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汉阙 >

第142章

汉阙-第142章

小说: 汉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蒙、司马相如始开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
  大汉开西南夷的缘起,是张骞在大夏国见到了蜀郡的邛竹杖,据说是从身毒卖过来的,这让汉武帝十分振奋,为了寻找一条从蜀郡通向身毒、大夏、大月氏的近道,开始派遣使者和军队向西南探索。
  虽然顺便将滇国纳入治下,却难以制服住在洱海边上,桀骜不驯的昆明部,这条路始终没探明。只闻昆明部西边千余里,地域炎热,有哀牢国、乘象国,任弘将其位置定在后世云南保山和缅甸掸邦一带。
  探索过程中碰壁的可能远大于顺利,这条路显然是不靠谱的,两千年后开滇缅公路都得用累累白骨去堆。
  倒是西方不亮南方亮,灭亡南越后,大汉还真找到了一条直通身毒的坦途:海上丝绸之路。
  灭南越后,帝国的郡县已沿着大海设立,一口气拓展到北回归线以南,守卫南疆的是日南郡,位于后世的越南中部。
  海上的发现也令人振奋,海南岛上置儋耳、珠厓郡,合浦郡徐闻港作为海上丝路的起点,汉使带着为汉武帝寻找仙人的使命向大海进发,将足迹留在原始的邦族港口。
  按照典属国里所藏的资料,什么“都元国”“夫甘都卢国””黄支国”都遣使来朝贡过,名字拗口,任弘翻了无数遍其朝贡记录和使者简陋的描述,掉了不少头发,才将它们一一安置到后世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南部的位置,到底准不准他也不知道。
  这张舆图看的就是全局和大致位置,谁出门会拿一张世界地图找路?
  任弘心里琢磨着:“以后要在典属国立下规矩,对使者严格把关,要求带上一位文字水平过硬的副使,每抵达一国,都要写一千字大作文描述当地风土人情和地理位置。”
  倒是汉使抵达的最远地点“程不国”,按照描述是一个大岛,岛上有狮子和肉桂,或许便是后世的斯里兰卡。
  短短数十年间,无所不能的汉使们四面出击,他们跋涉西域沙漠雪山,在北海之畔持节牧羊,在南方热带雨林中穿梭,或站在楼船上直面汹涌大浪,品尝腥咸海水。竟将西、北、南都探索到了时代的极限,汉人对世界的认识,跟一千五百年后的明初郑和下西洋前,大概一个水平。
  唯一进展不大的就是东方了,没办法,灭亡卫氏朝鲜后,前面就只剩下大海和东北的深山老林。设置玄菟、乐浪郡后,开始与半岛南部的三韩有往来,甚至有东方数千里乐浪海外的倭人以岁时来献见,只是汉使对那分为百余部落的极东之地没啥兴趣,无人踏足。
  于是就造成了地图南北窄,东西长,葱岭以西的诸国占了地图的一半,而东方出了玄菟、乐浪郡,两三尺就到了头,任弘只将倭岛画出了一个边角,其余都隐在迷雾中。
  如此一来,这地图在刘病已眼中,就变得极其别扭。
  “西安侯,这舆图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但我却有一点不明。”
  他忍不住指着舆图道:“教我学诗的夫子是东海郡大儒澓中翁,他告诉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汉常被称之为中国,在天下之中,而四夷戎狄环绕四周。”
  “但这地图上,大汉却为何偏居东方一隅,不在中啊。”
  任弘要的就是这反应,顿时拍着大腿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皇曾孙会这样问。”
  这是任弘在地图上埋下的第二个陷阱!
