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 >

第108章

[综快穿]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完结+番外-第1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不到半小时,排队的人群,已经登记完了,统统被安西安排到了一组。
  “现在你们可以回去了,通知其他人过来,我还需要不少人,如果有识字的人,让他们过来,我给十斤粮食一天。”
  安西拍拍手中的册子,装作漫不经心,打发了他们离开。
  那些人听完安西的话,犹如得了什么特赦令一般,立马四散开来,行动之迅速,跟之前的死气沉沉完全不一样。
  安西估摸着,下一批人马上就要到了,而且比现在多的多,于是先回去,给自己煮了个面,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等到安西再一次出现在县衙门口的时候,那里已经排好了长队。
  队伍长到看不到尽头,安西还好奇呢,他们怎么会自觉排队?
  然后,他就看到了张小冰高声大喊,“你你你,就是你,穿黑衣服的,让你站好别动不知道吗?你一动,队伍就乱了,后面的人要跟着谁去。站住,不许动!”
  安西挑眉,这倒是个格外有脑子的。可以留着看看,如果是真的聪明,到时候可以招进县衙给自己做事。
  既然有人维持秩序,安西也就施施然的坐下了,运气内力,再问了一遍,“识字会算数的先过来。”
  这次,没让安西失望,有两个人从人群里走出来,一个是胡子一大把的老头,一个是中年瘦削的男人。
  老头走到安西面前,颤巍巍的道,“公,公子,我会识字,我以前是个童生。”
  安西点头,拿起一张表格和一支笔给他,“你自己填上。”
  老头激动的接过纸笔,然后佝偻着身子,弯腰在桌子上写字。
  安西看得有点不忍,但他不能表现出来,乱世出刁民,要是让他们看出自己心软的毛病,很可能就起不该有的小心思。
  到时处理起来会很麻烦,为了给自己省事,安西只能强力压制。
  为了不让自己看得心酸,安西转而面向中年男人,“你呢?”
  男人上前一步,走到老人的旁边,“公子,我曾做过账房先生,会识字算数。”
  安西点头,也同样给了他纸笔,让他自己填。
  表格比较简单,需要填写的内容不多,没多会儿,他们就已经写完了。
  安西拿过来一看,写的没问题,“行,你们录取了,李老头做文书,负责登记,现在就开始吧,工钱从今天算起。王文做账房,账本我已经做好了,你只要按我的表格填写就行,工作从明天开始。你们都是一天十斤粮食。”
  两人听完,立马惊喜的道谢,李老头忙不迭的走到桌子后面,开始工作。
  张小冰机灵,立马去后头搬来了椅子,让李老头坐着书写。
  王文看这情况,咬咬牙,还是忍不住开口,“公子,我可以从今天开始吗?我家里实在没米下锅了。”
  安西可有可无的点点头,把位置让给了他,“记得记录清楚,尤其是木匠石匠等会手艺的。另外女眷那边,会织布刺绣等等的,也记录好。”
  两人忙不迭的点点头,开心的开始工作。
  张小冰立马开始行动,把人员分成两拨!
