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441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441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娘小腿紧着向外跑,闻言连头也没回,一摆手,那都不是问题。
  只要县太爷能想招收他家的蜜,别说住一住了,她还会给打洗脚水,给县太夫人搓澡喂饭都成。
  院子门都没关,满囤的娘就跑的没了影踪,来送信的妇女也跟在后面,急火火又跑到其他家通知。
  通知,其实并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家家凑些好菜,肉,凑些米面。
  尽可量的准备出好吃食让县太爷吃吃。
  与此同时,村边这里。
  宋福生身旁跟着县衙的工作人员以及本村里正,他们正望着田地。
  “就这点儿地?”
  村里正要跪地回答,被宋福生摆手制止:“本官问你话,无需跪地,恕你无罪。你只要将心里想的好好说出来就行。”
  里正这才陪同在宋福生身边,猫着腰告知:
  本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耕地有限。
  和山那面的一些村子不一样,那面的村庄虽采蜜,但他们也种地。
  而本村七十四户人家是基本靠养蜂采蜜为生。
  每年将卖蜜得的银钱要买粮,要不然种的不够吃。
  宋福生问道:“一户一年能得多少银钱。”
  村里正提起这个就一脸苦闷,藏都不藏不住:
  “回大人,这手艺是靠天吃饭的营生。
  前年歉收,采出的蜜,比照大前年少去一半。
  去年,老天爷更是不作美,大雨连天闹灾,比照前年歉收再少一大半,拢共也没得几个铜板。
  夏秋还好说,靠山吃山,挖山野菜蘑菇木耳存着吃,不吃米。
  到了年根儿,有好些家都断顿甚至啃上了树皮,村里扔了六个男娃娃。”
  秦主簿趁宋福生不注意瞪里正,让你说银钱,你怎么扯死人身上去啦。
  你还说着说着要掉泪。
  不用你给咱大人唱赞歌,总是不能像哭丧似的吧。
  里正这才紧忙用袖子擦擦眼睛。
  他提起扔掉的男娃娃就心难受,他们村人口少。每个男娃子都是命根子。
  再者说,要不然他们能这么盼着万家别倒嘛,连着两年不咋地,就指望今年出息,结果咔嚓一声巨雷响,万财主下去了,去了大狱。
  里正拾掇一下心情,才又拐回正题,告知宋福生:
  “大人,打比方村里人口最少的一家,六口人。
  要是正常的天,比如今年。
  那家竭尽全家之力,在山上和屋前屋后养六十个蜂箱。
  一个蜂箱能得蜜二十斤上下。
  一斤蜜,万财、不是,万罪人收蜜十文钱一斤,也就是一年能得十一二两的银钱。”
  为了怕宋福生误会六口人就挣十多两挺多,里正又急忙说:
  “可是,大人,这十多两就是那一家子的全部。吃喝用度全要算在内。
  眼下粗盐涨到八十五文钱一斤,一两银钱买不上二百斤粗粮,一年下来,六口子拿这十二两为肚皮忙活才能吃个半饱不饱。
  更不用提,一年到头,为养蜂采蜜,村里总是会有三两个被熊瞎子舔死舔残的。”
  宋福生听完就说:“盐价不会再这么高了,粮价也会下调。今年,你们忙一年,哪怕只挣十二两也会吃上饱饭。”
  村里正有些没明白过来县太爷的意思。
  秦主簿在宋福生身后瞪他一眼,提点道:“回头告诉乡亲们,卖完这些蜜,别着急买粮,过个月余到秋后再存粮。咱们知县大人会想办法给粮价降一降。”
  绿油油少量的田地边,村里正激动地念叨:“让老小我跪地磕个头,老小是一定要磕头的。”到底眼泪掉了下来。
  这村的里正爱哭。
  秦主簿却没像之前那么嫌弃了,和宋福生做出一样的动作,叹了口气。
  在宋福生又打听以前万家收蜜,歉不歉收都十文一斤吗?
  对,十文。
  宋茯苓正在农户家里学习农业知识。
  原来一年中,椴树开花仅有十五天。
  难怪老爸连会宁的那些大商户都不见,县下面那些庄主和里正也不见,扔下一切事情,非要先下乡。
  老爸是着急解决蜂农的问题。
  村里的妇女还对茯苓讲,蜜蜂采蜜是不分什么花的,见花就采。可咱常年做这个是知晓的,花种越单一越纯,纯的才好吃。
  他们就很实在的,不想辜负万财主给的银钱,也是担心采的不好,人家不再收。
  所以宁可费事一些,也想尽办法让蜜蜂只采椴树蜜。
  宋茯苓看了眼妇女手上胳膊脖子被蜜蜂蜇出的包。
  尤其是手上的那包很大,应是好些年的旧病。
  也就理解万家倒了,村里人为何见到县太爷来都不热情。
  没什么比付出伤痛和艰辛的蜂蜜无人问津更让人失望的事,这是这个村赖以生存的东西,更是好东西。
  “你这是在做什么,每日都要扎这些小窟窿眼吗?”
