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安抚了因为不明白汉朝内部规矩,而对帮丈夫复仇跃跃欲试的妻子:“我可不想让安乐这么便宜死去,且先让他提心吊胆几年,这种痛苦,可比一瞬间的死亡更难熬。”
相比于“复仇”,任弘现在对另一件事更感兴趣。
“皇曾孙受身份禁锢,成婚后尚能带着许平君游三辅,去龙门看瀑布,我这光禄大夫反正也是个闲差,在乌孙之事上也要避讳插不上话,倒不如带着夫人去关东走一走。”
瑶光在长安待了大半年,却从未出京兆之外去看过。
“太史公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饭后,他指着舆图上的路径,与瑶光计划二人的蜜月之行。
“我虽然不能如太史公一样走遍天下,可关东之地,也该去寻访一番,吾等先出函谷关,观洛阳过颍川,由河内,到河间国去待一段时日……而后,从济北去瞧瞧我那位于临淄附近的西安侯国封地,最后,去看看海。”
瑶光睁大了眼睛:“海?是和乌孙国热海一样的湖么?”
“不。”任弘轻柔地握住妻子的手,他的指尖上,昨夜也留下了海的味道。
“是一望无垠,碧波汹涌,真正的海。”
……
PS:呼,赶上了,这几天在外参加同学婚礼,更新时间有点不稳定。
第214章 藏钩
《禹贡》云:九河既道,因古时黄河在河北分为九河,而位于九河之间的这片地域便称河间。汉文帝、汉景帝时皆封皇子至此,立河间国,位于冀州刺史部最东北边。
此地确实有大河支流纵横,土地平阔,土地却不算肥沃。时值八月秋高,一队车马停在河流边取水,已经有些枯黄的草地上铺了席子,竖起了屏风,一对身着骑装的夫妻正二人相对而坐,玩着小游戏。
瑶光将双手握成拳摆在任弘面前,笑容里带着狡黠。
“良人猜猜看吧。”
任弘也不着急猜,先闭着眼睛想了想,又捋起袖子,双手装模作样地在妻子白皙的拳上来回摸占便宜,从手背滑到腕部,挠得她发痒,最终才指着左手道:“在这。”
瑶光张开左手,里面却空空如也,又张开右手,手心上却静静地躺着一只小小的木钩。
瑶光拊掌笑道:“良人猜错了,当罚酒!”
夫妻二人自上月离开了长安一路东行,游览了豫州、冀州大部,最初时旅途还很新鲜,可半个月后却有些疲倦。好在任弘一路上总能想出许多新鲜的游戏,让冗长路途平添了几分趣味。
可瑶光总不擅长那些棋类游戏,输了就要饮酒,或红着脸答应任弘一些奇奇怪怪的要求。
她更喜欢纯看运气的游戏,比如这汉宫之中十分流行的“藏钩之戏”。
”在上林乐府时,吾等学鼓乐的宗室女经常玩,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二曹,比较胜负。”
瑶光还认真地跟任弘讲解此戏的规矩:“人偶即敌对,人奇即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称为飞鸟。一只小钩在众人手中传递,曹人射知藏在何处,一藏为一筹,三筹为一都,总计射中率高者获胜。”
“不过到了河间后,我竟见一些乡野亭部的少女们也在玩,还奇怪怎从宫中传出来了。”
“说反了。”任弘笑道:”这游戏河间早有,但不论宫中民间,藏钩戏都是因为今上的生母,钩弋夫人,她就是河间人。”
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是个闲不住的皇帝,没事就爱全天下转悠。他晚年路过河间国时,身边的方士望气者告知此地有奇女,刘彻下诏搜寻,还真找到一个年轻漂亮的赵姓女子。据说此女天生双手始终握成拳状,十余年都不能伸开,十几个大汉去掰也无济于事。
然而被年迈的皇帝摸了摸小手后,奇迹发生了!
