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446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446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不是为体型好看?从生完这个最小的,我肚子就大。忠玉他媳妇说,缠一缠备不住能好一些。”
  宋富贵觉得媳妇脑子好像有问题,怎么能信着忠玉那败家媳妇的话。
  这娘们在家带孩子,切菜晒菜,洗衣做饭,蹲下站起,可想而知,腰腹紧肋块破布那会多遭罪,刚吃几天饱饭啊就开始嘚瑟。
  “好看孬看能咋的,我嫌弃过你?我瞧着好就得了呗。”
  “可我又不是给你一人瞧的。”
  富贵被噎的憋半响才冲媳妇背影,拍炕席道:
  “不给我瞧,你想要给谁瞧,我看你是要欠揍。”
  “咳咳。”阿爷在窗外咳嗽了两声。
  富贵急忙冲歪说:“阿爷,俺俩是闹着玩呢。”
  恩?
  阿爷一愣,天刚擦黑就开始闹啊?
  他刚才路过抽烟袋,没憋住咳嗽罢了。
  ……
  几日后。
  会宁县外,走来一辆辆车身晃悠着红辣椒红菇娘的队伍。
  他们从故乡到异乡。
  他们风餐露宿。
  抖落抖落一身土,脚上的草鞋磨破几双,头发造的又像草堆一般,终于快到了。
  葛二妞掀开车帘:“我说,咱们进城前拾掇拾掇吧,别给福生丢脸。”


第七百九十一章 追梦赤子心(二更)
  女人们蹲在溪流边,撩起水就洗脸洗脖子洗胳膊,再沾点水按压按压头发。
  “咱们到地方要买些虱子药,我这一路下来,头皮又痒痒了。”
  “那是必须的。”
  爱美的媳妇们一边探头看水面里的自己规整的咋样,一边七嘴八舌笑着回道:
  “咱们再不是泥腿子了。”
  “咱们可是县太爷家的亲属。”
  “那对,县太爷家亲属头上生虱子像什么样子。咱们可以不要脸,但不能让福生丢脸。”
  “嗳?谁那里面油在外面,快给我擦擦,我脸干的像榆树皮。我面油不知晓掖哪里去啦。”
  “我这,我这里有。”
  有妇女还喊丈夫:“你也洗洗,将那眼屎抠掉再拾掇车。”
  宋阿爷的大儿媳抓住丫丫按溪流里用肥皂水冲洗。
  洗的丫丫带着哭腔说:“奶奶,太凉啦,那头不是在热饽饽?热饽饽下面的热水添盆里再给我洗呗。”
  “你别净事儿,还得翻盆,吃一口收拾收拾咱就要进城了。”
  丫丫憋着泪,顶嘴道:“净事儿怎的了,胖丫姐姐说过,女人可以净事儿。”
  葛二妞和田婆子她们岁数大的,站在大锅前热干粮。
  边热边说:“终于能松快松快了。”
  眼下,老头老太太们看见车就打怵。
  可以说,这一路,牲口不歇,他们就不停。不分黑白的赶路。
  孩子们又孝顺,怎么倒班也不让她们这些岁数大的下车,蜷缩一路,腿都要蜷缩成罗圈腿了。
  简单吃一口,上车,出发,这回再停下就是进县里。
  大概是快到地方了,吃饱饭后,再次出发,大家的心情都不一样了。
  几位老太太凑头挤在车窗前,探头向外望。
  碧蓝的天空上,燕子排成行的向南飞。
  随着走,越来越能看见人烟。
  最奇特的是,有很多一帮帮的小孩子在漫山遍野的挖着东西。
  “嗳?小孩儿,你过来。我问你,你们这是挖啥哪?”
  “婆婆丁呀。”
  “挖这么多呀,能吃了吗?”
  “不多,俺们县青天大老爷贴出告示收婆婆丁根儿,俺爷说,能卖几个铜板呢。”
  “那你们知县大老爷可真厉害,这东西都收。”
  宋大伯坐在车里和外面的小孩子们喊话,笑的眼睛都没了。
  “嗳?那些人是干啥的,怎瞧着像犯人。”
  巡检队带另一只犯人队伍,正在凿石头,预备盖驿站。
  宋九族看他们奇特。
  他们也停下手里活在眯眼望着他们。
  看见那个“镖”字出现,带队的头领,顾不上训斥犯人们赶紧干活别卖呆儿,心算了一番日子,这是知县大人的亲属们到了,急忙腰胯着佩刀跑上前。
  “敢问队伍是为宋姓?”
