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438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438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呀,雪娘。”宋茯苓惊讶。向马老太介绍这雪娘就是她陪爹科考时,住在陆家别院照顾她的女管事。
  雪娘可不止给宋茯苓行礼,还一脸笑意的向宝珠和桃花行了礼。
  其他几位嬷嬷也带着丫鬟们对宝珠唤一声大少奶奶,叫桃花表小姐。
  马老太看着小孙女一身紫色的小花布衣裳坐在她右下方,一颦一笑与陆家派来的嬷嬷们说话,一看就是主人的模样。
  这才叫穿什么不重要。
  她照小孙女还是差一点儿,还有的学。
  马老太趁人不注意抻下衣角,低头间微微一笑,脸上带出几丝骄傲的神情,笑完感觉旁边有目光盯着她。
  马老太扭头看一眼,又急忙扭头看一眼:你盯着我干啥,叫你来陪客,倒是说话呀。
  王婆子眼神闪了闪,没啥,就看看姐。
  院子里。
  二十多位从京城随车队来的师傅在现组装家具,像弥勒塌那太大了,马队只能拉板子来。
  宋阿爷抽着烟袋笑容满面,心想:看来小将军那大气劲儿是随他奶奶,都爱送礼大件,啥大送啥。瞧瞧,他奶奶这回送花瓶了吧,上回,小将军也送福生家花瓶了。


第七百七十八章 真诚待人(一更)
  “师傅们,快喝些水歇歇,从进院就忙。”
  阿爷腋下夹着他的破烟袋。
  一手抓一大把茉莉花茶放在水壶里,一手用葫芦瓢舀大锅里新烧开的水冲泡。
  “谢谢老太爷。”
  “谢啥,你们都是京城人,跟着车队从京城来到这犄角旮旯就怪不孬。就为了给俺家送家具,俺们都不知该咋感谢。”
  宋阿爷是真感谢。
  他的生娃子四处不靠,一人在官场摸爬打滚很不易。
  不像那些做官的有亲属能互相帮忙,哪怕给提点几句呢也顶事。
  就在他们这些家人有心无力时,国公府能不远千里来人给撑面子。
  送的这哪里是礼?这是来给送底气,老爷子打心眼里万般感谢。
  更是很感动。
  说一千道一万,没有陆畔,国公府认识他们是谁。
  很想念小将军。
  最近这段日子都没有想起,就今儿格外想得慌。
  所以说,冲小将军,咱都要掏心窝子的热情款待。
  前衙仪门前。
  两面空出的停车场,此时停满了国公府的马车。
  四壮、高铁头正和衙门里的马夫和衙役们,在伺候着这些跑冒汗的马匹。
  张罗喂水喂草料,摇动井把拎出一桶桶井水。
  衙役们伺候国公府的马匹,脸上都带着笑。
  集市上,富贵赶着骡子车,车上装着羊肉,小米,胡辣汤的一些配菜,满满一车,喊了声“吁”。
  跳下车又问猪肉贩:“那猪血怎么卖,我全包了你能不能便宜些。猪肉呢,要后鞧。”
  双方商议完价格,富贵说:“麻烦你,给我送到县衙后院。”
  富贵重新赶车都走出很远了,猪肉贩才唉呀妈呀一声。
  原来是新知县家里来他这里卖肉。
  “爹,你是不是装多啦?”
  “我日日卖肉,能心没数?特意的,多点儿就多。你四大爷家的六小子备不住要去衙门当差了,要是能真成,咱可不得感谢新来的青天大老爷。多了没有,这点儿还是能拿出做个心意,回头和你四大爷说一声。”
  养猪佬的儿子嗤笑一声,“爹,知县老爷就那么一说,这都过了几日没动静。再说,要是真成,你多送一斤半斤连着猪下水,大老爷就能知晓?它也不顶事儿啊。”
  养猪佬不听儿子那些屁话。
  年纪轻懂个六。
  他瞧着新来的青天大老爷长的不肥头大耳,倒是一脸正气的模样。
  就冲那份俊,他就信这位比照之前的几位强多了,不会骗百姓。
  ……
  什么动静?
