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亲后王爷暴富了 完结+番外-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夫人早早地送儿子出门,让大儿子还带上了小儿子去见见世面,都是要读书博出路的,早早见见文士的风采对小儿子也大有裨益。
送走了儿子,三夫人就去了傅元令那里,进门就笑着说道:“我这几日接帖子真是接到手软,你是没见那些夫人们约我出去喝茶,赏花,以前哪里知道我是哪个哟,都是借了大姑娘的福气。”
“三婶婶千万不要这样说,四弟跟着樊大儒走了这一趟,必然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才俊,早些与您打好关系,总比晚了好,跟我可没多大的关系。”傅元令笑着把三夫人请进来坐下说道。
三夫人没工夫坐,对着傅元令就道:“我听说二嫂那边想要让玉哥儿去,但是玉哥儿拒绝了,今儿个你当心些。”
原来是为了这件事情,傅元令倒是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儿,想了想说道:“二弟的事情,我们着急是没用的,还是要他自己想明白。”
“你可千万不要在外头这样说,传到二嫂耳朵里,就以为你这个姐姐不巴着弟弟好,又惹是非。”三夫人叹气,府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二房那边真是没法说。
别人往上走,她倒好,往后退。
第八百五十六章:利弊太大
三夫人急匆匆的又走了,她现在管着太夫人那边的事情,还要安排好晚上去画舫的事儿,忙得鞋打脚后跟。
“大姑娘,元礼送信回来,说是都安排好了,问您什么时候过去?”元智进门来说道。
“我要先去接樊大儒跟樊夫人,文会我也不会露面,早晚都没关系。”傅元令笑着说道。
皇上许她办文会,可并不想她大张旗鼓的抛头露面,毕竟她还是肖九岐的未婚妻。
大事上皇上给了她脸面与利益,有些事情上傅元令也得主动退一步。
再说,竞春舫办文会,大家都知道谁是东家,她出不出面关系不大。
元智点点头,“那我让人传个话过去,姑娘准备什么时候走?”
“一会就走吧,去樊府蹭个午饭。”傅元令很久没见过樊大儒了,这次樊大儒为她扬名,她得正经拜谢。
元智去安排马车等事情,傅元令就去太夫人那边禀一声要出门的事儿。
知道要去樊府,太夫人自然是高兴的答应了,还特意嘱咐傅元令不要失礼。
大夫人知道傅元令要出门,忙赶过来道:“正好你大哥在家,让他送你去,他今日休沐有时间。”
傅元令哭笑不得,大夫人的好意她还没拒绝,傅元宪就出来了,看着傅元令直接说道:“走吧,大哥送你。”
傅元令还能说什么,只能点头答应了。
元秋跟着出门,看了一眼这位大少爷,心里想了想,俩人要是打一架,不知道谁输谁赢。
傅元宪骑着马跟在马车旁边,看着傅元令撩起车帘子,笑着跟她说道:“晚上你放心,我已经跟巡城司打过招呼,会在环城湖一带加派人手巡逻。”
“多谢大哥。”傅元令笑着道,“还没问大哥,你现在差事当的怎么样,还顺利吗?”
“整天就是练练兵,也没什么大事,挺清闲的。”傅元宪道。
“那上司跟下属都好相处吗?”
