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汉阙 >

第184章

汉阙-第184章

小说: 汉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尤其是在大汉正式改元,开始了六年一次新的轮回后,和后世对新的一年充满期许一样,刘弗陵往年只求身体好转,眼下确实应验后,便开始想得更多。
  如此想着,刘弗陵看着霍光按照惯例,送进宫来的奏疏,是关于朝廷派遣赵充国为破羌将军,率北军胡骑、长水,期门佽飞,羽林孤儿等一万人为援军,前往金城郡平羌乱的事,不同于对任弘的弹劾,如此大事需要皇帝的批准。
  “先前不是说只派天水、陇西各一千人入金城协助守备,其余大军要防备匈奴么?”
  “大将军认为,和四十多年前一样,羌中之乱肯定是匈奴在作祟,匈奴单于庭西移,开春必有大谋。”
  “只是不知其欲攻河西与羌人联合,还是向西袭扰乌孙、西域。”
  “朝中肯定是要向西调兵的,便先派一万人去金城、武威做准备。”
  刘弗陵颔首:“此老成谋国之策也。”
  他一如过去数百次那样,在霍光和尚书台决定的诏书上批了“制曰可”,但这一次,却不想先前那般无条件地同意,他决定在西征的队伍里,加塞一个自己人为副将,一个霍光也不会反对的人选。
  “金赏,你作为赵将军副将,带着羽林、期门为支军,驰援河湟。”
  还有谁比皇帝的亲信,霍光的女婿更合适呢?靠着这次战争得到进攻,让金赏掌握实权也是顺理成章,长乐、长信卫尉,中郎将等宿卫之职,全部是霍光的女婿们在担任啊。
  大将军还是国家忠臣,却不是纯臣,在这点上,远不如金日磾。
  金赏有些惊讶,但这是钦定的事,由不得他退缩,在金赏下拜领命后,刘弗陵却又意味深长地对他说道。
  “到了金城郡后,要多给任弘一些助力,他是位能臣,也是一位不党之臣。”
  不党,不入霍氏的党,朝中能臣很多,这是刘弗陵开始对任弘另眼相看的一点,相较于刚封侯的好奇,乐游原掌控雷电时的接触,从他拒绝霍氏招婿后,刘弗陵开始对任弘多了几分关注。
  “这样的不党之臣,如苏武、隽不疑、刘德,现在又多了任弘。他们忠于大汉,在朝中没有依仗,常常遭到小人抨击打压,可实际上……”
  刘弗陵笑道:“朕,大汉的天子,便是他们的依仗啊!”
  ……
  PS:晚了点,因为陪伴我五年的小鼠标坏了,o(╥﹏╥)o。


第241章 得加钱
  元霆元年一月初,来自长安的援军尚未出发,金城郡的羌乱却已全面爆发,一共十七个部落在大榆谷盟誓,追随先零羌反叛,开始进犯郡县。
  而看似远离前线,被太守交给护羌校尉任弘守备的金城郡北部,暂无战事,但任弘知道这平静是暂时的,他回到令居县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县令富昌招来里长、亭长们,商议募兵一事。
  汉朝的兵役主要是征兵制,每个23岁以上的男子,理论上都有服三年兵役的义务,先是在本郡据其地方性质当一年“车骑材官卒”,即郡国兵,受训获得必要的军事技能,然后回乡务农,成为国家的预备兵。
  以后再据实际需要,或当一年“戍卒”,即在边郡服役一年,做边防战士,或当一年“卫卒”,即在京城警备部队站岗。
  倒霉的韩敢当,十多年前就是在做卫卒期间,因为愚蠢的上司卷入了巫蛊之祸,这才发配敦煌的。
  不过随着军功爵制度瓦解,户口迁徙流散,加上武帝朝对匈奴频繁的战争,到了太初年后,光靠兵制显然已经不够了,于是战国时就有的募兵制便成了救急的药方,或直接以钱帛募之,或承诺免除赋税募之。
  傅介子带去西域的士卒,就有半数是募到的。
  “汉之常制,边郡有警,募选健壮习射能骑者从军,今羌虏寇乱,郡兵不足,太守准我在令居、浩门募兵为扈从,以御羌寇。”
  任弘写了一篇激情洋溢的动员文书,连同募兵的赐钱待遇一起,让县令派人去里坊里宣读。
  “除了赐钱赏值外,与羌人交战时,斩得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俘虏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
  然后他便再度见识到了这群凉州“刁民”的厉害之处,光对他们喊口号是没用的,可比长安五陵的热血青年们难忽悠多了,两天了,应募的才五百人。
  “五百人?”
