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76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76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米寿委委屈屈应完,也用小脸贴了贴宋福生冰凉的大脸:“那你要记得到了镇上给姐姐买干粮,别饿着她,你也要吃,别总抠门省银钱。”
  “好。”宋福生心暖暖和和的,这孩子他稀罕,最主要就是小娃要么不开口,站一边观察大人们,估摸再过个几年,比阿爷都得心眼多。一旦开口,全是招人疼的话。
  出发了,十台重新安装好、装上松子的手推车出发了。
  宋福生走了,可大家伙却觉得他没有离开,因为一样又一样的事情接踵而至,全是他离开前安排的。
  比如:
  马老太将从许娘子那里买的粗玉米面,就剩下小半袋,全给煮了分给大伙吃。
  其实,小半袋,这么多人吃,分到手里根本就是和喝稀汤没两样。
  要是早知道,当初让许娘子再帮忙多买些好了。那时候哪寻思到是这么个情况,寻思能管村里人家暂时借粮呢,完了她们大伙一起去赶集卖松子再还。就算不卖松子,他们花银钱买呗,买了还。可眼下这情况,人家能借给他们吗?
  不借就不借。
  她三儿说了,娘,放心全煮了,先让大伙喝稀对付一头午。等到了镇上,第一样就是买米面,至少先买两台车的,先打发人给送回来,然后你就给大伙蒸干粮。
  分稀粥时,望着清汤寡水的玉米面粥,昨夜干了半宿活没睡觉、今个还得瘪着肚子至少饿一上午的汉子们,还没等喝粥呢,肚子就像传染了似的,望着锅一个个饿的咕噜咕噜响。
  宋福生大伯说:“知足吧,咱们还有口稀粥喝。俺们家生子,连口热稀粥都没捞着,就得起大早带队去镇上。”
  大伯娘在旁边也跟着抱屈道:“真是跟大伙操碎了心。”
  马老太:……怎么抢她词呢。
  钱佩英:……他们三口人,属孩子她爹吃的多,只酱牛肉就让她进去补了五次货。可怜她家米寿。
  不行,豁出来空间再少几袋奶粉,一会儿就给娃领房后偷摸喂上,冲浓些顶饿。至于包装袋,闺女不在,她填进灶坑里烧喽。
  这是关于吃饭,宋福生给大伙留下的指令。
  大伙喝完稀汤,宋里正立即安排上了,指着妇女们:
  “福生说了,你们这些人,一拨人就近打干草,拾掇地窖,心里都有个数,数数有多些个菜窖。一拨人帮着在屋里打土坯子,烧大锅烧热水烧炕,给做好土坯子来回翻晾,打水,多打一些水,听明白没?听谁的啊,听福生他娘安排,我就不管了。”
  宋里正又面向汉子们,先单独冲宋福生的二哥说道:
  “福喜,你三弟说了,你今个的活计,挑个人,和你一起打门板子,打床板子,看看能不能把那些破门都拾掇拾掇。都干完等你闲下来就接着打方子,我也不管你了。”
  宋福喜很想说,阿爷,还闲下来再打方子。只打门板子,你看我这一天外加今个一宿能闲下来不?不信你看着的,我明个这时候也睡不了觉,还撅这干呢。
  宋阿爷继续安排:田喜发,你对大山熟,福生说了,让你带队领所有壮劳力上山,伐木,背木头下山。万望大伙注意安全,看见猛兽可别瞎整,干不过就跑吧。
  田喜发知道,后面这两句一定是阿爷加上去的,他三弟说话才不会这么没水平。再说遇到猛兽越跑越完。
  应道:
  “阿爷放心,我心中有数。我再顺路下几个套子。顺便也看看,山上哪块近便安全些,等下午让女人们去山上划拉干树叶子,烧火做饭做土坯子都用得着。也得打几日草,咱这些屋顶修起来,量大着嘞,绑草席子也得用,这些细致活让婆娘们去干。”
  “中中中,你想得全,按你说的,去吧。”
  田喜发带着浩浩荡荡的人也出发了,基本他们这些人走了,茅草屋前也不剩什么人了。
  宋里正回身刚要嘱咐小娃娃们,小娃子们七嘴八舌告诉他道:“胖丫姐姐说了,大人去河边打水,我们就跟着,让捡小石子和土沙子,她家来要绿水。”
  “中中中,瞅着些脚下,别掉水里。也不行往远处走哈,别让狼给叼走。”


第一百六十九章 三更(为1250张月票+)
  宋福生这回成人只带了高屠户和牛掌柜。
  高屠户和牛掌柜自不必多说,那俩以前一个卖肉、一个卖酒,都是买卖人,算账也能算仔细明白的。
  剩下的,带出来的全是半大小子。
  这回也只推出来十台车,带出来的小子们也挺多,是为了回来的时候买的东西太沉担心推不动,所以才带这么多小子们去的。
  眼下人多,有一个好处,去时就不用宋福生推车了,人手够用。
  他们这伙人出发的又早,扛袋子过桥,抬手推车,一路有些动静也没怎么遇到村里人,估摸都没起来呢。
  宋福生还白担心了一场,就怕大伙耿直,任家村人万一和他们说话,他们这伙人,再直不愣腾像炮筒子似的戳人肺管子。
  没必要,对不对?笑在脸上恨在心上,别给人留话柄,再反说过来指责他们才来就抱团,犯不上的事儿。
  更何况,村里人么样,咱也没接触过。
  讲道理,或许和那位里正不一样呢。村民能知道个么,村里人也没难为他们,伸把手帮忙是情谊,不伸手正常,牢骚类的对人说不着。牢骚抱怨除了让人背地里笑话,还能起到啥效果?
