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壁虎断尾,弃车保帅。”
“先贤掸,也是个狼灭啊!”
……
PS:第二章 在下午,第三章在晚上。
第135章 弄假成真
“尉犁、焉耆、危须三邦兵卒,去了两千人,活下来的只有不到九百。”
一半是被汉兵所杀,另一半却是自相践踏,或死在匈奴人箭下。
战后一片狼藉,侥幸未死的人心有余悸,他们方才遭到了汉军追击,又在营地前遭到匈奴人的弓矢,只能往营地两侧跑,道路狭窄,大群人哭嚎着你争我抢,这让他们平白多了很多死伤。
而汉军也在匈奴人射程之外止住了脚步,战果已足够大,奚充国十分珍惜士卒性命,平推了数里地,杀敌近千,汉军却仅有十来人受伤。
他让弩兵原地射了几轮,射程内再无活人后,这才在铁门关的鸣金声中收兵,前队变后队,缓缓撤离。
士卒们一路上还不忘将尸体的首级割了,绑在腰上,孙百万跟他们说了,每颗都值五万钱呢。
而日逐王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彼辈退却,除非他愿意驱赶嫡系去追击,否则尉犁、焉耆、危须三国之人,哪怕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愿意再靠近汉人一步。
待到清点人数后,日逐王更发现,焉耆、危须两王在远处窃窃私语,先贤掸方才的举动确实是无奈之举,匈奴人射出的箭保住了营地,遏止了更大的溃败,可也彻底寒了仆从国的心,只是敢怒不敢言。
联军的士气已跌倒谷底,西域胡人提防地看着匈奴人,等入夜后,汉军都不用亲自上阵,只需要再赶几头牛过来哼哼几声,他们就能炸营窜逃。
“这场仗,我输了。”
日逐王仰天长叹,等汉军退走后,便决定拔营往东面退却,汉人忽然多了这么多牛,还敢倾巢而出,说明西面的右谷蠡王等人,已先行撤退了,只不知出了什么意外。
但还有一个更加糟糕的消息在等先贤掸:
“未能找到尉犁王,大概已死于乱军之中!”
……
五月十一这天,铁门之战后第二日,渠犁城主卡热汗亲自杀牛宰羊,庆祝渠犁脱困,以及铁门关大捷。
但当任弘让韩敢当拎着一个头颅放到他面前辨认时,渠犁城主仍哀痛不已。
“这确实是我兄长的头颅。”
哭了一阵后,他又恶狠狠将这脑袋举起,要往地上砸:“吾兄愚蠢,竟与天汉为敌,死不足惜!”
“摔不得!”
任弘连忙去抢过尉犁王的首级,斥道:“这是要陪着龟兹王绛宾,一起挂在长安北阙的,岂容你毁掉?”
渠犁城主连忙稽首告罪,任弘才变了脸色,扶起他笑道:“城主助大汉守住了渠犁,围城期间忠贞不贰,等我将此间事迹回报长安后,天子定有嘉奖。不出意外,你就是新的尉犁王!待做了王,可要记着汝兄的教训啊!”
“尉犁从此就是大汉属邦,愿世世代代,为天子看着铁门……”
渠犁城主满口称是,擦干眼泪后,自告奋勇,要亲自去给任弘烤羊。
而等任弘将尉犁王的头颅处理好小心翼翼放入木盒中,出门来时,却见韩敢当、孙百万等人正在门口笑成一团。
“何事如此欢喜?”
孙百万拽来一个会说汉话的渠犁人:“任君不知,渠犁人已将你说成神人了!”
“他们说,你去年招来大雪,以沙筑垒,一夜成城,坚硬如铁,封死了峡谷。”
韩敢当接上:“而前几天,则略施手段,便让匈奴数千大军分崩离析,相继退走,解了渠犁之围。”
“昨日,任君更能操控群牛,去进攻匈奴人。”
孙百万捧腹大笑:“那些帮忙赶牛的渠犁人言之凿凿,说亲眼看到你化身牛首神人,与群牛耳语……”
你才牛头人,你全家都是牛头人!
任弘摇头道:“以上种种,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所谓的一夜筑城,若无士卒们连夜铲沙夯筑,绝不可能成功。离间计,则是得了乌孙人提供的情报,侥幸成功。昨日大破敌军,斩首数百,使日逐王再不能驱使仆从邦国围攻铁门,更多亏了奚兄和汝等奋战,我只是在关城上,敲敲鼓罢了。”
这时候,奚充国却从后面来,拍了任弘一下,笑道:“反正在吾等眼中,道远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小留侯,勿要自谦了。”
小留侯,这俨然成了任弘继“沙漠之狐”外的第二个绰号,你咋不叫赛子房?
