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幻影-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来到距离我们最近的房屋前,推推门,发现好像是可以推开。
这大门是金属的,也不知道是什么金属,反正是没有看见铁锈和铜绿。
我们两个人把门推开,一股腐烂的味道扑鼻而来,我们两个连连后退,用手把还停留在鼻尖的气味挥去。
老王:“应该是很久没用了。”
我点点头。
待到那气味减轻了许多,我们才慢慢靠近了那房屋。
老王:“一股来自地底的味道。”
他是考古工作者,所以,他所谓的“地底的味道”,自然指的是墓葬里的味道。
老王率先走进了屋子,而我则在他身后进入。
屋子里的家具很少,大部分都是木制,已经腐烂,但看起来并没有受到虫子的打扰。
看样子,这房子只有一层,类似于巴黎圣母院的结构,也有着一些壁画,但因为潮气,而且这里空气可以流通,大部分已经脱落。
老王惋惜地叹口气:“这房屋应该和教堂的作用一样,都是寄托他们信仰的地方,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教堂是在城市边缘。”
我问道:“怎么得见?”
老王解释:“你看这建筑里面的构造,没有太多实质性可以使用的东西,反而有着东方传统里的蒲团。”
他指着一团腐烂的东西,然后看向蒲团前方:“还有这蒲团前方的桌案。”
最后,他总结道:“这建筑很有可能就是妖物在接触到人类文明后自己借鉴建造出来的,所以,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
我撇撇嘴道:“就是有点不伦不类。”
却又想起刚刚看到的精灵树屋:“但是那精灵树屋确实是我们人类没办法建造出来的。可是,妖物凭什么能建造出来?而且,如果史书上记载的外星文明确实是他们,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老王:“就像我们人类在某些弱小的生物眼里可能是神,妖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就是如同神一样可怕的生物。我这里的‘可怕’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只是说他们的力量令人惊叹。”
我明白老王的意思:“也就是说,妖物是我们未曾见过的物类,又总有强大的超出人类想象的力量,所以才会成为史书记载的样子。”
“没错。”老王点头,“好了,这里也没什么好看的,估计只是对考古工作者有用,对我们两个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去下一个房屋吧。”
我们从教堂里出来,走进旁边的类似于佛塔+***寺庙的建筑。
这里的门是石门,很不容易推开,直到进入里面我才想到:“老王,你身上有没有带着食物?”
老王找了找:“还有点压缩饼干和半壶水,估计够我们在这里生活两天。”
说到这里,我们两个的脸色都很不好——他的是看出来,而我的是感觉出来。
我:“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两天之内找到离开这里的通道,是吗?如果找不到,就是死路一条吗?”
老王没有回答,而是走进了这房屋。
这房屋类似的是大雁塔,而不是那种存放舍利子的佛塔。
从外面看应该是有六层,只是第一层可能是存放着什么不见天日东西,没有入口,直接就是上二楼的阶梯。
我们上楼的时候看了眼旁边的石砖,是那种厚实的青砖,中间并没有苔藓。
老王摸了摸:“看不出来是什么时候的,毕竟,在这种地方,可能会与地面上的时间发生很大偏差。”
而后,我们两个来到了二楼。
二楼的布置很简单,只有一些散乱堆积着的书籍、两个腐朽的木椅和一张腐朽的木桌。
老王上前拿起一本书,上面的字是繁体字。
老王推断说:“这本书应该是使用活字印刷术刊印的,而且是宋体字。”
我问道:“上面写的什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我瞬间听出了这佛经的来历:“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老王奇怪地看了我一眼:“你拥有佛教信仰?”
“不是的。”我摇头,“当初小学时候,实在没书看,就从别人那里借了一本《心经》看。后来上大学之后,我们寝室一个家伙很喜欢这类佛教音乐,就记住了《心经》里的一些断落,比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老王点头,把书放下:“也就是说,这一层里的这些书就都是佛经了。”
他又捡起一本书:“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佛经我却真正没有听过。
老王看了我一眼,笑道:“为什么这样著名的佛经你却不知道了?”
而后,放下书:“去三楼吧。”
我笑而不语。
难道我会告诉他我的记忆力很不好,简直算是老年痴呆吗?
当然不会。
三楼的布置和二楼很像,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梵文、汉语对照(笔记),已经不甚清晰。
四楼的布置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里面有许多的壁画,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都没有脱落,可以看出来是关于释迦摩尼悟道的经历——是老王看出来,我是看不出来。
而后,其中又有许多经书,但多了一张腐朽的木床,看来是有人在这里长住。
木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的墨迹已经看不出来写的是什么,也许是有关经文的理解。
上到五楼,又是大变样。
纷乱的残破纸张散落在地上,什么消息也得不出来,灰尘可能是因为封闭(没有窗户,但是头上有一盏灯,也不知道灯油是什么,竟然可以燃烧这么长时间。)的关系,灰尘并不是很多。
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线索,我们来到了六楼。
然后,我们知道,我们来对了。
这上面有一副地图,一副这座城市的地图——虽然上面的字迹不认识、看不出来是什么文字,但上面的图画还是很好的保留下来,也许是妖物为了以防万一而用了特殊材料。
看着城市地图,老王说道:“这城市就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我们就在喙头。而后,你看……”
他指着“鹰”尾:“你看这里,这里应该会有出口,但是,很不好到达啊……”
我看着这副地图,愕然发现:“这座城市,完全就是一座迷宫!”
