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46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心吧!我一定会完成你的愿望,尽我所能!”安西这样对老人承诺道。既然老人任务孩子还了生恩养恩,才能投个好胎,那就让他这个受了安树恩惠的人,代替他还恩。
  不过这年头,出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你得有钱,出门在外,没钱是不行的。安西没有这个年代的纸币,老人自己也过得很拮据,基本上没留下任何钱财。
  安西只能先挣钱,想到现在物资紧缺的状况,粮食应该会比较受欢迎。
  现代的大米,他不敢拿出来,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不过面粉应该没事,尤其是玉米粉,磨的细细的,也看不出原有的形状。
  然后就是肉,这个年代,大部分人应该都是馋肉的。安西网购了几只杀好的鸡,和着半背篓的面粉,打算拿去县城试试水。
  房子所在的地址离县城有点远,用轻功全力赶路,也需要好几个小时。
  安西凌晨就出发,摸黑在山林穿行。好在前世游历许久,他已经对山林非常熟悉,白天踩过点之后,就不怕迷路了。
  到达县城的时候,还是清晨,人烟稀少。
  安西并没有去找所谓的黑市,而是直接守在了县城一家机械厂的门口。
  此时,天空微微泛白,街道上空无一人,但是机械厂的门卫室却已经有人了。
  安西透过窗户,往里面一看,是一个大爷。他扬起笑脸,和大爷打招呼,“大爷你好,我是秦安县桐乡人,我来这里找一亲戚,他也是机械厂的工人,不知道大爷你认识吗?”
  大爷被安西喊住,微微一愣,看了看天色,这么早?
  他打开门卫室的门,让安西进去,“小伙子真早,快进来坐坐,我们厂是不能进外人的,你要找谁,和大爷说说,大爷帮你去找。”
  这年头的人都热心,何况,大爷看安西长相俊秀,皮肤白皙,一看就是读书娃子,就平添了几分好感。
  “是啊,大爷,他叫安国,是我堂伯,我这次来找他,也是因为家里多存了点粮食,爸妈让我给堂伯送来,顺便向堂伯借点钱,好继续送我上学。”
  这年头是不允许私人买卖的,被抓到就是投机倒把,但也不能禁止给亲戚送东西吧,而亲戚收了东西,回点钱票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前提是,那真的是亲戚。
  而安西当然没有一个叫‘安国’的亲戚,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看出了这个看门的大爷,好像不是普通的大爷。
  首先,他穿着军大衣,而且看布料有八成新。这就说明,要不这大爷原先是军人,退下来之后,一直领着退休金,要不就是家里有人当兵。
  一般这样的人家,家里都不会穷。
  其次,大爷虽然长的精瘦,但显然不是吃不起饭的那种瘦。安西是大夫,这一点还是能看的清的。
  大爷家的家境绝对不差,是那种能吃得起肉的人家。
  所以安西才出口试探,编造出一个所谓的‘安国’,就是想告诉大爷,他手上有粮食,想要换成钱和票。
  而显然,大爷也是个有心人,他立马瞄了一眼安西背后的背篓,然后把头伸到门外,左右打量了一下,才轻声道,“小伙子,大爷的记性不好,不记得厂里是否有一个叫安国的。不过小伙子你也别灰心,大爷的儿子就是厂长,他肯定记得,你跟大爷来,大爷带你去找他。”
  安西眼前一亮,没想到随意一试,就试出了一条大鱼。
  厂长家肯定不缺钱票,而看大爷这么熟练的样子,必定没少寻摸吃食,也不是那种见了就要举报的人。
  安西放下一半的心,跟着大爷进了厂里,七拐八绕,去到了后面的宿舍区。
  宿舍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工人住的筒子楼,看墙的新旧程度,应该是新建没多久。另一部分是一排排的二层小楼,每一户都有院墙隔着,外面看不见里面的情形。
