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姜姬 >

第238章

姜姬-第238章

小说: 姜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摘星楼的人被杀,公主只有几十个侍人宫女保护着坐上去辽城的马车,这他都知道。
  但公主的死活在当时已经不重要了,至少不是最重要的事。他分不出精神去理会。
  重要的是大王欺骗了所有人。他们当时眼中看的是大王,君臣之间,胜负已分。
  之后大王躲在金潞宫,算得上不战而败,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只是他没料到的是,短短几年内,龚香竟然会和蒋家联合,把他赶出了莲花台。
  最后,他失败回家,莲花台成了龚香的天下。
  而公主当日从蒋龙手中活了下来,来到辽城,在辽城也活了下来,最后还反客为主,而了辽城的主人。
  兜兜转转,他现在才坐在公主面前,求她相助。
  冯瑄自失的一笑:“……我早年对不起公主,现在又厚颜前来,还要对公主身边的人指手划脚,公主自然不快。”
  姜姬道:“你知道就好。”她叹了口气,换了语气,沉重的说:“先生能在今时今日特意来见我,给我送消息,我心里是感激的。毕竟……我姐姐还在冯家。不过我与先生也就是买卖而已。先生送来消息,我替先生引见阿武,银货两清,先生不该再多求了。”她站起来,“我看,先生还是早些走吧。等龚家与蒋家来人,我并不想让他们以为我还跟冯家有关。”
  冯瑄沉默半晌,说:“……我今日才知道我输四海良多。他当日相助公主,今日又替公主寻了另一个更好的夫婿,我实在……无颜面对公主。”老迈的赵王又怎么敌得过年轻的魏王?何况赵王奸滑,魏王仁弱,谁都看得出,公主嫁到魏国比嫁到赵国更好。
  他既来得太迟,又来得太急。
  “我知道公主不信我,但我想告诉公主的是,我这次来是真心想助公主一臂之力的。”冯瑄抬起头说,“公主,大王在宫中养了一个炼丹修道的人,名叫奇云,就是曾给大王进丹之人。他炼的丹极有效,大王前两年连床都不能下,成日昏睡,现在一日却有半日清醒。我寻人打探过,这个奇云,可能就是当年郑国先王身边的仙人。”
  原来姜元还有这个“奇遇”。
  姜姬又坐了下来,“这人真的这么灵验?”
  冯瑄说,“此人爱财,而且为人小心,十分谨慎。他就住在大王的金潞宫里,与大王朝夕相伴,寸步不离。大王对他言听计从。”他说,“公主如果想见一见此人,我可以代为引见。”
  姜姬在心里转了十七八个念头,却摇头道:“不必了,有什么好见的?不过就是一个炼丹的人,我又不服丹。还是说,他能治好父王?”
  “假以时日,未必不可能。”冯瑄道。
  扯蛋,吃药就能把中风治好,这药也太厉害了吧?
  何况还有怜奴在,就是这药真有效,他也能让它变没效。
  “等我到了魏国,父王就是恨我,又能拿我怎么办?”姜姬道,“不过还是多谢先生告诉我,不过,此人对我无用。”
  她赶走冯瑄,等着他下一次再搅尽脑汁想出别的办法来讨好她。因为他要的不是跟姜武的一次交谈,而是想跟姜武成为更亲密的盟友,两人要像异姓兄弟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但姜武并不容易讨好,他不爱财,不爱色,也不爱权。
  他还对冯瑄、龚香之流有着天然的戒心,他能跟吴月、屠豚他们坐在一起吃饭,却永远不会和冯瑄、龚香交朋友。就像鸡和鸭,同为家禽,却不能关到一个笼子里。
  姜谷虽然身在冯家,还有两个儿子,但姜武不会听姜谷的话。
  他只会听她的话。
  这才逼得冯瑄要从她这里使劲来取信姜武。
  而且,冯瑄大概觉得他用得着她的时候还长得很,不止是现在,恐怕等她到魏国后,他还要靠她来联络姜武。
  她对蟠儿说:“曹非到郑国了吗?我们能联络上他吗?”
  蟠儿点头,“公主想让他去打听奇云的事吗?”
  她点头说,“打听一下,最好能找几个认得出奇云的人,把人送来给我。”
  既然知道这么个人,不用一用就太可惜了。


第255章 负心人
  曹非到郑国已经有两个月了。
  他本为魏人;又在燕地生活多年;想在短时间内站到郑王面前成为他的心腹;实在是痴人说梦。
  郑王是什么脾气?他有什么作为?他想做什么?他喜欢什么样的人?讨厌什么样的人?
