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187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不算,勋贵们还揭露了一项秘闻,那就是目前登记在册的田,有小半都是错的,比如明明是上等的田,就登记成下等田,而下等田记的却是荒地。
  毫无产出,也不用交税的那种荒地。
  户部尚书气得脑子冲血,“胡说,你胡说,这是污蔑,绝对是污蔑。”
  尉国公冷笑一声,“污蔑?启禀皇上,微臣有证据。”
  说着就掏出几本册子,“皇上,这其中一本就是户部尚书去年收的年礼,别看都是一些孤本纸张之类,其实这里面夹杂的田契地契。皇上,我朝的契书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红契,这种是要到府衙登记的,登记在谁名下,就是谁的东西,别人抢不走。等人过世后,就会分配给其子女。但其实民间还有一种白契,这种也是田契地契,民间买卖一般用的就是这种,便于携带交易,还不需要去官府登记那么麻烦。户部尚书收的就是这种契书,等过个几年,契书转手一卖,就是大笔的金钱。”
  户部尚书脸色阴沉的可怕,“皇上,这一切都是尉国公的猜想,他没有证据就胡乱诬陷朝廷命官,请皇上为微臣做主。”
  尉国公不慌不忙,“这事我确实没证据,只是知道户部尚书的家仆,每年都会卖出十几亩地,这些地看着不多,但年年都有得卖,岂不是让人怀疑。再说了,朝廷可不承认白契的存在,他身为户部尚书,居然让人买卖白契,岂不是知法犯法。”
  “皇上,微臣承认自己有卖出过田地,用的却是白契,这点微臣知错,但民间用这个比较多,确实也很方便,微臣为了省事,也就这么做了。但尉国公污蔑我受贿,微臣是万万不敢承认的,那些田地都是微臣祖上的产业,卖自己的产业并不违法吧?”
  尉国公一笑,“是不违法,但白契下的地算不算隐田呢?”
  “那如何能算,虽然没有在官府登记,但也是年年交税的!”户部尚书一惊,原来尉国公在这里等着自己。
  自己贪没贪,这事一查就知道,再说了,李家是传承了好几百年的大家族,家产丰富,压根不需要贪污。
  所以这个罪名,不论是皇帝,还是其他文武百官都是不会信的。
  但说到白契一事,就有点牵扯不清了。
  白契是前朝就有的契书,民间一直信奉这个,拿到了白契就代表着契书上的地归自己了。百姓们为了传承方便,很少有人去衙门登记成红契的,只拿着白契就行。
  这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原也不是什么大错,毕竟按时交税,就算不上隐瞒不报。
  可他不一样,他是户部尚书。
  果然
  尉国公开口了,“三十年前,先帝就下旨,所有的田地必须去衙门登记造册,你身为户部尚书,居然带头违反先帝的旨意,不仅不登记,还私下买卖白契,尚书大人,你可知罪?”
  户部尚书的脸色异常难看,但说不出反驳的话。
  尉国公满意一笑,转向皇帝,“皇上,我知道户部尚书不是有意的,他只是没有意识到卖卖白契有违先帝的旨意,可见户部尚书是个糊涂鬼,这样的人掌管户部,皇上你能相信天下没有隐田的存在?”
  “再说监察御史,他们有清查隐田的职责,可是我查过记录,已经整整十年,监察御史没有查出任何一处隐田,这怎么可能呢?大楚这么大,不可能没人打着侥幸心理。再看看十年前的记录,每年或多或少,都能查出上百亩,多的甚至超过千亩。这说明什么?说明监察御史上位以来,尸位素餐,从来没把清查隐田的事放在心上。”
  尉国公这话说的有道理,朝中没人能反驳,要说十年来完全没有,这肯定不科学。
  御史监丞嗫嚅了一下,想要说一些辩解的话,但被尉国公抢了先,“各位要是不信,我就举一个例子,万和县有一名姓单的举人,他自从考取秀才之后,就有人把田挂在他的名下,借此逃避户税。这原也没什么,朝廷规定,秀才可免十亩地的户税,举人可免二十亩。可是自从他中举后,名下的田多达上千亩,而这一千亩地,交的都是下等田的税。不说这个合不合理,老臣派人去查的时候,发现单举人名下还有许多荒地,而那些荒地都位于河流附近的滩涂。”
  滩涂是什么地方,懂的人都懂,只要不发大水,滩涂就是最好的田地,那里土地肥沃湿润,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比上等的田还要好得多。
  要是发了大水,就会被冲的干干净净,什么也不剩。
  可即便是这样,百姓们也愿意在滩涂上种植粮食。一来大水不是年年都有,可在这里种一年,就抵得上其他田的两三年。
  在那种年年水灾的地方,滩涂确实是荒地,可大部分地区,都不可能年年水灾。
  尉国公的话很明白,这个单举人凭着自己的功名,不仅让上千亩的土地不用交税,还让可能是上等田的滩涂,变成了他家的荒地。
  而这样的事情,监察御史却没有查出来?
