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393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393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孝廉为了他们,早就与各城池镖局歇脚地的手下说了,提前定客栈,定下赶路干粮吃食等等。
  也就是说,他们啥也不用操心,可以将心踏踏实实的放下,没出过远门也不用怕。
  每到一处异地他乡,只要跟在宋孝廉后面就能进客栈休息,没吃的就会有补给。
  “宋孝廉来啦。”有几位举子指着远处兴奋道。
  宋富贵穿着镖局三道杠的制服,和高铁头一边一个,坐在头台大型骡子车前赶车。
  这是一辆由四头骡子拉的车,里面坐着宋福生、米寿。
  本来不想带米寿的,孩子小,天冷。
  就这次甭管考的好不好,回头考完都要先回家一趟,别看从过年前就开始讨论谁走谁不走的。
  宋福生商量过米寿:等姑父考完,再回来接你成不?
  不成。
  米寿抱着宋福生大腿哭,慌张的眼里满是祈求,就差说姑父我爱你了。
  那会耽误你学习的,这不是离开一日两日,算上来回往返时间,一走俩月呢。
  你跟着去干啥,在外面吃不好睡不好的,和奶在家。
  米寿记住重点,怕耽误学习。
  转回头,他就憋足劲儿用了十日时间,起早贪黑的描字背书。
  给小孩累的,差点学出近视眼。
  揉着眼睛递给姑父自学作业本,厚厚的一沓。
  宋福生感同身受,学习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呢,“辛苦不?”
  米寿说:“不辛苦。只要能和姑父姑母姐姐在一起,吃再多苦也愿意,别不带我。”
  给宋福生心酸的,立马打包,带走。就当给孩子放寒假啦。
  第二台车更壮观。
  因为不止有四头壮骡子,旁边还跟着一匹品相极好的高头大马。
  带马干啥呀?小红比米寿还麻烦,还得给带苹果。
  宋茯苓:我好不容易能出门,坐车坐腻歪啦,到郊外跑跑马多好。爹,你也能骑着驰骋一下。
  宋福生当时立马劝媳妇:闺女说的有道理,到了京城,万一我为了装脸也能骑它。
  这第二台车的车夫,同样是穿三道杠制服的四壮,以及他大舅哥大德子。
  车里自然坐的是钱佩英、宋茯苓,宝珠、桃花。
  本来也不想带桃花的,高铁头一会儿叫三叔一会儿叫宋福生三舅的,让疼疼他:“我们俩是两口子,宝珠都能跟着四壮去,凭啥给俺俩拆开。”
  给宋福生气的:得得得,都不在家好好挣钱。去,很怀疑你们是借着我考试去度蜜月。
  后面还跟着一台没坐人的车,里面装的是杂货。
  不要都不行。
  家里老太太们给张罗的,棉被,一路上用的碳,吃的喝的,还有村里各家非要给的,像半袋子瓜子,粘豆包,冻豆腐,乱七八糟啥都有。
  任公信还给了任子笙在京城的地址呢。
  这可真是看出来和逃荒那次不一样了。
  你就看那车的外面,挂的叮叮当当的。
  骡子跑起来直响,挂着冻鸡大腿,五花三层猪肉,速冻饺子,速冻豆沙包、冻梨等等。
  宋福生看一回无语一回,带这些干啥,吃前得化开,不拿还生气。
  然后在车两侧和后方的就是千里马运输队。
  这次一路押运的物件还挺多呢,随队出发的快递员们有一百多位。
  领队人,大队长是独眼宋福寿。
  按理宋富贵和四壮都是大队长,每次远行,都要有一位大队长跟着,他俩就能带队。
  可是这俩人要陪着宋福生在京,一直到考完回来。
  所以宋福寿就得去,他是属于到京就要返回的。
  宋福生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城门处。
  他下车先和各位举人们简单打招呼,其实就是变相点名,看人头。人太多了,就怕落下谁。
  “明远,明远来没来?”
