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七零娇软女主的极品亲戚-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梨宝,你可别瞎说,这和四叔有什么关系。”苏安平不明白侄女的托儿所老师怎么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教给孩子。再说了,他怎么就犯罪了。
其实不怪苏安平这样想,这个年代人法律意识还很薄弱,农村□□的事情太多了。
前几年闹饥荒的时候,许多人家为了半袋子粮食就能把儿女送人。人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会管其他的。
苏青梨今天就要把这顶帽子扣到苏安平头上。
“小叔,我们老师说了,我们要勇敢和坏人坏事做斗争。你是工人,工人阶级最光荣了,你更应该给大家做榜样,要和坏人作斗争,救出被拐卖的大丫。”
苏青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把苏家人都惊住了。苏安生心里更是自豪,不愧是他闺女,又聪明又有觉悟。
“老四,梨宝说的很对。宋家人要是养不起孩子送给好人家收养也就罢了,可要是把那么小的闺女送给一个傻子当童养媳可不行。这事你既然知道了,总是要管一管的。就像梨宝说的,别因为这个影响了你在厂里的前途。”
一说到他在厂里的前途,苏安平警惕起来。是啊,虽然严玉宁的大姐已经去世了,但是那三个孩子和严玉宁总归是有血缘关系的。
这两年厂里也有人在搞□□,原本他这个临时工在厂里就没有什么根基,要是有人想陷害他,把这事拿出来整他,他也不可能脱得了干系。
这么一想,苏安平的想法就变了,宋家的事情,原本老丈人家不出头,他也不好多管。收养宋云一是为了哄严玉宁高兴,二也是觉得孩子可怜。
现在他还想在厂里转正式工,就不能让自己身上有污点。
“大哥,你说得对。我现在就带着玉宁回她娘家,大丫那孩子确实可怜,我不能看着不管。宋家也不是穷得活不下去的人家,三个闺女还是养得起的。他们家要是不答应,我就去公社举报。”
严玉宁懵了,她还没有见过苏安平这么严肃郑重的神情,倒是和她前世见过的他当老总以后的样子有些神似。
严玉宁不明白事情怎么就到了这一步呢,她只是想让苏家人答应她收养宋云,怎么就扯到救孩子的事情呢?
苏安平匆匆忙忙就带着严玉宁和宋云走了,宋云临走的时候,一直盯着苏青梨,眼里的神情复杂。
她爷爷一家人重男轻女,她们姐妹三个在家里的日子很不好过。她从小就会看人脸色,知道在什么样的人面前要装出什么样子才会得到一丝偏爱。相比较来说,她是他们姐妹三个中日子过得最好的一个。
可是没想到这一次,她都表现的这么可怜了,这个苏青梨居然不同情她,还要让姨夫救她姐姐。
因为苏青梨,姨夫不愿意养她了,她恨这个小丫头。
苏青梨可不管宋云怎么想的,她知道,凭着苏安平的能力想救回宋家的小姑娘很容易。而且一定会让宋家好好养着孩子,毕竟这事关系到他的前途。
虽然宋家人都不是好人,可是对宋家大女儿来说,总比给傻子当童养媳,被那家人囚禁打死要好。
她不是圣母,不会因为宋家的孩子可怜,就留她们在自己家里生活。只能尽力给她们一点帮助,希望她们可以靠自己扭转命运。
第22章
苏安平拿定了主意,宋家的事情在他的干涉下很快就处理好了。
苏家人还是从邻居的口中才知道了事情的详细过程,因为苏安平来不及和家里人交代什么就忙着回回县城上班了,严玉宁对这件事也是闭口不谈。
据说宋家一开始很是强硬,坚持说家里养不起孩子。宋家的几个妇女骂骂咧咧的,说严家拿了钱还不罢休,不给他们家活路。
严家人收了钱也想要脸面,苏安平告诉他们反正三个丫头接回来也是宋家养,外人说起,还会称赞他们严家有担当,替外孙女出头。
这么一想,严家就更加卖力了,拿着那个寡妇的事情威胁宋家,要是不把丫头接回来,就告到公社去,到时候,寡妇肚里的孩子保不保得住还两说,而且肯定会被公社关起来。
宋家人害怕了,只有把大丫从李二傻家接了回来。一开始李二傻家也是不答应的,凭什么呀,他们可是给了一百块钱彩礼钱的。
苏安平威胁他们这是拐卖人口,是要坐牢的,李二傻家这才不情愿地放了人。
据说宋家的大丫头接回去的时候,身上被打得遍体鳞伤,村里人见了都说这两家人真是造孽。
至于三丫头的情况就不同的,三丫头才刚刚三岁,被宋家通过亲戚送给了一户结婚多年还没有孩子的人家。
那对夫妻住在县城,家境很好,人也正直。他们把孩子抱回去之后,就给孩子上了户口。严家人找过去的时候,人家直接去公安局报案了。
最后经过公安局的调解,三丫头还是留在了县城,毕竟这样对孩子更好。
苏青梨就知道,只要一关系到苏安平的前程,他的头脑肯定清醒。
宋云不用养在苏家,宋家的大丫也脱离了前世的狼窝,至于未来,她们的命运是什么样就不归她操心了。
苏青梨发愁的是,她的东西太多了,给小姨寄些什么好呢?