  ……
  石渠阁在未央宫北,入北阙过公车司马门就能看见,不同于吵吵嚷嚷的九卿官署,这里十分安静,但总是有抱着竹简的小吏趋行疾走。
  此阁乃萧何所造,阁外砻石为渠,让流水环绕,这是为了预防起火。因为这石渠阁就相当于汉朝的皇家图书馆,最初收藏着萧何入关后卷走的秦朝图籍,西周春秋和六国古卷多藏其中,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宝库,司马迁就靠着里面的诸多藏书文献写成了《史记》。
  而十一月初一时,《坤舆万国全图》的草图已制备完毕,但在冬至大朝献上去前,要先在石渠阁中接受检验。
  苏武在石渠阁厅堂中坐下,大鸿胪韦贤带着几个知识渊博的博士坐在西面,曾收得淮南王刘安诸多图书的宗正刘德也参与其中,掌管石渠阁的太史令作为主持,朝三位公卿行礼。
  苏武与韦贤、刘德见礼后道:“道远,打开地图吧。”
  “诺。”
  任弘带着几人扛着舆图步入厅堂,在地上将其徐徐舒展开。
  刘德、韦贤和太史令三方都探长了脖子去看那舆图。还不及细看上面那些涂了不同色彩的国度名称,大鸿胪韦贤就感到了异样,便皱起眉来,问出了和刘病已一样的问题:
  “西安侯,这图不对罢,《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禹贡》亦以天子之国为中国,既如此,大汉为何不在舆图正中央?”
  ……


第186章 乘桴浮于海
  作为大鸿胪,作为邹鲁大儒,当韦贤早听说典属国在任弘提倡下,在鼓捣一幅万国舆图,准备冬至日大朝时献上去,他心中不由咯噔一下:
  “这是想要证明邹衍之说啊!”
  汉代儒生的世界观,都浓缩在尚书中的《禹贡》里,尧使禹为司空,平水土,随山刊木,定高下而序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就是中国。
  在禹贡里,以中央之国为中心,一层层往外划分了五服,每服五百里,反正两千五百里外就是世界尽头的荒服,尽是蛮夷流沙,中原是孤独而又唯一的文明之邦。
  然而,这种在韦贤看来完美无缺的天下观,却在武帝朝遭到了现实沉重的一击。
  始元六年(前81年),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专门花了半个时辰,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讨论天下观,被桓宽写成了《论邹》一篇,篇幅很短,两段话就完了,因为这场辩论,是贤良文学输了。
  桑弘羊所持的,是邹衍的大九州说:“邹子痛疾晚世之儒,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
  意思就是,你们这群儒生只知道守着一亩三分地,在小小闾巷里过日子,让我老桑来告诉你们,世界有多大!
  在大九州之说里,所谓中国,不过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隔着大海与葱岭等高山,外面的世界还有八个与中国差不多大小的地域。而隔着难以跨越的八极和大瀛海,还有更大的九州。
  禹贡说与大九州说在那场辩论中针锋相对,最终是贤良文学落了下风。
  时代变了,不同于闭塞的文景之世,武帝派遣诸多汉使对外界进行探索,传回的消息都支持大九州说:西域的面积跟中原一般大小,葱岭以西,有许多前所未闻的大国,有文字、钱币、礼乐,出了合浦徐闻港沿着海岸行驶,确实是连绵不绝的大陆。
  大汉并不是孤独存在于世的文明国度!这好比后世发现了外星人,震动朝野。
  桑弘羊将记录、奏疏一一翻出来打脸,汝等不是说什么“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么?这可是一位位汉使用脚步丈量,用刀笔记录的,无从反驳!
  贤良文学只能硬杠,靠转战打滚歪楼敷衍过这个问题,最后在记述时也寥寥数笔,没头没尾的。
  桑弘羊倒台了,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贤良文学也意识到,目光局限在两千五百里的五服说破绽百出。
  《书》博士一筹莫展之际,《礼》博士却站出来救场。
  万幸,五经里对天下观的描述是不太相同的,除了《尚书》的五服,《周礼》中还有一种九服说——将世界边界扩展到了中国之外四千五百里,也不提荒服了,最外围的叫做“藩服”。
  亡羊补牢之下,窟窿勉强补上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典属国几十年来都是汉使掌权,支持大九州说,他们要制作《坤舆万国全图》,将可以驳辩曲解的文字变成定格的舆图,大鸿胪和五经博士顿时炸了窝,纷纷出言反对。
  很可惜,大家分属不同单位,反对无效。
  韦贤的手再长,也伸不到典属国去,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图稿完成,交付石渠阁检验。
  好在那舆图一打开,他们就揪住了一个破绽!
