没有让人守夜,但这人摸上来时,个个都醒着呢。
  就连姜武都等“刺客”扑上来给他一刀,好借此从这花家大营中反出去,再叫花万里当着全营将士的面求他一遍,定下这兄弟名分。
  ……结果,这是个“好人”?
  姜武翻身把这人扑倒,随从等也都合身扑来把这“刺客”给塞嘴捂眼绑手脚,然后悄悄的把这人给偷出营去好好审问了。
  审出来的结果叫人啼笑皆非。
  因为这真是一个好人。
  还真是来替姜武报信的。
  当然,这人心里是想报复花万里。因为他原来是死掉的花家人中某一个的亲信友人,自负武艺,跟到战场上来想一展所长,结果万军之中,再高的武艺也是徒劳,他被溃兵冲散,等他和其他逃走的溃兵被人找回去时,他的“将军”已经被害了,他只得重新拜到花万里名下为兵。不过不再有优待,只能做个小兵。
  他早就开始怀疑花万里了。可身处万军之中,想刺杀花万里真是白日做梦。他的胆子也被这战场刀刀见血的杀戮给唬小了,这才转了个弯,把“报仇”的希望寄托在姜武身上了。
  姜武想了想,觉得这人还是有用的,就是不知道他敢不敢在别人面前也把对花万里的怀疑合盘托出。
  他的身份是很难得的。
  他把这人交给了姜俭,悄悄送他出了营,让他回到凤凰台后,把这个人交给陶然。
  姜俭说:“陶然怕死,绝不会出凤凰台。”姜武:“本来也用不着他。不过,他一定也愿意把花万里骗回去。”
  姜俭出逃,引起花万里震怒。他把营里的人都怀疑了个遍,连心腹都难以幸免。
  唯独没怀疑姜武。
  营中的气氛越来越古怪,人人自危,暗潮浮动。
  就在这时,圣旨送到了。
  诚如花万里所求,皇帝请他回来不说,陶然,陶公,将亲自迎出六十里,恭迎花大将军大胜还朝。
  花万里握着这个圣旨,心中不是不惧的。
  姜武在旁道:“那贼子在六十里处等着?那我就先去七十里处等他!好弟弟,等着哥哥的好消息!”花万里心底松了口气,有姜武带着大军在暗处迎接,应该是没事的。陶贼手中的霍九弈已经死了,他身边应该没有别的将了,就算有将,凤凰台附近的兵也不是他能调得动的。
  一切都应该万无一失。
  花万里真诚地握着姜武的手说:“好哥哥,弟弟的一身安危,都要仰赖哥哥了!”


第582章 粮食
  金秋十月; 谷米入仓的时节,凤凰台的粮价却日日攀高。
  今年的粮不好买,是大街小巷; 家家户户都知道的事。
  家中有田的还好说; 不至于饿肚子,那家里没田的百姓就泛起了愁,辛苦一年赚来的钱,还不够家里人吃饭的。
  何况,就是有钱,也买不来粮食啊。
  公主城位于凤凰台西侧; 相隔不算太远; 原来地处荒凉; 周围一个解县、一个新县都是小城。
  现在多了许多商人从这里经过后,路也重新修过了; 人也变多了。
  特别是那些跟着鲁国公主来的鲁人,他们来了以后就垦荒种地,把周围的地全都给占了。
  连原来的树林都伐干净了,全都变成了田。
  听说在鲁国种地不必交税; 商人来收粮还有低价; 收粮不能比低价更低; 种地的不管收成怎么样; 劳累一年都不会白干。
  这样的好日子; 叫解县和新县的百姓都羡慕不已。上面的老大人们怎么吵吵闹闹的跟底下人有什么关系?解县和新县的百姓却是早早就开始跟公主城的男男女女联起了姻; 后来又听说在鲁国; 女子也可当门立户,就有那吃不上饭的穷苦人家的男子一咬牙,一跺脚,就倒插进了公主城的门。
  姜姬听说今年公主城底下男女比例已经达到了十比三,不由得高兴的抱着三宝狠狠亲了一口。
  别小看这十比三,她来时带的全是流民,流民中的女人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这十比三,真比多少真金白银都难得。
  只买奴隶可买不来这么多女人。
  这表示公主城吸引来的外来人口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本地百姓,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到公主城,一家,一村,一姓,等等。
  当然,既然他们特意逃到公主城来,公主城收了人,肯定就不会再还了。
  日后有什么人跑到公主城来问责,那也是绝对不会认的。
  十比三虽然少,但已经可以让公主城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了。
  她让官吏们在新入城的百姓中间调查,看他们到底平时谈起公主城来,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最吸引他们的。
  这才是公主城继续吸引百姓的法宝。
  调查出来的原因没有出乎她的意料:因为公主城不是大梁原本的城,城内居民都是鲁人。所以它不征丁。
  所以百姓们才逃到公主城来,假装自己是鲁人。
  她发现百姓们是非常敏锐的,他们就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天灾的来临。
  哪怕他们什么也不懂。
  可百姓们就是觉得,花家征兵打仗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兵还会继续征,仗还会继续打。
  所以,他们才想当鲁人,而不是大梁人。
  虽说鲁王也要听皇帝的圣旨,但皇帝不可能直接就从鲁地征丁,总要客气客气让鲁王自己献上来。
  前提是,鲁王还是皇帝的大忠臣。
  而鲁王现在对皇帝不太尊敬的事,百姓们也察觉了。
  他们倒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就是很直白地说:
  “陛下可管不着鲁人呢!”
