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神探狄仁杰之武朝传奇 >

第306章

神探狄仁杰之武朝传奇-第306章

小说: 神探狄仁杰之武朝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莽点了点头道:“非常好,有劳了。”
  伙计说道:“船马上就开。二位先休息一下,我去给您们打水去。”
  王莽点了点头,伙计转身离去。
  待伙计离去之后,王莽关上了门,转过身来对着李元芳说道:“元芳,也不知道咱们的计策管不管用?”
  李元芳点了点头:“他们应该能够脱身吧,我们现在已经吸引了铁手团的注意力,而且还让那两个耍杂耍的引开了他们。敬旸,你就不要再担心了,我们能做的已经做了。”
  王莽笑了笑:“是啊,但愿他们已经脱身了吧!”
  二人说话间,李元芳坐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口气。
  王莽在另一张椅子上也坐了下来:“元芳兄,你有没有感到这个鲁吉英有点奇怪?”
  “奇怪?”
  李元芳抬起头来。
  王莽点了点头:“是的,奇怪,鲁吉英作为一个山阳县令,他怎么会和朝中的四品大员水部郎中扯上关系,甚至到了可以为对方卖命的地步!”
  李元芳微微眯了眯眼:“敬旸,你的意思是?”
  王莽摇了摇头:“我并没有什么意思,我只是感到很奇怪!”
  李元芳问道:“敬旸,你发现什么了吗?”
  王莽笑了笑:“元芳兄,你也知道我的记忆力还可以,我在这一路上回想了一下在洛阳时,当初李翰死后扬州刺史崔亮给阁部的回文,发现其中很多地方的叙述都含混不清。”
  “哦?”
  李元芳挑了挑眉。
  王莽放下茶碗:“首先,李翰之死的准确时间回文中并没有写的很清楚。”
  李元芳说道:“敬旸,我记得几天前大人曾经说过,李翰是在邗沟覆船的当天夜里自裁的。”
  王莽点了点头道:“不错,大致时间是有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回文中却没有提及。”
  李元芳问道:“哪一点?”
  王莽目视李元芳道:“李翰自缢是发生在邗沟覆船之前还是之后。”
  李元芳愣了一下:“敬旸,这应该不是问题吧?李翰不可能死在邗沟覆船之前。”
  王莽问道:“为什么?”
  李元芳说道:“据崔亮回文中所说,李翰是因邗沟再发覆船事件,觉得愧对圣上,这才自缢身亡,而且还留下了绝命书。”
  王莽点了点头道:“不错,回文中是这样说的。”
  李元芳说道:“可如果邗沟覆船之事尚未发生,他有什么理由选择死路呢?这说不过去呀。”
  王莽说道:“从逻辑上来讲,你是对的。但你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前提。”
  “前提?”
  王莽说道:“是的,前提。你现在已经人为地将李翰之死归结为自杀,起因则是邗沟覆船之事。有了这个前提,他死去的准确时间当然就无足轻重了。”
  李元芳越发不解:“敬旸,你一会儿说鲁吉英,一会儿说李翰之死,我听得都有些糊涂了,你的意思是,李翰不是自杀?”
  王莽笑了笑道:“我并没有这样说。
  李翰可能是自杀,也可能不是。
  而今证据还不充足,任何轻率的判断都会为断案带来负面影响。
  我换一个说法,即使李翰是自杀,现在也并不能证明促使其自杀的原因就是邗沟覆船事件。
  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可能了吗?”
  李元芳说道:“敬旸,我知道,你一直对李翰之死抱怀疑态度,你刚刚说的当然也有道理。
  然而,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和各方的叙述来讲,邗沟覆船应该是造成李翰之死唯一合理的解释。”
  王莽摇了摇头道:“你说错了,并不是唯一合理。只要存在着其他的可能性,就不能说是唯一。”
  李元芳追问道:“可是敬旸,你又说根据什么认为李翰之死存在着其他可能呢?”