“也还成,有几个刺头收拾一顿就好了。”
傅元令笑,想来这些人觉得可能大哥是沾了姻亲的光这才能封了定远将军。
以为那些战功都是肖九岐给他弄得,对这样的事情,你说什么都是没用的,只要交手一战,就知道真假了。
其实定远将军也不过是个五品官,在上京这样的地方,五品官真的不算是什么大官。
以后想要更进一步,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是,就拨付的现状来看,一个定远将军也比以前要好得多了。
到了樊府,傅元宪并未进去,把人送到门口就离开,看着傅元令道:“我一个武官,就不进去了,哥哥先走一步,晚上我会在环城湖那边巡逻,放心吧。”
“谢谢大哥。”
傅元宪摆摆手骑着马走了。
傅元令这才敲响樊家的大门,来开门的人认出来傅元令,笑着说道:“傅大姑娘来了,夫人吩咐了,若是姑娘来直接进去就是。”
傅元令点点头,笑着进了门。
元智几人跟在后面,个个规规矩矩,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之色。
绕过影壁,就看到一个小厮跟丫头正在说话,那丫头正是樊夫人跟前伺候的,见到傅元令忙扔下那小厮,笑着走过来行礼,“傅大姑娘,您怎么来了,快进去吧。”
“夫人可还好?”傅元令边往里走边问道。
“夫人一切都好,为了今晚的中秋夜,今儿个早早就起来了。您来的真巧,今儿个老爷也在呢。”
傅元令猜到了樊大儒肯定在家,毕竟才游学回来,又是大病初愈,肯定要在家里休养些日子,才能去书院继续执教。
早有小丫头一路跑着进去通禀,等傅元令进了内院,就看到樊夫人已经在门口等着,她忙快步上前见礼,“怎么能劳您出来,元令可真不敢当。”
“哼,我看你这个小丫头没什么不敢的。”
傅元令听到这声音有些恍然,樊大儒很少开讲,在梦中有一次她无意中经过一场学会,偶然听了次樊大儒的讲学,这声音跟梦中的声音重合起来,傅元令一下子就听出来了。
樊夫人笑着说道:“老头子就爱口不对心,快进来,回来后知道你要大办文会,襄助寒门学子,心里高兴得很。”
傅元令跟着樊夫人进了门,就看到临窗的书案后坐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者,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丝毫不见暮气,反而精神奕奕宛若朝阳。
“元令见过大儒。”傅元令恭敬见了礼。
樊大儒打量一番,这才哼了一声,“当年那个小丫头,如今也长大了。”
傅元令笑着说道:“是。”
樊夫人拉着傅元令坐下,柔声说道:“你来的正巧,关于文会的事情,有几个问题正想问问你。”
傅元令就知道这个问肯定是樊大儒问,她就看向樊大儒,“您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就是,文会有您参与,是元令的幸事,也是学子们的盛会。”
樊大儒心想小丫头倒是会说话,跟小时候一样,嘴巴甜得不得了。
“我听夫人说,你打算将这文会长久办下去?”
“是,元令不才,虽有些私心,但是亦希望大干学子们能有个互相切磋请教之地。但凡文会,多少要收取些茶水钱,家境贫寒之人,便是寥寥银钱也囊中羞涩,若是那空有噱头的文会,更是要交不菲的银钱才能入内,如此一来多少英才埋没于民间。”
樊大儒对此实深有体会,每年书院都不知道要拒绝多少人入学,并不是书院嫌贫爱富,而是书院也着实养不起这么多的学子。
听着傅元令的话,樊大儒看着傅元令,“有桩事情要跟你商议一下,每次文会夺魁者皆可入学院读书,这读书的费用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出?”
傅元令大喜,文会夺魁者入明麓书院由她供读,这对她而言自然不是难事。
这才能花多少银子,但是被竞春舫供读的学子,以后这关系是断不了了。
这事儿利弊太大,傅元令一时难以抉择,不由得有些犹豫。
“怎么,你不愿意?”樊大儒瞪起眼睛问道。
第八百五十七章:乐得直不起腰
傅元令忙说道:“怎么会不愿意,这是好事,我心里当然是十分愿意的。”
樊大儒脸色这才好了些,他想也是,对贫寒之家一年百数两银子是不得了的一笔钱,对傅元令那就是九牛一毛,应该是不会在乎这点东西。
傅元令心里的顾忌还不能跟樊大儒讲,只得先把事情答应下来,回头再看看怎么办好。
书会这件事情显然让樊大儒很高兴,跟傅元令说了好一会儿话,尤其是这次出去游学,他看着傅元令说道:“你有心了,这一路上傅家的商行没少照顾我们这一群人。”
樊大儒知道尤其是自己,若不是自己,只怕傅元令也不会下令让沿途这么多的傅家商行尽心尽力。
“您言重了,能尽一份力量,这也是我的幸事。”傅元令笑着说道,“莘莘学子,国之栋梁,大干越好,于我们商户来说自然更好,这都是应该做的。”
“商人重利,能有几人有你这样的心胸。”樊大儒冷哼一声。
傅元令哭笑不得,其实她也不是大公无私,也是为了以后,但是这些话却不好讲,只能苦笑一声。
“除了这次书会的事情,还有件事情望你出手相助。”樊大儒犹豫再三还是开口说道。
傅元令正色,“您说。”
“名麓书院年头已久,多数房舍需要整修,书院育人不为钱财,着实囊中羞涩……”樊大儒说到这里也有些不好意思,可着一只羊薅羊毛,他的老脸也有点发热。
傅元令惊讶的看着樊大儒,“朝廷没有拨银子吗?”
