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416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416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上说的却是:“难怪我二姐不来瞧这热闹,更不让我二姐夫来观礼。二姐夫直接进翰林院,我瞧着他听我二姐的就对了。要是非要下场考,今日就要跟在胖丫他爹的后面。”
  陆之婉说到这,扭头看向坐在太师椅上的老夫人,“祖母,就胖丫她父亲的事儿,祖父真的没帮忙吗?”
  她不信。
  那日,小全子回府学完,听二姐说,祖母的脸色当即就不对了。
  老夫人此时笑呵呵的望着下面打头的宋福生,噢,胖丫的模样和品行也随她父。心里敞亮。
  “胡说。科举一向关乎江山社稷,你祖父怎可随意插手?”
  只不过。夫君与她说:如若没成,回头就去提亲,不要等珉瑞了,他正在守城,没时候回来。不是已定准是那丫头?
  那时,她也想着:是不要等孙儿回来再说了。有陆家在,看谁敢嚼舌根是举人做官。
  后来成了。
  陆家也无需表态。
  因为这世间啊,成全在一些事情,它不喧哗,自有声。
  发声的是胖丫她父的履历。
  其他不提,目下前线,能在边站区搭起那么多列巴炉子,那烤炉构造就出自胖丫他父。
  另外,听说,户部的毛侍郎,还一并呈到御前北面辣椒种植,以及胖丫她父亲在奉天仓场衙任职期间,几次采购军需为朝廷节省开支的记录。
  所以,她才说,胖丫的父亲有今日,不是哪个谁在暗中帮忙。
  而是那位宋福生,先以文为介,让皇上看到他在驭歌而行,接着是那会发声的个人履历。
  陆之婉端起茶碗,抿口茶,又笑着望了眼下面。
  厉害了,宋胖丫。
  恭喜你父亲初到京城就有如此高的起步,我们陆家人也与有荣焉。
  不过,宋胖丫你在哪呢,再不赶过来,你父就要骑马带队进了国子监。
  斜对面的三楼,谢文宇的父亲谢侯爷,和另两位侯爷也在说着这事儿。
  一边望着下面骑马路过的宋福生,一边感叹说道:“近岁以来,少有此比,不试而与,尤为异恩啊。”
  这要是直接留在京城,就更是彻头彻尾的新贵。
  男人们,尤其是身处高位的男人们注意的事就更多了。
  “发现没有?”
  “恩。”几人纷纷点头。
  那旗帜可不是白飘的,他们发现这届科举年纪大的进士,要么被留在京城,要么就被分到相对稳定的城池。
  相反,那些年轻官员们身边飘扬的旗帜,被分到的地域,倒是一些可能在百姓眼中不好的地方。
  皇上这是何意呢。
  今日可不止这几位侯爷在心里揣摩,所有的高门都在细品这番作为背后的意义。
  年纪很大的官员,甚至觉得:皇上有嫌了他们的意思。
  观礼的还有高门的小姐们。
  前线在战争,京城已经好久没有如此热闹了,都趁着这个机会凑在一起。
  小姐们在楼里悄悄探头瞅春风得意的宋福生,瞅后面第二位的状元郎。
  还有几位小姐心里高傲的觉得,就这般吗?呵呵,风光虽风光,但不及某人。
  那人叫陆珉瑞。
  想必陆将军得胜归来,才叫真正的年少风流。
  这是小姐们。
  而各家少夫人,成家了,聊的就变成出身世家的丁坚怎么没考过一个竖子,那状元和榜眼都是什么鬼。
  这怎么可能?完全说不通。
  在有些人眼中,平民百姓怎敌世家培养出的公子。
  倒是在街上第四位骑马的丁坚,此时望着前方宋福生,尤其是杨明远的背影,想得通透。
  呵呵,是不是成在自己的出身,败也在自己的出身上了?
  这是皇上登基后的第一届科举,状元怎么可能是世家出来。
  丁坚认为就算表弟珉瑞回来考,真不是吹,考出的最好结果也就是他这个探花郎身份。
  他这个探花,实至名归。
  要知道,这第一届的状元是要给百姓看的,让全天下的人知晓,贫民学子照样登顶,树立一个全天下学子向往的榜样。
  包括珉瑞准岳父的那个天子门生身份,或许也有给百姓看的成分在。
  所以说,状元郎即使没有给他很不服气的杨明远,也会给某个谁,最终总是落不到他丁坚头上。
  给榜眼?那状元会给榜眼吗?