  “叔,这呢。”杨明远小跑过来,他身后的小厮拎着十只烧鸡,十只啊。
  就这,他还觉得少,一路同行都是同年的关系,分一分就没什么了,还有宋叔一家呢。
  杨明远期盼的看了眼捂得严严实实的车辆。
  “好,出发,先别聚在这,我们镖局车队不能停。出了城,歇脚时再和各位聊。”宋福生说完就重新上了车。
  奉天城门守门衙役,对拿着单据过来卡戳的宋福寿一点头,一看就是很熟悉了,“放行。”
  马老太戴着灰色的狐裘帽子,穿着披风,向慢慢启动的车队挥了挥手。
  今儿九族闲着能出门的都来啦。
  宋阿爷被高屠户扶着,也伸出干枯的手挥了挥。
  嘱咐好好科举的话,早已说完,嘱咐路上小心也说了一万遍,就不要在外面,当着城里人的面前,大喊大叫给福生丢脸了。
  九族来送行的家人们表现的都挺体面。
  却不想,马老太失态啦。
  第二台车要过城门时,宋茯苓忽然掀开车帘,探出戴棉帽子的小脑袋。
  她那棉帽子还特殊,远远就能被认出来。
  是仿造现代样式的帽子,就是那种毛线帽,帽顶有个大毛毛球的样式。
  在这里没有毛线,钱佩英就给闺女用淡粉色缎子面,里面是棉花做的帽子,上面的大毛毛球是白色兔毛,很大一个。
  宋茯苓那小脑袋一露出来,马老太就瞅见了,向前情不自禁走了两步。
  宋茯苓又冲她奶笑着挥手,那脸上就差写着:回去吧,我要出去玩啦。
  马老太当即就不停眨眼,想要将眼中的泪意眨没,但是徒劳,眼泪终是落了下来。
  后来索性,老太太就捂眼哭了起来。
  家里人有看见她哭的,急忙劝:“福生是赶考,考完还能回来一趟呢。快别难受,这怎还考一次哭一次呢。也不用为他惦记,他出过远门。比咱家这些人能走多了。”
  马老太捂着眼心想:
  谁惦记他啦。
  我是一想到,呜呜,胖丫得走俩月。
  那孩子,没心没肺的,她奶奶个腿的,还笑着冲她紧着挥手呢。呜呜,一点儿也不想她。
  宋茯苓还没有走出二里地呢,马老太就坐在点心店里,觉得干啥都不香了,脸上还残留着哭过的委屈。
  天天见,冷不丁走,真是受不了。


第七百一十七章 心会跟爱一起走(九更,为妍唲c打赏+)
  马老太开始正视,将来三儿家搬走,她能不能受得了的问题。
  之前,她可是很坚强的。
  在大家伙讨论谁跟着的问题上,她没吱声。
  那时,大儿子宋福财和二儿子宋福喜问到她头上:“娘,咱们也要着手归拢东西了吧?”
  她没好气儿道:“归拢完去哪,你俩要离家出走啊?”
  搞得她俩儿子莫名其妙:“咱们不得随着走吗?那收拾东西要收拾一阵的,破价值万贯。等三弟回来,不正好?”
  马老太呵斥:
  “就知道走,走走走,买卖不干啦?
  熊瞎子掰苞米呀,走一个地儿,扔一堆家当。
  一个个都不寻思寻思现实问题,这一大摊子,银钱就不挣啦?
  外头好些买卖,不需要自家可靠的人守住吗。
  没有了日日进项,你们三弟在京城当官也得手紧喝西北风。
  还有,我那点心店,我走,谁当马老太?要是再关门,店铺就要比我命运还多舛啦。”
  可见,老太太竟成了家里最不想离开奉天的人。
  可是,此时,胖丫走的第一天,想她。
  连马老太自己都没有想到,孙女坐车离开那一刹那,看着出城门啦,真的意识到要好久不见啦,能哭成这样。
  丢人啊,今儿好些人瞧见啦。
  马老太坐在点心店的二楼,她眯着微肿的眼睛心想:
  关了这家店,将它和外县那仨铺子通通还给陆畔?让那孩子愿意干些啥就干些啥?
  不。
  她舍不得。
  她这点心才被百姓们接受,总不能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吧。
  那将点心师傅留给陆畔几个,让陆畔寻一位合适的掌柜的给打点?让管家给守着店。
  这样的话,奉天还有这种点心吃,不算是她马老太彻底消失。
  不。
  叮叮当当挂在门上的风铃响,二丫和李秀从后灶出来疑惑的对视一眼。
  奶奶呢。
  奶出门干啥去啦?
