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391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391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小馋鬼坐在榻榻米上看书,都是一副像没听见的样子。
  要给娘(姑母)做饭就直说,总拿我们当什么借口。
  宋茯苓举着书,嘴里嚼着果脯,撇撇嘴:
  早上喝的小米粥是真顶饿啊,有狗粮的缘故。
  不过早就习惯了。
  话说,是谁说的,幸福的家庭会治愈一生。
  这话在她看来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会:影响一生。
  晚上,马老太回家就喝上了人参汤,吃到了韭菜馅饺子,是三儿媳特意给她留出来的。
  那汤喝到嘴里还热乎乎的,一直在灶上温着。
  对了,就她那身狐裘衣裳帽子围脖,也是三儿媳给的。
  本来是三儿从老隋那里留下毛皮要给钱氏的,说是这狐狸毛可好啦,卖到京城老贵。
  结果三儿媳那个大手大脚的性情,转头就找到大儿媳何氏,让何氏按照她身板裁做出来。就这件事在没做好衣裳前,她都不知道。
  等到她知晓的时候,晚啦,那好好的皮子已经按照她尺寸做完,三儿媳说穿不了,就得娘你穿,你看怎办吧。
  那还能咋办,心里领情,穿吧。
  她在城里买东西时,就那个开衣料铺子的小娘子还打听过呢,说这皮毛好,问多少两银钱买的。
  当时她笑哈哈说:“不晓得啊,俺三媳妇孝敬的。我不要不要的,她非得给做,还给弄一身,连帽子都有。你看是不是还行?穿起来挺带劲哈?”
  在马老太心里,有时她真心觉得:
  论第一孝顺她的,那是胖丫无疑。
  就看她这里面的小衣、外罩料子、鞋面子就知道,那有好些零零碎碎全是小孙女进城逛街给她买的。
  见到觉得她穿着能好看的就给买回来,她回回都骂孩子:胖丫,你就乱花银钱吧,哪次进城不花钱你都闹心是吧?
  嘴上这么说,但咱心里实际上是,还得是我小孙女,别人啊,哼,嘴上一遍遍问,奶,你想要啥,在哪呢那礼物,竟嘴好胡哄她。
  接着就是钱氏。
  没错,是钱氏,她三儿排在后面。
  这滋味,细想想还不太好受,儿媳妇比亲儿子还大方。包括大儿媳朱氏,有时也比大儿大方。
  多亏她生了一个闺女银凤。
  闺女那才叫不管从前还是现在,不管家里好孬,凡是做点好的就趁热乎给她端去,就怕她吃不着啊。


第七百一十二章 道义摆中间,利字摆一边(四更,为林钰林打赏+)
  这个新年,宋九族家的年味,在外人眼中过的是热热闹闹。
  收礼、接礼,宋家的牛车骡子车也频繁外出送礼。
  只这些人情往来,就让宋福生家的两样买卖全都更上一层楼。
  宋福生的那些举人朋友,那些想和他处好关系的地主乡绅朋友,会主动的给他的千里马镖局介绍生意。一个传一个。过年前,给外地亲友送礼的格外多,他的朋友网越来越宽。
  宋福生的那些举人乡绅朋友,更会主动的家里有什么好事情和走礼的礼盒就联系到马老太的蛋糕店,只定马老太这里的点心。
  就当是照顾朋友生意嘛。
  更何况蛋糕是新鲜物,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马老太店里卖的点心起步价就贵,全城皆知,识货的都懂,送人招待客也比较有面子。
  宋九族家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拜年客人,这些人是落户在附近几个村的逃荒者。
  今年有灾,这些逃荒者很感谢宋家盖房找他们。
  大家不傻,找谁盖不是盖?他们又不是什么手艺人。
  还有发完大水后,宋家又让他们这些逃荒家的女人们,帮着做镖局衣裳挣工钱或是领粮。
  这中间曾发生过让宋家心寒的事。
  比如,有那么几名婆娘偷摸克扣人家棉花拿出去卖,或是有那婆娘想招节省布料,弄布头绣香囊向外卖之类的。
  有那么一阵,其中老实巴交的逃荒人家都害怕了,觉得完啦,宋家会在气急之下,不再可怜他们,不会再用他们这些外来的不知底细的人。
  却没想到,宋家发现后只是不用那几家,说是以后也不会再用,但是对他们其他人照旧。
  “东家,给你们拜年了。要是没有你们拉扶一把,我们每家都会有饿死的。你们帮的不是粮,救的是我们的命。”
  这些逃荒的领头汉子们,穿着破棉袄破棉裤,真心诚意的在宋家大门口齐刷刷行礼,就是想来行个礼。
  宋阿爷没想到,顺手帮忙的事,这些各村的人居然来特意拜年,凑齐了站在大门口还挺壮观。
  之前,金宝跑回家喊报告,说门口聚集许多人时,那阵还给他吓一跳。
  寻思是闹事的呢。
  寻思像当年任子浩带人来揍他呢。
  宋福生回头瞅眼家里的妇人们,示意端出干粮。
  一盘盘的干粮端出。
  有难吃的列巴,有糙面的饽饽,也有今儿家里吃剩下的半粗半细面的饼子。
  宋福生说:“也祝你们过个好年,明年能风调雨顺,好好种地,明年家家都能吃饱饭。”
  汉子们没想到,举人老爷能亲自与他们讲话,激动的不得了。
  “谢谢举人老爷!”
