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猎户的娇妻 >

第40章

猎户的娇妻-第40章

小说: 猎户的娇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刚取了钱出来,就听自家那混账老二在那头跟俞大伯家的人说话。
  “大伯娘,咱们家人口少,今个儿真得劳烦你们了。对了,这不旁的还行,就是家里肉备得不多,就拜托你们帮着把鸡给杀了。”
  接过俞母手里的钱,俞家老二又道:“我去一趟镇上,多宰些肉回来,等下有剩菜大伯娘要是不嫌弃的话,尽管拿回家吃。”
  说完这些话,他终于走了,只留下俞母脸色由青变紫,由紫变黑。
  偏俞承嗣觉得他二弟今个儿真是不赖,甭管素日里有多不靠谱,关键时刻靠得住就成,反观他娘,一副小家子气的模样,看得他腮帮子疼。心下不由的暗道,多亏他坚持要在城里寻媳妇儿,乡下人家出来的,就算平时看着还成,一遇到事儿就不行了。幸好幸好,他没图方便请同窗回家吃席,不然这脸面可就真保不住了。
  得亏俞母不知晓俞承嗣这会儿心里的想法,不然就不单单是怄气了,只怕得当场吐血。
  只是没等她缓过神来,就听得俞承嗣走过来同她叮嘱道:“阿娘,大伯娘她们要杀鸡,您和秋娘赶紧去灶间吧,多弄几个菜,份量要足,大肉先等等,其他的可以赶紧收拾起来了。”
  “哪儿用得着你娘啊!”俞大伯娘也是个人精子,先前得了俞家老二拜托时,她是满口子答应。不过,她儿媳妇儿多,闺女也多,几个先出身的孙女都长到可以帮忙的岁数了。因此,她虽然负责出面应承了,可其实动手的人里头并不包括她,听得俞承嗣这话,她忙凑到跟前,讨好着说道,“今个儿是弟妹你的好日子,瞧瞧咱们这十里八乡的,哪个家里的孩子能跟你家承嗣那般争气的?赶紧的,你去堂屋歇着,不然就招呼村里人。咱们都是一家子,甭客气,掌勺的事儿有我呢!”
  这回,俞大伯娘是真没客套,说了这话她就往灶间去了,还顺带捎上了几个年岁不大的孙女,唤她们帮自己拿柴禾生火做饭。
  俞母有心想要上去阻拦,却不想旁人尚未开口,她大儿子倒是抢先了一步:“阿娘,大伯娘说得对,您赶紧去招呼一下客人吧,欠大伯娘的人情咱们可以慢慢还。”
  说真的,俞承嗣没将他二弟说的剩饭剩菜当回事儿,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事。
  他们自家人口不算多,可架不住俞大伯家子嗣兴旺。方才他粗粗看了一眼,有个未嫁的堂妹模样挺不错的,虽然看着消瘦了点儿,可这种只要底子好,养一养就成了。还有两三个堂侄女,如今看着年岁是小,可已经有小美人胚子的感觉了,等再过几年一准又是个好的。
  暗暗将这事儿记在心头,俞承嗣只催促他娘赶紧去招待客人,正好这时里正也过来了,他倒没跌份到直接上前讨好,而是立在原地,等着里正过来寻他说话。
  俞母还能如何?只暗中冲着小闺女秋娘使了个眼色,叫她去灶间盯着。
  秋娘倒是瞬间领悟了他娘的意思,忙不迭的往灶间赶。他们家因为尚没有外来的媳妇儿进门,加上本身家境富裕,像油盐酱醋一类的,全都是直接搁在灶间的。米粮虽然大部分是放到了粮仓里,可灶间的米缸子却是满满的,还有不少精细面粉等等。
  慌慌张张的奔向灶间,可不等秋娘上前接过锅铲,俞大伯娘就已经看出了她的用意,忙大笑着将她往外头推:“你去歇着,歇着吧,再不然就去找你几个小姐妹说说话。放心,这儿有大伯娘在,我帮你们做,用不着你沾手。”
  俞大伯娘不单将秋娘往外推着,还给最小的孙女使眼色。她家小孙女今年才三岁,却长了一副聪明相儿,一见阿奶给自己使眼色,当下就蹬着小短腿跑过来抱住了秋娘,边把人往外头拽边嚷嚷着:“姐姐带我玩,姐姐带我玩!”
  可怜秋娘原就脸皮薄,一面是长辈的推脱,一面是晚辈的歪缠,没多久她就败退了。
  这一切都被俞母看在眼里,偏她这会儿被村里来道喜的人缠住了,不好过去替闺女说话,便是有再多的气也只能使劲儿的往心里压,压得她哟,心肝肺揪在一道儿疼。
  然而,更可怕的事儿还在后头。
  又过了一些时候,俞家老二回来了,他是背着家里的大竹篓子出门的,这会儿里头满满的都是肉,不光有鸡肉猪肉并猪下水之类的,手里还提了好些糕点果子。
  “来来,帮我一把,可累惨我了!我差点儿没把整个集市上的肉都给包圆了。对了,我还买了好些花生瓜子糖果子,来来,都有份,都有份!”
  听得俞家老二这般嚷嚷,自然有人主动上前帮忙,且各个面带喜色,若说原本只是为了沾点儿喜气的,这会儿是真的笑开了花。
  同样的话,听在旁人耳里是哪哪儿舒坦,就连俞承嗣都不得不赞一句自家二弟还是很大气的。可俞母……
  一口血哽在嗓子眼里,她差点儿没当场血溅三尺。
  那是鸡肉猪肉吗?那就是在割她身上的肉啊!!幸好方才给钱时,她没听自家大儿子的话给足了,而是暗暗扣下了许多。也幸好她二儿子虽然混账,见少了点儿也没伸张,不然、不然她真要去见祖宗了!
  接下来的事儿,已经无需多表,原本村里人就已经习惯了互帮互助,见俞家这般客气,更是别提有多高兴了。一直到开席,俞母和秋娘都没寻到机会进灶间,事实上别说是灶间了,她们根本就始终被人缠着,半点儿空闲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俞大伯家的女眷在自家忙活,还有其他热情的村人帮着搬桌椅端盘子。
  对了,还有跟善财童子一般的俞家老二,尽管他散的并不是银钱,可花生瓜子糖块之类的,哪个不要钱了?就算俞家是村里的富户,一年到头也就过年那会儿能买上一点儿甜甜嘴儿。
  眼瞅着村里人毫不客气的一把一把的抓,甚至抓了都没顾得上吃,只拼命往怀里揣,俞母已经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席面都还没开始,花生瓜子糖块全都没了。
  终于,到了开席的时候。
  作者有话要说:
  久违了的加更,本章6k,晚安(●—●)     