  大爷带着安西过来的时候,碰到了几个早起的人,大爷给人介绍,“这是我乡下堂哥的孙子,来走亲戚的。”
  安西于是配合的听‘叔爷爷’的话,和人打招呼。
  他们见多了乡下亲戚过来打秋风的,虽看安西的穿着打扮不像,不过也没多想,点点头就算过去了。
  大爷的家在最里面,虽然格局和其他人家一样,不过打开院门后就能发现,其实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把右侧的墙拆了,把后面的公共位置圈了进来,种了不少菜。
  看的出来,他们是会过日子的,那些菜长势极好,都是水灵灵的大白菜。
  这些,安西彻底放心了,能这么干的,必定不是迂腐之人,而且看大爷谨慎的态度,和他们交易,安全系数上了好几个台阶。
  进门后,大爷就把院门关了,隔绝了其他人的视线,然后带着安西进了正厅。
  客厅里一个人都没有,大爷这才对安西说,“他们还在睡,小伙子,让我看看你的东西,如果好,就全要了。”
  安西点点头,什么也没说,直接把背篓卸了下来,打开最外面的蛇皮袋,拿出两个布袋子递给大爷。
  大爷接过,解开一看,哦豁,都是好东西呀。
  一个袋子里是白花花的白面,一看就磨的极为精细,一丝杂质也无,妥妥的细粮。
  另一个袋子里面居然是四只大肥鸡,还是已经拔了毛,处理好的。
  大爷上手拎了拎,四只加起来怎么也有二十几斤,这可太难得了。
  大爷二话不说,直接和安西谈起了价格,“小伙子,我也不坑你,就按黑市的价格,白面八毛钱一斤,鸡一块二一斤,这里有多少,我都要了。”
  “行,那就谢谢大爷了,另外,如果大爷有票的话,也可以拿票抵,我可以算大爷便宜点。”安西也爽快,这个价格很合理,他没什么好说的。
  “有,大爷家存了不少票,你想要什么票?”大爷家还真不缺票,他有几个儿女,都在各个厂里上班,什么票都能得到不少,只是舍不得钱去买东西,所以票都屯着。
  “全国粮票,工业票,布票,只要能用的都行,不过我要出远门,所以必须是全国票。”安西不知道这个年代,具体有什么票,只能每样都来点,也许以后用得上呢。
  最后,安西和大爷达成了协议,一共换了四十块钱和一大堆各种票证。
  安西临走之前,大爷还特意强调,如果安西想要再换,一定要来找他。安西可有可无的点点头,这个以后再说,反正短时间内,他是不会来了。
  拿出的东西太多,也惹人怀疑不是。


第63章 年代文世界3
  离开了大爷家;安西没有立刻出机械厂,而是走走逛逛,一边欣赏着周围的风景,一边凭着好耳力;听众人的交谈。
  从谈话中,分辨出不少的名字;都是什么车间主任啊,高级职工之类的。
  安西把这些名字都记下来,这可都是客户源;能当上主任或者技术工的;都不会缺钱,等下次来,就可以找这些人交易了。
  转了几圈之后,到了工人上班的时间;确定再也听不到什么了;安西才悠悠然离开了机械厂。
  之后;安西背着空背篓,在县城各处踩点;摸清楚了哪里有几条街,哪里有什么厂;而哪些厂的效益好;等等之类的信息。
  等到太阳快下山了,安西才离开了县城,往家里赶去;走到山脚,确定周围空无人烟,才用轻功,全力加速。
  回家之后,安西又下单买了一些玉米面和鸭子,虽然之前的面粉和鸡被人包圆了,但为了以防外一,还是换了其他的东西比较安全。
  不过,这次,安西买的有点多,是之前的三倍。
  第三天晚上,拿到货的安西又一次进了县城,不过这次比上次还早,天都还没亮呢,周围一片黑漆漆的。
  安西借着夜色掩盖,翻墙进了一户破败的屋子,这里荒草丛生,屋子破破烂烂,到处都是蜘蛛网,显然很久没人居住了。
  安西把两背篓的东西藏在这里,然后背着一个去了纺织厂。
  纺织厂不像机械厂那样严格,安西可以随便进出。
  安西进去之后,先找到了住宿的地方,然后打量了一下各家的环境,尤其是他们晒出来的衣服,选定了一家,敲门!
  门很快就开了,一个看起来很和气的中年妇人打开门,看到安西,奇怪的问道,“你找谁?”