  “谢谢!”
  大年二十九这天,马老太也不得不支起棚子捐助,放下买卖,干一些公益。
  没错,她认为自己是“不得不”的心态。
  老太太这人,要是没有她儿子在其中,或是孙女提点带动,她的这个思想境界还没到凭白撒钱的高度。
  这回,她倒不是为儿子也不是为听孙女,是她发现各大户、各种大商铺通通出来摆施舍棚子,就为让那些很困难的人,过年有饭吃。
  老太太看见城门处那里,打头就是国公府的棚子,那里头没有什么脸熟的人,陆府管家应是总管事,小全子也不在。
  那顺子和小全子好像都不在奉天城。
  然后是各种官员的,像府尹大人家的棚子也支了出来。
  这就叫打样呢,引得所有富足的人家和商铺通通跟上。
  马老太没招啦。
  她可是宋举人的亲娘。
  她还在城里开铺子,在人家这一亩三分地里讨生活。
  她又是被陆珉瑞叫声奶奶的人。
  咬牙来吧,舍不得也要支起来。
  平日里多节省一些有了,总是不能给孩儿丢脸。


第七百一十三章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五更,为小Ra打赏+)
  就这样,马老太的棚子,再现奉天城。
  这回,老太太白送的还挺体面呢。
  捐助棚里可不止白送列巴,她是有区别的送。
  大人送列巴,凡是三岁五岁的小娃出现在马老太面前,她会给块软和的点心。
  那点心有些像大饼子,小孙女给设计的,饼子上沾芝麻,上面有张笑脸。最关键的是,里面是有点糖的。
  每每看到撤下一个空蒸笼,这就说明送完一屉了,马老太心口都痛。
  这成本多贵呢。
  让二丫她们烤制得给开工钱吧,面粉钱,想要烤出软乎乎的就不能放太多糙面,眼下细面粉多贵呢。
  她就不明白了,自己为何要嘴欠的说,那愿意用芝麻画笑脸就画吧,再给加点糖。
  她当时一定是脑抽了,过后恨不得抽自己嘴。
  那芝麻多贵,那糖多贵,不咋白的糖,它也很贵很贵呀。
  再现实些讲,里头放不放芝麻放不放糖能怎的,国公府管家能将她这事上报给长公主不?能给她小孙女在陆家多留点儿好印象不?奉天府的大官们,能知晓她给娃子们的饼里放糖了不?能让她再上一次地方志不?
  通通不能。
  没有人会掰开饼子尝尝。
  没人知晓为做软乎乎的糖饼子,她马老太会多花出许多成本。那钱,她都不舍得给金宝花。
  倒是在旁人眼中,她不过就是跟风在支棚子送些干粮罢了。
  有一个要饭的小孩,趴在他爹背上,回眸看向棚里的老太太。
  用嘴型喃喃着:“马奶奶。”
  马奶奶不知,在她很后悔自己多事时,她的这些带笑脸带糖的小饼子,在这个新年,真的有甜到好些小娃子们的心。
  当这些孩子小口咬着饼,小声对爹娘说,讨来的饼子是甜的时,也惹哭了许多大人。有的孩子从出生就没有吃过糖。
  虽然,这些领饼子的孩子,大多数并没有当面叫马老太一声奶奶。
  甚至不知晓那位给甜饼子的奶奶姓什么,往后或许也记不清长什么模样。
  但是长大后,这些娃子们永远忘不掉。
  在这个新年里,曾有位奶奶给过甜甜的、软乎乎的,能让他们咬得动的笑脸干粮。
  ……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所以说,宋九族家在外人眼中看来,是日子越过越红火了,真的兴旺发达,宋九族都能帮助很多陌生人了。
  宋家这个年,是不是过的比旁人家要热闹至极?
