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七零娇软女主的极品亲戚-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边他们认了亲,唐秋叶那里完全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二姐,梨宝,你们怎么会认识秦姐的?”
秦娜笑了,她拉过自己的丈夫,“老孙,你快过来。这位苏大哥就是当年在河里救下小宇的恩人,这是他们的闺女梨宝,也是我哥嫂的干闺女。”
这下原本还一头雾水的众人终于弄清楚了几人之间的关系,唐秋叶和张卫国都没有想到二姐一家居然和自己在火车上刚认识的战友居然有这一层关系。大家又是一阵寒暄,耽搁了半天才一起离开站台。
既然知道有这一层亲密的关系在,唐秋叶和张卫国回家探亲的这几天,就抽时间拜访了秦家,两边的走动更频繁了。
这些人情往来,对唐秋叶来说并不费心,让她苦恼的是唐大姨一家。唐大姨还惦记着让大丫嫁给军官的事情,一个劲得劝说唐秋叶把她闺女带走。
见大丫的心性还是和以前一样自私,做人做事更没什么长进,唐秋叶肯定不能答应大姐的要求,为了躲他们,唐秋叶连娘家都没敢住,直接住在了苏家。
不过这样也也有好处,她可以和梨宝多亲近一下。
几年没见,唐秋叶接连生了三个儿子,整天被这几个皮小子折腾,她无比想念外甥女小时候乖乖巧巧的样子。
“当时生下老大我就想,老二一定要生个闺女,就和梨宝小时候长得一模一样,别提有多可爱了。可是老二生下来,还是小子。我不死心,还想生。卫国不同意,他怕我辛苦。但是一想到闺女,我就顾不得了,硬是生下了老三,结果……”
苏家妯娌几个哈哈大笑起来,王巧慧跟着紧张起来,“那这么说,我也想要闺女,肚子里这个不会又是儿子吧?”
王凤春看了一眼儿媳妇的肚子,心里觉得八九不离十了,但是见儿媳这么想要闺女,她也就不多话了。
苏家人都欢迎唐秋叶一家住在这里,不说别的,这几年他们吃的大米,因为苏青梨和王凤春的刻意隐瞒,大家一直以为是唐秋叶寄来的。
为了怕穿帮,苏青梨和奶奶不敢放松,紧盯着一家人的谈话内容。听到他们提起大米腊肉就想法子打岔过去。
十几天下来,祖孙两个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不过很容易糊弄了过去。
唐秋叶一家在苏家住了半个多月,这才结束探亲返回了部队。
九月份的时候,白杨的来信中提到了要恢复高考的事情,他现在在京市,好多事情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苏青林高兴坏了,他原本打算高中毕业以后去当兵的,小姨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已经和小姨夫谈过这事了,小姨夫也同意,但还是建议他能去读军校更好。
原本他还在发愁怎样能获得推荐上大学的资格,现在要是恢复高考制度,他不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
这么一来,苏青林读书更加用功了。
果然等到十月份的时候,全国的报纸都刊登了国家准备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下,山前大队的青年都激动起来,大家都忙着准备参加考试。
苏安平也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到底要不要参加高考,他还没有拿定主意。
第74章
苏安平和肖爱华结婚以后,就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婚后没多久就升任了车间的副主任。
肖家一开始并不承认肖爱华的这门婚事,甚至在她结婚的时候都没有任何表示。可是肖家父母终究还是放不下唯一的女儿,同意让肖爱华带着苏安平去京市见面。
从京市回来以后,肖家那边就有了动作,正在想办法帮女儿和女婿调动工作。
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的时候,肖爱华家里也传了口信过来,事情办得差不多了,估计年底就可以把他们两人调回京市。
今年国家恢复高考,对报考的年龄适当放宽,苏安平这一代被耽搁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苏安生听到儿女说了这个消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他极力劝说苏安平。
“你当年读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这次要是能参加考试,说不准咱家就真的能出一名大学生了。”
“大哥,你也不要对我抱这么大的希望,我这几年都只顾着工作没有好好看书,就算是参加考试也不一定能考得上。”
“安平,你不要太谦虚,以前你不是还给大林兄妹几个补过课,他们都说你讲的比老师讲的还好呢。”
苏安平沉默下来,他考虑了许久还是说道:“大哥,我不打算参加高考了!”
