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彼岸繁花[综红楼] >

第657章

彼岸繁花[综红楼]-第657章

小说: 彼岸繁花[综红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校令刘时敏把大唐、北宋、前元、还有明的疆域图,都悬挂起来。然后指着这些疆域图说:“在元时期就没有崔尚书所提的这些顾虑。所以朕认为辽东战事基本达到了目的,兵部要做明年对鞑靼用兵的计划,未来的十年持续不断地对鞑靼用兵,像在辽东对付建奴一样,不能把他们赶尽杀绝,也要把他们赶去不里牙惕(贝加尔湖)的以北。
  那样才能保证我们大明的腹地不再受鞑靼的威胁,鞑靼这一片,也有足够的草场供我们养马。”
  朱由校细长的手指从奴儿干都司向左划过不里牙惕,一直到帖良古惕。然后歪着头看着才划过这一条直线,笑眯眯地看崔景荣。
  “崔卿,你发现没有,按着朕的这条线戍边,比现在的九边战线短了很多的。会节省不少的戍边将士。”
  “陛下,那南方的粮食运过去就更难了。”
  崔景荣提醒天子不靠谱的疆域计划后面的有粮草跟得上的。
  唉,头疼!疆域是君臣闭门在乾清宫里这么画的么?!
  周嘉谟扶额,看来天启是注定要战火不消停的了。
  黄克缵则乐得闭不上嘴,这样的计划可比永乐年间的成祖还疯狂,武宗与自己侍奉的天子比起来,那就是小孩子游戏,根本就没法比。他又有了要去兵部做尚书的想法了。
  朱由校听了崔景荣的话,立即不高兴了。
  “崔卿,当初放弃交趾布政司,大明犹如自断脚趾,结果呢?朝廷在整个南边的势力、影响越来越少。闹了那么多年的倭寇,若是水师仍然能下西洋,何至于被倭人欺负到家门口。”
  崔景荣只好躬身认错,“但是土默川的马场?陛下准备怎么安排?”
  朱由校更不高兴了。
  “年度预算不仅仅涉及到各部的事情。朕的根本目的是想诸位臣工有全面考虑朝廷未来五年、十年大事行动的意图。像户部才提出来的迁徙计划、工部的治水方略,表面是在五年、十年的黄河治理就能看到成效的,可实际都是关碍到大明的五十年、甚至百年的大计。
  崔卿,朕现在调你去户部做尚书,你从工部治水的角度,全面去考虑户部的移民、兵部的马场等事。”
  崔景荣有点儿傻眼。
  他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这些年历任平阳府推官、后来也曾做过御史,累至四川巡安,宁夏巡抚,兵部右侍郎,右俭都御史等,在万历四十一年就已经是兵部尚书了。
  在兵部待的时日比较久,养成了他遇事从兵部尚书的角度考虑事情的习惯。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盯着前面的堪舆图想着若自己是户部尚书,该从那里着手,才能配合工部好治水、又不耽误兵部的养马。
  半晌之后,他接过刘时敏手里那根细细的、才拿过来的点划堪舆图的竹竿,上面隐隐还有刚撕去缠裹的痕迹,估计这细竹竿原是**毛掸子的。
  “陛下,臣以为明年先从宁夏卫迁徙部分百姓去辽东的浑河耕种,现在发出迁移令,出了正月十五动身,到辽东的时候,能赶上种一季番薯、萝卜等,这样越冬的粮食,朝廷贴补的就会少点。太原府和大同府的百姓比宁夏卫离的近,他们往广宁卫迁徙,应该能够赶上农时,正常种庄稼的。这只是臣仓促之间的想法。若是迁徙的百姓不涉及兵部马场的那几个县,臣明年多花些精力,看看辽东的马场能不能弥补土默川马场的缺额。”
  朱由校待他讲完之后立即拍手,“崔卿果然大才,看来各部尚书要经常互换,是有道理的。”
  黄克缵立即说:“陛下,让老臣换去兵部可好?”
  作者有话要说:  崔景荣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生,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
  牛人?
  更多的人在他中进士的年纪,还在努力考秀才呢。
  计划跨年的时候,随机从今天的订阅记录抽200个ID派新年利是,小小心意,应该是够看两章的
  祝愿亲们2019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外修身材,内修气韵,永远年轻美丽。


第857章 木匠皇帝112
  所有人的眼睛在天子和黄克缵之间来回移动; 朱由校笑着看这个人老心不老的刑部尚书; 望着周嘉谟含笑不语。
  黄克缵已经七十二岁了; 朱由校一直感觉他是二十七岁。在他的身上永远洋溢着积极做事的进取活力,永远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相形之下,都感觉自己是不是缺少点儿与这个十七的身体相应的激情了?
