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精三岁半-第2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西部重要工业城市的一把手居然有这么多雪花似的举报信,中央还专门给省上指示,要严查,要督办此案。幸好他身正不怕影子斜,查来查去也没啥大问题。
可其他人都被吓坏了,这么大的官儿都说举报就举报,他们谁能敢跟郝书记一样有能耐?办得好得不了一句好,反正是应该的。办不好?那就等着吃挂落吧!
当然,政治生活的残酷性,从来不是这么简单。办不好顶多被人骂几句,办得好了,那可就是妥妥的“封建思想复辟”证据,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见他犹豫,老爷子嗤笑一声,“知道一个成语,指鹿为马吗?”
顾学章一愣,“爸的意思是……”他有个大胆的想法不敢说。
“同一件事,到底是投机倒把还是物资交流会,单看你怎么报备,怎么说。”老爷子起身,“我出去走走,你想清楚再说。”
顾学章眼睛一亮,对啊!这样的“集会”,本质是商品和劳动力的流通,只要商品流通起来,市场就能活起来,卖东西的有了钱,买东西的得偿所愿……这是一次试探。
办得好了,就是盘活市场。
办不好,那也是一场物资交流会,顾名思义,送货下乡,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越想越激动,顾学章觉着,一直以来困扰他和幺妹的难题终于找到办法解决了。自从那天幺妹说以后的经济模式要是变成市场为主,宏观调控为辅就好了,他心里就起了意,现在机会不是送上门了?
第二天一早,他兴冲冲的出门,刚到办公室,秘书就说书记找他。
“学章啊,有什么咱们系统内部可以开会讨论,你这不明不白的先斩后奏是啥意思?信不过我?”老书记拍着桌子,似乎是不满他的越级上报。
可自己没有越级上报啊,哪怕是牛屎沟油田的发现,他也是先跟书记打过招呼,才找上海石油公司的。最近也没发生什么值得他上报的事儿,他实在是想不通。
“想不起来了吧?你小子,这么大的事儿也不跟我通个气。”
顾学章更加是一头雾水,“书记说的……啥事?”
老书记见他实在想不起来,而不是装蒜,心知自己没看错人,这才甩出一张报纸,“你自个儿看。”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是——“以石兰省大河口公社为例,论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还挺眼熟,再看名字,就是顾学章。
顾学章自己倒先愣了,“我没给报社投过稿啊。”
可看内容,越看他越熟悉。对,稿子他是没投过,可信他写过,这不正是那天听了闺女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想法后,他把她的观点整理后,写成的信吗?
问题是,那封信他是写给省委的,怎么跑到全国最大的经济类报刊来了?还是头版头条!
这真是让他又惊又喜!
老书记一把抢过报纸,粗着嗓子,从头到尾念了一遍,“你小子看不出来啊,平时说话成语都不会用的人,写起文章来还妙语连珠,引经据典……”
顾学章苦笑,愧不敢当。“这是我闺女说的,观点也是她的,她口述,我来写。”
老书记不信,那孩子再聪明,她懂个屁的市场和计划?
“真是她的观点,我就……”
“行了,既然刊登上班就是好事儿,你不用推。”毕竟,刊登在头版头条的,那就是正合主流意识观念,国家也想这么干的!只是苦于经济体制是国之大本,不是说动就能动的。
但,这也是一个风向标。老书记背着手来回踱步,似乎是在思索,“接下来几天必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刚省里已经来了电话,让咱们借势把事情实实在在办起来。”
管它河里有啥,管它水深水浅,摸着石头走两步先。”办什么?”
老书记一愣,“臭小子你问我,我问谁去?这不你自个儿写的文章嘛?”
这下,顾学章也糊涂了,他当时完全就是复述幺妹的话呀,凭着一腔热血寄出去就把这回事忘了,现在哪里还有当时的情绪和斗志?看来,谁出的点子,还得找谁去。
而小智多星崔绿真,听了爸爸的疑惑,比他还疑惑:“爸爸为啥不听外公的话呀?”
唉,我的好爸爸呀,你咋这么呆呢。
顾学章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咱们借着这股东风,顺势办一场物资交流会?”