女子的手张开,手掌心还握着一只小玉钩。祥瑞,这可是大大的祥瑞啊,群臣欢呼下,刘彻十分高兴地将女子收入后宫带回长安,号为“拳夫人”,更惊喜的是此女颇晓黄帝素女之术,让汉武帝老年生活焕发了又一春,遂大有宠。
在任弘看来,这就是一个极其刻意的局,连同钩弋夫人“怀胎十四月而生子”一样,再晚产也不会夸张到这种程度,再长一倍就能生个小哪吒了。
总让人觉得这位拳夫人背后,有一整个诈骗集团在阴谋运作,专门投迷信的老年人汉武帝所好。等到巫蛊之祸后,卫、李两大外戚集团相继完蛋,竟是拳夫人和其子刘弗陵笑到了最后。
“原来钩弋夫人就是河间人?”瑶光与任弘说起她在宫中的见闻:“在椒房殿,钩弋夫人之名和卫皇后一样,都是忌讳,若谁不小心提及,就会受到皇后詹事的惩罚。”
可不得忌讳么,按照官方说法,钩弋夫人是犯了过错,被汉武帝斥责后忧虑而死。但朝野亦有传言,说是汉武帝恐女主颛恣以乱国家,遂立子杀母。
“虽然椒房殿里不让提钩弋夫人之名,外头传得有板有眼,说孝武在甘泉宫让人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图,赐给霍将军,于是左右大臣知晓武帝欲立少子为太子。”
“数日之后武帝平白无故斥责钩弋,钩弋褪下簪珥连连叩头。武帝命人将其拉走送到掖庭,被拖走时钩弋回头求饶,希望孝武念在夫妻之情饶他一命,武帝却不理,曰:趣行,汝不得活!”
之后钩弋死于云阳宫,使者夜间抬棺将其下葬,将坟墓牢牢封死。
瑶光皱眉道:“妾在宫中常听说孝武皇帝与李夫人的情事,还以他亲自所作的《李夫人赋》奏曲,颇为动容。可又想到卫皇后与钩弋夫人之事,最初也是十分宠爱,最后却又那么狠辣决绝。”
大猪蹄子都是这样的,多情而善变。更何况身在皇室,恩爱夫妻反目,血亲父子相雠,都是寻常事。现实里开夫妻店还会闹掰呢,亲密关系里掺杂了太多权力和金钱的因素,注定变质。
任弘更听闻,李夫人在临终前得汉武帝探望,却以被掩面,死也不见。这位李夫人可谓聪明至极,十分清楚汉武的性情,让他对自己的印象停留在“一笑倾国”的那一刻,如此方能牢牢在其心里占据一个位置,死后也能让李家恩荣不减。
可瑶光接下来的话,却让任弘感觉到事情不妙。
刘瑶光感慨完钩弋夫人之事后,却怀疑地看向还抚着她手的任弘:“李夫人说得对啊,大凡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妾如今年纪尚轻,可十年二十年后容貌衰老,良人又会如何待我呢?”
方才还在肆意评价别人的家事,却忽然间后院起火,任弘顿时目瞪口呆。
看来不管哪个时代,女子质问男人的送命题都差不多,这种时候不能回避,不可顾左右言谈,一定得正面回答!
他将妻子的手紧紧握住,定定看着她的眼睛,神情认真地说了一句话。
……
任弘花了一晚上时间,才将这道送命题哄过去,夜里听着妻子那进入梦乡的呼吸声,回忆起今日议论的话题,却想起另一个传说。
“据说今上继位后,追封生母为皇太后,重新安葬钩弋夫人,却发现棺是空的,没有尸体,仅留下一双绣花鞋履……”
听上去像个恐怖的鬼故事,但不论真假,钩弋夫人被赐死这件事,对当今天子的法理有一定影响,所以燕王刘旦才敢对皇位的合法性发出质疑。
更诡异的是,霍光竟将李夫人尊为孝武皇后,使其葬在茂陵边上陪伴汉武帝,这让天子处境更加尴尬。
“李夫人、昌邑王……这究竟是刻意讨好汉武帝,还是霍光早在十多年前就埋下的暗子?”
