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

第556章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第556章

小说: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们并不专业,也并不是多认真,边玩边捡拾,却也收获颇丰。短短一个时辰不到,就捡了大半筐海货。巴掌大的文蛤、比鞋底还大的牡蛎,还有软塌塌的墨鱼、鱿鱼、水母,海带、海菜等更是多的很……
    江夏看着空旷的海洋,心中叹息:现代工业的发展,却也意味着环境的不可以破坏,二十一世纪,渤海湾因为过度捕捞和污染几乎成了‘死海’,鱼虾皆无。没想到,换了个时空,她还能见证一下它‘曾经’的富饶。
    带着孩子们玩了几日,徐襄带着朗哥儿和长安也过来了。
    太子却没有来,而是在巡视检阅完大沽水师后,就匆匆回京了。当然,还带着三皇子宋桢。
    徐襄极少出京,这还是第一次到海边的庄子上。
    江夏自然引着他四下里走走看看。平整细软的沙滩、长长地木栈道,还有专用海中栈道码头……一一看下来,徐襄除了赞叹,已经没有别的语言了。
    三日后,徐相的官船顺运河南下,却打出不扰民的旗号,经州过府并不停留。与此同时,徐襄与江夏带着孩子们乘一艘中等客船早过了沧州,一路往德州去了。
    这一日,一行人就在德州码头停船,江夏和徐襄带着孩子们上岸,四喜客栈的两辆大马车早就等在了码头上。
    乘车入城,江夏和徐襄相视一笑,自然地吩咐车夫绕道贡院门口走一圈去。
    平时话不多的徐襄,这一回亲自给孩子们说起他当年下场遭遇火灾的险情,当然了,也给孩子们说了,当年江夏入考场相救的事迹,最后,徐襄握着妻子的手,却是向孩子们感叹道:“我此生幸得遇上了你们母亲!”
    若不然,怕是没有眼前的几个小萝卜头了。
    徐襄语调平缓,眼底却隐隐有水光闪现。江夏同样微微含笑,却也微微红了眼眶。
    在德州府停留两日,江夏和徐襄带着孩子们四处里逛了一圈,送了个信儿过去,郑广达第二天下午就到客栈里等着了。
    等徐襄和江夏带孩子们回来,却见到两位须发花白的老者。
    徐襄惊讶道:“二舅,您怎地过来了?”
    江夏却对另一位颌首致意:“白先生最近身体可硬朗?”
    一晃眼,他们从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到将近不惑,郑二舅和白先生也从当初的年富力强,变成如今的迟迟老去。
    郑家二舅还是一贯地爽朗,哈哈笑道:“虽说年岁不饶人,我们老哥俩却还好,吃得香睡得安稳,每日里早晚绕着城走上半圈也不累呢!”
    江夏回头与徐襄对视一眼,会意一笑,一起引着二舅和白先生进屋,徐襄恭恭敬敬让着二舅安坐,然后带着妻儿呼啦啦大礼相见。
    刚刚还笑得欢畅的郑二舅一瞬间红了眼,泪水滚落下来,连忙扎着手来扶徐襄:“襄哥儿、襄哥儿媳妇,快起,快起来!”
    当初的三兄妹,郑氏最先去了,两年前,大哥也一病没了,如今,就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了。
    再见到徐襄,最初可能顾忌他的官位身份,但一声二舅叫出来,一个头实实在在磕下去,郑家二舅眼里,徐襄又只是他唯一的外甥了,竟是唤起小时候的称呼来。
    徐襄低声应着站起身来,回身去扶起妻子。
    夫妻俩站到一旁,徐襄吩咐朗哥儿和迅哥儿道:“快来见过你们舅爷爷!”
    郑家二舅七八年前就将商路贸易诸般事务都交给儿子,他只在德州府安心颐养天年。不过,朗哥儿、迅哥儿和曦儿他都是见过的,当初,江夏在临清生曦儿的时候,他与二舅母过去探望过好几次。
    如今,看到孩子们都长大了,郑家二舅自然欢喜异常。江夏又让奶娘抱了扬哥儿过来,给郑家二舅见一见。
    郑家二舅拿了见面礼分给孩子们,都是精巧稀罕玩意儿。连扬哥儿也得了一把鲨鱼皮做鞘的镔铁小刀,刀刃只有两寸,小巧精致非凡,一看就是小孩子用的,其价值却绝不输给任何成年用物。
    说了一会儿话,江夏就打发了孩子们下去洗漱更衣。
    郑二舅目送着孩子们出去,回头对徐襄和江夏说,让他们把孩子留在德州,他们两人自行办差去。
    江夏和徐襄心中感谢,却还是婉言拒了。他们一家出趟门不容易,特别是出京远游,能带上孩子们走一走看一看,见识一番自然是难得的。

