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116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安西可没时间再陪他们了。
  连续热闹了五天之后,秋水街终于冷清了下来,临时搭建的摊位都拆掉了,又恢复到了之前宽敞有序的样子。
  不过街两边的店铺都没有关门,虽然现在生意少了,但也不是没有,就像香皂店,经过前面几天的宣传,还是会有之前不敢买的人,在看到效果后,陆陆续续过来购买。
  而像布店,香油店,盐店这些生活必需品,开起来之后就不会再关了。
  另外就是酒楼和吃食铺子了。
  因为要上工的原因,很多人不耐烦每次回家做,就直接拿了粮食请人代加工,现在有了工钱,就在街上买,一开始还是一个饼子,一碗面,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各种杂食。
  因此,秋水街上的六十家店铺还好好的开着,其中有一半是做食物的。
  因此离着过年还有大半个月,众人也没闲着,改上工上工,改挣钱挣钱。安西的手下也开始在他的安排下做年终盘点,争取在过年之前把所有的东西都理顺。
  安西自己也忙的脚不沾地,去各个部门听取成果,然后布置下一年的目标。完了还要召集手下一干人开大会小会,为年后的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计划,并把每一项任务落实到个人。
  年后,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做工,还不能误了春耕,另外春小麦那里需要收获,新的作物要种植,哪哪都需要人,如果不事先安排好,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
  因此,现在的任务重,时间紧,安西没有时间陪着两个孩子玩闹了。
  一间间工坊巡查下去,榨油坊,香皂坊,海盐坊,做的好的要适当给予奖励,做的不好就要指出缺点,让他们改正。
  另外还有建筑队,在他们加班加点的工作下,县城已经成功建造200多座院落。住房需求暂时可以缓缓,愿意签约拿现房的已经趋于饱和。
  其他人再想要,那也只能等等,等人数再多一点,建筑队才好多项开花。
  明年的计划,安西希望他们转向道路的修建,不仅是扈县县城内的道路,还有通向海边的,和通向外面的。
  另外就是关隘了,因为有着山脉的天然屏障,扈县是没有城门的,好处就是地盘够大,怎么造都行,坏处也很明显,几乎没有什么防范。
  目前是因为扈县的百姓家家户户都穷,整日为了填饱肚子忙活着,也没人去作奸犯科。但随着扈县的发展越来越好,没有防范肯定是不行的。
  乔良那边,安西已经让他年后再招一百个人,这次不要扈县本地的百姓,而是到外面去买壮劳力。
  商队回来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外面的情况。
  目前,外面也不容乐观,百姓的日子艰难,战争,灾难,时不时就爆发,导致许多青壮年都活不下去,更不用说老弱妇孺了。
  上次安西明确要求了,只要匠人,因此乔良也就没买其他人。
  现在,扈县的百姓明显不够用,对外采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以着安西的想法,买的时候就签死契,但可以给他们晋升的机会,有了功劳就能慢慢的把死契换成50年,40年,直至为零。
  归零后,他们就可以正式成为扈县的良民。
  当然,在安西这里,这个机会还是比较容易得的,就拿王匠人为例,他弄出了水泥,完全可以奖励减十年的权限嘛。
  当然,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也没事,工作时长也会算奖励,比如做满五年,奖励减十年之类的。
  安西这么做完全是因为,外来人口,不同于扈县百姓,如果没有约束,不仅会引起混乱,还容易招致本地人的嫉妒。
  毕竟他们买来,安西肯定是要大用的,比如护卫队,比如作坊的工人,比如田庄佃户等等,甚至是一些比较隐秘的,如矿石厂,也只能用他们。
  安西不是个苛责的人,他们做了事,肯定会给许多的奖励,升职加薪是基本操作。
  这样做可以让他们安心做事的同时,也能减少一些眼红的人。
  身为奴仆,还是安西名下的奴仆,那他们参与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百姓们不会不平,毕竟这是安西的私人财产。
  护卫有了规划,但仅仅是靠这些人,也只能管管扈县的百姓,对外面的危险,还没有抵抗力。
  因此,安西还想要修建城门和关隘。
  城门毫无疑问,就是把整个县城圈起来就完了,而关隘就比较麻烦,要建在对外的通道上,还得是那种高山上,或者是峡谷处。
  这就需要用到水泥了。
  自从王匠人把资料拿回去之后,他就日日夜夜琢磨,心里到是有了点想法,但资料实在太多,实验也非常需要时间,因此他跑来问过安西,现在最想要是哪一种?