知道唐秋叶怀孕了,唐秋英更是担心。想到妹妹去的是南方,那里的人都不吃面食。唐秋英怕妹妹吃不惯,准备给她做一些挂面寄过去。
一家人都吃了唐秋云寄过来的大米,现在自然不能反对。王凤春把家里的白面拿了一大半出来,让她全部加工成挂面。
做挂面可是一门手艺活,唐秋英也是以前跟着她娘学的。原本她娘是要教给她大姐唐秋霞的,但是唐秋霞嫌弃这活太麻烦不愿意学,反倒是唐秋英在一旁学会了。
做挂面的步骤很多,也很费时间,唐秋英从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忙活。
首先和面就有讲究,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面活好,发酵之后,就要开始盘面。
这一步需要两个人一起完成,王巧慧在一旁给她打下手。就见唐秋英一阵揉搓,一整块面条在她的手里就变成了粗细均匀的面绳。
搓好的面绳还要再放到面盆里静置发酵,然后就到了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要把这些面绳均匀的绕到两根细竹杆上。
这一步只能唐秋英自己来做,她的动作很快,丝毫不显慌乱。缠好的面还要再发酵一次,天亮的时候就可以出面了。
把缠好的面挂在一个高高的木架上,然后,从上往下拉伸,这一步就是最考验人技巧的时候,唐秋英拉好的面条粗细均匀,还很有弹性。
这样忙活了一夜做出来的手工挂面,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切成长短一致的面条。
苏青梨帮着她妈一起把面条分装成小把,用纸包好糊住,这样也方便给小姨邮寄。
做好的挂面,白如雪,细如丝,看着就让人垂涎不已。严玉宁也是好久没有吃过细粮的,见唐秋英一次做了那么多挂面也眼红得很。
她知道王巧慧就是唐秋英的小跟班,事事都挺唐秋英的,只能在刘兰香面前挑拨。
“二嫂,家里的白面本来就不多,咱们都是搀着粗粮吃。娘还是最疼大嫂了,一下子就给她娘家妹妹做了那么多白面面条……”
这一次严玉宁却失算了,刘兰香并不理会她,“人家梨宝她小姨也给咱家寄了不少好东西,那大米多精贵呀,就是咱们公社供销社也没得卖,还有那腊肉、肉干、不是更值钱?”
严玉宁很委屈,“可那是给梨宝吃的,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做挂面的白面却是咱们全家的口粮。”
那些大米腊肉再精贵也只是进了梨宝这些孩子的肚子,她可是没有份的。
刘兰香嗤笑一声,不理会严玉宁。当她傻吗?梨宝小姨寄来的东西,虽然婆婆说是梨宝一个人的,但是梨宝大方,每次做米饭家里的每个孩子每人都能分上一小碗,她两个儿子都爱吃。
还有肉干,梨宝私下里也会分给她儿子。既然这样,她有什么好眼红的。
再说了,梨宝的小姨夫可是军官,这样的亲戚,她娘家往上数三辈都没有。和军官交好,对他们有什么坏处?