  宋福寿撩了下头发,露出独眼龙眼罩。
  想必你们该有这个眼力,我曾经在这个县里大打出手:
  “姓宋。”
  这一肯定,巡检队领头立马回身向手下喊话,“快,骑马回县里送信儿,知县大人的家人们到啦。”
  宋九族挂着辣椒的车,是在一众犯人注目下,巡检队卒吏的拱手行礼中通过的。
  当宋福生在县衙接到消息时,宋九族已经过会宁城门。
  会宁城门大开。
  一辆辆拉着新米和家当的车驶入,衙役们热情地在前方指挥。
  当宋福生搀扶着宋阿爷,和马老太、王婆子赶往城门时,看到的就是宋九族全体都有,全部下车。
  他们穿着最体面的衣服,将家里能装来的都装来,风餐露宿一路,却雄赳赳气昂昂的向他们走来。
  让岁月铭记这一天吧。
  高屠户激动的不行,一激动:“小三。”
  宋大伯张开双手向宋福生跑来:“福生,俺们来啦。”
  牛掌柜手里攥着鞭子:“姑爷。”
  宋福生一身官服,攥了一下拳,眼角笑出皱纹。
  宋阿爷圈一热,带小跑的上前,嘴里念叨着:“咱家又凑齐了。”一把抱住宋大伯。
  给宋大伯截住,不准抱福生,百姓们都看着呢,你给官服抱皱了不好看。
  马老太和王婆子一把攥住田婆子和葛二妞她们的手,手都不够用扯了,八位老太太叽叽喳喳说着:
  “点心店早就开门了。”
  “那我们还是来晚啦?”
  不晚,到啥时候都不晚。
  让你们来,就是为带你们一起飞。
  这天,知县大人明晃晃的翘班啦,老百姓们都知道。
  宋福生做东,在会宁最大的饭庄,大白天的,推杯换盏,请全家人吃饭。
  饭庄老板特意赶来,差些跪下说不要饭钱,想要同喜同贺,祝贺宋知县一家团团圆圆。
  宋知县拒绝。
  宋福生又作陪,身后跟着一众家人去选屋子,早早就将吏舍收回。
  承租楼上楼下两层小楼,下面有炕有火墙睡人,上面存货,房租钱他给县衙交的。
  九族们表示:阿爷,老规矩,记账,这么多屋子,一年好几十两银钱呢,凭么让福生掏。
  一向不愿意让别人占便宜的宋福生,大手一挥,记什么帐,就凭大伙撇家舍业的奔他来,他请住宿。
  宋知县又穿着官服,亲自点燃炮竹,迎家人们搬家。
  相聚的日子是快乐的,感觉一眨眼就两日后了。
  县衙后院,所有的人都或蹲或坐在院子里。
  大伙面上带笑,期待的望着前方桌前坐着的宋福生。
  太留恋了,福生终于又给他们开起了会。
  宋福生一身家常衣裳,像极了当年带领大家挣钱,地窝子里种蒜,盖房,以及分发第一笔银钱时的模样。
  他正在前方不停说着:
  大哥宋福财,从即日起,依旧是做火锅辣块和辣酱的生意。
  务必扩大生产,因为已经开始给五十多位进士朋友各地知县写信。
  二哥宋福喜,从即日起,拉起一只会宁县手工队伍做包装盒。
  姐夫田喜发,四壮一组,铁头、忠玉一组,分别带队会宁人参挖掘队,蘑菇木耳山货队。蘑菇木耳完事,组队当地打猎能手收皮子。
  大堂哥宋福禄,二堂哥宋福寿负责会宁特产总运输,将数目点对远处去。
  高叔一家除铁头外,今年先负责收猪,咱们灌肠向外卖。
  郭家几位哥哥要先辛苦一段,头两次特产运输,要负责往返于路上,负责会宁到奉天、到京城,到几十位进士朋友那里的运输,具体情况富贵会与你们说。
  这个会,足足开了一个多时辰之久,开到最后,家里的所有人身上都有担子。
  至于钱的事,宋福生说分到谁头上的,谁就拿那一摊的利润。
  他除千里马掌控百分之六十股份,其他只占一成,不要再劝。
  但丑化说在前,对外就等于被老宋家的九族垄断会宁特产从运输到最后销售了,我们的利润很大。
  刨去所有的成本包括给百姓的收购钱,我们要从净利润里拿出三成,建设会宁,回馈百姓,中不?
  “中!”