  隐田的含义,难道就是隐瞒不报,不交税就是隐田吗?
  不是的,像这种好地变成荒地,交的税相比实际少一大截的情况,也属于隐田的一种。
  这明晃晃是说,隐田有,而且不少,但监察御史没有查出来。
  此话一出,三皇子和四皇子齐齐变了脸。
  三皇子是因为户部尚书就是他的外祖父,而四皇子,他就在监察御史衙门当着官,在整个监察御史,除了御史监丞,就属他最大了。
  现在尉国公说户部尚书和监察御史不负责任,就是明晃晃打他们的脸。


第255章 替身成正主35
  朝中为了隐田的事争的不可开交;有人希望皇帝彻查,有人觉得不必大动干戈,谁有问题就查谁好了。
  既然尉国公举报了户部尚书和御史监丞,那就让人查查两人好了;实在不必大动干戈。
  要知道经过一系列的动荡;朝廷已经大伤元气;即使换上了新鲜血液,也难免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但另外一些人却不这么想;在他们看来;隐田有关国本,既然发现了有问题;就不能轻易的放过。
  之前发生的事,虽然让朝廷忙的不可开交;但对于长远来说,无疑是大好事。
  兴德帝面色莫测,威严的看了一眼殿下的几位皇子;“老大,你怎么说?”
  大皇子似笑非笑;眼中都是幸灾乐祸,“父皇,这事当然要查;并且要查个彻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隐田一事比武官贪污还要来的严重;前朝末年会发生动乱;不就因为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没了可生存的土地?为了大楚的长治久安,这事非查到底不可。”
  兴德帝对于大皇子的话;没表示什么,专而问起其他人,“老三,老四,老八呢?都说说,你们是怎么看的。”
  三皇子和四皇子面色难看,听到皇上的问话,都收敛了心神。
  “启禀父皇,这事由户部尚书而起,我认为应该从户部尚书开始查。”这是四皇子。
  “启禀父皇,搜查隐田是监察御史的责任,我觉得应该从检查御史开始。”三皇子也不甘示弱,既然四皇子想打压他的势力,那他也不客气了。
  八皇子看着两人争锋相对,突然想起了之前张士德的叮嘱。
  在上朝之前,张士德特意等在了大门口,并对他说了几句话,“王爷,等下的大朝会,如果你希望事情发生,而皇上又不愿意的话,可以试试从名声方面劝谏。”
  当时八皇子不明所以,可现在他突然有点明白了。
  看着上面高高在上的帝王,以及来来回回打嘴仗的三皇子党和四皇子党,他突然就理解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其实,兴德帝也是不愿意再大动干戈的吧?
