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美人记 >

第11章

美人记-第11章

小说: 美人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氏的话倒给何老娘提了醒,何老娘只顾伤心,一时没想到,闻言道,“是这个理。可不能叫芳姐儿一辈子就这样耽搁了。”何老娘平日里喜拿贤姑太太说话,可说到底,有几个女人能愿意过贤姑太太的日子。何老娘素来待陈芳不一般,此时难得夸沈氏一句,“还是你们年轻人,脑子转的快。”
  沈氏谦道,“母亲只是一时没想到罢了。还是让相公服侍着母亲去姑妈家走一趟,一家子有个章程,后头的事才好办。”
  何老娘连连点头,午饭都顾不得吃,连忙命儿子去街上找车马,母子两个匆匆去了陈家。
  直到下晌,母子二人方回来,得知在陈家并未用饭,好在沈氏早命厨下预备着,忙命摆饭,何恭也在母亲屋里用了。
  待服侍着何老娘歇了,夫妻两个回房,沈氏倒了盏温茶给丈夫,问,“如何了?”
  何恭叹口气,“怕是不大好说。”
  沈氏一挑眉毛,何恭呷口茶,低语道,“我听四表弟悄悄同我说,姑丈得了州府的盐引。”
  “盐引?!”这年头谁都知道贩盐是大利,只是,若非与官府相熟,等闲商人哪能做盐课生意?沈氏问,“没听说姑丈贩盐哪?难不成是宁家帮忙?”
  “不好说。听姑丈的意思,既已过门,就是宁家的人。为夫守节,是应有之义。”何恭眉心微皱,“姑丈若不肯出头,还有什么好说的?”
  沈氏脑子快,唇角一勾,已将事想得七八成,眼中露出一抹冷意,低声同丈夫道,“你别嫌我把事往坏处想,我嫁你这两年,也算长了些见识,听忻大嫂子说,忻族兄那样的本领,想开个卖盐的铺子,也只是在咱们县一年卖个三五百斤罢了。姑丈一下子得了州府的盐引,可不是三五百斤的事儿。何况,这样的事,断不是一时半晌就办下来的。好端端的,陈家表妹是怎么得的这桩亲事?是先有盐引后有亲事,还是先有亲事后有盐引,这里头肯定有事儿。”
  何恭素来是个心软的人,道,“不会吧。姑丈不似那样的人。”
  沈氏道,“你别忒心实了,只可惜了陈家表妹,遇着这样的事,若父兄不肯为她出头,谁还能说什么呢?”
  何恭叹口气,他对陈芳虽只有兄妹情分,却是自小一道长大,如今陈芳遇着这样的事,何恭难免为其惋惜。沈氏叹,“或者,这就是表妹的命吧。”父母情分上差一些,真就将个闺女作价给卖了。                        
作者有话要说:  