  安西看他一眼,不错,蛮机灵的。


第147章 冒名县令世界7
  有了两个会识字的人帮忙;招工的进度快了不少,短短三天时间;就招到了一百多人。
  安西把三十人分为一组,其中有三组是重劳动力;另外一组是妇女,帮忙打下手,做一些整理打扫或者做饭的活。
  一组负责修缮县衙,二组负责清理县城大道和其他公共地方的垃圾;三组负责在安西划分出来的主街道两边修建房屋。
  原本扈县县城只有三千来人居住,也就是差不多六百多户人家,但是这里地盘比较大;因此大家都住的比较松散;看起来不像一个县城;而是大型的村子。
  关系好的就集聚在一起,其他人零零散散地住着。
  有赖于位置偏僻闭塞,这里的人对于其他人家是什么情况,都一清二楚,反倒少了小偷小摸之流,在以前还算安稳。
  在县衙的前面有一条主干道,但也只是小街而已,不长,封三六九会有人来这里摆摊做一点小买卖。
  大部分时候县里就只有极少的几家店铺开张,药店,粮店;布店等一些基本的,其他一概没有,可见这个县穷到什么地步。
  百姓们日常收入还是种地,别看这里是县城,但大部分也都是农民,他们的田就在不远处的山脚下。
  因为住的空旷,他们还能在家里前后重伤蔬菜瓜果。
  因此整个县城,就是一个地盘比较大,人口多一点的农村而已。
  安西直接把主干道划分了出来,让三组的人按一样的规格在两边修建房子,都是前面做店铺,后面带一进院子的格局。
  至于原本有在上面建房子的人家,安西按照现代的拆迁户来的,反正也不多,只不过六家而已。
  他们要是愿意要房子,那等修建好了,分他们家一套就是了,要是不愿意要,安西也可以用钱和粮食抵。
  那几户人家也是人精,和三组组长打听后,知道安西是打算用青砖建房,每一户都会带着一个后院,比他们原来的,好得太多,自然是万分愿意,还积极的加入招工帮忙建设。
  三组人招满之后,安西又开始安排招其他人,比如四组建窑厂烧砖,五组上山砍树等等。
  工人开始上工之后,由各自的组长看顾监督,下工之前,组长去王文那里报账领今天的粮食,分给组里的成员。
  五组的粮食都有王文统一分配,另外安西还招了一个妇女主任,专门管着一帮子女人。
  妇女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打下手,一组负责做饭送饭等活计。
  打下手的比较累,但也挣的多,和男工拿的一样的工钱,一天两斤粮食,而做饭的就少点,一天一斤二两。
  妇女主任也要向王文报账,并领取当天中午需要的粮食,下午负责把妇女们的粮食领回去分配。
  这边由账房王文管着,安西转了一圈发现没问题,就去了招工的地方。
  李老头兢兢业业的写着,这会儿填好的表格已经放在了一边。
  安西走过去拿起来,发现写的非常详细,还分门别类整理好了,可见李老头对于谁将去干什么,心里是有点道道的。
  既然他能分得清,又能安排的不错,安西自然就全权交给他负责,“砖窑和建房那里都需要人,另外南边那山上的破庙也需要人修缮。人员分配你看着办,之后就交给你负责了。”
  李老头见安西愿意信任自己,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清楚了。
  安西又翻了翻那些表格,点出几个人,“这些人可当组长副组长,如果做得不好,之后再换,目前就先这样。”
  李老头看了那几页纸,有些疑惑安西选人的标准,但也没说什么,安西怎么说,他就怎么做。
  安西想了想,“另外你再招一些家里没有壮劳力的老弱妇孺,让他们去清理田里的杂物,找几个有力气的带着,工钱就按一天一斤粮食算吧。”
  不是安西不愿意多给点,而是给的多了,就怕有人偷奸耍滑,也想要去干清理的轻省活。
  李老头有点疑惑,不知道这安公子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花粮食找人去清理田地?
  那些田地都是有主的,等洪水完全退去,人家自然会清理,然后马上种上新的,安西这么做不是白白浪费粮食吗?
  对于安西来说,这自然不是浪费。
  他可是县令,原本赈灾就是他的任务,劳动力可以安排去做活,然后换取粮食。可那些没有力气的人该怎么办?
  免费放粮是绝对不行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有人可以吃到免费的粮食,其他人就不愿意干活了。
  因此安西即便想要让所有人有粮食吃,也不得不先给他们找点事做,让他们以劳动换取。即使这些事对于安西来说,毫无意义!
  不过清理田地的事,也不算没有用处,至少帮百姓们省事了不是,能让他们更快的进行农耕。
  怕李老头不明白原由,事情办不好,安西还悄悄拿出县令的官印给他看。
  李老头吓的立马要跪下来磕头,被安西一把拦住,“我目前不予让人知道,你只办好你的事就是,尽量把每一个人都安排好工作,要是人招满了,就来和我说。”
  李老头连连点头,看着安西的眼神,恭敬了不少。
  安西没亮出身份,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他是想等到百姓们都受过自己的恩惠,拿过自己的粮食之后,完全听自己的话了,才会公开县令的身份。
  因此现在他用以付工钱的粮食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太平仓里的。
  扈县原本就很少有县令管着,日常的事物应该都是由主簿和文书负责,现在他们都走了,整个县就犹如一盘散沙。
  如果他亮出县令的身份,首先就不说这些流民会不会听,即使听了,心里也可能存在不该有的希望。
  比如,希望朝堂能负责赈灾,给他们发放救济粮!