唐秋英不是没有想到会有妯娌眼红,但她丝毫不亏心。这么多年,妹妹也补贴了他们家不少好东西,虽说是给梨宝的,但是他们家没有分家,哪家的孩子也没少跟着沾光。
装包裹的时候,苏青梨特意来找她妈。
“妈妈,我也要给小姨寄一点东西。”
唐秋英没有反对,“你想给你小姨寄什么,给我就行了。”
“不要,这是我和小姨的秘密,我自己装,妈妈你不要看。”
唐秋英笑了,“好,我不看,你来装吧。”
苏青梨把准备好的果脯和肉干装进了包裹里,上面又放了她的一个娃娃做遮掩。这是她想了好久才挑出来的,这些适合胃口不好的人吃。别墅里还有好多有营养的东西,但是怕小姨起疑心,她只能先给这些。
装好东西,苏青梨这才让她妈转身,看着她把包裹缝好这才放心。
也多亏了现在的通讯不便利,和小姨的交流全靠写信。因为识字不多,她爸写信的时候也是尽量精简,说得并不详细,苏青梨才敢这么操作。要是在后世,一个电话打过去,她可就穿帮了。
过完年,生产队就开始上工了。这一次,严玉宁没有了借口,只能乖乖跟着大家一起去地里干活。
第一天上工,严玉宁就差点没累趴下。
她的身体服用了几次玉露以后,肌肤比以前娇嫩了许多,原本手上陈年的老茧都消失了。
重生以前,严玉宁也是在城市生活了许久的人,家务活她还能凑合着做,地里的活,她是真的不会干了。
可是偏偏生产队里根本没有人体谅她,见她翻地时轻飘飘的,一锄头下去,地里的土纹丝不动,队里人都在那里指指点点的笑话她。
她做的活和小队里其他人比,其实少多了,可即便是这样,下工以后,严玉宁的手上也满是血泡,胳膊上、腿上也有不少划痕。
严玉宁服用了一滴玉露,肌肤很快就恢复如初了,可是第二天再下地的时候,严玉宁发现,她更受罪了。血泡没了,下地干活,还会再磨出来,她身体的疼痛感更加强烈。
严玉宁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她要想个办法一劳永逸。
立春之后,天气越来越暖和,生产队通知公社畜牧站的一批猪崽断奶了,今年要养猪的社员可以去畜牧站购买了。
其实不止是公社的畜牧站,各个生产大队也都喂养母猪,有小猪崽供队里的人社员挑选。
但是好多人还是觉得畜牧站的猪崽好养活,毕竟人家是靠什么科学养猪。而且在畜牧站买猪崽,国家还会补贴一些饲料。
苏家也是要去买猪崽的,王凤春决定家里今年还是喂两头猪。家里的孩子多,割猪草是不用愁的。去年的两头猪在公社收购站卖了八十多块钱,自己家里还剩下了七八斤猪肉过年,怎么算都很划算。
趁着生产队休息,唐秋英妯娌三个就一起去公社畜牧站挑猪崽,苏青梨也磨着她妈答应带着她去。
年前天气冷,路上都结了冰,家里人去公社就不许孩子跟着,苏青梨还没有好好去公社逛过呢。
公社离着山前生产队不算远,唐秋英妯娌三个一路说着话,步行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她们没有急着去畜牧站挑猪崽,而是先去了一趟供销社。家里的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的都要添置一些。
苏青梨还是第一次来公社的供销社,这里的环境比村里要好的多了。
供销社和收购站挨着,几间宽敞的大瓦房,雪白的外墙上刷着一行“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一进门就看到一圈木制的柜台,穿着深蓝色上衣的营业员在柜台后面忙活着。
靠墙摆着的货架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衣服、鞋子、百货用品,虽然花样不多,但是样式很全。
买了一包针线,一斤盐,还有十盒火柴,又用带来的瓶子打了酱油和醋,唐秋英妯娌三个就没有什么好买的了。
不是家里不缺,而是没钱也没有票来买。
就好比供销社新进来的黄胶鞋,橡胶底、棉布的鞋面,看着就结实耐穿。这要是给家里的男人买一双,穿上得有多风光呀!
可惜的是,苏家没有那么多的鞋票,所以他们也只能看着过过眼瘾。
“走吧,”唐秋英催着几个妯娌,“去晚了,畜牧站的小猪崽就被人挑光了。等以后咱们家有了鞋票就给他们兄弟几个一人买一双。”
刘兰香和王巧慧也收回目光,大嫂的话让她们有了信心,买了小猪崽好好养大,明年卖了钱,说不定她们就可以来买鞋了。
一行人离开了供销社往畜牧站走去,刚走出没多远吗,就见严玉宁陪着薛大嫂,有说有笑的走进了供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