  ☆、第46章

  第046章
  随着秋收临近; 尤其有些早熟的作物已经开始陆续收获了,这段时日以来; 村里人几乎都在地里头忙活; 干的活儿多了; 胃口自然也就大了。偏上河村属于这一带比较穷的村子; 多半人就算是正秋收那几日; 也一样舍不得吃好的,其实也不是舍不得,而是真没有。
  冷不丁,俞家突然来了这么一出; 且又不是传统的寿宴、喜宴,但凡得了消息的人都蜂拥而至。多半人还是会搭把手干点儿活的,可说真的; 俞家就算本身人口不多; 可亲眷真不算少,不过就是办个酒,哪儿就有那么多活儿可干了?
  活儿没多少; 人倒是来了不少; 其中起码有一半是平日里跟俞家没啥来往的人家; 偏家里碰上这么大的喜事儿,又不好把人往外头轰; 以至于等到开席了,每一桌都挤得满满当当的,还有人索性不坐了; 端着从自家拿来的大海碗,站在旁边等着开吃。
  那就……开席呗!
  都到了这份上,俞母已经彻底无话可说了,横竖都这般了,她还能如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大帮子的人在自家院里院外狼吞虎咽、大快朵颐。
  凭良心说,俞家这次办酒真的已经算是极为客气的了,可再客气也架不住来的客人多呢!
  就拿上回俞家老二定亲那次来说,一桌子也就坐个十人左右,可这回每一桌连坐的带站的,起码也有十七八号人。就这样,俞承嗣还颇觉得羞愧,自认家里没尽到主人家的义务,竟是叫客人们站着用餐。可要俞母说,谁家也不可能准备那么多的桌椅板凳,要是他们早些过来,回头再去借点儿倒也成,偏好些人是临近午饭才听人提起这事儿,随手抓一把葱蒜就急匆匆的赶来吃饭,自然就没个座儿了。
  等一开席,饭菜刚端上来,甚至于还不曾放稳当了,甭管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所有人都将筷子伸了过来,还都是那种一筷子平平的伸过去,直接将肉啊菜啊都串在筷子上,一下子就挟走了好多。
  等盘儿盆儿放稳了,那里头也就只剩下了点儿清汤寡水。
  俞母:………………
  她已经彻底绝望了,也没寻座儿坐下,而是木然的看着这院里院外的人群,简直就是如丧考妣,全靠一股心力支撑着才没能当着众人的面倒下去。
  因着来客中,有一半都是跟俞家没啥关系的,剩下的一半里头,也有很多交情一般的。所以,等吃好喝好之后,人家也就都各自散去了。想赶场子的,这会儿不过才晌午,还能赶个晚集,想去地里头瞅瞅的,正好今个儿天气不错,正晌午都不怎么晒,去地头转一圈消消食,回家还能歇个午觉。
  于是,就跟退潮似的,眨眼功夫去了一多半人,倒也各家都留了一两个干活麻利的女眷,帮着收拾残局。不过,其实也没啥残局好收拾的,桌上的盘儿盆儿都是干干净净的,连汤汁都被人用馒头蘸了一遍,半点儿油水都不剩。
  余下的,无非就是将桌椅板凳归还给各家,再就是洗碗碟了。
  俞大伯娘招呼其他村人帮着将桌椅板凳给还了,自个儿则带着几个儿媳妇儿将碗筷等等都归拢在一起,就在俞家院子角落里的井边洗了起来,还不忘将洗碗水拎回自家喂猪。毕竟就算吃得再干净,多少还是有些油水的,人不吃,这不是还有猪吗?