第三十七章 怀疑
  王莽笑了笑:“这样吧,我做一个假设。假如李翰自缢是发生在邗沟覆船案之前,你还会认为,覆船之事是致其死命的唯一原因吗?”
  李元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当然不会。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李翰之死肯定另有原因。”
  王莽点了点头:“而崔亮在回文之中并没有指明李翰自缢是发生在邗沟覆船之后。你说,上述那种可能性是不是存在?”
  李元芳愣了良久,点了点头道:“如果这样说,那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故而,我才说李翰自缢的准确时间,在本案之中非常关键。可恰恰回文之中没有提及。”
  “那么,除了李翰之死的准确时间这一点之外,回文中还有什么含混不清呢?”
  王莽说道:“刺史崔亮在回文中说,第一个发现李翰自缢的,是山阳县令鲁吉英。”
  “鲁吉英!”
  李元芳顿时大吃一惊。
  王莽点了点头:“是的,就是和咱们在一起的鲁吉英。”
  李元芳深吸了口气,没有说话。
  王莽接着说道:“回文上面说鲁吉英深夜赶到山阳行馆去找李翰,却发现他已自缢身亡了,这第二个含混之处出现了:鲁吉英为什么要深夜去见李翰?”
  李元芳说道:“想来,想来是有要紧之事回禀。”
  王莽说道:“说得好。要紧之事这四个字很重要。
  官场的规矩你是知道的,上官辰时判事,哺时退归。
  也就是说,哺时之后便是休息时间。
  这个鲁吉英有什么要紧之事竟然深夜去打扰上官?”
  李元芳登时愣住了。
  王莽接着说道:“可以断定此事一定非常紧急,否则鲁吉英这位山阳县令绝不会深夜去见李翰。”
  “不错。”
  “李翰是水部郎中,此次奉旨到扬州是巡视漕渠,查察邗沟覆船案的。
  那么可以断定,鲁吉英去找他,说的一定是与漕渠和邗沟覆船有关的事情,这一点你承认吗?”
  李元芳点了点头:“这是当然。山阳县的政令民事,自有扬州刺史崔亮该管,用不着向李翰通禀。”
  王莽说道:“很好。那么,那天夜里漕渠和邗沟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以致鲁吉英要深夜面见李翰呢?”
  李元芳恍然大悟:“邗沟覆船!您是说鲁吉英去找李翰是向他禀告邗沟覆船之事的!”
  王莽说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令鲁吉英深夜前赴行馆谒见呢?”
  李元芳不住地点头:“不错,不错。”
  王莽说道:“那么,这中间出现了两种情况。
  第一种,在鲁吉英到来之前,李翰还不知道邗沟发生了覆船之事。
  按照你的结论,邗沟覆船是引发李翰自缢的原因,那么此事就非常奇怪了,当鲁吉英到达山阳行馆之时,发现李翰已经自缢身亡了。
  用你的话讲,他还不知邗沟覆船,又有什么理由选择死路呢?”
  李元芳顿时倒抽了一口凉气。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你还认为李翰的死是邗沟覆船所致吗?”
  李元芳缓缓摇了摇头道:“敬旸,如果真如你所说,李翰是在邗沟覆船之前死去,那这案子可就蹊跷了。
  他为什么要自杀?又怎么会留下那封绝命书?他当时还根本不知道邗沟发生了覆船之事呀。”
  王莽点了点头:“不错。”
  李元芳说道:“敬旸,那你说的第二种可能性是什么呢?”
  王莽说道:“第二种可能是,有人事先便将邗沟覆船之事告诉了李翰,这才致使其留书自缢。”
  李元芳说道:“不错,也有这种可能。”
  “那么,回文中第三个含混之处就又出现了:是谁先于鲁吉英将邗沟覆船的事情告诉了李翰?”
  李元芳想了想,说道:“这一点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对案情的判断。”
  王莽点头道:“是啊。这就是我所说的,崔亮回文含混不清之处。你想一想,一桩案子当中,三个最关键的环节竟然被忽略了,这难道不奇怪吗?”
  “确实非常奇怪。”
  “第四个含混之处就是:崔亮率人搜查山阳行馆,发现了李翰留下的那封绝命书和鸿通柜坊开具的两张共二十万两白银的凭信。
  崔亮将两张凭信作为证物送达了阁部,却为什么不把李翰的绝命书送来呢?”
  “不错。这确实是个疏漏。”
  “疏漏!没有那么简单。
  作为证物而言,这封绝命书是最为重要的。
  首先,它可以令我判断出这封书信是不是李翰亲手所写。
  其次,可以从字里行间分析出当时李翰的心态。
  最后,如此重要的证物不上达阁部,究竟是为什么?”
  李元芳仔细思索一下,缓缓说道:“看起来,李翰之死不简单呀。”
  王莽说道:“以上所说的四点,都是本案最为关键之处。
  崔亮身为刺史不会不懂,那么,是什么原因竟令其将这一切全部忽略?
  这样做,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
  李元芳看着王莽:“敬旸,你怀疑鲁吉英和此事有关?那你为什么不当场说出来!”
  王莽摇了摇头:“鲁吉英这个人不简单,外表看似粗狂,实则心细如发,他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
  李元芳若有所悟地说道:“我明白了,敬旸,你把他和宁氏安排在一起,也是在试探他?”
  王莽微微一笑:“说不上什么试探,只是对他的出现感到很奇怪罢了。”
  忽然,外面传来船工的号子:“起航喽!嘿唷,嘿唷……”
  王莽和李元芳对视一眼,二人站起身,走出门外,站在船舷向下望去,只见楼船缓缓离开埠头,向运河中央驶去。
  夕阳如血,将宽阔的河面染成了橘红色。
  埠头上喧嚷的人流中,一个人缓缓转过身,目光望向了远去的楼船,正是龙风道人。
  残阳如血,照耀在他的脸庞上,他冰冷的脸上挂着一丝狞笑。
  不远处,一个带着斗笠的人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虽然他带着斗笠,但是他那肥胖的体型还是让人一眼就认出他正是铁手团总部的蓝衫人。