  而代表县令的安西就会承担他们所有的奢望,希望他能开仓放粮,希望他能提供种子等等。
  这些是没错,原本也该是朝堂负责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府城不管,朝廷更不会管,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安西自己操持。
  既然是自己做了好事,安西也不会把好处推给朝廷,至少要在百姓们心中确立权威之后,才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县令。
  并且告诉他们,他这么做完全是一片好心,不忍心治下的百姓遭难,而不是朝廷的命令,用来救济他们的粮食都是他私人掏的腰包。
  至于为什么不用太平仓的粮食,他这个县令是有资格取用的不是吗?
  很简单,他来上任的时候,县衙已经没人了,没有人能帮他置办上任文书,因此他到现在都还名不正言不顺,自然没资格动用太平仓。
  而且初来乍到,他也不知道太平仓在哪啊,要怪就怪那些主簿们走的一干二净。
  这样一来,未来不管主簿他们还会不会回来,都无法动摇安西的地位。
  有道是吃人嘴软,这样过后,整个扈县必将牢牢掌握在安西手里,县衙的人他也是想换就换,不管是主簿,还是其他人,只要他高兴。
  他也可以趁现在提拔自己的人手,直接架空那些人的权利。
  到时,扈县就真的是他安西的一言堂了。
  在乱世,也算有一份安身立命之所。
  解决完目前人员调度的问题,安西又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
  做工换粮只是暂时的,百姓们的首要任务还是种地,但现在的月份,无论种什么都来不及了。
  他得看看有什么作物是能过冬的,至少要让百姓们撑到明年夏天收获才行。
  安西看过县志,知道这里的气候特点,地处南北的交接处,本身该是冬冷夏热的,可是扈县的地理位置特殊,三处环山,还是高山,正好把北边过来的冷空气阻挡住了。
  再加上南边靠海,有着海洋气候的调节,冬天的气温还是蛮暖和的,适合种植冬小麦。
  唯一麻烦的是,这里以种稻为主,而春季稻一般在清明前播种,也就是2,3月的样子,可冬小麦收割要过了4月,也就是说,中间有一两个月的时间是重合的。
  安西找到县里一些有经验的老农,向他们打听,在扈县,晚一两个月种植水稻会不会有问题。
  老农们一听连忙摆手说,“不行,绝对不行,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绝对不能晚的,晚了就收获不了了。”
  安西点头,继续问道,“那你们什么时候插秧?”
  “插秧?什么插秧?”老农们疑惑不解。
  安西一顿,难道这里还没有插秧技术?
  他细细问了一遍,这里果然没有。
  农民们种植一般都是在2,3月把种子撒下去,为了能让稻谷有空间生长,他们还会撒的很小心很均匀,一般都是一粒一粒的来。
  安西心中有了想法,立马回去查资料,原本春季稻播种是2,3月,但插秧却要到4,5月的时候。
  播种不需要用到所有的田地,只要留出一部分就行。
  也就是说,只要他把插秧的技术拿出来,时间完全够。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他要怎么说服百姓!


第148章 冒名县令世界8
  想到就去做;安西离开自己家,去到前院;那里正好有一组的人在修缮县衙。
  安西招招手,让人都停下来;“我话要问。”
  张小冰立马大声呼喊,“都停下,安公子要问话了,快停下;都过来集合。”
  经过几天的劳动,一组的人对于张小冰还是蛮信服的,他一说;立马放下手里的话;围拢过来。
  安西看人都到齐了;立马抛出自己的问题,“我知道南方有一种插秧的方法,就是2,3月的时候把种子撒下去,然后等到秧苗长出来,再移植,这种方法能让秧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