  妇女还没有回答,钱佩英就拎着葫芦瓢过来,边喝水边道:“你这孩子,农活啥都不懂,这就是采蜂王浆。”
  妇女愣了,啥是蜂王浆?
  他们只知晓这东西能吃,虽然这东西很少,采出格外费劲,但是家家户户都不会浪费。
  蜂蜜舍不得吃,会全部卖给万财主,然后自家就吃这个。
  刚村里菊香还各户通知呢,让凑凑这个给县太爷吃吃,她们当时商量说:这东西不好吧,县太爷能吃吗?要是县太爷一家能多留几日就好啦,咱们给新蜜。
  钱佩英闻言比那妇女还发愣:
  你们不知道蜂王浆?不知道这东西比蜂蜜还值钱?


第七百八十四章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一更)
  来自现代的钱佩英和宋茯苓都看傻啦。
  老乡们一听她们说吃这个好,稀罕这个,用采出最新鲜的蜂王浆像碎米粥里倒。
  都不用勺子舀了,是倒,拦都拦不住。
  妇女们顶着一张张粗糙的红脸蛋笑着说:“不当啥的”。
  她们觉得自己不会说话,就知能得夫人小姐少爷们稀罕,她们听的心里就甜,想让这好东西让县太爷一家多吃些。
  钱佩英从来没敢想有一天吃蜂王浆还能这么吃,不让她拦也得出面拦,那是祸害东西。
  “一次用不了这些,可不准再放,吃太多身体受不了。
  听我的,而且你们还要多存,放在地窖里阴凉的地方。
  过了这热天,我会让你们知县大人帮你们卖出好价。
  到时你们多买一些粮,啊?也能给家里娃娶妻了。”
  刚才聊天时,钱佩英有了解到这里田少,村里又没有多富,外村的姑娘都不爱嫁进来陪着养蜂。
  所以村里的小子们要想娶个好婆娘,比照别的村彩礼钱要多出不少。
  农妇们听完钱佩英这番话,那真是激动的浑身颤抖,就是碍于身份不能一把抓住县太爷夫人的手。只会更卖力用心的拾掇饭。
  杀鸡,宰鹅,摘菜,泡木耳,洗蘑菇。
  满囤儿的娘甚至抱出她家藏有的蜜。
  也就她家吧,人口多,养的蜂多,儿子们脑子活身体壮实,要不然能这么穷还盖得起新房藏得起蜜留着自己吃嘛。
  “不好吃?”
  宋金宝皱脸咽下用蜂王浆煮的粥,啥味儿呀,要不是碍于不能浪费粮食,他都想吐喽。
  宋茯苓倒还好,她特意细品了品蜂王浆粥,对马老太小声道:“涩,辣,麻,酸,酸味大于其他味道。”
  马老太稀奇,她只喝出这粥酸呼呼的,胖丫那嘴是咋长的呢。
  满囤儿的娘看出宋金宝和米寿不爱吃这种粥,立即用小锅重新煮些小米粥。
  煮好的小米粥端到米寿和宋金宝的面前。
  然后打开自家蜂蜜罐子,舀出几大勺蜂蜜装碗里放在两位小少爷面前。
  少爷们可以将蜜直接倒进粥里喝,也可以等饭好,用干粮蘸蜜吃。
  米寿在他姐之后,又对椴树蜜绘声绘色评价道:
  “唔,好蜜,它到了嘴里会自己流动到喉咙里,甜而不腻嗓子,细咂咂舌,也有一丝酸味。”
  说到这,还舔了舔下嘴唇:“不过甜滋滋的味道和清香感很重,给那丝丝酸盖住啦。”
  马老太问金宝:“你吃出啥了没?”
