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343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343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河对岸盖新房剩下的瓦片是有数的,就那些瓦片还有任公信家的剩瓦、小地主家的剩瓦,真是帮助了村里不少人家,昨日一场大雹子过后就已经分没了。
  汉子们觉得,在家里呆着更闹听,还不如去河对面帮忙淘水。有活干,省得闹心。
  “全子,快进来喝口……”一打开门,宋福生半张着嘴顿住。
  跟过来的宋福财说:“这怎么又进来这些水,刚早上阿爷还派人过来淘了呢,我这就弄。”
  宋福财急急忙忙就要帮三弟家规整院子。
  小全子本来也要二话不说就撸胳膊挽袖子干活,但是他单臂,回头喊着马夫们:“帮忙。”
  宋福生拦住了,不用。
  咱本是想客气,别让人白跑一趟进来喝口水,这一路又吓又让雨浇,看这情况,也别喝了,还不如让他们直接回了。
  再说陆畔那头明日走,这些随行的人也要回去准备。
  小全子说:“不急,那要是真不用我,我去先生原来的家里寻寻师父。”
  “啥,顺子在这?”
  留下宋福财帮助妻女淘水,宋福生随着小全子他们走了,去河对岸先了解了解情况。
  而借住的家里,旁边翟婆子她们听到钱佩英回来了,也放下手里的小盆,先不舀自家院子里的水,纷纷过来帮忙。
  告诉钱佩英咱住这地方稍微靠近河边,但好在比离河岸近的强出很多。
  就只昨日下暴雨那阵,晚上时,像大白胖家和四嫂家,屋里都进了水,孩子们在炕上,要是再那么猛下雨,就要上房顶了。
  宋茯苓听着这些,趟着水泡,和米寿将院子里漂浮的小板凳、木盆捡回家。
  其实,家里,灶房里也进水了,借住的这房子屋门有缝隙。
  而宋福生此时已经到了河边。
  河边拓宽了好些,被水流冲刷的,一脚一稀泥,贴着大白四嫂他们家墙根走的,踩着小石头,没有路了。
  四嫂子她男人在房顶上喊着:“团长,你回来啦,可得加小心。”
  宋福生和小全子互相搀着,穿着蓑衣终于艰难的上了桥。
  俩人望着湍流的河水。
  宋福生看着那水面一个猛浪过来,已经能淹过桥面,心想:
  这桥不能走了。
  多大胆,刚还有好些汉子去对面帮他家淘水,淘个屁啊还,别哪下子给桥冲断,人要是掉下去,顺着水流就会被冲跑。
  小全子是心想:握草,就这水面已经淹过的桥,我师父他们是怎么扛袋子过去的。
  当宋福生来到河对面,看到自家那一片的高大青砖墙时,这一瞬,说实话,很感谢陆畔。
  这要是想省钱,当初只扎木栅栏或是用土坯子就废了,水就会进院。
  很明显,从外围看就能知晓,院里没怎么受灾。
  陆畔派的专业人士盖的墙体,很是结实牢固。
  人家盖的还很讲究,它不是盖的一齐的,由于地形越往上越高,靠近河水这一侧的院墙实际高度比前脸高出很多,外表看,像是一齐。
  果然,进院发现,这么连续下大雨,愣是没咋地。
  “福生?”
  阿爷撵着鸭子要给人家打伞,听到动静回头,一下子就激动了。
  有好些话想说。
  “阿爷啊,这种天,怎么还能弄这些人帮咱干活,您怎么不知转移住进村里。”
  “你考的咋样啊,福生?”