☆、郁卒

  
  宁六公子的丧事过后,小陈表妹终是为这位只在丧礼上见了一面的丈夫守了节,宁家深宅大院,小陈表妹的消息自此无人得知,倒是陈姑妈大病一场,何老娘几番探视,每次回家都要长嘘短叹,对大姑子的身体很是担心。
  沈氏去找李氏说话,也颇觉自己猜测的没差,李氏私下同沈氏说的,“我们老爷说,陈家怕是要发达了。陈家搭上宁家,得了盐引,三五年的下来,银子得赚的海了去。”
  沈氏便道,“我也听相公说陈家似是得了盐引,只是,这盐引不是难弄的很么?都说官场上没人连盐引的边儿都甭想摸着。”
  李氏知道沈氏同陈姑妈关系平平,将唇角一扯,“我这话只同你说。原本我也没想到这儿,还是我家老爷说的,你以为陈家姑娘为何会嫁到宁家去?”
  沈氏皱眉,“或者是因小陈表妹给宁六公子守寡,宁家人感激她。”
  李氏觑着沈氏,道,“别傻了,这话你自己信么?自这亲事定了,陈家那位六公子,可是从未露过脸的。再说,宁家那是什么样的人家,若不是六公子真有些什么不好的地方,怎么能娶这么个小地方的商家女进门儿。反正,这事儿透着蹊跷。”
  沈氏叹气,“我也常在心里琢磨,事已至此,若换了我,我再舍不得闺女去守活寡的。青春妙龄的,一辈子岂不就这么完了。”
  “你素来心软,须知这世上卖儿卖女的多了去。”李氏淡淡,“咱们身边服侍的,哪个不是买卖来的。只是,贫寒人家是没办法,一家人走投无路了,只得卖儿卖女。也有的是人家,端看价码,只要价码够了,什么卖不得。”
  李氏青春妙龄,嫁与李忻做继事,继子年纪都有她大了。这其间,是不是有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沈氏不好打听,只得将话一转,“别管这个了,反正我是信阴司报应的。我也没偌大野心想大富大贵,只要平平安安的过小日子就是。这世间,做好事总比做坏事要好的。眼瞅着要冬至了,咱们收拾些东西,去瞧瞧贤姑妈如何?”
  李氏笑,“赶情好,要不托你的福,我再进不得贤姑妈的大门。”
  沈氏笑,“这是哪里话,你觉着我在贤姑妈面前能有什么面子?还是贤姑妈看你好。”
  两人遂说起冬至礼的事来。
  这么忙忙乱乱的,到了沈素成亲的时节。
  沈家只是寻常小户人家,成亲的事又繁琐,父亲一辈子就念书还靠谱,何况还有私塾的事要忙,家里有母亲张罗,外头的事便要沈素亲来了。不论是请客酬宾的名单,还是各项肉蔬之类,沈素都早一年就算计好了。
  猪羊是自家养的,一年养下来,也有百十来斤,四五头杀了吃肉总够,至于果蔬,寒冬腊月的,无非是些冬瓜萝卜大白菜外加些苹果梨,这些东西,菜是自家种的,苹果梨的,趁着秋熟的时节,沈素提前买了藏在窖里,拿出来现成就能吃。更有桌椅板凳,盆盘锅碗,自家不够的,沈素早跟乡亲们打招呼借好了。
  有沈素这样的儿子,即便秀才一时半会儿的考不出来,沈家的日子也一年比一年的好过。当初村里的江地主就是看沈素精明能干,当初,沈素的颜值也很不错,就此才得了个地主家的闺女做媳妇。
  说是地主,家里田也就百来亩,尚不如何家富庶。乡亲们给面子,称一声地主乡绅罢了。
  沈素一面忙着成亲的事,抽空还得往亲戚朋友家送帖子。
  沈氏展开大红的喜帖瞧了一遭,笑,“字还是爹爹亲写的,可见爹爹有多重视。”
  “就我这一个儿子,能不重视么。”沈素道,“嫌我字写的难看,骂一顿不说,白糟蹋了那些红纸。要是早知道爹爹要写,我就不写了。”
  沈氏笑,“爹爹就是爱板着脸罢了,心里什么都有的,你早该请爹爹写,他肯定乐意。”
  沈素拈个红果蜜饯搁嘴里,他与姐姐两个,性子好似是反着来的,他是儿子,自来偏爱零嘴,倒是姐姐,从不吃这个。沈素笑着抱怨,“你怎么知道我没请,我还问爹爹要不要写,他说不要,我才写的。结果,我写了他又看不上。”
  想到父亲的脾气,沈氏也是一笑,“你多求两次,爹爹不就允了。”
  沈素郁闷,“咱爹,对谁都好说话,独对我,那叫一个会摆谱,说出去都没人信。”老爷子也不知是叫什么性格,怪的很。
  沈氏笑,又问弟弟准备的如何了?
  “早头年就慢慢的准备了,其实没什么要预备的,肉菜都备好的,桌椅板凳我也借了,厨子也打过招呼。去岁的粮食没卖,我自酿了几十坛的酒,酒水的钱都省下了。”沈素问,“倒是姐姐,你们什么时候回家去,咱娘念叨好几回了。还做了新鲜的小被褥给子衿。”
  “哪里还单给子衿预备,怪麻烦的。你成亲,新被褥可都妥当了。”沈氏道,“我跟相公商量了,腊月初就去,待弟妹三朝回门,我们再家来,也就快过年了。”沈氏早盘算好了,管何老娘如何想,她好容易回趟娘家,宁可先叫何恭回来读书,她是要带着闺女多在娘家住几日的。
  沈素应下,他家祖上也是读书人家,只是早败落了,但三进的宅子足够宽敞,有的是姐姐、姐夫住的屋子。不过要提前把炭盆拢起来,免得屋子潮冷,别的不说,子衿年纪还小,小孩子尤其怕冷。
  姐弟两个念叨了一回成亲的事,沈素又跟沈氏打听陈家的事,沈氏难免又感叹一回,低语道,“陈家在咱们碧水县也是数得着的人家,家里又不缺银钱,何必去拿闺女做价?当真叫人寒心。”
  沈素倒不以为奇,道,“姐姐没去过州府,只当碧水县就是大地方了。我以前也是如此,不过上次跟着忻大哥去了一趟州府,当真是开了眼界。跟州府一比,碧水县就小了。便是陈家这样的,在州府里连三流人家都排不进去。陈老爷得了盐引,几年干下来,重孙辈都不必愁的。”
  沈氏道,“要我说,吃喝不愁也就算了。似咱们这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过的也挺好。好端端的一个闺女,不说别人,想一想子衿,不要说一张盐引,就是有人给我座金山,我也断不能舍得的。”
  沈素笑,“百人百脾性,这世上有陈老爷这样的人,自然有姐姐这样的人。”
  沈素成亲是大事,何况沈氏提前与何老娘打过招呼,何老娘尽管不愿,自家也收拾了一份贺礼贺沈氏大婚之喜。沈氏又在里头加厚许多,便带着丈夫闺女回了娘家。时已入腊月,天冷的很,沈氏出嫁两年多,头一遭带着丈夫闺女回娘家。沈父沈母俱高兴的了不得,偏生何子衿嘴甜,一口一个“外公外婆”,就把沈父沈母哄的眉开眼笑。
  沈素打趣,“唉哟,子衿这一来,你外公把一年的笑都用完了,明年定要板着脸过日子了。”笑话父亲平日总是板着脸威严太过。
  沈父瞪儿子一眼,“眼瞅着要成亲的人了,半点不稳重,真是看到你就来火。”
  沈素厚着脸皮,将肘一撞父亲,笑眯眯地,“咱们两个上辈子是冤家。”
  沈父今日见了闺女一家,而且马上就是儿子娶媳妇的大好日子,心情也是好的,一时没板住,便笑了,斥儿子,“越发没个大人样了,仔细叫子衿笑话你。”
  何子衿脆生生的说,“新郎倌儿,不笑话!”又逗得人一乐。
  沈父难得这般欢喜,抱了何子衿问她,“小小个人儿,你还知道什么是新郎倌儿?”
  何子衿做出思考的模样,认真道,“跟放羊倌儿差不多吧,都是倌儿字辈的!”又逗的满屋人大笑起来。
  何子衿为啥没能展露一下穿越前辈的风采呢,俱因她这时不时的要发颠,再会叽叽喳喳的说话,人也只当她小孩子嘴巧些,再不往他处想。以至于何子衿遗憾多年,小时候竟没能过把神童瘾,世人的眼睛是怎么长的啊,怎么就没看出她的与众不同哩。
  何子衿咬着热乎乎的红豆包,颇是郁卒。                        
作者有话要说:  准时更新~~~~

