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

第509章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第509章

小说: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办法,江夏又调了芷兰过来,帮着王嬛娘速成账务学习。从基础的账务记录、基础计算、算盘的应用等等,并顺手帮着王嬛娘把账务理了一遍,核对了一遍。
    这一年的账务,就替王嬛娘做完了,却又让她自己按照所学慢慢去看,去核对。王嬛娘也是个认真刻苦的,从几乎完全不会,渐渐地开始记录、计算、核对……从慢的象蜗牛还错漏百出,到一点点改进……终于,有了第一次核对正确,接着就有了第二次……
    等到过年前,王嬛娘对于账簿几乎能看的很熟练了,计算、算盘也突飞猛进,熟练了许多。
    腊月廿一,见过掌柜和庄头后,江夏笑着道:“你明儿也别来了,安心在家准备准备过年吧。等过完年,理着账慢慢练去,别急,你学得已经很快了。”
    二十四,南方传回了消息,康郡王终于到达了藩地都康郡,康郡王妃却在到达都康郡两日后,就病重不治。康郡王上书,就是奏请朝廷,请求扶灵回京,让郡王妃入葬宗室陵。
    大兴帝将奏折留中,眼看着年前是不给回应了。
    徐襄回家后,江夏与他探讨这个问题:“大兴帝会不会年后回复?”
    徐襄摇摇头:“大兴帝不会允准康郡王回京……若我猜得不错,年后回应,大概就让康郡王藩地建陵……当然了,会适当拨一些银钱过去,以为抚恤!”
    江夏眯着眼睛,沉吟不语。
    徐襄却轻笑起来,伸手拥紧了妻子的身体:“为夫在前,居然只想着旁的人,夫人啊,你这样……为夫可要惩罚与你咯!”
    江夏收拢心神,努力往后撑着身体,想要拉开一些距离,徐襄的手臂却又紧了紧,唇直接附到江夏的耳畔,轻笑低语道:“夫人现在还不认错,只想着逃避……可是,对为夫厌倦了不成?”
    江夏被他紧紧勒住,耳畔温热的呼吸,令她耳廓发热,半边身子都酥酥痒痒的,没了气力。
    她缩回手臂,抓住徐襄的手臂,本想着挣扎,但那过分用力的手,却反而更像是攀附着、禁锢着徐襄……
    徐襄轻轻地啃噬着她的耳垂,轻笑道:“夫人不用怕,为夫尽管伤心,却不会逃跑……夫人错了,为夫有责任帮夫人改正……让夫人再不犯错……正好,为夫饿了……”
    江夏忙不迭地想要起身:“你饿了,我去厨下看看,给你弄点儿吃的……”
    谁知,这一起身,恰好某一处丰满就落入了某人的口中:“夫人,不必求远,眼前这个最好……为夫只要这一对馒头足矣……”
    腊月廿三,小年,祭灶王,洒扫除尘。
    祭灶是男人们的事,扫扫除尘却是主母的活儿。这一天,江夏却起来晚了。
    直到徐襄拜完灶转回来,她才不得不被挖起来,半拥半抱着洗漱了。
    朗哥儿和迅哥儿已经放了假,曦儿小丫头有了哥哥陪伴,乐得不行,每天一睁开眼就让奶娘带着她去找哥哥,与哥哥们会齐了,再来给爹娘请安,并一起用饭。
    看着娘亲神情倦怠的样子,曦儿年纪小不知事,朗哥儿和迅哥儿却难免担心。
    朗哥儿特特地给父母端了汤,递了筷子之后,低声询问母亲:“娘亲可是年底忙碌累着了?”
    江夏脸颊一热,努力保持着表情的镇定,强撑起一片微笑来,道:“不必担心,娘亲只是昨晚走了困,没睡好……不妨碍的。”
    迅哥儿一听这话,立刻笑着接了过去:“哎呀,娘没数水饺吗?”
    徐襄一脸淡定地看了二儿子一眼,淡淡道:“你娘不数水饺,数馒头……”
    他的话没说完,就被江夏眼疾手快塞了个鹅油鸡丝卷儿堵住了嘴!
    手疾眼快之后,江夏强忍着满脸尴尬,瞪了朗哥儿和迅哥儿一眼,冷声道:“食不言,吃饭!”