  周嘉谟看天子在等自己出头; 立即就说:“绍夫; 吏部没有调你去兵部做尚书的安排。你快安静下来看户部的计划,赶紧帮潜夫查缺补漏。”
  汪应蛟与黄克缵同岁; 但他是万历二年的进士; 比黄克缵早了六年; 与周嘉谟同样妥妥是在座这些人的前辈。但是周嘉谟要黄克缵看看汪应蛟的户部计划也没有选错人,因为黄克缵做过布政使,对民事、财政这一块也不陌生。要周嘉谟来说,黄克缵就是放到那一部都可以的人才。因为他以前还做过工部尚书,两度出任过兵部尚书; 要不是天子有意让汪应蛟做户部尚书,周嘉谟都想把黄克缵弄去户部作尚书; 让黄克缵负责千头万绪的户部; 省得他带着天子好战了。
  黄克缵只好先把去当兵部尚书的心思收回来,接过崔景荣手里的细竹竿; 在堪舆图上指指划划。
  “陛下,我认为崔自强的提法不错,就是从宁夏卫往辽东这一路,山高水远的; 又不是军卒,真的不适合正月里动身。为百姓家的老老小小考虑,老臣认为家有长者在六十岁之上的、幼儿在五岁以下的,不宜列入这第一次的迁徙选择中。把年轻力壮、适合路上奔波的移往辽东迁徙,路上安全,到辽东也容易安定下来。”
  接下去黄克缵说的就是具体的迁移行动了。
  “所有百姓路上吃的需要朝廷准备好,到了辽东安家落户还需要朝廷支持,三月初天气暖和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动身,计划用三、四个月走到辽东的指定地方,就要立即去盖房子的。平均下来每人得至少准备三两到十两银子的投入。”
  黄克缵仔细把那三两到十两银子怎么花说了一个仔细,公鼐瞪大眼睛,觉得自己与崔静荣、黄克缵相差太多了。
  民生这一块他就没接触过。
  公鼐咬紧下唇,跟着黄克缵在堪舆图上划来划去的那根细竹竿移动视线,看着黄克缵与周嘉谟、汪应蛟、崔景荣等投入地讨论第一次要迁徙多少百姓最适合,朝廷要准备多少粮食,调动哪里的常平仓比较适合。
  这一瞬间公鼐觉得自己做在礼部侍郎的位置都有点儿勉强了,他没想到出了他和方从哲,其他人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到移民的讨论中。
  他提笔记录:“虽然辽东那边地广人稀,迁徙过去的农人不缺可耕的田地,但是冬天寒冷,到辽东之后的首要事情是建好过冬的房屋。依托抚顺的露天煤矿产出,可以安然地渡过第一个冬天,但朝廷还要在下一个年度里提供足够的农具和种子,还要继续提供粮食到秋季的收成下来了,才算是帮助这些移民在辽东安顿下来。”
  这么一算,这迁徙的费用就不是单单是银子,还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做支持呢。
  英国公见他们算计的是朝廷全部包揽的费用,就插嘴说道:“这些农人到了辽东以后,男人去建造房屋,女人和孩子可以去种番薯等。我听说今年京畿这边的番薯每亩都够千斤 。到了冬天,男人可以去抚顺煤矿挖煤,全等着朝廷资助,怕是每年迁徙不了多少百姓,解决不了黄河中上游耕地对水土的影响。”
  叶向高立即表示赞同英国公的意见。
  “迁徙到辽东的农户,在冬天去抚顺煤矿挖煤,一个壮劳力可以赚出一家四口的粮食,在加上番薯等补充,可以大大减轻朝廷的负担。”
  周嘉谟恍然大悟,怪不得就觉得这里有问题呢。于是又与黄克缵埋头重算贴补到每一个农户家里的粮食。
  朱由校看了一会儿说道:“单吃稻米等谷物不耐饥饿,朕看军卒添加马肉后,吃的米面少了一半。那些农人到了辽东以后是不是要养些家禽啊?养些猪羊等。”
  定国公立即说:“多吃些肉食是可抗寒的。”
  徐光启就说:“陛下,那些迁徙的农人明年夏初到辽东以后,当地没办法立即提供足够的猪崽鸡崽给他们养。但左共之今年在直隶屯田成绩斐然,后年把北直隶的经验推广到辽东去,这些移民不仅可以有足够的口粮,还可以养些家禽家畜了。”
  “应该现在通知周永春,让他做好明年接受迁徙百姓的准备。”
  汪应蛟看看说话的人是方从哲,点点头不做声。心里在说,要是周永春问要迁徙过去多少人,朝廷计划贴补多少银两、多少粮食?该给周永春什么回答?这些数字都没有敲定呢,让周永春怎么准备?还不得被熊廷弼喷回来啊!