  ☆、1151。第1151章 南行

在德州略加停留,江夏和徐襄带着孩子们再次登船,悄然离开。
    不过两日一夜,一家人就到了临清。毕竟是徐襄的家乡,真的过门不入还是有些不近人情的。但江夏与徐襄商议时,徐襄却摇头道:“临清不比德州,更别说镇上,一旦咱们回去,行踪就掩不住了。……待回程吧,届时差事办完了,就在家里盘桓上几日,见一见故人,也是好的。”
    既然他这般说,江夏自然不会反对,直接吩咐下去,船一路行下去,就不在临清停靠了。
    一路向南,每逢大的城池、码头,船只停靠,他们夫妻就带了孩子们下去走走看看,尝一二特色美食,看两三处当地美景名胜,如此一路走走停停,行程算不得快,却也不算太耽搁了。出京一个月后,船只已经到了江苏徐州,在此处,运河并入黄河,向东南一段后,才是黄淮并流交汇之处。
    江夏隐约记得,中国历史上,明清时期,黄河也曾夺淮入海,这个时空里,与那个类似,黄河不是在现代的山东境内入海,而是与淮河并流后,在江苏淮安入海。
    入了黄河段,河水流速加快,波浪也会比较大,船只一般不做停留,都会尽快渡过这一段,等到达淮安才会停靠休整。也因为如此,船只在徐州都会多停靠半日,采购一些菜蔬米粮,补充一下给养,然后准备渡黄河。
    徐襄江夏的船只也不例外,在徐州停留了大半日功夫,就重新起航,顺流进入黄河。
    果然,黄河里行船比没了运河的风平浪静,比较急的水流,波浪也大,船只摇晃颠簸起来,船上的人都渐渐难受起来,江夏只怕扬哥儿和曦儿启娘受不住,特地将软垫铺在船舱地板上,江夏自己揽着两个姑娘,徐襄则抱着扬哥儿,以缓解船只颠簸带来的不适。又让朗哥儿、长安和迅哥儿照应着长生
    却没想到,曦儿启娘倒是没有大碍,反倒是一贯皮实的连生和迅哥儿反应比较大,把上船前吃的东西都吐了出来。江夏不得不将曦儿和启娘交给朗哥儿照应,自己将两个小子拉过来,推按穴位以缓解他们的晕船症状。
    还好,推拿按摩效果不错,两个小子没有再吐,却病恹恹的抬不起头。江夏就让人在船舱地板上铺了被褥,自己守着他们睡下。等略略适应了,其他孩子们也都安置在一个大舱里,她和徐襄看顾着,一起安置歇息。
    这么些人睡在一起,跟大通铺一样的,几个没晕船的孩子都新鲜的不行,你戳我一下,我蹬你一脚的,虽没大声打闹,却叽叽咕咕地不肯睡。
    江夏和徐襄好笑又无奈,只能将几个闹腾的小子隔开,又盯着镇压了两回,这才渐渐安静下来,睡过去。
    两天两夜后,船只终于驶过黄河段,顺利到达淮安。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颠簸,即便不晕船的也被摇晃的头晕脑胀了,船只一在岸边停靠稳当,几个小子就迫不及待地想着上岸去。这一段路程实在是折腾苦了,他们一个个脚底下都跟踩了云彩一样,恨不能立刻上岸,让自己重新脚踏实地去。
    此时的淮安,三河交汇,又有运河连通南北,有江南湖广的粮米经此北上,也有北方的皮毛药材通过这里运往江南各地,更有本地出产的海盐,由此发卖,运往各地……入眼人流如水,车马往来,商铺林立,一派繁华盛景。
    经过了两天的颠簸飘摇,江夏和徐襄也疲惫不堪,干脆决定在淮安盘桓上两日休整,也顺势带着孩子们见识一下此地的繁华。
    因为南北商贾云集,文化交汇于此,淮安呈现出来的繁华也呈现出南北大融合的特点。一条街上,东头有******的清真寺,西头则是佛家的寺庙,这中间还加着一座道观和一个尼姑庵。商铺里也是琳琅满目,海外的香料宝石、南方的腌腊陈皮、北方的皮毛药材……诸般皆备,各色纷呈。江夏甚至在一个南货铺子里看到了雷州产的鱼干虾干烤鱼烤虾,还有用瓷坛子密封装着的鱼罐头,江夏立刻买了一些,并与那店铺的掌柜聊了一回,打听了不少雷州的消息。
    那掌柜的也没去过雷州,只是从商队那里听来了许多消息,就一叠连声地赞叹:“如今那雷州、琼州可算不得偏僻荒蛮之地了,平王在那边建了渔场、珠场,又推广了红薯和两季稻谷,还有荔枝、桂圆等特色果子,百姓种地的种地,做工的做工,日子可比旁处好过得多了。湖广两江各地的百姓,就有好些搬过去的呢……若不是咱们日子还算过得去,又有老幼拖累,也想着过去看看嘞。”
    江夏听得心情颇好,又问过那掌柜,专程寻到另一条街上的首饰铺子里,买了一匣子雷州珍珠,这才作罢。
    平王自然有消息送过来的,只不过,从市井中也能听到雷州日渐繁荣,比从平王的来信里看到更让她高兴,也真正放心下来。另外,她从首饰铺子的掌柜那里又听了一个消息,平王已经于一年前娶了王妃,现在,估计小世子都生出来了。
    心情好了,江夏因为船只颠簸摇晃的不舒服都随之淡了。
    她问过几个当地人,带了孩子去寻淮安最出名的特色美食。
    淮安三河交汇,又紧邻洪泽湖,河网密布,水面宽广,体现在饮食上,自然是特别青睐河湖鲜物儿。蔬菜就有比较特色的蒲菜、马蹄、淮山药、淮安豆腐,水产则由长鱼、鲶鱼、黄河鲤鱼、青虾、银鱼、甲鱼、蟹子……等等等等。加上九月初金秋时节,正好是鱼虾肥蟹满黄的季节,他们赶上好时候,自然得以大饱口福。
    走走逛逛,顺便休整了两日,即便再恋恋不舍,一行人也只能重新登船启程。好在,这一路下去,别的不说,鲜美的水产是最不缺了。淮安下来就是宝应、高邮,然后就到了江北最繁华的重镇扬州。
    路上耽搁的时间久了些,徐襄在扬州略作停留后,就自己一个人登上等在这里的官船,过长江往明州去了。