  这些他统统不知道。
  不过在他前面已经有了很多失败的例子。
  新王继位,自然有无数像曹非一样的人企图投其所好,一步登天。
  有人从郑王旧事上看出;郑王对先王修仙这件事肯定是不满的,所以他们就带头反修仙!
  有胆子小的,先拿自家开刀;不管是亲父亲母;亲儿子亲闺女,只要修仙,统统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父母不能骂;就跪到晕过去为止,也誓要求父母不要再修这什么仙了。
  有胆子大的就向外下手了。先王在位五十余年;郑国上下,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最多的就是“仙”。大大小小的道馆、仙山、仙洞、仙人多不胜数。
  不管是官还是民;无不修仙。哪怕奴隶;都盼着来个仙人,赠个仙草、仙药、仙丹、仙书什么的,好教他们一步登仙,从此再不在人间受苦。
  百姓信仙人,还要考虑一下家里有没有钱,明天的饭在哪里这些现实问题。
  有钱人修仙就没了这些后顾之忧,自然可以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想在家里养多少仙人,就养多少仙人。
  各种奇异之物,奇异之人,也都受到了追捧。
  曹非一路走来就碰见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人天生就有两颗脑袋!结果他就成了仙人,破衣烂衫坐在土丘上日日感应天地日月,吃喝都由四里八乡的村人送来,村人想问个吉凶,他也能云山雾罩的扯两句。
  曹非蹲着听了两天,发现这个仙人还真读过几本书,所言所述也不尽是胡扯。
  这样的仙人,留他一条性命也未尝不可。
  但仍有更多的仙人遭了恶运。
  曹非就撞上了几处被捣毁的洞府,仙人带着仙妾、仙婢、仙童、仙仆一起被绑了,该杀的杀,该卖的卖,该抢的也被抢走了。
  他又打听了一番,发现这几个仙人虽然口里说着仙,做的却尽是人间恶事。
  他们抢占民田,说要种仙草,百姓想要夺回自己的田,在自己的田里继续种庄稼还要从他们手里“买”回来。
  附近村庄生得貌美的女孩子,他们或抢或要,总要带回洞府去一同修仙,若生下孩子,那就是仙童了,天生的仙人之体。
  他们还会找附近的有钱人要钱,说要炼仙丹送给大王。
  这样的仙人,死了自然不可惜。
  他边走边看,走了两个月才来到郑国国都:望仙城。
  郑国国都以前不叫这名,大概在三十多年前,先王遇上了个仙人,就一意孤行把国都的名给改了,改完之后,气死的老臣连着出了半年的殡。
  因为□□字是第一代郑王起的,这等于是把祖宗的名字给改了。
  要不是死了那么多老臣,听说先王还打算把王陵的那座山名也给改改,再把亲爹的谥号给改改,也让老人家沾沾仙气。
  因为死了四五个人吧,后面这些打算都没完成。也就改了个国都名,改了个王城名。
  郑王所居之城,名为逍遥台。
  现在望仙城的人都不乐意叫这个新名字,不过时间久了,也习惯了,就是叫出来了总有一股调侃戏谑又毫无办法的味道。
  “我们仙城,就是这样。”一个披头散发,襟怀大敞,留着尺长的胡子的男人站在曹非面前,一眼就看出他不是郑人。
  头发梳得好好的,脸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这人还穿了鞋!
  你肯定不是郑人!
  曹非也没扮成郑人,他也扮不像。他笑着点头:“我是魏人,在外游历多年,听说郑王新继位,特意过来看看热闹。”
  这个郑人笑呵呵的说:“我们这里热闹最多了,你再早来半个月,天天都有热闹看!”