  虽然这一年庄稼全完了,地被一阵噼啪响的雹子打溜秃,彻底肝屁朝凉了,老爷子心疼到心凉。
  但是用马老太的话是,再难,由于咱心里有底,家里有粮,感觉还能余出心气儿,不太痛苦。也就有了更重要的事要关心,而不是先汇报田地和受灾情况。
  大不了,最差最差用银钱重建家园。
  宋福生没回答老爷子,在他看来,考的咋样才是很不重要的事。
  他正望着累屁了的顺子。
  顺子一脸黑泥。
  真是累完了。
  天没亮就带队拉着沙袋赶往任家村。
  到了河边一看,这种情况下,带头背起沙袋就上了桥。
  将少爷吩咐的沙袋、息壤袋,人力背全部运过去,这可都是国公府以前攒的。
  终于干完少爷嘱咐说的,要将有限的沙袋堵住房屋门槛缝隙,减少水浸入,回头进院喝口水,拧拧干衣服上的水,就透过窗户看到宋阿爷一把岁数,在弄各种牲口窝。担心这么下雨,牲口棚子不完了嘛。
  顺手就帮忙了。
  顺子知道,目前九族主要劳动力全在外面散着,负责带队镖局押运。
  带人将牲口棚弄完,听到宋阿爷又在喊村里小子们,“帮我家淘淘地窝子水吧。”
  得,求人家干什么,顺子又带小厮们去地窝子里淘水。
  别给泡塌陷了,要给这院子保护好的,即使少爷没嘱咐也要帮忙,这是先生一家的新房,顺子觉得应该保护好,一天都没住呢。
  宋福生扭头看向缝隙处堆的那些沙袋,又重新和顺子对视。
  他是万万也没想到,陆畔不仅给他拿了不少蔬果鱼肉,口口声声说,下雹子那阵抢收,吃不了。
  又早早就派了顺子他们来堆沙袋。


第六百三十七章 比上不足,比下有很多余
  顺子给宋福生扯到一边,让怎么回来的怎么随他回去吧。
  “不用,我们离童谣镇近,那里有房子,足够大,有什么状况可以向那里转移。”
  顺子苦口婆心:
  “先生,您是不是不知道这条河就是从童谣镇顺流来的,童谣镇再这么下去都要被淹了。
  吓的那知县昨日跑去汇报,就怕乌纱不保,您还去那里?
  只有奉天城,当初我们老爷为保证皇上所在的地方安全无虞,才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命河堤使们修建涵洞、沟眼、汇泉渠。
  昨日小的陪在少爷身边听的一清二楚。
  您不要有顾虑,人再多,少爷的宅子也能装下。
  先生,您怎么如此客气呢?”
  宋福生摆手,让顺子别劝了,他是不会带着老老少少住进陆畔家的。
  真有什么事儿,他宁可带着男女老少们进城,去点心店和镖局打地铺。
  这无关客不客气,收人家东西和住进陆家是两码事。
  陆畔明早就走,不在家,鸠占鹊巢,那样传出去脸太大。
  即使陆畔没说道,人家上面还有长辈亲属呢,过后知晓,快拉到吧,没那么办的。
  咱不认识陆畔还不活了咋的?
  宋福生不但牙口风不漏拒绝了顺子,而且还催促着:“我回来了,你不用操心了,你快和全子他们赶紧回城。我们来时,出城口那面的山发生山洪,现在什么样还不清楚,随着这么下雨,别给路堵了。”
  顺子瞪眼与全子对视:“山洪?”
  “是啊,师父,贼吓人,给我都吓着了。”
  “那我更不能走了,咱们这头的山,我这就带人上山看看土松不松。”
  “下这么大雨,你上什么山上山,我们也都走,爱咋地咋地。”
  宋福生头回发现顺子还挺犟,“你们家少爷身边离不得使用的人,明早你们还要出发,就听我的吧。”
  催促赶着顺子和小全子离开。
  要不然陆家这些人,就会在这里干起活没完没了。
  送走了顺子和小全子他们。
  宋福生真就命烤炉房停工,大侄女们老实的,还在那里烤制。
  列巴房那可是危房,从来就没有改建过,都是好多年前的墙体。
  本打算搬迁住进新家后,再慢慢一点点儿弄。
  连着列巴房、猪圈、牲口棚,鸡舍鸭舍,在他们住的大院子外围再弄个小院子。
  新起建烤炉房后,眼下的烤炉房子给墙推倒,变成冬天的大棚房。
  这么规建,等于小院子是生产基地,大院子里就全是住宅,种点菜,鸭子都不在这里养,免得经常踩到鸡屎鸭屎,脏。
  可是,一直也没得空啊,需要一样一样干,你看,这全是事。
  宋福生又下命令,让屋里帮着搭炕、扣板子、铺地板、安柜子所有搞装修的停工,在院子里搭公共厕所的工人停工。
  都给他回家。
  连续下命令,直到此刻,宋福生才知道阿爷的难处,难怪阿爷说撵不走。
  一帮汉子,顶雨站在院里里,有的忽然要冲他下跪:“东家,东家,求您了,就让我们留下干活吧,给我们发口吃的就成。”
  这些帮忙干活的工人,当初招的时候,就是特意照顾附近几村逃荒来的人家。
  他们本来就没什么田地,即使有,荒地,放完荒后,分到手的时候种地就已经晚了,收成本就不如村里人。
  再逃荒一路,路上早就耗光了手里的银钱,大多数的人没什么存项,这一年,朝廷打仗又不给发什么救济粮。
  眼下,雪上加霜。
  连续下雨,昨日两场雹子后,地里那少有的收成将面临颗粒无收。
  这些汉子,可不就希望能继续领口粮?有好些人,他们不要工钱,就要粮食。
  也是因为这个,“九族”明明不需要大量购买粗粮,却为这些人买了很多当工钱向下发放。
  要不然老太太哪来的粗粮,制作列巴向外卖?