  所以,宋福生是特意嘱咐,要是出村的一路上遇到人,人家要是好奇走过来啥的和你说话,该和人打招呼就吱一声。
  但没遇到。
  宋福生是过了桥才想起来嘱咐这事儿,自然家里的那些人他就没嘱咐到。
  他哪猜得到,他老娘只打个水,还隔条河,都差点掐腰和对河的人骂起来,得亏钱佩英也拎着水桶来,给拦住了。
  也没啥大事儿,宋福生他们走后,也就过了半个多时辰,有好些个妇女端盆到河边洗衣裳。
  可这事儿在马老太等那些岁数大的老太太眼中,对岸的人压根儿就不是来洗衣服的。
  有毛病啊?大清早的,天哇冷、水哇凉,河边还有冰溜子飘过,这些人就来洗衣裳?你家没井啊?当谁没洗过是咋,天冷得等阳光出来晌午来啊。
  就是三五一串过来瞧热闹的。
  你瞅瞅你瞅瞅,有的人连洗衣裳用的棒槌和盆子也没拿,就站在河边装模做样,实际是在看她们。
  心里带着偏见:这村里的人,就没一个好心眼子。
  马老太太她们剜人家,摔打桶、不是好气打水之类的。
  那面的妇女老太太们一看,哎呀,把你们牛性的,都造的像要饭花子似的,住我们不稀罕住的河对面了,一个个新来的还敢剜我们,想造饭啊。
  隔条河,那伙人也用眼神当武器,一个个都不是善茬,用眼神也剜来剜去。
  两面的人,眼神里的意思也很明显:
  你瞅啥?
  瞅你咋。
  你瞅个屁。
  就瞅屁呢。
  你?你们!
  马老太她们气坏了。
  王婆子说:“你看看,那里有个胖娘们冲咱们在啧啧啧呢。”
  钱佩英赶紧放下水桶,上前拦道:“王婶子,你这不是瞎掰嘛,隔这么宽河,上哪能看清人家在啧啧啧。”
  “是啧啧啧呢,我就那么啧啧。”
  “不是,我的意思是咱赶紧回去吧,胖丫她爹没在,咱也吵不过干不过,头天来,都消停的好不好?走走走。”
  钱佩英带头拎着水桶先走,走时喊孩子们:“米寿啊,叫上哥哥妹妹,咱家去了,不捞沙子了。来,姑母背你,咱省些力气。”
  唉,她就忘了,她从空间拿不出东西,米寿饿的小肚咕咕响,一遍遍问她姑父什么时候回来?关键老宋他们现在估摸还没走到镇上呢,等送回来粮得啥时候啊。
  马老太也是,肚子里都是稀汤,饿的前胸贴后背,吵架都怕喘不上气。
  听三儿媳那么一说,也跟着走了。
  人啊,你得家里有余粮,吃饱喝足才能有力气和人掐架。吃饱了,往那一站,气势都不一样。
  “唉,走吧。”
  这些老太太们全耷拉着脑袋,拎桶抱盆往茅草屋方向走。
  她们身后,隔着一条河传过来叽叽喳喳的笑声,还有一些听不真切的议论声。
  宋福生也心知家里人指定饿够呛,着急。
  尤其是上山伐木的,背那大树下山,吃饱了都不一定能背得动,何况就只喝点稀汤呢。
  所以他是一路走,一路嘱咐大哥家的大郎,还有宋富贵家的小子二蔫,让他俩互相记道。
  说等会儿到了镇上,先把他俩人的手推车松子卸下,然后就买粮,让他俩再带上仨小子一路给送回来,让大伙先吃上饭。
  送完粮食也不用回镇上了,就在茅草屋附近选个地方,烧木炭。
  宋福生在路上不仅嘱咐让小子们记道,还急步走,和他闺女领先别人百十来米远,抓紧时间碰头开个小会。
  “你刚才说,记工分?”