  宋茯苓终于慢吞吞的赶到学子监门口,很凑巧的和她爹笑着挥完手后,就看到骑在马上打面前过的榜眼。
  也在和钱佩英八卦:“娘,这位,才叫真才实学,我估计比我爹,比什么杨明远肚里有学问多了。”
  “那咋给明远状元了呢。”
  宋茯苓笑嘻嘻的,感觉咱老百姓今儿真高兴。
  她瞎猜道:
  “娘,你看他长那么老,我猜他不得六十多?他年纪太大了,朝廷还能用几年。给他费劲分到六部,让六部大人们亲自带三年后,他还没等施展手脚呢估计身体就不行要退了。”
  搞不好都坚持不到三年后,坚持不到下一届的状元来。
  状元倒了能行吗?怎么也得坚持到下一届新状元出炉吧。
  再者说,要是状元长的太寒碜不行。
  这世间,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百姓们提起科举也希望是美谈啊。
  学问上相差不太多时,自然选年轻帅气的杨明远。只有这样的状元郎才具有新闻价值和娱乐性。


第七百五十章 三章合一(为HahaPoint打赏+)
  今年的探花,倒霉蛋丁坚,坐在马上看到了宋茯苓。
  自然也看到宋茯苓和她娘在嘴不停说话。
  为什么说他是倒霉蛋呢。
  因为今年皇上没打算请他们吃进士宴。
  皇上:前线在征战,朕哪有那个空闲。
  今年皇上也没有让探花遨游京师名园,摘取名花。不给丁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机会。
  最过分的是,今年,皇上甚至都不让状元、榜眼、探花多穿一会儿那与众不同的“进士衣”,只去发榜的地方看完榜单,就急匆匆催他们换掉。
  然后榜眼、探花,明明是前三甲,却泯灭在一堆七品官服中。
  丁坚骑在高头大马上,对宋茯苓的方向微点下头。
  钱佩英当即看看丁坚,看一眼闺女的脸蛋,不着痕迹的上前一步将女儿挡住。
  “姑母,我认识他。”
  “谁呀?”
  米寿看了眼周围,人太多,大家很注意他们一家。
  自从姑父打马过去对他们招手,一直就是这效果。
  小孩犯愁,这话该怎么回呢。
  不能从他穿的破破烂烂要给小将军哥哥那日提起,附近的人会听见。
  那日,他就见到了刚才对姐姐点头的丁坚。
  “他是陆哥哥的朋友,估摸也识得姑父。”
  米寿连小将军仨字都注意了,不敢在京城随便叫哥哥。
  即使这样,也惹的附近的百姓好奇的听到几耳朵。
  就在周围的人,觉得身旁这一家人真厉害,真牛逼。
  第一位对身旁这伙人挥手,第二位挥手,第四位居然又挥手时,让他们更加侧目的一幕发生了。
  崔进士乘马经过,挥手。
  汪进士,挥手。
  那是宋孝廉的妻女家人,大侄女还看着他呢,那得挥手。
  接着李进士、蔡进士、程进士、陈进士……
  一匹匹马经过,纷纷打着招呼。
  可不止住在陆家别院的进士们在打招呼,这里还夹杂好些搞不清状况的进士们。
  他们发现前面的人都在对某个方向挥手,那么多人都在挥,那他们也挥吧,总是不会犯错的。
  虽然搞不清为甚只冲左面某个方向挥动。
  这场面一下子就壮观了。
  整邪乎了。
  拢共三百零一位。
  一百多位近二百位新晋官员、新晋进士在对钱佩英她们的方向舞动双手。
  附近围观的百姓们,半张着嘴,扭头看宋茯苓他们:“……”
  怎的,都认识啊?