第三十八章 埋伏
  通济渠全长两千里,西起神都洛阳东至盱眙,河面宽阔,是大运河的主干渠。
  此时,夕阳西下,水面波光粼粼,狄仁杰的官船展旗扬帆,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河面上。
  狄仁杰迎着天边最后一抹余晖,静静地站在船头的甲板上。
  微风轻轻吹起他斑白的胡须。
  曾泰手持运河图快步走了过来,轻声道:“恩师。”
  狄仁杰转过头:“曾泰呀,有事吗?”
  曾泰说道:“恩师,王周昨夜被杀,而今奉恩师钧令,护船使已摆出所有纛幡仪仗并发遣三艘快船,传送专署加急牒文到扬州,想扬州官吏不日即可接到。”
  狄仁杰点了点头:“是啊,王周遇害是典型的杀人灭口,行事之人绝不是江湖莽夫,而是训练有素的专职杀手。
  这就说明,盘踞扬州的赃官们已彻底撕下了伪装,决心孤注一掷。
  天下没有他们不敢冒的险,也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
  曾泰呀,我有一种隐隐的感觉。”
  曾泰忙问道:“什么感觉?”
  狄仁杰说道:“此次扬州之行定然会凶险异常。”
  曾泰望着水面缓缓点了点头。
  狄仁杰点了点头,目光望着河面,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
  曾泰说道:“恩师,您好像心情不太好?”
  狄仁杰笑了笑道:“我是想起了敬旸和元芳。他们跟踪宁氏出城,已经有十多天了……”
  曾泰点了点头。
  狄仁杰轻叹一声道,“也许,当时我应该接受你的建议,在洛阳等候敬旸和元芳归来,一起出发。”
  曾泰望着狄仁杰轻声道:“您是担心敬旸和元芳的安全?”
  狄仁杰深吸了一口气道:“敬旸和元芳二人都身怀绝技,应该说这天下没有多少人是他们俩的对手。
  敬旸更是智计过人,他们随我办案多年,除在崇州时元芳被王孝杰射伤那次之外,几乎从未出过什么事情。
  按理说,我不应该担心。可不知为什么,这一次,我的心里却,却……
  却总有一丝不安。”
  曾泰抬起头来道:“不安?”
  狄仁杰点了点头道:“是啊,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然而,自从经办此案之后,我却时时感到如临深渊。”
  曾泰问道:“却是为何?”
  狄仁杰说道:“你仔细想一想,以往我们所经历的案件不管对手多么凶狠狡诈,却从没有人敢于公然向朝廷宣战。
  可这一次呢?先是巡河的四品大员李翰蹊跷地死去。
  紧跟着,身为朝廷正九品命官的王周竟率人在洛阳公然戕杀告状的百姓。
  而昨夜,王周竟然在钦差行驾的官船上被人杀死灭口。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有恃无恐,丧心病狂,与我们针锋相对。
  这些歹徒身后如果没有强大的支持,是不敢如此行事的。”
  曾泰点了点头。
  狄仁杰顿了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