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完结+番外 >

第197章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完结+番外-第197章

小说: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完结+番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号令天下兵马的令牌。拿着它天下的兵马都听你的。”李治才把话放出来,李初一下子顿住了,诧异非凡的看向李治。
  “不对呀,这不是当年你说可以让我自由出入宫门的令牌吗?”询问之后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李初只能仔细的端详着手中的令牌,结果发现有些眼熟啊,这块令牌当年她见过呀。
  那还是她当初想要出宫经商的时候,当时李治就要给她一块令牌,可以她他自由的出入宫门,还有长安各地。
  只是当时的李初想的没有那么远,也得到了武媚娘给的可以自由出入宫禁的令牌,所以并不需要李治给的这一个看起来份量更重的令牌。
  现在好了,李初要参军了,李治依然拿出同样的令牌,还说是可以号令天下兵马的,这可就让李初纳闷了。
  “可以号令天下兵马的令牌怎么会连区区的攻门都出不去?”李治反问一句,这块令牌的用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父亲,我还没打仗呢,并不能证明我会打仗,你就将这能调动天下兵马的令牌都给我了。”好吧,这确实是可以调动天下兵马的令牌,然而李初纳闷了,她可是第一次上战场,有什么本事还没显露出来,这边李治倒是已经确定肯定她可以做好,不负他的希望。
  李治淡淡的回答,“令牌给了你,总会有用得上的时候。就算不能号令三军,杀敌于阵前,早晚你也会用上。”
  这语气听起来让李初不禁地问道:“父亲,这块令牌究竟都有什么样的用处,不如你一次性说个清楚,要不然我只能像上次一样的还给你。”
  “上回你舍得还,这一次不同上回的事小,要与不要都罢了。”李治说到这里分明是不容李初拒绝的语气,“令牌收下你可以去吐蕃,若是你还给我,便不用去了。”
  萧太后第一个着急了,“群主啊群主,你管这令牌到底都有多少的用处,比起所谓的用处来,必须是上战场,立战功,收军权要重要得多。”
  话一点都没有错,这都是一目了然的事,反正李治又不会坑她,只要亲爹不坑人,给的权力再大李初不敢收了不成?
  她若是有本事担得起一切,没有什么是她不敢受的,
  “父亲可别让我成为众矢之的。”对啊,得有言在先,李治再坑别人也不能坑亲闺女,也不想想她是处处费尽心思为李治和李家好,坑了她,她可不干。
  李治一下子笑出声来,“放心,就算让你成为众矢之的,也绝无人敢犯你。”
  这是绝对的承诺,无人敢犯,多好的事,恰好正是李初求之不得的。
  “那我就收下了。用处,在我手里只要用得多了,自然会知道都有什么用处的。”李初想得明白了,立刻将令牌收起来。
  “令牌随身带着,更要记住一句话。”李治笑了笑,附过去在李初的耳边说了一句,李初听着,李治道:“记下了?”
  “还得两下配合才能用?”李初记是记下了,更要问清楚用处。李治道:“那是自然,否则若是有人取了令牌就能用,岂不天下大乱。”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松赞干布早逝,和文成公主没有子嗣,情节需要,我都改了,特此说明!


第100章 环环相扣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李治这样的大权握在手里,断然不会让人轻易夺去的。
  也好,李治能够如此谨慎,倒是少了许多争端。
  “此话出我之口入你之耳,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李治叮嘱李初一句,倒不是信不过李初只是为表慎重。
  “是父亲。”滋事体大,牵扯的人也太多,李初一定会保守秘密。
  李治得到了李初应下,满意地点了点头,转头冲慈心他们几个人叮嘱地道:“随公主出行一定要保护公主的安全,公主但有半分闪失,朕唯你们是问。”
  丑话要说在前头,保护李初是他们的职责,如果他们失职了,李治一定严惩不贷。
  “陛下请放心,奴一定保护好公主。”郑重冲李治行礼承诺,他们一定会尽他们所能,保护好李初的。
  李初前往吐蕃的事情算是定下了,等李治一走,武媚娘也来寻李初了。
  意料之中的是李初并不觉得意外,武媚娘也开门见山,“此去吐蕃,你万事小心。”
  连连点头李初答应道:“母亲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
  “看着武敏之一些,机会给了他,要看看他究竟是不是对我们忠心。”武媚娘一开口竟然就提起了武敏之,言外之意听的李初微微一怔。
  就是想要试探武敏之所倚,把人放到李初的眼皮子底下让李初代为观察?