老王点头:“没错,就是迷宫。而且,你看,这些建筑在不断地重复,就是为了迷惑我们,让我们即便是看过地图,也很难走出去!”
“但是,应该有辨别的方法,”我说道,“要不然,恐怕设计者也会被困在其中。”
老王叹道:“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了……”
第124章 柳暗花明
我们在佛塔上看地图,找到所谓路线,自佛塔下来后,却又是陷入迷茫。
城市边缘,不是紧挨洞壁,就是房屋连在一起,不见缝隙,从中间穿行的方案是行不通。
所以,只能靠自己去找了吗?
我说道:“我们可以以鹰嘴为上,则鹰尾为下,面上背下,可以确认路线。”
老王苦笑:“说着轻巧,其实是很困难的。”
我:“不管怎样,走走看吧……”
我们走到鹰脖这里,而后左拐,却发现眼前是相同的街道——其房屋样式、结构等等都是完全相同。
老王:“之前我也是没有多走,否则恐怕就被深陷其中了。”
我问老王:“你记得是哪一条路吗?”
老王摇头:“记不得了。本来地图上路线就密集,还都一样,哪有那么容易记住?”
我点头:“我还略微记得些。是第三条路右拐,而后……而后……”
老王却打断我:“你有没有看出什么?”
我看着眼前的街道,不明白老王什么意思:“看出什么?”
老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豁然开朗。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完全有机会走出这迷宫。
而后,又道:“雨漳,你怎么看?”
我:“我觉得你的看法很好,值得一试。而且,即便是一试,我们也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因为如果按照这样的看法来,我们就需要走到最边上寻找,而如果确实是我们错了,我们也还可以原路返回,不至于迷路。
打定主意后,我们便向着最边缘走去。
我叹息:“也不知道是不是能找到出路……”
老王安慰我:“可以的。”
但我知道,他心中也没底。
不多久,来到最边缘处,忍着饥饿认真地在周围搜寻,可是一无所获。
老王拍拍我的肩膀:“吃点东西吧。虽然二界的时间不同步,但你也至少有几个小时没吃饭了。”
我没有告诉他我曾经回去过格尔,所以他并不知道……好吧,他说对了,我确实好几个小时没吃饭了。
我们各自吃了几个压缩饼干充饥,而后,喝了些水,继续寻找。
但是,却并没有如愿找到离开这里的路径。
是我们猜错了吗?还是我们的搜寻不够细致?
我不知道。
老王皱着眉头,仿佛这世间就没有一件事能让他把额头舒展:“我想,我们的猜测是没有错的,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他回顾我们来时的路,我也回顾。
忽然发现一点问题:“老王,你看。”
我指着不远处街道边上的一座类佛塔建筑:“那样建筑一般都是在街道旁边,可是,这里并没有街道,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筑呢?恐怕……”
恐怕什么已经不需要说出来,我们把目光投向这远远看来并不显得突兀的佛塔。
老王:“我们进去看看!”
我点头,跟在他身后,而后,又上前和他一起推开佛塔的大门。
果然不出所料,这座佛塔的第一层是通的,并且在对面还有一扇门。
我和老王对视一眼,看出了他眼中的欣喜。
而后,我们通过那扇门来到另一边。
这一边和另一边是一样的结构,一样的建筑,一样的街道。
只是,那边洞壁上有几个发光的点。
老王脱口而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笑了:“这样简单的谜题,又能难住何人呢?”
老王脸色却依然严肃:“简单吗?那么,你能告诉我这到底能给我们什么提示吗?”
我愣怔,忽然发现虽然可能猜对了诗句,却并不解其意思。
七八点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难道要像是“或云:冠者五六,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就三十,合为七十二人也,孔门升堂者七十二人也。”这样解释吗?
恐怕不是的。
否则,七八五十六,二三得六,合为六十二,可是,眼前根本没有六十二条街道!
老王:“我想,这次答案可能是落在‘外’和‘前’这两个字上面……”
我问:“那该怎么解释?”
老王向前走去:“走走看吧,应该会有结果……”
我跟上他,向着七八个和两三点走去。
老王抬头看着,似乎在数那些光点的数量。
看他模样,我忽然明白过来,为什么一定要指街道呢?指天上的光点不是更好吗?
我们只要行走一段距离,不知为何,天上就会消失一个光点,直到消失了五十六个光点后,老王停住了。
眼前还有六个光点。
老王:“这就是‘外’和‘前’的含义。”
转身,正在一条街道前方。
我不得不佩服老王的奇思妙想。
而后,我们来到了这条街道。
果然,在这条街道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这是一条下坡路,而且不断有建筑突出来挡路,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大致看上去这些建筑和通向旁边的街道都是一样的。
我看向老王,老王却皱着眉,显然是没弄明白到底这里面有什么玄奥。
如果这里面依然隐藏着诗句的话,会是什么呢?
老王舔舔嘴唇:“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作:过)一山拦。”
然而,这次我却有些怀疑老王。
毕竟,能够这样快速地想出答案,已经不能说是推理能力和诗词积累强大了,已经到了让我不得不怀疑的程度。
我收起自己的怀疑,听着他破解谜题:“你看这里的情景是不是和杨万里诗里的描写很像?所以,我们看它的最后一句:一山放出一山拦。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在第一个突出建筑之后,第二个突出建筑之间的那条街道!”
他看了我一眼,似乎有些疑惑我的无动于衷,而后,率先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