“孝武皇后”这个身份,如同悬在天子头上的一把剑,而剑柄,就握在霍光手里,一旦有变,一切都顺理成章。
如此一想,任弘就更觉得霍光此人心思深得可怕,不寒而栗之余,也感到庆幸。
“霍光再敏锐,也只能看到过程,而我,却看到了结果。”
但任弘的那些布置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慢慢埋伏笔,不能太过急切刻意,否则若为霍光察觉,或会起反作用。
任弘自认为,前段时间在长安太过高调,现在需要沉寂一些日子,做一些旁人看起来无甚用处的事。
比如醉心学术,拜入在长安无一席之地的河间小学派门下,过几个月离群索居的生活。
经过一月跋涉,明日他们就要抵达河间国都城乐成县。张敞一口答应,借他在乐成的院子给任弘夫妻,说住多久都行。
还帮任弘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能够拜见河间国太傅贯长卿。
贯长卿不止是从张苍、贾谊处传下来的《左传》大宗师,还传承着《毛诗》。他与弟子们独立于方兴正艾的齐学、鲁学之外,继着荀子和赵地儒学的道统。
就如世上有榖梁派、公羊派之称一样,世人习惯将贯长卿所传的宗派称为……
“左传学派”!
……
第215章 其命维新
(214章有点小问题,很快放出来,莫慌)
……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河间国都日华宫中,年迈的夫子在上摇头吟诵,讲得抑扬顿挫,激动之时,几欲也要抬起枯树般的肢体,当真手舞足蹈了。
可坐下下面的学生,却不觉得这花费了贯长卿心血写出的《毛诗序》有何趣味可言,河间王太子刘元坐在堂下,虽然面上正襟危坐,可早就暗暗打了不知第几个哈欠。
毛诗?远没有他那些姬妾的体毛有意思。
刘元心里念着的是与良娣们的纵情欢娱,和伴当秋后游猎走马,以及明日即将抵达河间国的西安侯。通西域,斩胡王,娶乌孙公主,在少年太子听来,一切都是那么传奇,可比这老夫子有趣多了。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贯长卿意味深长地说着这句话,目光看向刘元,这位河间王太子刘元有些独特的癖好,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热衷于接盘。
前些年燕王刘旦谋反失败,遂自缢而死,王后、夫人随其自杀者二十多人,但也有些没有名分的姬妾跑出燕国,刘元当时不过十三四,竟一口气收了三个。
在大汉,娶寡妇没什么大不了的,孝景皇帝就娶了嫁过人生过娃的王娡,还立为皇后。但过犹不及,故贯长卿想要以诗刺之加以劝诫。
然而刘元压根没听进去,竟没有任何反应,等到这堂课一上完,便朝贯长卿作揖,带着随从扬长而去。
等他一走,贯长卿看着有些空荡冷清的日华宫,喟然长叹。
“献王之后,再无献王啊。”
六七十年前,天下有三处学术中心,梁国,淮南国,以及河间国。梁孝王喜欢司马相如枚乘等词臣,出产了大量传世的诗赋。淮南王喜欢道家方士,书写了《淮南子》及大量楚辞。
作为孝武皇帝的兄长,河间献王刘德的喜好便没那么花哨,他钟情的是各种古籍,广泛收集民间遗书,凡得善本,必定使人重金求来,一字不差的抄写。因秦末大火而流散的《周官》《尚书》《礼》《孟子》《老子》之属,皆失而复得。
集得图书之后,刘德并未搁置于高楼,而欲将其聚残补缺,较实取正,于是河间献王遂筑日华宫,置客馆廿一余区,以待天下学士,又动用自己的奉养,对学者包吃包住,效仿齐国稷下学宫,让他们不治而议论。
河间国的招贤成果斐然,有些人是冲着这待遇而来,也有人为了此地收藏的大量图书。传《毛诗》的毛苌,继承《左传》道统的贯长卿之父贯公,都在河间国做博士,河间学术,于斯为盛,贯长卿年少时有幸见到了那盛况。
只可惜,它们如同刘德的性命一样,终究未能长远。
站在门口望着河间太子刘元远去,贯长卿有些落寞,河间献王之后,河间王已经传了四代人,却再也没出过一位好学的王,他们宁可将短暂的性命用于纵情声乐,也不肯再用心通读一经。
贯长卿知道这是为何,因为河间献王因学术而闻名天下,也因学术郁郁而终啊。
他永远忘不了元光五年春正月的那个夜晚,河间献王已在弥留之际,召见他的父亲老贯公觐见,贯长卿随之入宫,听到了河间献王悲愤的遗言。
“陛下三月前召见,我献上河间收录图书,又自诩经术通明,与席间公孙弘等问对五策,辄对无穷。结果陛下怫然不悦,忽然对我说,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寡人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