  “母亲,所谓的忠心都是半真半假的,但凡有一半的忠心足够了。”李初倒不觉得武敏之会对武媚娘有多忠心,毕竟有杀母之仇。
  “若是武敏之连杀母之仇都能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母亲敢用吗?”换而言之李初是不认同武媚娘这样的试探,而且觉得全然没有意义。
  武媚娘看向李初,“那也要看看,上回饶过他一次,让他心生忌惮,一时半会儿,绝不敢再起异心,可是像他这样的人一定要时常敲打。就算他帮过你,你也得按原来的态度对待他。”
  这就要提起旧事了,李初避之不谈。
  “我会让武敏之去做事的。”试探不试探的都是李初自己把握,人在她手下,要怎么用由她说了算。
  萧太后:“群主是没有听出武后的言外之意。武后就是想让你用武敏之,不管武后存的是什么心思,试探也好,想让你用也罢,只要你用的人立下战功,武敏之就会平步青云。”
  吕太后:“说来武家那两个武承嗣和武三思,还没有返回流放之地吗?”
  没头没尾的一问,萧太后答:“并没有。从长安到洛阳都快小半年了,一点消息都没有,该不会是那两个要留下来了吧。”
  吕太后:“留下来也有留下来的用处。比如,武后如果想要刺激武敏之,那两个人难道不好用?”
  人只要在武媚娘的眼皮子底下总有它们的用处,像武媚娘这样的人,人一定会用到极致的。
  上回武敏之的表现,相对是让武媚娘满意的,而且武敏之算计了她往后就是想杀武敏之都不好轻易动手,就这样的心计,武家的武承嗣和武三思定然是比不上的。
  能干的人和不能干的人,谁都知道怎么选。
  “让他做事也要盯着他。”做事还不够,更得让人盯着,武敏之不是省油的灯,武媚娘要用也得提防。
  李初沉吟下来,武敏之啊武敏之,若是他知晓自己将来会活得很艰难,不知是否还会犯下先前的错。
  不管会不会,人只能朝前走,没有后退的机会。
  “你父亲让你此番去吐蕃,给了你什么权利?”武媚娘话风一转,竟然问起李治给了李初什么?
  李初直接回答道:“调令天下兵马之权。”
  这倒是没有错,而且调令天下兵马这事,李治一定会跟武媚娘说的。自己的女儿出征在即,虽然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可是李治对李初是寄以厚望,巴不得李初可以一战成名。
  观李初多年,行事小心谨慎,从不仗势欺人。权给了李初,李治并不担心李初会滥用权,只是为防万一。权在手,只要李初发现不对,她就可以调令天下兵马,一道平定乱事。否则放李初一个人前往吐蕃,到时候出了什么意外,那该如何是好?
  凡事就得小心再三,诸多准备,所谓有备无患,换成武媚娘来,武媚娘想来定也同样会这样的安排。
  武媚娘点了点头,“那就好,有了如此大权,你去了吐蕃我也就放心了,只要你能将此次的乱事平定,最好能让吐蕃从今往后再不敢动半分和大唐相斗的心思最好!”
  这样的要求说过分也不过份,大抵还是可以的,李初思量了会儿答道:“震慑于各国,杀鸡儆猴。”
  “然也!”武媚娘赞赏的开口,正有此意,一个吐蕃都敢对他们大唐叫板了,可见各国又是怎么样的蠢蠢欲动,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借机震慑于各国,接下来的大唐将会有数之不尽的麻烦。
  麻烦,一个大国原本不该畏惧麻烦,但也不愿意麻烦缠身。
  和各国的往来大唐还要继续。要是每一个都像吐蕃一样存着侵犯大唐的心,进犯大唐的事,那就万万不能容忍。
  “母亲放心我明白,一定会办好。”郑重的保证,李初定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
  “你父亲将天下兵马的大权都交给你了,我也没有什么可以锦上添花的,此行万事小心。我等你凯旋而归。”赢是希望李初一定可以赢的。李初点头,她会赢的,不管让她怎么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她都一定会赢的。
  第二日,李初在群臣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领着人往吐蕃去。
  武敏之一眼扫过李初问道:“是公主和皇上要的我?”