  等一切都收拾利索了,客人们也都离开了俞家,俞母才发觉自己啥都没吃。的确,她是没干多少活儿,可都揪了这半天心了,还陪着说了不少的话,那叫一个口干舌燥。刚打算进灶间去瞧瞧还有啥剩下的,随便糊弄一口,就被俞承嗣拉到了一边说话。
  “阿娘,我瞅着家里也没啥事儿了,正好今个儿天气不错,索性待会儿我就回镇上了。到时候还要给先生送一份谢师礼,请同窗好友小聚一番,再就是我未过门媳妇儿那头,她爹和叔叔伯伯、哥哥弟弟都是念书的,保不准还得特地登门拜访一下。我也知晓马上就到秋收了,家里忙活走不开,这些事儿我自个儿来应付,阿娘您多给我些钱就成了。”
  俞承嗣说的倒是句句在理,可这些话听在俞母耳里,不亚于再度在她心头割了一刀。
  咋又要钱呢?钱钱钱,都管她要钱,她福都没享,钱……罢了,好歹这是她最心爱最看重的长子,给吧。
  没奈何,俞母只得从屋里拿了钱交给俞承嗣,又目送他背着书奁离开了家门,她整个人都如同被抽空了精气神一般,也懒得去灶间寻摸吃食了,只想立刻回屋躺会儿歇口气缓个神儿。
  可惜,就这么点儿可怜的心愿,都没能满足她。
  这才刚进屋呢,俞母连鞋都还没脱,小闺女秋娘就慌慌张张的冲了进来:“阿娘!”
  “穷叫唤啥呢?我累了多半天,还不能叫我歇会儿?”
  秋娘见她娘面色不好,本来已经将到了嘴边的话给咽下去了,犹豫了一下后,还是忍不住再度开了口:“阿娘,灶间那头……大伯娘把所有的油都用光了,还有咱们缸子里的米面啥的,都没了。我、我……”
  “啥?!”
  俞母再也歇不住了,三步并作两步的往灶间赶。
  乡下地头的灶间都比较大,因着习惯了堆放各种杂物。俞家自然也不例外。除了灶间角落里堆的柴禾明显的少了一半外,其他的东西乍一看是没啥变化,可仔细一瞅却是不得了了。
  一大一小两个缸子,大的装了米,小的放了精细白面,原本都有九分满,如今却已经见了底。灶台边上的两个油罐子,装的都是猪油,去年年关俞家杀猪时,特地留的肥肉炼成的猪油,一个罐子就是三十斤重,两罐就是六十斤,全家一年的量。虽说其中那个已经开封的,本身也没剩几斤油了,可另外一个原本是满满当当的,这会儿一样见了底。
  还有粗盐、酱料、生姜、葱蒜……
  反正灶间就没一样还能吃的了,看来看去,也就柴禾还剩下了一半,旁的竟是都空了,包括今个儿客人们捎带来的新鲜蔬菜瓜果还有米面鸡蛋啥的,全没了。
  “这、这是……咱家这是遭了蝗灾哟!!”
  俞母欲哭无泪。
  若问庄稼人最怕什么?不是旱灾也不是水患,而是最最可怕的蝗灾。要知道,甭管是什么灾害,多少还是能留下点儿东西的,唯独只有蝗灾,别说吃食了,怕是连一棵全须全尾的草都寻不出来。不然,怎会有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种说法呢?
  好在小青山一带还从未发生过蝗灾,起码近一两百年里是没听说过的。偏生今个儿,俞母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绝望的感觉。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半月之后,秋收到了,因着俞家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