  安西压低声音,“玉米面,鸭肉。”
  女人一惊,随即大声道,“你是来找我家红军的吧?来来来,进来,我红军还在睡呢,我去叫他。”
  安西进去一看,里面有不少人,老人孩子加起来有七八个,全都好奇的望过来。
  安西也不咻,放下背篓,打开让妇人和她的家人看里面都是些什么。
  妇人脸上一喜,压低声音和安西问价格,听到安西的报价后,脸上为难,但拿着鸭子的手却舍不得放下。
  安西看她这样子,就出了个主意,“大姐,要不这样,你看看身边还有谁需要,如果你能帮我卖出去,我便宜点给也行。”
  妇人眼前一亮,“怎么个便宜法?”
  “我有二十只鸭子和五六十斤玉米面,你每帮我卖出十块钱,我就给你五毛,卖出所有的东西,我就白送你一只鸭子如何?你瞅瞅,我这鸭子,每只至少有四斤重。”
  安西这么做也是为了省事,妇人为了自己白拿东西,自然会尽心尽力。而她介绍过来的都是熟人,也更加的安全。
  妇人一家果然心动了,当下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下来,然后,他们就商量着找谁不找谁。安西也不催,等着第一批客人上门。
  很快他们就确定好了人家,首先是他们的亲戚。
  妇人一家的亲戚大部分也都是纺织厂的工人,有妇人的娘家和他夫家大伯小姑子等等,
  没一会儿,他们人就到了,直接把安西第一篓的东西包圆了,尤觉得不够。
  毕竟妇人的娘家大嫂也有娘家,小姑子还有婆家亲戚,等等等等。
  安西为了方便,就直接和他们约定了破屋子里交易,只等两个小时,要是两个小时一过,他们还没来,他就把东西卖给别人。
  他们答应的很爽快,之后就急急忙忙回去找人了。
  安西回到了破屋子等着人上门,没一会儿,果然有人来了,一共七八个人,他们看了安西的东西之后,立马付钱拿货走人。
  一个个都着急着回去上班呢,没有开始那些人还想讨价还价。
  卖完了所有的东西,安西按约定,把特意留下来的一只最大的鸭子给了妇人。她可能是尝到了白得的甜头,还再三强调让安西继续找她。
  安西面上答应,转身就忘到了脑后。
  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数了数今天赚到的钱,一共一百三十多元和三十七张票据,在这个年代不算少了。
  不过安西并不满足,趁着现在靠近自家房子,还是多卖点东西,多攒点钱吧。也不知道到时候,什么时候能回来。
  之后的一个月,安西每隔三天都去县城一趟,有时候去工厂宿舍,机关大院,有时候直接去黑市交易,打一枪换一炮,总之,交易完就消失,没有下一次。
  一个月下来,安西攒了有三千多元,在这个工人工资平均二三十的年代,三千元已经很不老少了。
  何况他还有一百来张各种票证,其中全国粮票五十多张,工业票布票,以及其他零零总总的票也有五六十张,足够他用上很久的了。
  钱票都收集好了,接下来就是介绍信了。这年头出门必须要有介绍信,不管是买票,还是住旅馆,都需要介绍信。
  就算到了安树的老家,为了取信当地政府,也是需要介绍信证明的,不然会被当做间谍抓起来。
  安西拿着老人给的户口本去了县城的派出所,先给他消除户籍。
  说起来,这也是一件比较奇葩的事。
  别看老人是个守林人,长年待在深山,可他却是个城镇户口。
  这事还起源于建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
  当时为了加强人口的管理,国家花了大力气进行人口普查,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给全国上下建立了户口。
  而这半年,正好是从春天到秋天,七个月的时间。
  老人一般只待在山里,也就每年过年的时候会下一次山,采买物资,所以完全不知道这个消息。
  等老人再一次下山,就遇到了买东西需要户口本,卖东西也需要户口本的窘境。
  他在热心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县城的派出所寻求帮助。
  派出所的民警同志认为是自己的工作失误,非常热心的想要帮助老人解决户口问题。他们走访了许多村子,但没有一个村子愿意让老人落户。
  一来,当时正是秋收,老人一落户,就必须给他分粮食,换了谁都不会乐意啊。
  老人要是他们本村的村民还好说,可是一个外来人,还是个老人,却绝对不受欢迎,自己的粮食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