铁门峡谷东面的日逐王已退却了,而据瑶光公主手下的乌孙斥候打探,右谷蠡王率众南渡孔雀河扎营,而伊吾王、蒲阴王紧随其后,在孔雀河北岸与之对峙,都只顾着提防对方,对渠犁已构不成威胁。
就在这时,屯长章小眼却过来了:“任君,奚君,斥候们抓了个胡虏,通汉话,声称是来见汉使的!”
汉使?大家的目光自然都盯在持节的任弘身上了。
果然,那匈奴人被押到厅堂外等候时,便嚷嚷道:“我乃右谷蠡王麾下译长,奉命来见汉使任谒者,任弘。”
噫?诈骗案的受害者怎么找上门了?还指名道姓,看来自己的名字已经传到了匈奴人耳中。
“这样一来,就彻底暴露在阳光下了,其实我还是喜欢隐于幕后,暗中观察。”
想到这,本已坐在胡床上的任弘起了身,一边脱着身上的袍服,一边朝侍卫一旁的韩敢当招手道:“飞龙,来,来。”
韩敢当警惕地靠近,任弘却将节杖往他手里一塞:
“速与我换下衣裳和位置!从现在起,你就是任弘,你就是汉使!”
……
“将他带进来!”
匈奴译长等了许久,渠犁城的厅堂内才响起一声呼唤,门扉打开,汉军吏士们推攮着他入内。
进屋后,却见正中的胡床上,大马金刀地坐着一个体型壮硕的大汉,年纪四旬左右,如铁丝般的黑色浓须布满下颌,目光威武。穿着一身略嫌小的谒者袍服,左手持着汉使旌节,右手习惯性地摸在剑上。
“这便是任弘?倒更似武夫,不太像僮仆都尉所说的智谋之士啊。”
匈奴译长微微一怔,然后就被一脚踹得跪倒在地。
踹自己的是一名年轻卫士,二十岁左右,身高七尺半,套着一身略嫌大的铁札甲,站到汉使身旁,于胡床旁捉刀,眼睛始终盯着自己。
这时候,汉使说话了,声音很粗:“我便是任弘,两国交兵,右谷蠡王派人来找我何事?”
匈奴译长朝他行了一礼:“外臣敢告于任谒者,右谷蠡王为伊吾王、蒲阴王所迫,不容于右地,走投无路,想要率部众归降大汉。”
听闻此言,厅堂内外众人都是一愣。
好家伙,任弘只是想让匈奴人内讧撤走,可没想到匈奴诸王的矛盾比想象中的更大,竟弄假成真了?
虽然历史上,从汉景帝起就不断有匈奴诸王投奔汉朝,但皆是普通小王。而右谷蠡王身为匈奴六角王,单于的亲叔叔,竟愿降汉,这是有汉以来,从未遇上的大事啊!若此事能成,西域局势将发生巨变。
众人皆面有惊喜,唯独汉使,仍坐在胡床上陷入了沉思——其实是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倒是汉使身旁的年轻卫士,立刻面露喜色,朝汉使下拜拱手道:“恭喜任君,贺喜任君,若能招降右谷蠡王,这可是天大功劳啊!封侯亦足矣!”
汉使这才拊掌哗哗大笑起来:“然也,此天佑大汉!”
匈奴译长再拜道:“此事关系重大,右谷蠡王特地派我来此,约汉使后日在渠犁南方八十里处,河水南岸的三棵柳面谈,商议归降条件和详细事宜!”
……
PS:第三章 在晚上。
第136章 谈,大门敞开
(为白银萌人在梧桐下加更6/10)
……
三棵柳一如其名,在孔雀河南岸数里外的雅丹地貌中,只有三株柳树靠着泉水生存,此外绝无树木。
不过周围的雅丹土岩倒是埋伏的好地方,五月十三日这天午时,右谷蠡王与醍醐阿达骑着马在柳树旁等待。
天气很热,右谷蠡王摘了毡帽,露出了剃过后仅剩下左右两股的辫发。
“那汉使任弘,当真会来么?”
右谷蠡王仍对醍醐阿达提出的这个计划心有疑虑。
“我觉得他会来。”
醍醐阿达道:“从两个月前,我便在龟兹与这任弘交过手,此人极喜涉险。本已冲出龟兹城却为了等乌孙公主去而复返,在轮台被围东路断绝后,没有绕道,而是折返去乌孙求救兵。”
“此番若能劝降大王,那便是能够封侯的大功,汉使们之所以不断来西域涉险,无非是求一份奇功,如今机会摆到面前,他一定会心动!”