  还真不是。
  宋九族内部,这个新年过的气氛有些低落。
  因为其一,宋阿爷再次提出,树大分枝,想要分家。
  眼下,各家新房盖好,有的家又添人进口。
  留下一些公中会用到的应急银钱后,剩下的银钱,虽然按照工分早就已经发了下去,但是分的还不算彻底。
  像是咱家粮食混在一起吃,田地混在一起种,这总不是个办法。
  老头老太太们,凡是辈分高的,坐在下面先不干啦,“老爷子,你为么总说出分家这种话,伤我们的心。”
  年轻的汉子们更是不乐意听:
  “我们各家互相算计了吗?没有吧。
  有爱占便宜的可劲造公中粮了吗?没有吧。
  咱大家伙,一向是有好吃的,就多吃一些。
  不够吃时,大伙还会注意收着些肚子,给没吃饭的留些。”
  妇女们在下面纷纷说道:“我们也从没有掐过架啊,即使有拌嘴的转头就好,从没闹到过您老面前。”
  这很难得了好嘛,过日子哪有饭勺不碰到锅沿的时候,要知道就是和爹娘和亲兄弟姐妹还拌嘴呢。
  高屠户对宋阿爷提意见道:
  “老爷子,我知道你老是咋想的。
  可是我这里也想说一句,您老真不能用外面那一套来思虑咱大家伙。
  咱大伙,是村里那些村民之间相处的关系吗?
  是过去没逃难前,只是一个村里住的普通老乡关系吗?
  要是那种,您不分家,我还不干呢。”
  我们是一群没有根的人。
  我们是一群在这里,只有身边坐着的这些才是亲属的人。
  我们好不容易共同抱团活下来,比外面任何人都懂得抱团的好处,惜福着哪。
  齐婆子男人,齐老头抢话道:“就是,分么家。咱家那么多田地,您老咋分?分到头上,咱家小子们在外面都忙着挣钱,谁种地。就一起干得了,一起收粮,一起按照人口取粮。”
  宋阿爷扭头和宋福生对视。
  你看,生娃子,分家又进行不下去了。
  第一年没分家是咱家太穷,没东西还分什么分,分饥荒啊?
  第二年,老皇上死,那种情况下,齐心协力存粮,更是不能分。
  今年,其实有水灾也不应该分。不过咱家早早就有准备,都被缺粮缺怕了,也就能分得起家。
  可是,你听听,不是不提这事,只是每回都遇到阻力,这些人逆反心理很重。让分家就是一副伤心的模样,咱在上面说一句,他们在下面能顶八句。
  宋福生心里也清楚这些。
  想了想:算了,干脆不强求了。
  反正银钱现在各挣各的,就是吃喝和种地混在一起,骡子牛用在一起。
  要是真有闹矛盾那天,尚算好分。
  这个事情就过了。
  但宋九族成员们还是不怎么开心,因为其二的原因就是:宋福生要走了。
  宋福生要是京诚之行考得很好很好呢,恐怕会留在京城。
  而考的不好呢,现在是考的不好,只要想当官,也不会留在他们身边。
  大家伙:这特娘的,想想就闹心。


第七百一十四章 像我这样的人(六更,为清和亦然打赏+)
  怎么一回事呢。
  之前,家里有些人私心里还盼着,他三叔还是别考好啦,这样就不会离开家。至多在城里或是附近哪里当官,那也是能经常回来呀。
  只要能经常回家,他们就感觉主心骨还在。
  可是前几日,上头忽然下了一道诏令,那就是明确时隔多年的科举,有哪些人不能参加科举,还有科举过后,怎么去做官的事宜。
  这在以前,老皇上那时候有些混乱。
  可能是之前存在有科举中钻空子的,也有当官钻空子的,现在新皇再次列明。
  不能参加科举的有:
  不止是等等奴籍身份不行。
  像是女人,像是上门女婿,这里的上门女婿是指生出的子女随了母姓,像是三代之内祖上有人犯罪,像是有当过戏子,妓女的后代,以及大多数的衙役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