  经过之前的几次事故,兴德帝掌握的权势已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们这些兄弟,没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而现在,老三老四对立起来,然而为了对付老大,他们又不得不合作。
  而自己呢,八皇子心里很明白,他的这些兄弟都看不起自己,没人会帮他的。而他被兄弟们另眼相看,也不愿意屈居他们之下。
  对于兴德帝而言,这是非常好的情况,所以,他大概不会想再变动了。
  可是,这却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他虽然有了一些势力,但不能和其他三人相抗衡,如果一直这样,岂不是机会渺茫。
  想了想,八皇子仍然觉得不甘心,干脆上前,“启禀父皇,儿臣觉得隐田一事关系到父皇的名声,如果早早查清,还天下百姓一份公平,相信在百姓的心里,父皇一定是当世明君。”
  兴德帝一愣,不可抑止的心动了。
  他之前做了那么多事,在京城百姓的心里,他已经是明君的代表了,但这还不够,大楚这么大,不能只有京城百姓记得自己。
  而且他做成此事的话,史书上一定会记上这一笔,这可是不小的功绩。
  现在什么都不缺,权势金钱牢牢在握的兴德帝,对于自己名声,前所未有的在乎起来。
  他想成为千古一帝,想要后人都记住他的功绩,想要像秦皇汉武一样,成为所有人耳熟能详的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他比不了,汉武帝开创盛世的壮举,他还是可以试试的。
  想到这里,兴德帝突然心潮澎湃,“隐田一事,事关重大,必须清查,就交由……大理寺和锦衣卫负责,先查清楚户部和监察御史内有哪些人参与。查明之后,剩下的人和通政使司一起,清查所有土地,务必把隐瞒不报,良田变荒地的情况查清楚。”
  “是!!!”朝中的人纷纷跪下应诺。
  “至于老三和老四,你们就暂时在府里读书吧!”意思是,卸去职务,在府里老实待着吧!
  三皇子和四皇子无奈,但也只能答应。
  原本他们刚刚已经说动了父皇,只把重点放在清查户部尚书和御史监丞身上,可被八皇子横插一脚,变成了全国隐田大普查。这真是终日打雁,今日却被雁啄了眼。
  老八啊老八,你只看到了普查隐田能打击他们的势力,却没看到这背后牵连有多广!
  就像尉国公说的,光是一个举人,就能帮人免那么多税,还能把好好的良田变成荒地。那你就不想想,全国有多少举人?又有多少进士?
  这些当官的,哪一个名下没有几亩良田?又哪一个没给亲族庇护?
  不管查没查出来,这就是在断他们的财路,没想到老八为了对付他们,居然做到这种程度?
  新年刚过,热闹的气氛还没有过去,京城再一次陷入到人心惶惶的境地。
  而这一次,不再只关乎武官,而是牵扯到了所有人。
  兴德帝在知道报纸的作用之后,就慢慢利用起来,当天下朝之后,就让人写了好几篇文章,刊登在报纸上。
  通过各个角度大肆赞誉他这么做对百姓的好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奖惩措施。
  比如,如果百姓愿意主动上报自家隐田一事,之前隐瞒不报的事,可以既往不咎,并且奖励免去隐田的三年赋税。
  也就是说,你现在主动说出来,可以等三年后再交税。
  但如果隐瞒不报,被人揭发,或者查出来,隐田将全部充公,成为朝廷的资产。
  而对于揭发的人,朝廷也将给予奖励,如果你揭发的隐田总数超过十亩,就奖励一亩地,超过二十亩,就奖励两亩。
  这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诱惑的奖励。
  之所以要报道这个,兴德帝是想在审查户部和监察御史的官员时,让百姓们主动把隐田的事曝出来,这样之后的清查工作,将会容易的多。
  一开始,百姓们还犹犹豫豫,不敢相信这是不是真的。
  等到一个街头混混为了赌一把,举报了一个京郊的地主,让朝廷收回了二十亩隐田,他自己得到了两亩地后,就彻底引爆了。
  作为百姓眼里的特权阶级,家里有读书人的地主老爷,朝廷说查就查了,而且动作迅速的回收。那其他人哪还敢抱着侥幸心理。
  当下就在京城府衙排起了长龙,有的是报备自家的隐田,有的是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得到几亩地。
  于是,在大理寺和锦衣卫还没什么进展的时候,隐田清查工作后来居上,夺走了所有人的眼球。
  安西坐在府里,查看一波波送来的消息,心里不住的转着主意。
  大皇子的势力大损,经过武官贪污之后,又回了一波血,但那些新鲜血液,在军中还没有真正站稳脚跟,要往上爬还需要时间。
  三皇子和四皇子与隐田之事牵扯比较多,等这事结束之后,即使不是伤筋动骨,也会损失不少。
  最后是八皇子,他现在基本已经成了许多文人的公敌,即便有些官员遵纪守法,名下并没有什么隐田,但他们也不会再支持八皇子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此次事件,八皇子表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