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重回十八岁-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族人好客,剧组请他们一起聚餐,他们也都把家里的食物、米酒拿过来分享,女人们都帮忙做菜,男人们则帮剧组扛机器、轨道等设备装车。
总之,这天晚上热闹非凡,一直到下半夜才依依不舍的散去。
而这一幕,也有架着的两台摄像机记录下来。
康健民承诺,回去制作好之后刻录光盘送给村里,还给村里捐了一台DVD,不仅是今晚的盛会,还有到时候电影下映后也给他们一份观看。
这天晚上,康健民他们都没走,在各家的邀请中,分别住进了村民家里。
虽说依然有蚊子,洗澡也不方便,但这晚上每个人都睡得挺香的。
第二天早上,住在村民家的都在他们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饭,然后才被村民簇拥着,一直送到村口。
山里人的淳朴,这次可让宁远他们见识到了,甚至他们还看到不少村民跟着哭了。
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即使他们的车走出老远,还能看到村民聚集在那里伫立,凝望着他们,直到再也看不见。
再见,大园村,再见,淳朴的乡亲们。
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看看。
直到拐了个弯,再也看不见他们了,宁远才把脑袋从窗外收回来,心里默默道。
第129章 强迫症
即使宁远他们不到八点就上车了,到沙城也下午两点多,然后直接被车拉到康健民他们的电影厂。
“康厂长,没想到你们食堂的饭还不错。”宁远吃得满嘴流油。
虽然昨晚上总算吃了不少肉,但这一个多月少见荤腥,一顿哪能打发得了?
你以为宁远是怎么瘦的?
天天运动还吃素!
尽管饭菜管饱,但还是素啊……
拍戏的时候宁远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是这会儿有微信步数的话,我铁定天天占领朋友圈。
要是天天运动还吃肉,那就不是减肥,而是增肌了。
听到宁远的话,其他人也都纷纷附和。
康健民哈哈大笑:“要是觉得好就留下来,天天吃好管饱。”
说的时候,他特意看向宁远,虽然有开玩笑的意味,但如果宁远真的愿意,他也乐于成见。
这样的好苗子,谁不喜欢?
可惜他也知道,宁远已经进了华夏话剧院,那可是大庙,虽说他们电影厂规模比话剧院大多了,但论影响力和效益,就差远了。
今时不比当初啊……康健民心里有些唏嘘。
怎么忽然就成了这样呢?
虽说现在也找到了原因,但扭转,谈何容易。
宁远笑道:“那这几天我可得好好吃个够。”
他没接茬,让康健民心里有些郁闷,不过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他一个大男人可没这么矫情。
“行,你爱吃什么菜可以直接跟黄师傅说。”康健民笑道。
吃过饭后,康健民带着他们把电影厂参观了一圈,然后又到晚饭了。
尽管宁远说不喝酒,但架不住康健民的嘴上功夫,劝酒的话一套一套的,这个时候宁远才想起来这家伙的身份。
好吧,喝!
这是你逼我的!
第二天上午,宁远和藤汝俊已经在那儿看素材一个多小时了,康健民和霍建起才打着哈欠过来。
“你小子,啊?还说不会喝、不能喝,昨晚上把我们全都干趴下了,酒桶啊你?”
康健民愤愤不平,霍建起也没好气道:“这小子……原来以为挺实在,没想到这么不老实……”
说着,霍建起还一个劲儿的揉着太阳穴:
“现在脑仁儿都是涨的,以后打死不跟宁远一块儿喝酒了。”
藤汝俊在旁边好笑:“也不看看你们的年纪,再看看宁远什么年纪,咱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哪个不是喝到吐还继续喝?根本不把身体当回事,但现在……还是悠着点吧。”
康健民和霍建起对视一眼,这时候他们似乎才反应过来什么。
“不说我都差点忘了,这小子才刚上大一。”
两人苦笑一声,康健民摆了摆手:“真是老啦,不服不行。”
宁远和藤汝俊之所以还待在这里,是因为他俩接受霍建起的邀请,一起看素材,然后挑选进入正片的素材。
每一部电影,谁也不是宁远这样的作弊者,当然不可能用多少拍多少,大多数导演都是3比1左右的耗片比。
当然,也有比较夸张的大牛,在这上面跟魔怔了一样,不计成本的挥霍。
姜闻。
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创造了直到宁远穿越回来前,也一直保持的国产电影耗片比的记录。
17:1!