  “中国为何不在舆图正中!西安侯,你这是何意!”
  韦贤身后,欧阳尚书博士夏侯胜再度指出了这个问题,此人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极喜洪范阴阳之说,上纲上线倒也挺厉害。
  “昔日邹衍非圣人,作怪误,荧惑六国之君,以纳其说。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西安侯,你也欲如此么?”
  夏侯胜身后,几位博士弟子也开始陆续起身指责。
  中国不在中,这是无法接受的事,敢这么画,简直是在挑战尚书,挑战周礼,挑战所有儒士的底线。
  倒是典属国那边,从苏武到几名曹吏,都面含微笑,视对面的斥骂如无物,这上面的问题,任弘早就跟他们通过气了。
  朝廷也知道典属国和大鸿胪两个机构一贯不对付,怕他们打起来把石渠阁拆了,今日特地派了宗正刘德来打圆场,刘德连忙制止道:
  “大鸿胪、夏侯博士,勿要着急,且先听西安侯解释。”
  宗正刘德虽也学诗书,但他真正的兴趣却是黄老,收集到了淮南王刘安令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这淮南子作为黄老道家遗作,也支持大九州说。
  淮南王的门客们胆子比邹衍大多了,直接宣布四海之内的整个世界,东西有二万八千里长,南北二万六千里长!还专门为那些尚未能探明的大陆取了名。
  但即便如此激进,淮南子仍将中国设定为天下正中,所以刘德也奇怪一向机敏的任弘,为何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众人的反应,全在任弘意料之中,心中暗道:“果然啊,这陷阱一挖一个准。”
  埃及,两河,中国,哪个古典文明,不曾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呢?
  所以汉人根本不会关心地球是不是圆的,反正浑天说里,它就是圆圆的鸡蛋心,除了天官们在吵吵外,一般的读书人根本就不想管此事。
  他们最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我堂堂天朝上邦,赫赫中国,居然不在天下正中!?”
  这思维根深蒂固,再过两千年都没啥变化,明末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献世界地图给大明皇帝,就故意将子午线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心。
  一个歪果仁都明白的道理,任弘岂能不知?
  面对质问,他长作揖:“诸位且听弘一言,中国,当然在这天下正中央!”
  “至于这图上为何不在,只因汉使往西边走了太远,都走到距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外的安息去了。”
  “反倒是东边鲜少涉足,出长安数千里便是大海,虽知乐浪海中有倭人,却从未有人去过,再往外还有什么邦国,全然不知啊。”
  任弘无奈地诉苦道:“大鸿胪、宗正、太史令,这舆图上面每一个邦国,要么是汉使亲自抵达的安息,要么是在当地听闻的犁轩、身毒,距离长安多少里,出了徐闻港船行几日,都在附录的简牍里记述得清清楚楚,皆取自前人。”
  “吾等总不能为了将东边的地域填满,便胡乱添加,欺骗天子吧?所以只是将已发现的地域画出来,若是诸位觉得不对……”
  任弘笑道:“不妨效仿终军,主动请缨,作为黄门使者去倭国探访探访?”
  一听此言,韦贤和夏侯胜就发觉自己上当了,众博士弟子也面露难色。
  面对已经无从辩驳的大九州之说,贤良文学有一种理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何必去探查?”
  这意思就是,我管你世界有多大。
  出了禹贡九州范围,《春秋》没提及的,都是无用之地,完全可以当做不存在。别说域外了,就连已设置郡县的交州,其实也是应该放弃的!
  所以他们非但不会主动请求为使,甚至还不断阻止朝廷派遣黄门使者去探索南海中的异域,生怕那里的珍奇异兽、珍珠玳瑁让皇帝着迷,又多生事端。
  可如今,任弘却在这地图上布下了一个陷阱。
  不去探索,就无法证明中国当真在天下之中。
  见嘈杂的博士弟子们忽然都闭嘴了,任弘却笑道:“怎么,昔日孔子尚且欲乘桴浮于海,至九夷之地,如今却无人愿意一探?在这舆图之上,一丈将近万里行程,诸君若能在陆上海上探明这么远,便回来向天子复命,典属国自能将发现的地域添上去,如此便能证明中国确实是天下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