  安西毫不犹豫,“自然是水泥!”
  得到答案之后,王匠人就带着家人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刚开始进程缓慢,水泥说起来简单,就是石灰石,黏土,铁矿石和石膏磨成粉,然后按比例调和。
  安西的资料里甚至还有调和的比例说明,但真正到实验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窑洞的温度上,就很难达到煅烧的要求。
  柴火的温度不够,窑洞的密封条件不理想,为了能让温度升高,窑洞的构造要重新设计,还要加上风箱等物。
  安西每天回去上网查资料,然后指导工人们修整改建。
  慢慢的,终于达到了可以煅烧的标准,能让这些粉末顺利融合,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柴火烧的质量不行,得有煤炭。
  索性商队回来的时候,买回来不少,正好派上了用场。
  再加上,他们买来的匠人,在王匠人的指挥下,一起实验,终于在年关将至的时候,拿出了成品。
  现在就是看效果的时候。
  他们按照各种比例调和的水泥,都制成了水泥砖,一共20块。
  安西让人一块块砸过去,“一号太软,不够坚硬;二号下面开裂,不行;三号只能坚持四下,不行……”
  直到第13块,安西才看到满意的成品,匠人砸了七八下都完好无损。
  “这块不错,记下来,之后再实验一下,会不会漏水,能耐多高温。”
  “好的,大人。”王匠人脸上终于露出笑脸,连忙答应,并做好记号。
  “继续。”
  后面的七块,有成功的,也有没成功的,安西统统让人做了记录,成功的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的实验,直到最好的比例。
  终于做出了成果,王匠人才敢把心中的疑问问出口,“大人,不知道这个水泥有什么用,难道是制作成石砖?”
  “自然不能这么浪费。”如果仅仅是做石砖,那有青砖就够了,要水泥干什么。
  水泥最主要的作用,不仅是它的坚固,还有粘性和耐水防潮,不管是修房子还是铺路,以及后面修建堤坝都需要用到。
  “明年开始,建筑队就需要开始修路了,到时水泥是重中之重,王匠人,你督促下面的人多生产一点。”
  “大人,您放心,我一定会做好的。”王匠人连连保证。
  安西心中满意,也不吝啬奖励,“王匠人烧出水泥,奖励白银二十两,猪肉十斤,白面十斤。你手下的人也都有功,至于奖励多少,你列个单子交给王文。”
  “是,谢谢大人。”王匠人喜不自胜,连连答应。


第158章 冒名县令世界18
  年后;整个县城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道路在修,工坊开工;学校开学,田地由农民打理;护卫队也兢兢业业的操练起来。
  安西和慧娘把两个孩子送入琼林苑;就各自忙活起来。
  安西要统筹安排各项事务;而慧娘已经从香皂坊解脱出来;开始研究起安西提供的纺纱机图纸。
  无论香皂怎么挣钱;关乎民生的还是吃饱穿暖,在经历了花大价钱从外面购买布匹之后,安西就决定推出这个了。
  等到纺纱机研制出来;布匹的价格会成倍的下降,百姓们再也不担心买不起衣物了。
  另外,年后安西又组织了一次商队,这次有商人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回来,因为有安西提供的粮食打底,因此并没有提高多少价格。
  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存了点钱的百姓都花钱买了许多粮食;在家里存着。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但不代表安西那两千亩冬小麦就不引人注目。
  大家都是种了一辈子田的人,即使小麦这东西接触的少,但看看麦穗也知道,产量好像异常的高。
  对于粮食;他们从来都是最敏锐的。
  因此,到了三月,就经常有人明里暗里打听冬小麦的产量。
  听到下属回报的时候,安西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明晃晃的告诉大家,这就是高产的粮食,除了冬小麦之外,他手里还有红薯土豆玉米和南瓜的种子。
  而且这些的产量更高,肯定都超过了亩产千金,如果百姓们需要,可以到夫人名下的粮店购买。
  这话一出,原本打小心思的人瞬间不见了,好像生怕安西强逼着他们买种子一样。
  倒是那几个下属,因为之前的种种事,对安西有着莫名的信任,都去店里买了种子回家试种。
  之后,店里就彻底冷清下来,连着半个月没有人进去过。
  张小冰愤愤不平的跑来找安西,“大人,你明明是为了大家好,给他们提供高产的种子,他们居然还怀疑大人不坏好心,真是太不知好歹了。”
  安西疑惑,“怎么回事?”