苏家人听他这么说都很惊讶,苏安生有些不能接受。
“为什么呀?安平,当年你高中毕业的时候最遗憾的不就是没有机会上大学吗?现在机会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考了呢?”
“为什么?”苏安平的表情有些烦躁,“大哥,你根本就不懂。当年我只是一个农村的穷小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可以去大城市读书,毕业不用回家种田,可以当工人、医生、机关干部,总之可以跳出农门。但现在我已经是厂里的车间主任了,而且还马上就要调到京市去工作,考大学对我来说又有什么用处呢?”
“可是……可是……”
苏安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他总觉得老四这样想是不对的,他觉得人不能总想着靠别人。
即使安平的岳父一家在厉害,终归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才行。
苏安平却不愿意和家里人继续徐讨论这个话题,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大哥,你们不要劝我了,调到京市以后,我一样会好好工作,你们等着我一定会出人头地的。”
苏青梨在小叔的脸上又看到了那份消失许久的意气风发,他的眼神里也重新充满了野心。
对现在的苏安平来说,事业再升一个台阶,他一定是野心勃勃地想要在京市闯出一片天地。
“小婶,你也支持我小叔不考大学吗?”
肖爱华点了点,“是呀!那些知青想要回城肯定会想法子考大学,还有像你小叔说的那些农村孩子,就好比你们兄弟姐妹几个不考大学就没有出路。可是安平考大学做什么?”
肖爱华不以为意,“现在考大学,要读四年书,毕业以后分配工作还要分回原籍,到时候不还得麻烦我爸妈想法子把他调到京市去从头再来吗?既然这样,不如我们现在就去京市,四年的时间,足够你小叔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了。”
既然他们两口子态度都这么坚定,谁也不能替他们做主。
苏安平不愿意参加高考,但是薛家丽却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考试。
薛家人知道了都极力反对,尤其是薛满仓觉得闺女是在瞎折腾,一个女人都结婚生孩子了,还上什么大学。
薛家丽也懒得和他们解释什么,只一心开始复习功课。
唐秋英也有些担心,“家丽要是去考大学了,大智怎么办?”
对这个小侄子,唐秋英心疼得紧,唯恐他受委屈。
“不是还有小舅吗,大智已经上托儿所了,每天接送就可以,小舅完全可以照顾过来。小舅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医学知识,想要当医生肯定要继续深造的。”
唐秋英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容易有这么一个好机会,她当然不会反对,只是怕自己的小侄子受委屈。
唐建军却丝毫不担心,在他看来男孩子皮糙肉厚的有什么好担心的,为了不打扰薛家丽复习,他把所有家务全都包揽过来,大智由他负责接送照顾,他还教会儿子自己穿衣、收拾房间,一点不娇惯他。
正如肖爱华所说,生产队里的知青全部都报名要参加高考,他们来苏家想借苏青林的课本复习。
整个生产队也只有苏青林读高中了,当时和他一起上学的孩子,有不少人都后悔不已。
当初他们觉得读高中没有什么用处,还浪费钱,就早早回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了。现在高考恢复了他们却没有机会参加了。
苏青林也只有一套课本,他刚升高三 ,高考一恢复,学校的老师干劲都足了,狠抓孩子的学习,他现在半个月才会回家一天。
趁着他回家的时候,那些知青坐在苏家的炕头上,饭也顾不上吃,轮流把苏青林的几本书抄写了下来。
王凤春看了实在是心疼,“真是不容易,这读书也是苦差事,不是谁都能坚持下来的。”
苏安生特别支持这些知青去考大学,干脆给他们放假让他们好好复习。队里有的人就开始提意见,现在正是秋收秋中的农忙时候,他们觉得这样不公平。
苏安平只能苦口婆心的给大家做工作,体谅这些孩子的不容易。
这些知青到生产队来的时候才十七八岁,在苏安生眼里可不就是孩子吗?原本都是在城里娇养长大的,这几年在他们乡下没少吃苦头,现在有了机会可以回城,可不得让他们拼尽全力吗。
知青私下里对苏安生也是感激的,要知道别的生产队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知青都跟着忙秋收秋中,下了工累得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哪还有时间去学习。
恢复高考后的这一次考试从消息公布到考试开始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山前大队的知青一刻都不敢懈怠,全身心都扑在学习上。
等到成绩公布的时候,山前大队有六名知青考上了大学。其中就有小学校的老师,刘丽丽等人。
这些知青收到通知书就忙着去学校报道,临走之前专门来苏家感谢苏安生这么多年的照顾。
苏青梨这几年没少卖给他们别墅里的物资,和他们都很熟悉。大家聚在一起,说起这几年的经历,一时间又舍不得离开了。
刘丽丽考上了省示范大学,她还是很喜欢当老师。
“梨宝,你成绩那么好,过几年参加高考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我就提前祝你金榜题名吧!”