  这说的是郑国大姓陈、石、曾三家出的事。
  这三家老人都曾世代为官,曾家更是出了两代王师,先王就是曾家老太祖教出来的学生。
  学生在学生时还好,当了大王开始也好,等修了仙之后就不是东西了。
  他要是自己修自己的,曾老太祖也不会气死。可他先是改了王都的城名,好好的文昌城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望仙城,这都算了,先王还想把他爹的谥号变一变,再把亲爹挖出来,重新给他爹修个新王陵,他都当仙人了,也要给亲爹升升待遇。
  曾老太祖苦口婆心劝了半年多,没劝回来,只好以死抗争。他在宫门前把自己饿死了,也饿死了陪着他来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还饿坏了跟他一块来威胁先王的陈、石两家的老太爷。
  于是,曾家先出殡,一口气葬了十个,除了在宫门前饿死的,还有得知他们死了之后伤心死的曾老爷子的妻子,以及两个儿子的媳妇。
  从此,郑国没有曾家了。因为曾家早在十年前就没有旁系了,就曾老爷子独脉,他倒是认真生了两儿子,两个儿子又生了四个孙子,可惜一口气全带下去了。
  曾老爷子还有几个学生,说起来也是先王的师兄弟,见此情形,一个割了头发走了,说此生再不入郑,也不认自己是郑人了。另外几个要么跟着曾老爷子一块死了,要么隐姓瞒名走了。
  陈、石两家的老爷子多撑了几个月,最后也没了。但这两人没祸害子孙,没带着子孙一块去跪宫门。只是亲爹亲祖被先王害死,陈、石两家就不做官了。
  不过,当年不做官可能是心怀怨恨,五十年过去,还记得当年的事的人早就埋在土里了,留下的后代就未必不想做官。
  在郑王继位后,先葬了先王,又葬了先王后,前后折腾了两年,郑王才算缓过神来管一管这千创百孔的郑国。
  首先就要选士,一朝天子一朝臣,郑王大概受够了先王在时那些只会拍马屁的大臣公卿,一口气请了近半大臣回家“养老”。
  怀抱着炭火一样的热情想当官的人在看到这一信号后,无不上蹿下跳的想让郑王看到他们这些良材美质。
  先王爱修仙,于是当年士人都爱寻仙访圣,回来就对先王说曾在某山、某湖、某河、某林,或者干脆在自家睡午觉时梦到了神仙,得仙人点化,听了一首仙曲,赏了半曲仙乐等等。
  先王信了,留下做官,先王不信,回去等上十年再来一回,可以再遇一回仙嘛。
  现在的郑王貌似是不爱修仙的?恨修仙的?
  那他们就骂仙人!全是骗子!
  一开始还真有人靠这个做上了官。据说有一对兄弟,父母痴迷仙人,散尽家财,这对兄弟以前是孝顺,也不能违抗父母,看着父母把家里辛苦攒下的钱拿去送给仙人,拿回来一些不知是什么的仙药、仙草供在家里,天天三跪九叩。
  等父母去世,这两人葬了父母,偷偷跑去把这仙人给杀了,然后被地方官抓住,按律当斩,可这县官觉得这对兄弟这也算是情有可原,就把他们送到望仙城,在郑王面前陈情,希望郑王能饶恕他们。
  结果郑王升了县令的官,亲自给这对兄弟解绑,也封了他们的官。
  于是更多杀仙人的人就冒出来了。
  但这种事,第一个人做最占便宜,后面的人再学着做,就少了一分新鲜感。要想让郑王看在眼里,有所触动,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震撼!
  陈、石两家子孙就跑到宫门前哭祖宗了,一边哭祖宗一边骂先王。
  不过这个骂也是骂得很好听的,两家子孙虽然不做官,但书还是要读的,闭门造车多年,不敢说多有本事,文章还是写得出来的,何况这一骂,要骂到郑王心里去,于是此骂就写得花团锦簇,优美动人,堪称郑国第一骂,以后留流后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曹非就听这个郑人给他背了一段,街上哪怕小儿也能唱上两句。
  陈、王两家确实骂到了郑王的心里。
  郑王从宫里出来了。
  让人把他们绑了。
  送到王陵去当苦役了。
  “这几个傻子!当着儿子骂爹!就算大王想用他们,也要先把他们给罚了才行啊!”郑人哈哈大笑。
  可见,骂先王是一条行不通的路。
  曹非决定反其道行之,他——打算修仙。
  郑国修仙已有五十余年,曹非说自己幼时曾梦到漫天金光,醒来就觉得似有所悟,如今无家无业,便带着两个仆人四处寻仙。
  早就听说郑国有仙,他是慕名而来啊。
  他先跑到了奇云山人曾经占过的山头,这里已经成了无人之地。奇云山人跑了之后,曾经在这里服侍的仙仆也都跑光了,郑王好像把这里给忘了,没让人来搜过。而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