至于传言的二万多比一,只是单纯指姜闻为了一张宁婧的照片,拍了两万多张,从中选出一张,并不是耗片比。
当然,17比1已经是很惊人了,要知道张艺谋那么精益求精的大导,拍《红高粱》的时候,耗片比也才3。5比1。
姜闻这个记录,未来无人超越。
不过这也跟零几年以后,胶片被数字摄像机取代的原因有关。
但即使没有数码产品,这个记录想要被打破也是极难的,毕竟不是谁都有姜闻那样的胆子,更没有金主愿意让导演这么折腾,那可都是真金白银。
那部电影总长也就134分钟,按照姜闻的耗片比,等于他用掉了二千二百多分钟,五十多本胶片。
当时的胶片都靠进口,一本就得上万,单单胶片就花掉五六十万。
那可是95年的钱,都够别人拍一部小成本电影了。
而那部电影,也花了制片方二百多万美金,这还是没有任何特效和大场面的小清新电影。
换做二十年后的《一步之遥》,成本直接飚到三亿多。
在宁远心中,姜闻是个理想主义者,但不是一个好导演,因为成本控制也是其中一环,你能拍出好片也就算了,但花大钱拍烂片,消耗的只能是他自己的口碑。
而张义谋就不一样了,电影细节同样锱铢必较,但成本也懂得控制,虽然《红高粱》比平均耗片比稍高,但3。5比1的耗片比也高的有限,同样不妨碍人家拿奖。
话说回来,红高粱里,姜闻是男一,男二就是宁远旁边这位腾爸。
这是宁远最近对他的称呼,藤汝俊也觉得挺好。
在红高粱里,藤汝俊饰演罗汉大叔,同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电影圈子,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就在这些人身上转悠,你认识一个,扯着藤蔓带出瓜,就能认识一串子了。
而现在这部电影,因为情节简单,宁远和藤汝俊发挥稳定,霍建起又不像姜闻那么强迫症,所以预计一百分钟的电影,最终素材也就不到两百分钟。
多出来的,大部分也都是关于景色的,毕竟霍建起在这个上面同样有点执着。
或许,就是因为他电影美术的出身。
这部电影以宁远他俩为主,所以肯定要参考他们的意见。
当然,这个工作也是有酬劳的,只是不多罢了。
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宁远,但这些天的拍摄下来,宁远的表现早就征服了他们,反而最后讨论的时候,霍建起两人都说必须要有宁远。
两天的看片选素材,也让宁远对电影幕后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霍建起叙述不啰嗦,更没有说教的意味,他只喜欢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无论情节、画面,还是语言,甚至配乐。
“关于景色的部分,是不是有点多了?”康健民皱眉道。
霍建起却有自己的坚持:“这部电影的看点,不仅仅在剧情里的父子关系上,还应该有湘西美景。”
第130章 胃口不小
霍建起和康健民的争执,最终以霍建起试试结束。
亲自操刀剪辑。
“你看看就知道了。”
“我倒要看看,你会弄出什么花样。”
康健民并不是对霍建起有什么成见,而是单纯从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如果霍建起真的征服了他,他也不会固执的坚持己见。
以前宁远看电影的时候,更多从欣赏的角度,并没有多深刻的去分析,而现在参与进来,他才发现霍建起的水平很高。
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在霍建起的一双妙手中,就像串珍珠一样组合起来,散落的素材立刻就焕发了蓬勃的生命。
他对于湘西美景不厌其烦的刻画,不仅没有削弱叙事进程,反而在他独到的电影手法下,和叙事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展现出动人视听语言。
现在想来,当初电影的色彩、画面,的确给宁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影片能打九分的话,情节以外的部分,绝对要占一半的功劳。
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就是他的长镜头运用,远山大片的墨绿色,田野里青的黄的斑斓色彩,远景看去,波光粼粼的墨绿池塘,在画面里层次分明,赏心悦目。