  “对啊,爹,不记,就这么稀里糊涂花钱挣钱啊,不是长远之计。”
  宋福生觉得有道理。
  眼下,他们这伙人吧,之前逃荒,第一批那七家,估计手里还能剩点银钱,比如身后不远在推车的高屠户,那位老屠夫,手里指定还有些银子。
  而像宋富贵那种,那指定是已经一点银钱不剩了。
  长此以往确实不成,不能总让人倒搭吧,他们这伙人得像个生产队那么管理。
  “闺女,那你看爹这么安排行不行。他们之前凑的四十多两银钱先放一边,到时候再议,那是另一码事。咱就只说卖松子卖蘑菇挣的,打比方最后全卖了,有一百两银钱,这就算是公家钱了。”
  “对,公家钱。”
  “然后一百两,打比方花八十两买粮食等必需品,咱吃大锅饭。”
  宋茯苓补充道:“大锅饭,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谁想吃多少吃多少,那早晚吃穷了。还是像现在似的,要定量供应,我终于明白我奶了,唉。”
  “恩恩,然后像咱家条件好,允许吃完大锅饭开小灶,或者直接开小灶,这是自个愿意的事儿。”
  “是的,爹,咱家必须开小灶,要不我会受不了。你也可以告诉大伙,往后挣了公分,公分多的,给他们算完银钱,半年一算银钱,或者开头难,大家手里紧,三个月就一算银钱。算完他们要是有富裕银子也可以想吃什么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宋福生眯眼:“可定公分,大伙每天拿多少公分,这得细琢磨一番。还有时间长了,干多干少的,能不能偷懒呢?”
  “所以,爹,您不止要实行生产队那一套,也要把公司法那一套用上。得成立监事会。十天一评比,表现不好的往下减公分,有特殊贡献的可以升公分,给大伙积极性调动起来,为拿十公分而自豪。”
  这爷俩越说越投机。
  他们俩也不研究一下,公分最后换钱需要不停有项目创收,创收的过程中大伙不停干活,最后按照每人得的公分给开工钱,创收项目才是重点啊。
  宋福生、宋茯苓:那都不是事儿。
  没感觉到累,主要是爷俩唠嗑的事儿,这伙人就到了镇上。


第一百七十章 一更
  出发的挺早,但是去掉在路上耽误的时辰,这古代的一个时辰就等待是现代的俩小时。
  他们走了将近一个半多时辰,估摸眼下也已经是现代时间上午八点多钟了。
  就这,还是借了任家村离镇里近便的光。
  可想而知,其他路远的村落,要想去镇里卖趟东西得多费劲,卖鸡蛋的不攒个几筐,都不够折腾的。
  没车啊,没招。
  所以此时在这个时间段,镇里已经热闹得很。
  牵牛的,赶马的,推独轮车的,挑柴担的,各种让一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经寻听问路,知道想去市集方向,得先过了不远处的那个古桥。
  宋茯苓抬眼望去:我去,那小拱桥上的人和牲畜车穿梭往来,桥身不太宽,没想到后世的堵车现象在这里也能瞧见,得排号依次前行。
  一路往拱桥方向走,宋茯苓和宋福生一路看新鲜。
  宋茯苓看她爸将两手插在棉袄袖子了,她也跟着插在袖子里暖和手。
  小子们更是一边推车,一边看花了眼。
  他们主要是看吃的。
  从昨个中午到现在,一直就没怎么吃饭,一直干活来着。早就饿得不行不行。
  有卖烧饼的,有面汤摊。
  热乎乎的包子刚出笼,屉布一掀开,离很远也能看到包子笼里散发的热气。
  大郎喊高铁头他们别瞅了,轮到咱们上桥了,说完,自个喉咙也动了动,口水不自禁往外涌。
  宋福生回眸瞅了眼这些小子们,他领着闺女又从桥上下来了:“你们先过去,在桥下面等我。”
  爷俩直奔刚才经过的那些小吃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