“对呀,外公连时间地点人物都给你想好了,为啥不办?”当然,也是她鼓动外公重操旧业哒。
她崔绿真的外公是干啥的?
商业部的,教国家和老百姓做生意哒!
区区一个市级的物资交流会,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第167章
顾学章立马以最快速度给省上交了一份“阳城市物资交流会”的申请; 之所以市级交流会办在阳城,是因为大河口有火车站,方便省里和其他地市的单位和个人来参加。最重要的; 到底是利国利民的物资交流会还是小农民资本投机倒把; 关键在于形容。
怎么形容; 怎么打报告; 黄老爷子就是吃这碗饭的!
他背着手,一边踱步,一边口述。顾家书房又大又明亮,又在最高的三楼,视野极好,视线所及之处全是青山绿野; 绿意黯然。
幺妹这个真正的小笔杆子就“唰唰唰”的写,遇到有语意不通的地方,自个儿估摸着改改。
“外公帮我看看; 这样行不?”
老爷子接过信签纸; 愣了,这密密麻麻漂亮的簪花小楷; 比机器打印的还好看!
嘿嘿,幺妹等的就是外公这个表情; 她双手叉腰,“外公我的字怎么样?是我师傅教的哟。”
“你师傅?”
“对呀; 毛皮毛大师哟!”
别说,老爷子还真听过这名字,他在狱中读书看报练书法,经常能看见毛大师的字,说心神向往也不为过; 没想到外孙女居然是他的亲传弟子!
“我妈妈带我去拜师的哟,那年我才上一年级,我们在老花鸟市场……”巴拉巴拉,只要她想说,她能说三天。
老爷子听得哈哈大笑,这就叫缘分啊!他外孙女咋这么牛气呢?啥事都能让她办成……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阴差阳错,误打误撞上的。
他认认真真的把申请书看了两遍,多年当领导的习惯,又给改了几个小细节,幺妹誊抄几份新的,让爸爸快送省委去。
朝里有人好办事,别的地市打的报告,最快的怎么也要十天半月才能得到回复,可顾学章的,郝书记是知道的,自家儿子最崇拜的“顾哥”,他以前就关注过,是儿子交的朋友里难得的正派人物,而他这副省长分管的就是物资供应这一块。
他的报告刚打上去,他就收到了,单独挑出来看,认真研究,叫来省委班子开会,这跟他上次的建议信倒是正好前后呼应。当天晚上,省委办公厅的电话就连夜打到阳城市物资局来,同意办,而且要好好办!
得到省委指示后,这事就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能独挑大梁的,整个阳城市所有部门联动起来,全听顾学章一人指挥,忙得愈发脚不沾地,要不是想老婆和孩子,他干脆就在办公室席地而睡。
幺妹就跟着外公去火车站附近看场地,身后肯定少不了春芽和小彩鱼这两条小尾巴,她和小彩鱼舔着冰棍儿,趿着拖鞋,身上只穿一件小褂褂,一条到膝盖的短裤,要是不看脸和头发,就是两个男娃娃。
至于春芽嘛,虽然她也不想长大,可自然的规律已经在她胸前开出两朵小荷花,虚岁十五的她已经有大姑娘模样了。
幺妹除了身高像大人,其他言行举止还是个孩子,舔着冰棍儿指着一处矮矮的红砖房说:“外公,火车出站口在这儿,咱们把交流会办哪儿呀?”
老爷子环顾四周,他已经来过无数次,闭着眼睛脑海里自然浮现的都是附近地理环境,哪儿有道沟,哪儿有个坡,他一清二楚。
“火车站出口人流量大,但位置有限,稍有不慎会造成拥堵踩踏,办大型集会安全是第一位的,但凡出了点安全事故,这场会就完了。”而主办人则脱不了干系,问责,撤职查办都是轻的。
幺妹又舔了一口甜甜的水蜜桃味冰棍儿,“难怪爸爸单位都推爸爸来办。”
老爷子点点头,“但办好了就是件好事。”他伸手指指火车站两侧,“需把左右开拓出来。”
“会有那么多人来吗外公?”