  宋茯苓捂眼,躲在老妈后面,笑的肩膀抖动。
  她爹人缘太好了,她的进士伯伯们太多。
  回头到了会宁,她就帮爹画个联络图,以会宁为出发点,沿着这些伯伯们被分到的县城向外扩散路线。
  你那里的土特产卖到我们这里,我们会宁生产什么土特产比较便宜,你那里贵,正好可以卖到那里。
  由近及远,互市,争取盘活地方经济。
  此时,宋福生已打头下马。
  国子监里,百姓是不能进入观礼的。
  像米寿就在眼巴巴的望着国子监那漆红的大门,门里门外,像两个世界。
  宋福生被礼部官员安排着,等待其他进士们全部进来后,这才能带领大家,大步流星的向前走。
  人生能有几次如此高光的时刻。
  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宋福生这几步路走的,再加上长相精神,身姿绰约,在礼部官员们眼中,走的那叫一个风华正茂,养眼。
  他们是男人,都乐意瞅。
  宋福生率先拿起笔,龙飞凤舞写下自己的籍贯,名字,然后递给身后的杨明远。
  杨明远面带笑容,在宋福生的下面也写下自己的籍贯、名字。
  接着榜眼、探花,前十、前二十名、越来越多进士陆续上前。
  这些人来到国子监,就是为写名字的。
  为彰显圣恩浩荡。
  每届进士们都要来到国子监书写。
  书写完由礼部官员交与石匠,石匠将会把纸上写的所有字,镌刻在石碑上。
  每一届的进士名字,都将刻在国子监的石碑上。
  起到的意义是,无论经过多少年,都能让后来人观摩,也是让朝廷最高学府的学子们学习和向往。
  这也是米寿在外面眼巴巴望着的原因。
  最高学府啊。
  他连进都进不去,想进去学习都没有机会。
  而姑父的名字已经留在那里面了,还是石碑上第一名的位置。
  米寿:你们知道我有多骄傲吗?
  “怎么啦?”宋茯苓发现弟弟不对劲,蹲下身问。
  米寿揉着眼泪说,“太激动。”
  小孩在心里想:祖父,您以前说姑父的那些话不对。您要是活着该多好,您就会知道我的姑父有多厉害了。我该怎么让您知晓呢,我要回家就给您烧纸。
  米寿前几日有听到宋福生和钱佩英私下说,在发千里马传单时,有特意寻老家考来的举子们打听事。
  老家只考上来七个。
  这七位居然还有六位只是没迁户籍,实际上早就搬走,家里属于完全住在外地的那种。
  而那位住在当地考上来的举子并没有住在客栈,没见着。
  所以对着那六位打听不出来什么,就能形容回去考试时,看到目前老家府城仍旧是一片破败之像。
  宋茯苓拍了拍弟弟肩膀,仰头望着“国子监”仨字,憋半响才道:“我是太羡慕。”
  就感觉爹干的全是让她羡慕的事儿。
  孔子庙。
  宋福生带领着众位上香。
  三百零一位进士,齐刷刷上香敬礼。
  虽说从今日起成为官员,由皇上给他们发晌银,但是所有科举的学子们都该拜孔子,知识是源于这位。
  对于文人来讲,这位才是“衣食父母”。
  至此,整个科举庆典才算结束。
  宋福生带领三百位进士们从孔子庙的台阶上下来,他的前面是旗鼓开路,两旁官吏列队,鞭炮噼里啪啦响起。
  宋福生踩着鞭炮碎屑,向他的家人走来。
  马呢,马,人家收走啦。
  没事儿,咱有小红。
  “她娘?”
  “她爹。”
  宋福生不管别人怎么看,就激动的抓起钱佩英的手。
  这一天像做梦似的。
  军功章有媳妇一半。
  又眼角笑出皱纹看向宋茯苓,军功章更有闺女的一半。
  宋福生大笑着摸了把米寿的头,要是真给发个章,挂章的那绳,他都不留,给咱米寿。
  全发喽。
  宋福生和家人们一起往回走,仰望蓝天,脑中情不自禁的闪过复习的一幕幕。
  那时,满地的粮袋子。
  九族的老少爷们将堆他家的粮袋背走,给那些家里堆的更是连下脚的地方也没有。
  哥哥们给做了一张学习桌送与他。
  大姐给做双棉拖鞋。
  阿爷在村里和翟婆子打嘴仗:“不准让狗叫,影响俺们福生念书。”
  大伯满院子抓孩子,“不准吱哇乱叫,再胡闹就开揍。”
  老娘:那更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好了。
  那么抠门的人,只要茯苓逗她奶说:“奶,我爹要买书。”
  老太太就摸裤腰掏钱。
  买。
  一副供孩子上学,当父母的掏钱是应当应分的模样。
  宋福生又再次看向妻女笑。
  佩英守着他学习,给门帘子开个小窗,督促他学习比当年茯苓念初中那阵还操心,一次次坐在炕边陪着他。
  他念书,她就做衣裳、缝被子,换着样给做吃的。有时困的直点头也不睡,打着哈欠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