  ☆、1057。第1057章 爹娘不和是耍花腔

江夏恼羞成怒了,单方面宣布与徐襄进入冷战状态。
    家中要洒扫清尘,江夏就将孩子们收拾穿戴停当,打发他们上街转转去,省的在家里吃灰。
    这还没等出门呢,门首传进讯来,太子和睿王世子相携过来了。
    江夏看了一眼书案旁的徐襄,见他摇摇头,就知道,自己相差了,小年皇家祭祀只有皇上,并不需要太子,于是也就笑着迎出去,朗哥儿迅哥儿两个带着曦儿,她正觉得有些不放心呢,就来了两个强大的‘保镖’,真是太合心了。
    宋允一看朗哥儿几个收拾的一副出门的模样,心思一转,眼里的笑意就浓的溢了出来:“弟弟妹妹可是要出门?”
    江夏跟自己学生也不见外,笑着道:“家里洒扫清尘的,他们兄妹过年也要买些小玩意,索性让他们上街逛逛,过了午回来。”
    宋允回头看了一眼宋谆,笑着道:“还真是巧了,我们兄弟一路过来,看着街上热闹非凡,正想着请弟妹们出去走走看看呢!”
    说完,竟走过来,直接将曦儿抱在了怀里,挥手向江夏告辞:“老师,那我们就走了!”
    江夏挥挥手,打发了他们出门,转回来,也不看若有所思的徐襄,自顾地招呼着丫头婆子,往各处清扫整理去了。
    打扫、清尘的粗活是不用江夏做,但各处的布置,却要她看过,顺心顺眼。
    其实,之前,家中各处就已经糊完了墙壁顶棚,****也都有人清理各处,小年这一日,也不过是找找死角清理一下,重点是调整一下各处的布置,准备的花卉摆起来,各处的帐幔帘幕更换成新的,各处的灯更换成新的……
    一圈走下来,江夏也累得腿酸,说话说得口干。
    回到屋里,看徐襄在西书房里安稳地看着文件,也不打扰,只自己往东侧起居间里,将府里的账务人事理一理,过年了,该奖要奖该罚要罚,一些人员还要调整规划,都要她斟酌着处理了。
    夫妻二人隔着中厅,各人忙碌着,一眨眼到了晌午时分。
    徐襄缓缓走进东间,看着专注地写着什么的妻子,眼底一片柔和。
    徐襄走进来,江夏就察觉了,只是冷战么,她自然不会主动搭话,继续写着自己的东西,直到落下最后一笔,这才不得不放下笔,转眼看向对面落座的徐襄。
    看妻子只是看过来,目露询问,却并不说话,就想小孩子闹了矛盾不说话一样,不由微微失笑,然后将一封信递过来:“大哥写了信来,冲哥说了门亲事,乃是临清府同知越晟长女,询问越晟风评……”
    江夏淡淡地瞥了徐襄一眼,伸手拿起徐宏写来的信,打开浏览了一遍,重新装好,一边道:“越晟乃岭南韶州人士,家境清寒,由寡母抚育,成庆二年进士,娶妻山西巨贾王富春之女……”
    徐襄听着妻子缓缓叙述着越晟的履历、家世,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抹欣慰和自豪。妻子并不长于谋略,却肯下功夫,不说朝中上下数百上千的官员她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履历来,至少京中的官员和相对关联比较密切的地方官,她都能说出其详细履历来……他敢说,哪怕是吏部官员,也不能做到如此。
    江夏缓缓将越晟的履历家世叙述完毕,抬眼看着徐襄道:“此人风评还不错,但我总觉得,此人才能有限,投机心太重……当然,娶妻娶贤,还要看越家姑娘的人品性情。”
    徐宏之子徐冲已经满了十八岁,郑氏去世时,江夏回乡对徐冲也有一定的了解。孩子生的的不错,身材魁梧,容貌周正,但学业不行,读书不上心,十七岁方才进学,得了个童生之名,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对庶务也一无所知……这样的孩子,在江夏看来,也就仗着祖业混吃混喝一辈子了,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出息。
    越晟之所以想将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孩子,所为的不过是徐襄和她在朝中的权势,希图通过结亲,攀上徐家,从而利于他日后的升迁罢了!
    表达完自己的意见,江夏将书信递回给徐襄,起身倒了两杯茶,递给徐襄一杯,一边道:“祭田我已经让人置办停当,在松林镇和上姜家镇中间,连成一大片的良田三十六顷,都是水浇条件便利的肥田。”
    祭田,乃是大户人家置办下,专用于祭祀、宗族事务开销的田产。大庆律规定,祭田不抄不没,也就是说,万一家族犯了事,抄没家产的时候,祭田是不被包括在内的。于是,许多人家在全盛时会多置办一些田产充作祭田,也是给后代子孙留下一条后路,万一哪天招了官司,至少有祭田的产出能够维持。
    一百亩为一顷。三十六顷就是三千六百亩。按这个时代出产,玉米推广后,两季粮食足足能够产出360万斤粮食,按丰年粮价算,一年产出也有两万余两银,除去每年所用祭祀、族学的花费,徐冲即便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也能保一世富足安稳了。
    徐襄抿抿嘴角,伸手将递茶的妻子揽进怀里,叹息道:“家中上下,都赖你操持了。”
    江夏憋着一口气冷战的,听了徐襄这句话,却莫名地松了去。
    她抬手缓缓落在徐襄的脊背上,轻轻地拍了拍,道:“你我夫妻敌体,又何必说这种话!”
    徐宏那边,毕竟替他们夫妻伺候了郑氏多年,她置办些田产也算是回报吧。再说,祭田不抄不没,也算是给子孙留一条退路。伴君如伴虎,谁知道哪天就被老虎咬一口呢!
    商量着家务事,夫妻俩不知不觉和了好,没有孩子们打扰,两个人相对用了午饭,又相携午休了半个时辰。
    夫妻俩起身后不久,朗哥儿带着弟妹也转了回来。
    宋允与宋谆哥俩难得出来走一遭,也不敢多做停留,送下徐家三个孩子,就匆匆辞了去,一个回宫,一个回王府了。
    江夏气儿顺了,就吩咐爷几个:“你们趁天色尚明,赶紧去把对联写起来去。”
    家中上上下下数十道门,还有门前、屋内、厅堂……要贴对联的地方可多着呢。最开始是徐襄带着越哥儿写,后来加了齐哥儿,再后来越哥儿外任离家,如今齐哥儿娶亲也有了自己的家,家里写对联的就换成了徐襄带着朗哥儿迅哥儿……
    看着爹娘恩爱和谐的模样,朗哥儿偷偷与迅哥儿换了个眼色:就知道爹娘不和是耍花腔,这不又好了!