  金宝说甜。
  马老太翻个白眼,吃你都抵不住胖丫和米寿。
  难不成那老钱家祖传的各方面真比老宋家好?她是真不想承认这一点。
  当宋福生他们一行人回来时,钱佩英将蜂王浆这事在第一时间就说给宋福生听了。
  恩,知道了。
  宋福生望着那些期盼的眼神,不仅当众应下会帮蜂农将这个也卖出去,而且还特意嘱咐,一定要储存好,咱们自己人一定不要再吃了。
  因为他心里已经预备着要将蜂王浆和松花石送进宫。
  皇上,才是最好的产品代言人。
  里正家的院落里,大伙坐在小板凳上吃饭。单身
  这饭你就吃吧,看起来卖相不在地,吃起来却嘎嘎香。
  小鸡炖蘑菇,上多少造多少,那蘑菇炖的都是肉香味。
  卧鸡蛋,这玩意拌饭吃才香。
  野蘑菇炒白菜。
  铁锅炖大鹅。
  蒸鸡血。
  盐炒蝉蛹。
  葱炒木耳,这菜里,老乡还放了腊肉片。
  酱焖茄子。
  酱焖泥鳅。
  颤巍巍的大豆腐端上桌,洗的小葱,婆婆丁,切的新鲜的水萝卜条,摆上一碗肉酱,蘸酱吃。
  四张桌,桌桌十个菜,这是全村百姓能凑出最好的吃食招待青天老爷。
  主食是粥和韭菜贴饼子。
  宋福生一边拍打落在胳膊上的蚊子,一边吃饱饭后,摇着手里的蒲扇,笑着听老乡们说话。
  宋茯苓和马老太她们也吃的喷香。
  并没有来到这个穷苦村吃的如此好而心有愧疚。
  愧疚什么?
  宋家人比任何人都清楚,今日老爸(三儿)敢端了老乡家的饭碗,往后要给予这个村里许许多多饭菜。
  不再端空饭碗,不再吃不饱饭,甚至会争取今年过年,让这个村的百姓,家家户户都吃上这十个菜当年夜饭。
  当晚,宋茯苓吃饱喝足和村里姑娘们聊天,还学会了辨别蜂蜜保质期的方法。
  咱现代瓶子上不是写的十八个月吗?她特意好信进空间看了一眼。
  但村里姑娘们告诉她,实际上这种纯蜜能放好些年。
  要是不放心,用眼观察,蜂蜜要是出了很多气泡,变的稀了,再闻一下,那就说明不能要了。
  就是村里还从没有蜜多到不能要的程度,这些也是老人们讲的。
  马老太走过来听了一耳朵道,“孙女啊,快和奶回去睡觉,明日还要起早。你快别问那些没用的了,你爹卖那蜜,它剩不下啊。”打听那多余的事作甚。
  第二日,宋福生他们,在满囤儿和村里几名壮劳力的带领下登山。
  怕山上凉,米寿和金宝他们一人背一件衣服,看的秦主簿都开了眼,觉得做的挺妙的。
  其实在现代没啥奇特,就是钱佩英根据波司登羽绒服的灵感,将孩子们的衣服里子加了两条双肩背带,热的时候背在肩上,冷了拽过袖子套上就行。
  让秦主簿和衙役们更开眼的是,知县大人一家从老到少爬山嗖嗖的。
  年纪最大的马老太,比秦主簿那个呼哧带喘的男人还强。
  看起来长相很娇滴滴的知县千金,居然还有专业爬树工具猫爪子,三两下就蹿上树,吓的秦主簿摸心口嚷嚷,不行啊,看掉下来。
  壮汉们像富贵和四壮铁头就更不用提了,感觉像是放虎归山一般。
  两日后,下乡团离开这个养蜂村庄,去了“人参村。”
  车辆驶出很远,蜂农们仍跪在原地迟迟不站起身。
  因为宋福生说,三十文一斤,全收。
  招待过下乡团的村民们不知,宋知县可不止要形成军队般队伍收人参、收蜂蜜蜂王浆、收松花石,收干木耳收干蘑菇,他还要让老百姓们秋冬农闲时忙起来,抓林蛙,收林蛙。
  他要将这些通通运出去。


第七百八十五章 旺旺雪饼(二更)
  一个月后。
  宋福生的那些进士朋友们。
  有的在与当地官商推杯换盏,从来到任上,就各种欢迎会不断。
  有的车里装着重礼,正赶往上级领导家里看望对方父母。
  坐在车里还在心里琢磨,个别上级那里,要用到夫人外交,回头怎么嘱咐夫人。
  有的坐在蜡烛前,桌上堆着满满的账簿,正和自己聘用带去的师爷,禅精竭虑摸清当地情况。
  有的甚至刚到地方,正卸车呢,预备给千里马结账让人回去。
  但由于和宋福生这层关系,基本上到地方后,会留运输队的小伙子们在当地住一日,歇一歇腿脚。
  不仅给了运输银钱,而且返回也给准备一些干粮盘缠。
  京城一个小窄巷子里。
  这里拢共只住四户人家,杨明远家就在最里面的小院子。
  京城寸土寸金。
  杨家买下这个院子,又在京郊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