“我们书院又不是朝廷设立,怎么会管?”
傅元令并不太懂得书院这里头的事项,听樊大儒跟他讲才知道由朝廷或者是各地州府建立的书院,才会有朝廷拨出的银子支持。
名麓书院并不在此列,且名麓书院名气大,每年前来报名的学子数不胜数,然则书院虽然收取一定的束脩,却远远不及书院的开销。
就好比这房舍的休憩一项,至少每两年就要修一次,诺大的书院可需要不少的银子。
况且除此之外,还有平日的开销,衣食住行样样要钱。
樊大儒每年所赚的束脩,大多数都扔到这里头去了,真真算得上是两袖清风了。
傅元令认真听完,完全没想到名麓书院名声在外,内里却是这么捉襟见肘,当即就说道:“您放心,等中秋文会过后,您让书院去找戚若重就是,需要多少银子我就出多少。”
樊大儒轻咳一声,“当然,书院也不会让你吃亏,以后每年书院都给你留出专门的举荐名额。”
名麓书院想要进去读书并不容易,一个举荐名额都十分珍贵,傅元玉跟傅元彬傅元仲兄弟当初可都是实打实考进去的,并没有因为是勋贵子弟就能破例进门。
这个消息让傅元令很有些惊喜,看着樊大儒说道:“您放心,便是给了我举荐名额,我也不会肆意胡为,会为书院的荣誉着想。”
樊大儒松口气,这就对了嘛,他没看错人,傅家这小姑娘颇有当年傅老爷子的风骨。
嗯,不错。
樊夫人来叫他们去吃饭,这才打断二人的谈话。
饭桌上,樊夫人笑着跟傅元令说家常,樊大儒坐在一旁并不插言,慢条斯理的吃着饭。
说到后来,傅元令看着樊夫人道:“等晚上时,您若有空我带着一朋友去拜访您。”
樊夫人笑着看着傅元令,“得空,来就是。”
樊夫人没问是傅元令的什么朋友,心里大概也能猜出几分,能让傅元令代为引荐的人,想来不是什么普通人。
吃完饭,稍作歇息,他们就坐上马车前往环城湖。
路上傅元令陪着樊夫人夫妻坐在车里,解说着一路的风景。
樊夫人夫妻一年多是住在书院,很少有这样的时候出来走走逛逛,看着诺大的环城湖上三三两两的画舫,樊夫人笑着说道:“都是你的船?”
傅元令乐了,“哪能呢,这做生意就没有一家做尽的道理。您看那画舫上标着傅家徽号的才是咱们家的船只。”
咱们家?
樊夫人就乐了,樊大儒也有些兴趣的观望一二,不免说道:“太过奢华些,这些银子拿来读书不好吗?”
傅元令:……
樊夫人就说道:“你满脑子都是读书,难道天下人都是读书的料子不成?”说完又看着傅元令,“别理他,他这是恨不能以身替之,替别人读书才好呢。”
傅元令乐的眼睛都弯了,“先生大义,正因为有先生这样的人,才能海晏河清,天下承平。”
樊夫人看着傅元令真是越看越喜欢,早些年她跟丈夫曾有一女,只可惜早殇。后来她未能再生育,而丈夫也不愿纳妾,如今俩人膝下空空,连个儿女都没有。
现在跟傅元令交集渐多,樊夫人是真的挺喜欢傅元令的,心里难免就有了些移情的作用。
若是她的君儿还活着,跟傅元令也差不多大了。
再说元令这孩子心细,自从第一次上门相认之后,米面粮油,蔬菜瓜果,鸡鸭鱼肉都是傅家的商行送上门,这孩子太有心了。
与傅元令不过是小事,但是对于居住在书院的樊府人来说,虽然不缺吃喝,但是因为丈夫的束脩大多数都拿出去接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