  ☆、1058。第1058章 太子要选妃?

过完除夕是新年,又是一年春来早。
    王嬛娘新婚第一年,初二也要回门,几家透个气,索性江夏照旧往王太医家去,大家凑到一处,也好好热闹热闹。
    初二一大早,邢夫人就打发了人过来接,江夏将早就收拾好的三个孩子,偕同徐襄一起出门,往王太医家里回门。
    车子到了王太医门首,齐哥儿和王嬛娘也刚到,正好一起往里去。
    王瑗娘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王毓娘的孩子也即将满周岁,再加上江夏这边三个,大小六个孩子说笑打闹着,热闹的不行,也忙碌的不行。
    邢夫人看着二女儿王毓娘身上的新衣裳,之前的担心略略减了些。
    那一次不欢而散之后,邢夫人与王太医说二女儿的事情,老两口心中也有愧疚,之前没有好好替女儿斟酌着,嫁了个婆家过不下去。一番琢磨之后,王太医拿了两个成药方子出来,交待给邢夫人,让她唤了二女儿毓娘来,拿这两个成药方子开一家药铺子去。
    两个方子是王太医多年行医存下的心血大成,一个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另一个是治疗脾胃运化不力的,都是比较常见,却比较缠手难以治愈的病症,按照王太医的方子制作的丸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基本就都能治愈,疗效极好。
    王毓娘本不是胡搅蛮缠的性子,之前反常表现,也是因为一时妒火攻心,造成的语言失措。得了王太医的方子之后,她琢磨了一回,确定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自家相公更是不通庶务,于是干脆与父母说了,将方子拿给三姐妹一起商议,姐妹三个共享父亲拿出来的方子,因为她没有本钱,还特特地写了借据,向小妹嬛娘借了两千两银子做本金。
    看二姐想明白了,不再那般冷言冷语,嬛娘也不记仇,乐呵呵地借了银子,还跑去跟江夏求援,讨了个老掌柜和两个伙计去,帮着她们开铺子。
    听说王家姐妹合伙开铺子,江夏也欣慰不已,在自己药铺子里挑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掌柜、两名伙计过去,帮着王家姐妹撑摊子。又给王嬛娘出主意,让她去求王太医,正经寻两名坐堂郎中去。医馆、药铺,开的就是个药材地道、疗效确切,有好药材、好方子,再寻上两名靠谱的郎中坐堂,趁着年前开起来,搞几次义诊,把口碑打出去,自然挣钱!
    铺子是腊月初六开的张,开业前十天,隔天做一场义诊,连着做了五次,郎中的口碑和成药的口碑都迅速地立了起来。江夏的医馆药铺子又来定了一大批成药,月底一算,居然盈利了一千多两银子。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