  人伢子这里。
  “哎呦,老太太,这可真是贵客上门。”都认识,知晓马老太是谁。
  再说马老太总来,说是寻远方亲属。
  马老太穿着披风进来后就笑道:“生意兴隆,挑人,带我去瞧瞧,我就找那种逃难的女娃子,十二三岁,死契的那种。”
  这就是马老太想出的第三种方式。
  她不仅要随着三儿家离开,而且还要将点心店好好开下去。
  她要手握一批死契的丫头们,买到手后,让二丫她们利用这两个多月手把手教,给教出来,成为新的一批点心大师傅。
  当她和三儿家一起搬走后,奉天这里,留下李秀管总账、收银钱、当指导型大师傅。看来回头要和李秀谈谈。
  这样的话,她就能带着老姐妹们,带着更多的成手大师傅们去外地。
  那个外地,甭管是京城还是哪里,不怕那个,从头开始干起。
  马老太忽然迸发出野心,将来哪怕儿子去很多地方也好,她就随着去很多地方开点心店。
  甚至可以每个城池都安排心腹,只管账,只管学新样式。
  学新样式,分布在各城池也不怕。
  只要三儿的镖局能遍布出去,她就可以让各地的点心师傅们,定期随着镖局车队赶往小孙女身边,向小孙女学手艺,然后再回去教那些死契的孩子。
  这短短的时间里,马老太心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多环节都很重要。
  像是往后管账的李秀等等,能做到不中饱私囊吗?像是每个店铺挣多挣少倒是小事,就是手艺不能外传出去。
  等等许多问题,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立马就定下的,需要仔细斟酌。
  但是,老太太记得小孙女说过的那句话:要敢想就去做,不能做行动中的矮子,先动起来再说。
  “老太太,您看,丫头们全在这。”
  马老太挨个看,稍稍站住脚有留意的,人伢子就吼道:“抬起头来,让老夫人瞧瞧。”
  又骂人道,“你们几个往后缩什么,瞧那没出息的样,你们知道这是谁呀,要是能进宋举人老爷家的大门,在老夫人身边服侍,是你们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马老太比了下手,“轻点儿喊,我这耳朵都要让你震聋。”
  “嘿嘿,对不住,老夫人。我这一天真是和他们生不起气,日日喊,习惯大嗓门了。”
  “这两个丫头是什么情况?”马老太相中两个。
  人伢子急忙介绍道:“这个她全家都卖啦,她爹娘哥哥在那间屋呢。那个是一对儿兄妹自卖自身,她哥也在那屋呢。”
  马老太一听,不太满意:“就这些?”
  人伢子一脸为难,“老夫人,您想要找什么样的。啊,对啦,我后院柴房还关了一些便宜的,没有这些齐整。”
  马老太到了后院才明白为啥便宜,不过,这正好符合她的心意。
  她望着一对姐弟俩。
  姐姐十二岁的年纪,弟弟才六七岁大:“你爹娘呢。”
  女孩抿抿嘴才眼圈发红说,没了,爹早就病死,娘在路上也没啦。
  倒是挺机灵,知晓这位老夫人似乎对她感兴趣,急忙拽着弟弟跪下求道:
  “求您了,老夫人,求您发发善心,别只买我一人,将我弟也买了吧,只要赏口饭不饿死就行,我们是死也不能分开的。
  我答应过我娘,只要我能讨到口吃的,就不能扔下弟弟。
  哦,对了,别看我弟弟小,他能干的,扫地打柴,能给您府上的小少爷拎书箱。”
  马老太微挑下眉,我们家小少爷们也要打柴扫地,压根就没书箱。
  不过,心里已经相中了。
  她相中这丫头对弟弟好。
  这样的话,将来教成手啦,让这丫头成为点心大师傅也不怕。
  因为:你想不想让你弟弟读书啊?你知道科举,奴籍是不能参加的吗?想不想让你弟弟能科举?
  太多理由了。
  只要这丫头想要她弟弟恢复自由身,想要从她手里拿回弟弟死契不再做家奴,那就会玩命为她卖力。
  其实,马老太的内心,连对这些丫头们的死契都不太感兴趣,就更不用说这丫头的弟弟了。掌握死契,只是不想被人背叛的手段。伤不起。
  后来,老太太又选了一对,也是这种情况,就是姐弟俩年纪都捎大一些,弟弟十岁,姐姐十四。
  挺好,都买啦。
  眼下,买人便宜啊。
  一对花十二两银钱,人伢子买一送一的那种。瞅那利索办伢契的样,好像都怕她后悔。
  另一对死契,年纪稍大一些,俩孩子都能干活,十八两银钱。
  马老太带着这几个新买的孩子,还在城边抓住一个要饭的小孩给了块糖问,“你知道哪里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