  对这个数字,辛庆忌有些无法接受:“先前煎巩羌追击小月氏犯令居县境时,西安侯振臂一呼,不是就有六百人从之出击么?怎么如今羌人作乱,金城危在旦夕,官府特地出钱募兵,应战的人却更少了,难道众人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么?”
  嘴里只差骂令居人不爱国了。
  听到辛庆忌的埋怨,代表应募县人来与任弘商洽的赵氏家监,名为赵甲的老汉闻言嘿然:
  “小都尉,这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汝可知吾等令居人是如何考虑的。”
  他不搭理辛庆忌,看向任弘道:“上次就好似被贼人摸到家门口,自然要出去将其赶跑,就算打一仗,完了便能回家吃饭,晚上继续睡妻妾,打不听话的孩儿,与老父老母吵嘴,次日又是如常的一天,什么事都不耽误。”
  “如今就不同了,羌虏叛乱,整个金城郡都受波及,吾等若不应募,羌虏侵犯令居时一样能登城守御家园,令居城高,就算来五千羌虏,也一样能守住。”
  “可若应募,入了行伍,就要受军法制约。西安侯带着县人离开令居去追击羌虏,或驰援郡城,众人跟还是不跟?值此举郡动荡的当口,谁愿意远离家眷?更何况冬日作战,物故者十之二三,亏得是西安侯有威名在,加上你为令居人求得三年免除口赋,这才有五百人不顾父母妻子而从之,若换了别人来,嘿,恐怕连一百都不会有。”
  辛庆忌有些发怔,原来令居人还有这顾虑啊。
  “这城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顾虑,五百便够多了,兵在精不在多,更何况我在浩门也募得三百人,加上护羌校尉骑从两百,合兵一千。”
  任弘估摸着……以自己现在的军事水平,也就能对一千人指挥自如吧,多了恐怕要手忙脚乱。
  他这样的人啊,网上指点江山时好似百万大军皆在掌中。
  可现实中连组织个七八人的小活动都拙计。
  哪怕只有五百令居人应募,也还有不少条件,又不好意思跟任弘提,便汇总到一起,请身为赵充国家监的赵甲替他们来诉说。
  ”莫非是要加钱?“任弘下意识地往那方面想。
  赵甲却道:“敢告于西安侯,老朽家住天水,跟着后将军搬到此地,一待就是四十年,令居人大多是从关中迁来的,本非孝子贤孙,民俗不耻盗寇,能合法杀人抢掠还有钱拿的募兵,但凡有机会,都会应募。”
  “比如元鼎年间先零伙同牢姐、封养叛乱,令居县里从十四岁到六十岁的男子,几乎人人都应募参战,也捞了不少好处,虏了些许羌人为奴隶。”
  “可自从太初年间两次远征大宛,令居去了百多人,却只回来寥寥数人后,再遇上类似的募兵,便谨慎多了。”
  任弘恍然,想起路过白龙堆时,看到那些标记出道路的尸骸白骨:“原来令居人也参加了大宛之战。”
  太初元年第一次远征,汉武帝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其中大半是募兵。因为低估了大宛的实力和沿途损耗,仗倒是没打,往来二岁,士卒却只剩下十之一二。
  第二次远征规模更大,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
  可等他们带着天马归来玉门时,却只剩下万余,四五万人就这样在路上就没了……
  “战死者其实不多,多是因为染上了疾病或者乏食。”
  说起此事,赵甲还有些愤怒,他的亲弟弟就死在征宛的路上:
  “而将吏贪鄙,不爱士卒,骤然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而本该属于士卒的赐钱,就归了当官的。事后天子因为万里征伐,不录其过,没任何人受惩处,反而加官进爵,官吏倒是高升了,只是苦了死在路上的募兵士卒,他们应募万里远征,是为了那不多的归葬钱么?”
  在这年代,小卒的生与死,不取决于看敌人强弱,而是看你的主官是否有一点良心,不求爱兵如子,不作恶就谢天谢地了。
  辛庆忌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帝国极盛时的黑暗面,不由瞪大了眼,想要为伟大的孝武皇帝反驳几句,归咎为李广利一个人的无能,可张了张嘴,却什么都没说出来。
  倒是任弘喟然长叹:“我知道令居人在顾虑什么了……古来征战几人回?古来征战几人回!”