  “你觉得呢?”骑马奔驰着,武敏之没有来得及问的问题,必须捉住得闲的这会儿问问,可惜李初不如他所愿的回答,反而问起他来。
  “显然不是,或者从一开始皇上就没打算让我跟着公主一道去,只是皇后点名要的我随公主一道。”有些事武敏之不是不清楚,但更想得到确定的答案。
  这个答案旁的人是不会愿意给他的,只有李初会。
  “既然确定了,就好好办你的事。”问出这个问题的武敏之定然猜到了武媚娘的心思。那么就更应该好好的办事,不能落人于柄,把自己置于死地。
  “多谢公主如实相告。”武敏之道一声谢,由衷的感激。
  “我欠你一个人情,还有一个耳光。”打下去就是欠了人家的情,李初可是牢牢记住了。
  不提这事,武敏之都忘得七七八八了,“很好,能让公主欠一个人情,我是赚大了。”
  这肯定是真心话,贺兰敏之和李初交手多年,李初的能力和本事,还有在李治和武媚娘面前能说得上话的地位,他都清楚。
  武敏之更明白,武媚娘对他是有戒备的。相较于武媚娘来说还是李初更方便接触,只要有李初帮忙,武敏之不至于死的太惨。所以能让李初欠下一份人情,对于武敏之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至此再无二话,一行人急忙的赶到安西都护府,还没到达军营却听到一阵号角的声音。
  “这是冲锋的号角。”曲和之前到突厥,冲锋陷阵的号角他都记得,此时一听立刻明白了。
  李初拉住缰绳是,“公主现在怎么办?”
  所有人都在等着李初说话,眼下前线已经战起,那么他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我记得安西都护是刘仁轨为。走,我们去见一见这位名扬天下的名将。”虽然弄不清楚吐蕃的情况,大唐内的情况,李初是记得牢牢的。
  说去,李初带着人立刻持了旨意前去都护府,那已经年为七十的老将得知李初这位公主前来,立刻出来相迎。
  “深夜惊扰了都护大人,还忘记都护大人勿怪。”李初极是客气,没有摆出半点公主的架子,冲来人客气无比。
  “公主说笑了,公主说笑了,公主远道而来,快请,快请。”人虽老,精神不错,刘仁轨同样客气的请李初入内。只是想到圣旨中的内容,刘仁轨看到李初年轻的模样,心中震惊无比,他们的皇帝陛下不是在开玩笑吧,既然让他们全都听从李初的安排,李初要这个仗怎么打他们就听话的怎么打,可是李治怎么能让一个小公主来此处理这样的的事?
  这可是关乎两国的大事,稍有不慎,将要打得震动天下。
  虽然心里直犯嘀咕,但是有些话总是不宜说出口的。
  “有劳刘都护了,我想问问吐蕃和边境现在是什么情况?”此来的目的是什么?李初记得一清二楚,也不赘言,直奔主题。
  “尤其是吐蕃,吐蕃的文成公主现在如何?”那是为大唐不远万里和亲的公主,李初想确定她的安全。
  “文成公主已被下狱,吐蕃进犯,意在指大唐欲文成公主之手,预谋杀他们的储君,夺吐蕃的传承,居心不良,文成公主可以先不处置,但一定要让大唐付出代价。所以从三天前开始,吐蕃连连兴兵进犯,三天打了不少仗,我军士气低落,有些不敌。”虽然对李初的到来心存疑惑,可是李初问起相关的事情,刘仁轨还是一五一十的回答了李初。
  李初听的明了,“如此说来吐蕃是想和大唐再起战事,打着文成公主毒杀他们太子的旗号,指责我大唐不仁不义,目的是要夺我大唐的领土。”
  刘仁轨没有料到,李初倒是明了,吐蕃的意图,能知道,好吧,应该不是一般的小公主。
  “既然我军士气低落,刘都护没有想办法激励士气?”身为一方都护,总揽军政大权,士气低落总得想办法激励士气,让将士们一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