阴雨天的朦胧,阳光下的绚烂,夕阳下的柔和,光影的交融,在宁远看来,他当年合作的导演里没有一个能比得上的。
当然,这也跟宁远演戏时期的风气,以及器材有关。
在宁远前世,他早期因为形象,大多拍偶像剧,后来演技上来了,名气大了,也开始有好剧找他,但那时候,已经都是数字电影、电视剧,胶片早就绝迹了。
否则,12年的《长江图》,也不会号称胶片电影的绝响。
胶片拍摄,更好呈现了寡见鲜闻的长江景象和水墨质感。长江烟波浩渺,江上雾气氤氲,恍如仙境,也给男女主人公前世今生的故事增添些许神秘。
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的获得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
说起来,这部电影的导演跟宁远是老乡,都是信义人,叫杨超,宁远入行后,一次机缘巧合认识了他,因为比宁远大六岁,所以宁远叫他超哥。
他跟贾樟柯一样,都有点执拗,杨超也跟宁远说过:
“对于胶片的偏好,其实也是我们小部分导演对自己回忆的执念,在我眼里,拍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我心中梦想的具象化。
我们怎么可能不知道,越来越高科技的数字手段,会比胶片带来更强大的功能。但我们也需要胶片带来的仪式感,激起摄影师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当然,18年上映的《无问西东》,打破了杨超这个记录,让他的长江图变成倒数第二部 胶片电影。
无问西东里,影像上的优良质感也是加分项,明亮的画面闪耀着青春的光影,鲜活而迷人。
但事实上,这部电影辗转六年,其实也是12年拍的。
等于说,12年以后,直到宁远回来前,至少国内再没有胶片电影了。
而此时此刻,宁远所处的99年,数码还是新鲜事物,导演们更喜欢用胶片,就更不用说对美有执着追求的霍建起。
胶片是没有像素之说的,它能够完全还原镜头里的景色,清晰度很高。
而数码摄像机,则都存在着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设备,拍出来的画面还是由一个一个点组成的,也就是像素。
另外,胶片在色彩的表现上,数码设备很难媲美。胶片能够更加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比如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都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
《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的导演诺兰也说:“爱用胶片的导演,多少都有点理想化色彩和文艺气质。”
而到了昆汀塔伦蒂诺这里,更是说出了“数字电影不过是在电影院看电视”的争议言论。
宁远觉得,还是杨超说的对。
有坚持是好事,但保守残缺不与时俱进,终究还是会被淘汰,只剩下自我陶醉。
毕竟,影视作品是拍给大众看的,而不是你导演的自娱自乐,不尊重大众的导演,都会被现实打肿脸。
霍建起剪了一段,一天后放映给他们看,康健民再也不吭声了。
但霍建起还记着‘仇’,好笑道:“怎么样?”
“你不是挺不善言辞嘛?”康健民没好气道。
霍建起不以为意:“但我现在突然想畅所欲言了。”
康健民瞪眼望着他,而宁远、藤汝俊和霍建起老婆苏小卫,都被逗笑了。
接下来,他们继续挑选素材,而最终决定权还是在霍建起手里。
这也不是一言堂,一部电影,如果镜头语言不统一,也不是什么好事,又不是宁远他们的建议全都否决,总还是会听的。
在电影厂待了三天后,宁远和藤汝俊一起回京,而霍建起夫妻俩,得留下来继续做后期。
康健民把两人送到机场。
有了前车之鉴,谁也不敢再让宁远去火车站,何况还是沙城站,就算让做,宁远也不可能去,打死都不去!
在机场外面,宁远对康健民道:
“康厂长,我有点想法,之前一直犹豫,不过想了想还是决定跟您说一下。”
“我感觉我们这部电影,很有希望在今年的金雉奖上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