  公鼐看着方从哲被汪应蛟虚应,更不敢开口插话,他借着摘录讨论要点,想着该怎么补上自己在民生这块的短板。乾清宫里这么多人,除了自己和工部侍郎徐光启是四十岁以后中进士,其他人三十五岁中进士都算晚的了。
  可徐光启的才能是别人比不了的啊。他在数术方面的计算,是朝廷里的第一份。听说新式火炮他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北直隶的屯田水利方面的事情……等等等,都是工部、户部能够用得上的。
  可自己呢?反过来想过去,公鼐找不到自己能够补足短板的可行方法,觉得还是回去国子监继续做祭酒比较适合自己。
  他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干了。等乾清宫这一天的讨论结束后,他就向朱由校提出要回国子监。
  朱由校被他的提议吓了一大跳。
  “为什么?”
  放着已经提名的礼部尚书不做,要去国子监做祭酒?朱由校觉得大明的臣子太有性格了,自己有点儿接受不了。
  “陛下,今日臣看各部尚书都能在迁徙百姓之事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些见解不是来自书本,都是他们往年的外放累计起来的经验。臣想过,以臣如今的年龄、资历外放去做知府可以,但臣知道自己连做好知县的能力都没有。所以臣还是回去国子监教书,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占着礼部侍郎这位置,更不能去做礼部尚书。”
  “孝与,帝师做礼部侍郎并不算破格,这个你承认吗?”
  朱由校凝视着公鼐认真问他。
  得到公鼐的肯定,朱由校继续说:“你是两代帝师,这大半年代理礼部尚书也做的很好。你先别急,咱们暂且不提升值为礼部尚书的事情,这礼部左侍郎的事务,朕从没发现你哪里做的不好。你自己也承认是个称职的礼部侍郎,对?朕是没有虚词夸大,对?”
  “陛下,臣是看其他人对六部事务都有过涉猎,讨论朝廷百年大计的时候——”
  “所以朕喜欢用年轻就中了进士的。”
  朱由校也不遮掩自己喜欢用年轻进士的想法。
  “咱们不说想崔景荣这样的特例。只说那些在三十岁以前就中进士的。他们从地方知县做起,到了四十五岁以后回到京师,积累的那二十年的地方主政经验,可以支持他们对很多事情做出及时的正确判断。但这与你只专精礼部的事情并不矛盾。”
  公鼐难掩低落沮丧的情绪,“陛下如此说,臣更是惭愧了。”
  “孝与,你要是顾虑太多,朕也不勉强你了,你就好好地做礼部侍郎。这是帝师该得的职位。以后直接做太傅教导太子,朕也毋须再另挑帝师了。”
  公鼐衣躬到底,“臣谢陛下器重。臣以后一定会好好教导太子的。”
  三代帝师啊,尽管天子昨儿才定下皇后人选,大婚还没定下日期,太子不知道那年才能有呢,单仅凭天子让自己教导太子,这份信重就让公鼐激动的热泪盈眶了。
  公鼐离去,刘时敏把这一天的讨论记录整理好送上来。司礼监也派了人参与预算会议的记录。
  “放那。朕现在不想看。唉,朝廷还是缺能干的人啊。”今儿这一天讨论让朱由校不仅累,还有些灰心。这些老大臣脱离基层太久了,百姓用脚从宁夏卫量到辽东,他们也真敢想。
  方正化拧了热面巾过来,刘时敏伸手接过,抖出了热气后递给朱由校。
  “皇爷,先用些点心再泡澡解解乏。”
  今天可比昨天累多了,刘时敏看着天子略眍?的眼睛心疼不已。
  “先用膳,然后去看看五郎,回来再泡热水。”
  “皇爷,臣今儿派人去永宁宫去了五六趟,见到五郎两次,确实如太妃所言已经好了很多了。”
  “那就好,你替朕把五郎照看紧了。”
  “皇爷放心,臣会看紧五郎的。”
  朱由检在皇十女夭折后大哭了一场,病恹恹的几天不思茶饭。在朱由校、朱常淓和几位公主、郡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