  几位嬷嬷停下话头,疑惑地看向前衙方向。
  马老太也微皱眉,仔细听了听,怎么闹哄哄的,她三儿可没在家呀。
  “你们先坐着,我去瞧瞧。”
  几位嬷嬷没坐,站起身来表示,她们能否跟着去看看。
  心中想着:如若是闹事的,她们倒要开开眼。
  回头到了京城,要给老夫人学学,正愁没什么可说的呢。宋家人看起来实在是很好。
  以马老太为首。
  当一行人赶到县衙时,就看到县衙前面的广场石柱上贴着几张告示,那里聚集许许多多闻讯而来的百姓。
  有人哭,有人在笑,更有人欢呼,还有人激动的跪地。
  秦主簿正对维持秩序的衙役无奈摆手,从念了告示就这样,随他们去吧。
  一扭头,就瞧见了马老太,“老夫人怎的来啦?”
  秦主簿音量有些大,声音里带着惊喜,就致使附近的百姓们听见了。
  先是老大爷跪地,向官衙门口的石狮子方向磕头,感谢青天大老爷。
  接着是一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跪地,激动的语无伦次道,不敢想。
  她一家穿着打补丁的衣裳,连想给人送些礼都没有,家里孙子靠出把子力气背柴卖,竟有一日会进官衙当差,端上了官家饭碗。
  扯着孩童的妇女,伸出干重活累变形的手,抹着泪说,知县大人,民夫的男人一定会好好当职,这一声喊完,再没勇气多说,但心中的盼头和激动又让她觉得不足以表达,冲着马老太的方向就跪地:“民妇不会说话,民妇也给老夫人磕个头!”
  马老太望着这些百姓,先是叹口气。
  还好,不是闹事。
  要不然让人家国公府的人看到多不好看,尤其她儿子正巧跑到将军府去做客了。
  随之就冲那些百姓们一笑,比着手说:“都给我起来,听好喽,前衙的事,我老太太不懂,但我确信一点,我儿,一定会让咱们会宁,越来越好。”
  宋茯苓站在马老太的身后,望着那些百姓也是一笑。
  本以为这就完了吗?没有。
  宋金宝要出门打酱油,回头拎着空罐子又跑了回来,“奶,奶?”
  马老太和四位嬷嬷还有国公府的丫鬟们一起在摘菜,闻言不是好气瞪金宝,又干啥,能不能别三瓜俩枣的总当着外人面向我要钱,去和你太爷爷要去。
  “不是,奶,你去门那里看看。”
  四位嬷嬷和丫鬟们站在马老太身后,一时间也跟着笑的与有荣焉。
  只看后门这里,有的土篮子里装的是葱,有的装的是野菜,有的是鸡蛋,还有给黄豆面的,麻绳系着二斤肉的。
  很明显,这不是一家两家给送。
  是许多家,不约而同的悄悄来到后门,放下心意就走。
  这天下晌,宋家人招待国公府来的贵客,用的是会宁百姓送来的食材。
  宋阿爷撸起了衣袖,带着富贵、铁头、四壮,几代人一起和面。
  那四位嬷嬷可是代表着国公府老夫人,他们要用老家最传统的手艺烩面,招待远方的贵客,相等于招待那位为福生撑场子的长公主。
  马老太和王婆子带着儿媳孙媳在炸撇子,煎灌肠、烙油馍。
  宋茯苓坐在小板凳上摘菜。
  雪娘跟着她一起,边干活边打听:“姑娘,您在家也要天天干活吗?”给心疼坏了,很想让茯苓像在京城那阵一样享福。
  宋茯苓一脸理所当然道:“对啊,我爹说了,我们就是普通人出身,旁人家什么样不管,我家嘛,甭管我爹做不做官,我和我弟都不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更不准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
  “武?姑娘武什么呀,多苦。”
  宋茯苓说,我会扔斧头,雪娘要不要看看?
  摘好小葱过来的米寿,感觉都没耳听了,就他姐,哪有日日干活啊。


第七百七十九章 你俩还知道回家啊?(二更)
  特大号的面板刚一抬出,就震到了家具师傅们。
  “我们京城那里,饭庄的面板都没有这么大。”
  宋阿爷笑哈哈解释,“俺们家是人口多,以前一二百口子凑到一起开火,面板不大,不够费事儿的。”
  又一指面盆,水壶,以及放油盐酱醋的罐子。
  京城来的师傅们这才发现,宋家的家伙什都是极大的。
  那面盆,快赶上有的人家,家里孙儿洗澡的澡盆。
  接着,富贵花样抻面动作,又给京城来的一众人看傻眼。
  就是顾忌身份不能多说话。
  要不然真能叫声好。
  宋阿爷看着富贵拿金贵的白面耍宝,在心里翻白眼,嘚瑟。
  富贵却不觉得自己是在嘚瑟。
  他这种情况,属于实力不允许,低调不下来。
  宋富贵一边甩动头发,一边翻动着手腕抻面,那面丝抽打在面板上啪啪作响。
  京城来的人又稀奇地问了,这么熟练,这是,家里的男人负责煮饭吗?