  瞧瞧,这话说的,叫她心里高兴死了。
  等听到凤凰台的米价变高了,立刻就让商人们不要再往凤凰台送谷粮了。
  虽然不至于完全掐断了凤凰台的粮食,但也能减少个十之一二,多多少少能引起一些恐慌。
  这世上能叫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就是粮食。
  哪怕它贵,只要它有,就不会心慌。
  可一旦没有了,少了,那就完蛋了。
  她也不是要阻了商人的财路,只是让他们把粮卖到别处去,或者就在公主城把粮换成别的,由她的人把粮食送到远处售卖。
  其实还是她在这里的根基不足,如果能有两三座城已经落到她手里了,那她想藏粮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短短十日之内,凤凰台的粮价一下子高到了令徐公都瞠目的程度。
  “一斗粮要半斟珠?”他问徐树,“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了?”
  凤凰台的人吃米多,人们嘴刁,非好米不食。在凤凰台的粮店里是看不到牲口吃的豆料的。虽然现在被鲁人影响的黄豆做的云食、玉浆等也可登堂入室,但在粮店里,仍以米为主。
  这要卖半斟珠的,指的是郑国米等精米、细米。
  徐树皱眉道:“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价,原来也就是一日涨上一点,一直没往回落。到了前几日,粮商们突然就不来了,这粮价就一下子高起来了。”
  徐公问:“都是哪里的商人?往年河西、四廊、登丰、河谷的粮商呢?今年他们没往南边运粮?”
  凤凰台位于大梁南边,水土丰美,周围的大城每年丰收,都会往凤凰台送粮,所以凤凰台上的人还从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
  徐树赶紧命人去找大商打探,结果却叫人心惊。
  大梁产粮最多的地方,河西、四廊、登丰、河谷四地四十六座城,沃野千里,到了丰收的季节时走在路上,举目一望,四野一片金黄,望不到边际。
  往年也是这些地方的大商往各地运粮、贩粮。
  但今年这些地方出来的商人都少,比往年少了六成。
  再细打探,竟然是各城不许粮商贩粮了,凡是收获的粮食,全都收到城库里去了,一粒都没放过。
  徐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徐公。
  徐公冷笑:“这是想造反不成?”说罢就叫人进来,替他写了一份奏表,转头就以圣旨的名义发出去了。
  去“传旨”的当然就是徐家的人了。
  徐树看到了圣旨——这种事以前也没少过。徐公日理万机,哪有那个功夫每一件事都去找朝阳公主要一份圣旨?都是他这里先办着,事后一起补圣旨。
  有的不必要圣旨的,就由徐公自己办了。
  他这个大丞相可不是白做的。徐公平时都不用相印,只用自己的小印,照样行遍大梁无人敢违。
  徐公先用“圣旨”挑几个大城的太守喝斥一番,再命人把司农和堂下大夫、郎官都请到徐家来。
  徐家突然门庭若市,一堆大小官员乘车骑马,急匆匆地赶到徐家,黄昏了还有不少人往徐家赶,凤凰台上的人看到这熟悉的一幕,不免胆颤。
  以前几十年里,这徐家就是这样。
  凤凰台上不是朝廷,徐公家才是。
  有机灵的能猜出来,都感叹还是徐公管用。
  “必是因为这街上粮价的事。徐公要插手了。”
  “真比陶然强出一座山去!整天跟一个妇人斗,斗来斗去还没斗赢,正事一件不做!”
  第二天,司农就上表了,中心思想两个:今年大家都要饿肚子了,国库没钱了。
  司农的表是对着空空如也的龙椅御座读的,读完,就把表递给了朝阳公主的人。
  这些人也坐在御座下,可是他们虽然空有官职,以前却几乎没当过官,司农带着大夫上殿时,这些人还是一番交头结耳后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
  他们见司农报告了两个坏消息,以为要像陶然来的时候那样,要再吵上一架,都鼓足了劲等司农发难。
  不料,司农说完之后就束了手,走了。
  跟着一起上殿的大夫说:“等陛下有了决断,再叫我等上来便是。”
  狗腿子们再把司农的奏表拿来细细一研究就知道,司农不是来找事的,他是来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