  秦主簿在前衙一抖,后院这是干啥呢。


第七百九十二章 千车连万户,一线贯九州(两章合一)
  眼下,县衙斜对面,有个像广场似的大空地。
  那地面都是宋福生命人用火山石铺路的,特别规整。
  空地处立一长杆,杆上飘扬一幅红色大旗。
  旗绣大字:会宁县衙。
  每日,这四个大字,迎风飘展。
  其实,宋福生还想要这一路,路边都飘扬七彩小旗来着。
  最好早上,在官吏们上班时,再让衙役们踢正步来个升旗仪式,务必要培养出官员们为民做主的使命感。
  百姓们也围观,共同仰望升旗,有和县衙一心的郑重感。
  慢慢的,最好这就成为会宁精神文明方面的特色。
  咱不能只抓经济,不抓精神文明啊。
  但没空。
  宋福生只倒出手让卒吏给主要街道插上街牌,至于这些虚的,打算过年再整。
  另外,县衙门前广场,除旗杆外,街道一旁还立两个高石柱。
  目前,那两个石柱四面,贴满了招工和又要收什么的告示。
  最近几日,在县衙当值的官吏们,来回上下班时,都快要被气笑了。
  因为那石柱边,忽然来了一位略识几个字的瘸腿老头。
  那老头日日搬来一桌一凳,桌摆廉价纸墨笔砚,比他们当职的人都准时。
  知县大人昨儿还笑谈:以后你们来没来晚,本官不用看更漏。打发人去门口看一眼那老头在不在就知。
  那老头是干啥的呢,帮人念告示。
  告示下,放一碗,全凭人心意赏。
  但你要以为老头只挣念告示的钱那就错了。
  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帮人写信,这信可是明码标价的收铜板。
  县里招工量如此大,谁家没有几个亲属在乡下?
  大家是很讲究血缘和互相帮扶的。
  城里缺人干活,得告诉亲戚们一声啊,速来。
  城里连婆婆丁根都算钱。
  这老头就利用这种心理挣钱。
  他每日坐在石柱边,替大伙写信。
  积攒一天信件后,老头就收拾桌子,拄着拐杖赶到城门口,按村按庄子找拉脚车夫将信捎下去。
  几封信不占地方,拉脚的通常又是村里人,一提谁家谁家还都认识,就意思意思,有时帮忙捎回好几封信才收一两个铜板。
  所以说,官吏们能不被气笑吗?
  挣钱挣到县衙门口来啦。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听说那老头,最近还收了几份长期的大活。
  这不嘛,知县大人多次向外传达,强调特产特产。
  下面那些里正就干疯啦,都不想被那些松石村之类的比下去,看啥都像特产。
  今儿挖出块石头,明日带几样说什么山洞里挖出的宝贝,赶车就来县衙刷存在感,让给辨认。
  搞得县丞、县尉、主簿、典史大人们,每日要有一个官员值班,特意弄出一间办公场所,专门负责带人掌眼接待。
  下面这些里正来县里就赏盒饭。
  当这些里正走时就瞧见那老头了,过来一打听是干啥的,明白啦。
  那你这里能包月不?
  啥是包月。
  就是你经常性的给我们这些里正写信,将你听说县衙传达的新精神写到信里。
  没别的意思,我们只是想多了解知县大人又说了什么,又在忙着让百姓们做什么,城里人最近在干些什么。
  不想在下面由于交通不便脱离大人的领导。
  想要跟紧大人的脚步。
  懂了,就是让小道消息四处传播呗。
  如此的单子,常年包月的,这老头收了二十几份。
  宋福生午休时,边吃工作餐边听说时都笑了。
  有官员表示:“大人,他是不是有些冒犯?”
  “冒犯什么,咱们有什么可怕老百姓知晓的。”
  在宋福生看来,那老头属于靠自己本事挣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别说老头子们,他自家的小子们,他儿子米寿,农忙假都在下面挣钱。
  ……
  安图村,那个靠产蜂蜜赖以生存的村庄。
  从里正到下面的小孩子,全在村口翘首以盼。
  没一会儿,只看头车从山的另一面拐了过来。
  接着第二辆露面,第三辆,第十辆,第二十辆,数不过来啦。
  沿着山路,车队像小溪一般的在向养蜂村庄涌来。
  来啦,这回真的来了。
  知县大人没有骗他们。
  大人说,这里年年花开满地,蜂舞飞扬,老乡们实实惠惠采回的好东西,本官一定要让你们挣到更多的钱。
  他说到做到。
  好些岁数大的养蜂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