“看着吧。”
顾学章给市里所有单位厂矿发了邀请函,规定一个回复时间,如果到期不回复则视为不参加,因为听岳父的,把场地设得太大,怕到时候去的商家太少,他又不放心的往省里也送去几百个闺女亲手写的邀请函……能来几个凑凑人数也好。
甚至,为了凑人数,他还给大河口公社分配了任务,让各生产队动员当地社员积极参加交流会,家里有吃的喝的用的都带出来,说不定能创点额外的收入呢?
大不了,没大单位来,那就办成农村庙会呗!
只要有本地农民的基本盘在,他就不会灰心。
这是他做的最坏的打算。然而,在等待“回信”的半个月里,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和雪花似的回信飞到物资局来,把门卫室塞得下脚的地方都没了,局里专门安排一个部门负责回信统计,七八号人统计了一天一夜,得出长长一串名单不说,还多出二百多个,都是没有收到邀请函,但是自个儿从别的渠道听说后专门写信来表示想要参加的。
顾学章:“!”
幺妹:“!”
只有老爷子,笑哈哈的看着他们:我就说吧,哪怕不算上当地农民,场地也肯定不够,赶紧的,开荒去!
幸好火车站两侧是荒山,市里出动两台推土机,“轰隆隆”几天,荒地开出来不说,就连两公里外的小山包也被推平,开出一条长约两公里,宽约六米的交流“通道”……而一开始,打死顾学章他也压根不敢想!原本计划的五百米的摊位都不一定能摆满!
因为收到的回信太多了,大家统计出来至少有一千八百家企业单位和个人愿意来,他们只能按照回信先后顺序排号,按照数字编号,在“交流带”上用石膏画出位置来。
全部分隔成宽二米,深二米的小方格,一面能摆一千个摊位,双面对侧正好是两千个,还有一百多个剩余,则为计划外多出来的农民们预留。
当然,顾学章深知岳父的意思,公开场合从来不说“摊位”,而是“展位”,一口咬定这是一场物资交流展示会,展示新中国新时代物质文明的窗口!
你听听你听听,这话哪个字有错?哪个字犯法了?
张爱国和杨发财挑了半天,愣是没挑出一个错来!他们自个儿不想去,更不想让社员们参与,幸灾乐祸的想,最好是让他门可罗雀,摊位剩他个七七八八,他们正好告他一嘴巴——浪费国家公共资源!
然而,群众们热气腾腾的想要把自家东西换成钱的心情是他们能挡住的吗?哪怕没东西可卖,这么多大商家大单位,大家手里捏着几块钱,就不想去逛逛?
要知道,农民们已经十一年没有赶过集了呀!十一年是啥概念?很多小孩子,从出生就在听爷爷奶奶讲曾经赶集的盛况,听到上二三年级了,依然没见过集市的模样!
划展位的消息方传回牛屎沟,整个生产队就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家家户户激动不已,就像去年听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一天,恨不得放串鞭炮庆祝一下嘞!
幺妹就跟着外公当小监工,每天背着手上施工地转悠,看着碍眼的土包包被夷为平地,压路机“哐当哐当”开上去,一条崭新的大路就成型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也来不及打水泥地啥的,泥土地压紧实些,将就将就。
跟她们不一样,高玉强和李家沟的孩子可没见过推土机和压路机,跟一群猴子似的上蹿下跳,恨不得跳上推土机去试试,给人师傅逗得不行。
虽然大部分工作是机械化操作,可工人还是少不了。于是,杨丽芝的周扒皮姐姐,居然无师自通的带张小桌板来工地上,兜售她的汽水香烟和瓜子儿。
尤其纸烟,那可是工人们的最爱!休息时候出来买一根,找个树荫底下坐着,过足了烟瘾干活力气也更足了!
杨美芝卖香烟,第二天,立马有人来卖茶饭。三角钱一碗面条,两角钱一个包了油条的糯米饭团,甚至还有人卖金黄焦香的萝卜糕!这可是当年崔家“投机倒把”的绝活啊!
幺妹买了几个,带回去给家里大人尝尝,他们的绝活被人学去了,还挣了不老少钱嘞!以她肉眼估计,不止工人买,其他路过的看热闹的也买了不少。
刘惠“呸”一口,忽然觉着萝卜糕不香了,“没咱们家做的好吃。”
“就是,一股生萝卜味儿,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