“谢谢刘老师,我也祝你在大学学业有成,我们一起加油!”
刘丽丽的脸上有了笑容,能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她太高兴了。
薛家丽也顺利考上了医科大学,薛家人一改之前的态度,一家子恨不得昭告天下。一扫之前因为薛二胖被劳改带来的阴霾,一家子人重新在生产队里趾高气扬起来。
薛家丽虽然嫁人了,也是他们家的闺女,这荣耀是薛家的。
他们对着唐建军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原先还觉得薛家丽嫁给他也算是门当户对,现在再看唐建军就是一个木匠,哪方面都配不上他家闺女了。
张翠兰出外说媒的时候,谈起自己的女婿就带着几分嫌弃,就连唐大姨也听到风声。
唐大姨是唯恐天下起不乱的,立刻就上蹿下跳的鼓动唐建军不要让薛家丽去上大学。她跑到山前大队想拉着唐秋英一起去劝唐建军。
“老二,你不是最疼建军了吗,你去跟他说。他要是花钱工自己媳妇上了大学,结果媳妇跟别人跑了怎么办?薛家丽的娘已经说过了,薛家丽上了大学就是嫁给市里的干部也绰绰有余。”
唐秋英不理会她,“你在那里瞎说什么,人家建军两口子好着呢。家丽是去上学,毕业了还会分配回来的。再说了,两人还有孩子呢,家丽怎么会嫌弃建军。”
“嘁,”唐大姨撇撇嘴,“有孩子又怎么样,我们生产队就有知青考上了大学,结果说什么都要和队里的媳妇离婚,那也是有孩子的。家丽现在是没提和建军离婚的事,说明她更奸诈,她是哄着建军给她钱供她上大学的,你等着,等她大学毕业的时候肯定还会提,到时候不就人财两空了。”
苏青梨在一旁听不下去了,”大姨,你怎么就不盼着小舅一家好呢?小舅妈去上大学,国家不仅不要学费,还每月发生活补贴,小舅怎么会人财两空呢?”
唐秋英也不想听她说下去,“大姐,你还是好好操心你自己的事情吧,家丽不是那样忘恩负义的人,她和建军的事情也不用你管。”
唐大姨见她不跟自己统一战线,也不敢单枪匹马找过去,受到唐秋英的提醒,她赶紧去找王凤春去给大丫说媒去了。
尽管薛家这个态度,但是生产队里不少人都相信薛家丽的人品。他们曾经找薛家丽看过病,对她的医术很信任,听说她考上大学了自然替她高兴,不会乱七八糟的瞎想一些没影的事。
那些知青到底是外人,薛家丽可是他们生产队土生土长的闺女,是他们山前大队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姑娘。
苏安生心里却是有些遗憾的,苏安平的工作调动已经办理好了,他和肖爱华已经去了京市,这在队里人看来也是一件喜事,但是苏安生始终觉得自己的弟弟没有上大学可惜了。
不过很快苏安生就不遗憾了,因为过完年,苏青林也要参加了高考了。
这可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清河县中学第一届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学校相当的重视。
苏青林住校,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