  宋阿爷解释道,“那不会,只是这二年,家里的小子们陆陆续续基本都学会煮饭了。婆娘们要是忙,他们都能伸手做。俺们家要说手艺最好的是福生,啊,就是知县老爷,他没在家,要不然,他都能给你们抻面吃。”
  “老太爷,可不敢。”
  “呵呵呵,没啥不敢的,他也要吃饭,顺手的事嘛。”
  另一边两口大黑锅前。
  马老太眯眼搅动着胡辣汤,也在和京城来的嬷嬷们说话。
  “你们许久不做饭了吧。”
  嬷嬷们心想,她们哪是不做饭,她们是连根葱都许久没扒过了。
  今日摘菜、洗菜,动作很生疏。
  瞧瞧,人家问咱几个,都是用肯定的语气。
  几位嬷嬷尴尬,“让老太太见笑,是啊。”
  王婆子在另一口黑锅前,边炸猪血边吐槽:啧啧,奴婢当到你们这种程度是真享福。
  其中一位嬷嬷好奇问马老太,“看您家里已买了不少丫鬟,您老眼下还经常煮饭吗?”
  马老太告知,凡是自己不忙时就会煮饭,甚至忙起来,也会忙里偷闲尽量给孩子们做饭。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马老太笑着说:
  她认为,孩子们有时想吃的其实是亲娘的那份手艺,不是她亲手做的,就不是那熟悉的味道。
  趁着自己身板硬实还能张罗,她多给儿女们做做饭。
  她也乐意看孩子们吃的喷香,那是她以前几十年的心愿。那阵,就希望儿女们能吃饱。
  眼下是高兴听到儿孙们对她说,“娘,奶奶,我想吃你做的什么什么。”
  不知为何,很简单实在的话,让这几位嬷嬷心一下子就变的软乎乎。要记下,回头讲给老夫人听。
  两口大黑锅前,负责烧柴的米寿和金宝对视。
  小兄弟俩在心里翻白眼:奶奶竟胡扯,什么熟悉的味道。全家齐上阵做饭,搅合在一起,哪里能吃出来是谁做的味道。
  马老太那面还说呐:
  “我们家确实和别家不太一样。
  有没有丫鬟小厮,该家里孩子们干的,还是他们来。
  像是我大儿二儿子,这几个孙子,都给我端洗脚水,给我烧炕。
  我到家,那炕总是很热乎。
  我三儿那更不用说,给我炖鸡汤,下面条。
  我这面赶车进院,他那面站门口喊,娘,进屋洗手吃饭,汤给你晾上啦,总是拌小菜让我带到店里去吃。”
  米寿和金宝添柴,无奈地心想:奶,我们不端洗脚水,你就会踢人,我们不是被你训出来的吗?
  后头,连宋茯苓走过来都听感动了,被自己感动的。
  因为她奶对京城那几位嬷嬷说:
  “这像是我们家的一种传承。
  我家这些子孙们,眼下又和他们父母一样,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什么活都会干。
  有个什么吃的喝的也是先给我们这些老人。
  像是我小孙女,她就更是了,甭管鼓捣出来什么好的新鲜的,第一口准保在我嘴里,硬喂啊。”
  米寿和金宝对视:奶,硬往脸上贴金啊?姐姐那是在拿你当试验品。
  宋茯苓:我这人,确实是孝顺,恩。
  在一边的炸猪血的王婆子:艾玛,平时不觉得啥,被老姐细说完,真感人呐。要是都能自动自觉的做到那种程度该多好。
  几位见多识广的嬷嬷却觉得,这就是真的。
  她们眼神暖暖的看向宋茯苓。
  为老夫人将来能有一位孝顺的孙媳而开心。
  想必回头和老夫人讲述,老夫人脑中会勾勒出被茯苓姑娘喂吃的一幕,会更盼着进门。
  更为少爷将来有这样温馨的岳家而开心。
  这份温馨,它不是书面上的,也不是外面那些人追求的好名声。
  它实实在在的出现在生活中,每日都会发生,怎就那么接地气。
  连她们这些府中老人,只想象少爷在这样的家庭里爽朗的笑,就心暖的不行,更不用说老夫人了。
  开饭了。
  马老太刚要伸出戴金戒指的手,示意嬷嬷们不分桌吃,嬷嬷们就笑呵呵的坐下了。
  她们觉得自己在外,代表着国公府。
  国公府待人,一向最大的礼貌就是客随主便,要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