  ☆、1152。第1152章 明州府

江夏则带着孩子们缓缓而行,由扬州到镇江,又到金陵,然后折返南下,到无锡、苏州、杭州,在钱塘看了一回钱塘江潮,然后才转而向南,一路缓行,往明州去了。
    明州,现代称宁波,古代是通往海外的几大港口之一。江南市舶司就设在明州,仅此于泉州的海船港口、船坞,由此带动发展起来的商街。若说淮安是汇集了大庆朝的南北特色,那明州就多了好些个海外元素。走在街上,黑皮肤的昆仑奴不时能见到,高鼻深目裹着头巾的中东人也不少,个子矮小,剃着阴阳头的东瀛人也见了两拨,身材瘦小皮肤黧黑的爪哇吕宋人也是多见……
    孩子们一下子见到这么些不同的面孔,自然是新鲜惊奇的不行,在街头不时地驻足流连,回顾不已,一副土包子进城的模样。江夏也不约束,只低声提醒他们,看也就看了,不要盯着看得目不转睛,容易让人觉得不礼貌。
    徐襄到达明州后,自然要办差事,住的也是明州的万象馆,乃是用来接待四方各国使臣的地方,占地颇广,修建了周边国家特色的屋舍殿宇,又有精致漂亮的园林景致,远看过去,一片高低错落、花木掩映,颇具规模,大国气象,不是一般府县简陋的驿站能比的。
    江夏带着孩子们没去沾徐襄的光,而是照旧去了四喜客栈安置。
    早在他们出京时,消息就飞快地送到了明州,这边的四喜客栈本就备着一个雅静的院落,得知东家带了好几个公子姑娘,一个院落自然不够,于是又辟出了相邻的两个小院子,连通旁边的两家民房也商议着收购了来,一番修缮整理,几个小院错落相连,内外有序,又有专门通往后街的院门,竟成了一处清雅别致的小别居。
    江夏走了一圈,很是赞许地表扬了一番。
    陪着江夏看房子的四喜客栈掌柜姓庞,单名一个安字。
    他见江夏满意,他立刻欢喜道:“这些都是庞家二爷亲自看过的,两间民居也是二爷买下来,又让小的看着并过来的……二爷让小的禀明东家,有什么不合心的尽管吩咐小的,小的再让人修整改过去!”
    “不必再弄了,这样就挺好。”江夏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一边道,“庞家二爷也在明州么?”
    庞二跟着顾家郑家一起做船运生意,跑运河,也经营海船,最初的时候,庞二亲自跟着船出了几次海,最远穿过孟加拉湾,绕过印度半岛,一直到阿拉伯湾的柯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