去过渠犁城一趟后,昨夜返回的译长则禀报道:“大王,就我所见,汉使虽然看似是个武夫,却尤有疑心,想来城府极深。”
“倒是其床前捉刀的年轻吏士十分蠢笨,听到有利可图,便面露喜色,力劝汉使赴约。因为这功劳足以让汉使封侯,他们也能沾光。汉使在众人力劝下,才勉强答应今日来见大王。”
右谷蠡王恶狠狠地揉着手里的鞭子:“希望他能早些到,然便能尝尝我这鞭子的滋味,竟敢用诡计陷害我!”
被醍醐阿达劝了几天后,右谷蠡王有些被说动了,这次的事件并不是右贤王等人对自己的谋害,而是汉使的诡计,用一封书信让让匈奴内讧,以解渠犁铁门之围。
不过,真正让右谷蠡王打消投降汉朝打算的,是利益的考量:他的王庭在天山以北,部众近五万,可这次却只带出来两千骑。部下的家眷都在千里之外,一旦像当年投降冠军侯的浑邪王一样,被安置他处,众人将永远回不了家。
所以右谷蠡王自己能割舍妻儿,再娶再生就是了,部众却不一定乐意。他连投降的事都不敢跟亲信说,唯恐他们弃自己而去,到时候带着寥寥数百骑去投汉,必为其所轻。
而按照匈奴的规矩,右谷蠡王领地很快就会迎来一位新的王。六角王一般不是父子传承,而是由单于的亲属们担当,相比于自己,部众对那片土地更加忠诚……
乘着现在误会还不算深,倒不如像醍醐阿达说的那样,引诱汉使前来,将这罪魁祸首擒下,斩其部下,一并给右贤王送去,如此便能自证清白。
一旁的醍醐阿达倒是对汉使本人很感兴趣,对译长到:“你再与我说说,任弘长什么模样?”
译长如实描述后,醍醐阿达听后舒展了眉:“看来这任弘任谒者,与我在铁门关远远见到被汉兵簇拥的任侍郎,应该不是一人。”
一个是四旬威猛壮汉,一个听说是二十多的高瘦年轻人,从年龄看,或许不是醍醐阿达最初猜测的兄弟,而是……
“父子!”
醍醐阿达了然:“任弘和任侍郎,应该是父子关系,也罢,我擒杀其父,也算报复其子的羞辱了。”
但他们左等右等,午时已经快到了,却始终不见人影。
正当右谷蠡王和醍醐阿达料想是不是汉使畏惧不来时,远处终于出现了一阵骑兵行进扬起的尘土。
右谷蠡王面露喜色,可等那些人靠近些后,却勃然色变。
来的不是汉人,而是清一色的匈奴骑兵,人数比他在雅丹岩后埋伏的还多!
领头的是气得发辫直翘的伊吾王,远远指着右谷蠡王大骂,声音响彻孔雀河两岸:
“好你个右谷蠡王,吾等抓获的龟兹人俘虏没说错,你果然在这等待汉使约降!我今日就要替右贤王除掉你这叛逆,也为卢胡王报仇!”
……
事发突然,醍醐阿达本欲上前解释,但伊吾王本就与右谷蠡王有过节,此刻认定他背叛匈奴,哪里是劝得得的?
一场火并在三棵柳爆发,虽然右谷蠡王部下勇锐,但伊吾王带来的人数比他多,最终只能丢下数十具尸体,草草撤离。
他毡帽也丢了,头皮也被一支箭掠过破了皮,血流不止,回去的路上,右谷蠡王懊恼不已。
“我当初就不该听僮仆都尉的话,他在那汉使算计下屡屡受挫,哪里提得出什么高明的计谋……对了,醍醐阿达呢?”
左右看看,竟不见僮仆都尉及其属下的身影,有部下说,撤离前,醍醐阿达便直接扔了刀兵,向伊吾王投降了。
“好你个醍醐阿达!”
右谷蠡王登时恍然大悟:“莫非日逐王和醍醐阿达,也参与了这个阴谋?什么铁门、渠犁,都是幌子,汝等分明是要协助右贤王除掉我!如此一来,日逐王便能和右贤王一起,瓜分我的部众和领地,甚至成为新的右谷蠡王!”
难怪醍醐阿达会给自己出那么蠢的计策,让自己彻底洗不清了。
好不容易回到营地,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右谷蠡王前几日诡异的撤兵举动,营地里纷纷相传他要去投降汉朝。
于是乘着右谷蠡王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