☆、教育方式

  沈素成亲颇为热闹,哪怕没什么珍馐佳馔,酒也是沈素自酿的土酒,不过,整个村的乡亲都是熟的,早在正日子前三四天,便有相熟的族人过来帮着张罗。杀猪宰羊,杀鸡宰鱼,热闹至极。
  何子衿嘴甜,叔叔伯伯婶子大娘的叫个没完,长水村里最富的财主就是沈素的岳家江财主家也比不上何家的家境。族人知道沈氏嫁了县城大户人家,见何子衿生得漂亮,又懂礼貌,直夸沈氏有福气,也将何恭赞了又赞,对着何子衿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不愧是县城里的姑娘,这样大方懂事。”于是,引得更多人来参观她。
  当天何子衿的小嫩脸就给摸肿了,其实是捏的,她自来营养到位,谁见她都喜欢捏两下脸蛋,热闹日子,人多了去,何子衿撅着嘴照镜子,跟她娘抱怨,“万一破相可怎么办?”
  沈氏也心疼闺女,拿了药给她擦,哄她道,“明儿可不叫人碰了,疼不疼?”又给她轻轻的吹。
  何子衿惆怅,“这就是万人迷的苦恼啊。”
  沈氏:……
  沈素在外喊,“小芋艿烤好了啊!”
  何子衿一声欢呼,丢开小镜子跑出去吃烤小芋艿,沈氏望着被闺女撞开来一荡一荡的大红色棉帘子,郁卒:养得这么个人来疯闺女才是苦恼啊。
  这是秋天的小芋艿,吃不完晒干收到瓮里,到冬天在热草灰里煨熟,香甜软糯,味道有些像栗子。何子衿大眼睛眯起来,赞叹,“真好吃。”
  沈素也剥来自吃,笑,“好吃让你吃三个。留着点儿肚子,一会儿还有更好吃的。”
  何子衿问,“什么?”
  “先不告诉你。”沈素看何子衿也没别的爱好,他倒是给外甥女买过竹蜻蜓啊拨浪鼓之类的小玩意儿,也不见何子衿特别喜欢。何子衿最大的爱好就是听他讲些乡间的小故事,什么捉鱼捞虾啊,什么上山采药打猎啊,而且每逢他说到吃的时,何子衿还会咕唧咕唧的咽口水,以至于沈素偶尔怀疑外甥女是不是饿鬼投的胎。反正,外甥女的爱好就是吃好吃的。沈素也乐得看小家伙吃的鼓了肚皮的模样。
  于是,继吃了三颗小芋艿之后,何子衿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