  张小冰的脸色依旧气愤,说出来的话都带着强烈的火气,“也不知道是哪些人传出来的谣言,说是大人做生意赔了,原本大人是打算卖粮食的,但有了福记粮铺,大家都去那里买粮食了。大人您为了把粮食卖出去,就说这些是高产的种子,要把吃的粮食当种子卖。”
  “粮店那里没解释吗?种子和吃的粮食不是同一品种的啊?”安西问道,他卖的粮食是稻米,而种子是其他东西啊,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的种子,一看就不一样吧?
  “那些愚昧的百姓不信,还以为您是为了诓骗他们去粮店的手段。毕竟您是县令大人,之前又是给他们发粮发工钱,都进店了,他们也不好意思不买不是。”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他们一定要买福记的,不买我的?两家的价格是一样的吧?”
  “额”张小冰语塞,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无事,你但说无妨。”安西还真有点好奇。
  “大人,您的粮店只买大米,那白花花的精细粮一看就是好东西。福记粮铺的稻米价格和您是一样的,但他们也买卖更便宜的粟米和苞米,还有陈米。”
  安西明白了,瞬间哑然失笑。
  他以为自己提供的是最便宜的粮食,但对百姓们而言,还有更加便宜的,粟米和苞米难吃是难吃了点,但也能填饱肚子。
  之前没得选,他们自然愿意吃好的大米,等到福记粮铺开张后,他们就选更便宜的了。
  偏偏这时候,安西推出了所谓的亩产千斤的种子,就难免有人阴谋论了。暗搓搓地怀疑安西是粮食卖不出去,找个借口把百姓们诓骗进店,好让他们碍于情面,买自己的粮食。
  安西扶额,这真是无妄之灾了。
  张小冰看他脸色无奈,小心翼翼的安慰,“大人,都是那些人无知,属下是相信大人的,大人你别生气。”
  安西摆摆手,倒也不是很在意,他只买了一点种子放在粮店里,有人买就卖,没人买也没事,反正到时候都可以自己种。
  毕竟他资金有限,种子买的也不多。
  至于粮店的生意,他就更不放在心上了,原本就是预备着帮百姓熬过水灾这个特殊时期的,既然百姓们不需要了,那关门也没关系。
  那些大米,安西也有的是办法消耗光,毕竟他还有那么多的作坊呢,食堂开起来就什么都解决了。
  还有书院,中午可以负责一餐饭食,把精细粮留给孩子们也不错。
  打定了主意,安西也就没在关注粮店的事,只让一人在那里守着就行,他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三月底了。
  为了能赶上下一波的农时,安西组织了近百人的队伍去收割,很快,一亩地就收割完了。
  “快称称,有多少,有多少?”张老头急切的问道。
  作为这两千亩地的总管事,张小冰的爹一直尽心尽力伺候,当看到麦苗一点点长大,麦穗一点点饱满,他心里就有预感,这冬小麦的产量肯定不低。
  一想到年底自家也可以种这么高产的粮食,心里就激动不已。
  但那一切都是猜想,现在最后的结果就放在眼前了,他反而不敢亲自上手去称。
  被叫到称重的年轻汉子,一会儿看看粮袋,一会儿看看秤,仿佛不敢置信,听到张老头的问话,哆哆嗦嗦的说,“九,九十八斤。”
  张老头听到这话,心里激动不已,这一亩地收获了十三袋,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