  赵甲道:“如今天寒地冻,更容易物故,即便是冲着西安侯名头应募的县人,心里也在打鼓啊。不是吾等不信任西安侯,只是这些年,真没遇上几个好将军、校尉,有些事关乎生死,不得不请老朽来替他们问清楚。”
  这是五百份的疑心,不解决掉,他们作战时也不能尽力,任弘肃然:“壮士们有什么条件,赵翁请说。”
  “首先是鞋履。”
  赵甲道:“应募的人,都是家里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可以自带衣物,什么裘、袍、襦、禅、袜,都能带齐,行军打仗不讲究那么多,两套便能凑合半年。唯独不够的就是鞋履,若众人随西安侯出击,跋山涉水的,脚上的履肯定磨破了,边郡不比内地,有钱都没处买,又不是人人都会自己编,敢请西安侯多筹备些,一个月给他们发一双。”
  “其次则是甲兵,跟羌虏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吾等也知道对方斤两,羌人骁勇不畏死亡,汉人最大的优势,便是甲兵了,兵器多是自带,只是长短不一,甲胄便不是人人都有了。过去应募参军,因为将军校尉小器,只将甲兵给嫡系,吾等便只能轻装与羌人战斗,为此多有死伤。”
  “最后是粮食,不求有酒有肉,糙米能吃饱就行。可别再出现像太初年征大宛时,饿死的士卒比战死更多的情形了。”
  赵甲说到这动了情绪:“想当年,应募的都是好男儿,名字取了‘广汉’‘充国之类,一心想要为大汉建功立业。可他们中的七八成,没死在沙场上,却亡于粮吏庸官的贪婪恶念,实在是太让人寒心了……”
  说完这三个”小小“的要求,赵甲长拜:“令居县人就是这样,穷山恶水养大的刁种,绝非孝子贤孙,还染了些戎狄之俗。心里想法很多,嘴上要价也狠,还望西安侯勿要怪罪。可等真打起仗来,吾等却也最靠得住,披坚持锐,足以为君侯摧强敌,凌西羌!”
  任弘十分动容:“我也出身行伍,知道小卒的艰难。不论鞋履、甲兵还是粮食,我都会给他们备足,像对待自己亲兵一样,爱护众人……赵翁你看在赐钱上,是否要给令居人再加一些。”
  赵甲却大笑起来:“西安侯啊,你还不明白么,令居人应募,冲的不是钱,而是你的名头,是保卫金城让羌虏不能靠近,是让令居安定!”
  “相比那几件关乎性命的事,钱,倒是最不重要的。”
  “打过仗就知道,临阵前,满兜的金饼,也换不来一顿饱,一套能防箭矢的甲胄。不怕西安侯笑话,当年应募从军,鞋履破了,饿着肚子,光着脚站在冰天雪地里,面前是碎石地时,若谁能给我一双暖和干燥的鞋履,老夫愿将亲母送给他!”
  这老头嬉笑怒骂,潇洒地站起身:
  “众人说了,反正西安侯都包吃喝管粮秣了,等打完仗,君侯看着给点就行!”
  ……
  等赵甲告辞后,任弘看向若有所思的辛庆忌:“子直有何不解之处?”
  辛庆忌多是从兵法和想象中了解战争,在他看来,这三个要求简直简单到可笑:“晁错大夫曾言,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粮食、甲兵、鞋履,这不是每个为将者都应该为士卒准备好的事么?”
  少年人的天真啊,可到了任弘这年纪却明白,有时候看似理所当然的事,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不信只要去前线看看,他老爹辛武贤手下,估计也一地鸡毛。
  汉独以强亡是不假,可毕竟是封建军队啊,能强到哪去?
  哪怕如冠军侯霍去病那样的“战神”,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言,可他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因为少而侍中,身份尊贵,用后世的话说,也是个赵家人了,看待问题的高度不同,目光太远,有时候自然就听不见底层的苦楚。
  冠军侯不爱省士卒,汉武帝却很喜爱他,每次出征都让太官带吃喝跟随,做饭也单独开小灶。等打完仗回来时,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士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将军依然带着亲兵蹴鞠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