  咱可没占公家便宜,没有挪用仓场衙让制作列巴的粗粮。
  对宋福生来讲,没必要,他从哪里紧紧手,都能挣到那点小钱。
  对于九族人来讲,我们得为了“忠毅”牌匾守护名声,来这里两年了,不是两天,早发展的宁可要脸也不再那么贪钱啦。
  老太太:我差那点钱?我卖列巴给赶考人是为做好事,到头来再因占朝廷便宜让人知晓,给我儿和珉瑞丢脸,我不是有毛病吗?
  扯远了。
  总之,发粗粮给当工钱还出过事。
  这些汉子前一阵,有那么几个人为省口粮饿晕倒差些出事,给阿爷气够呛,说你们要是这样,那不能用你们了。出事,我们家不得赔钱?你们家的婆娘就得去告我们,俺们名声都会受牵累,又不是没给你们发粮。
  气的老爷子和宋福生私下嘀咕:做好事,不一定会落下好,还不够操心的。
  你看看,那时候这些人,还能指望田地收成呢都能那样,此时颗粒无收,就更拿宋九族当救命稻草。
  宋福生说:“各村给你们分的房子都是积年已久的,这么下雨,你们不惦记家里吗?”
  “家里有婆娘,她们能上房补修。”
  “别说了,回去,说破天你们也要走,我们家担不起。你看我们离山好像是远,好像是滑下泥掉石块不当什么。那山洪真来,别说这里,瞬间能过河淹进村里,我才看完那一幕,走走走。”
  宋福生让阿爷进屋里给他们挨个发今日口粮。
  大半天给他们算一天的。
  “东家,那赶明我们?”
  “赶明我能用你们还会用,啊?我也知你们的难,咱等等雨停的好不好?”
  宋福生正说着话时,姑娘们突然嗷嗷的惊叫了起来,只看二丫她们在的烤炉房一面墙忽然倒了。
  二丫抱着四个泥托盘,暴露在这天地间,二丫正在归拢东西呢,不烤了也要将有用的拿走。
  桃花在拽标识“奉天”二字的粗粮袋子,粮食也要转移,扔到这里让人偷了呢。
  而这个烤炉房,就是以前宋茯苓单独做生日蛋糕的屋子。
  “三叔!”
  “三舅!”
  “他三叔。”
  一帮姑娘家和小媳妇们被吓的叽叽喳喳向宋福生跑来。
  危险时刻,找强者。
  宋福生后怕:烤吧,这回让你们烤,死心眼,差些被埋里头。


第六百三十八章 人们总是想不开要钱还是要命
  烤炉房的小媳妇们,抱着一个个大托盘,穿梭于各点心房和马老太家。
  马老家新房炕最先搭完,将烤盘都放在炕上面,以防水淹进屋给泡烂。
  大姑娘们是背起有大半个身体高的背篓,背篓里装有烤点心的一切用具和放在这面使用的锅碗瓢盆,将蓑衣扇在上面。
  她们正在听三叔话,戴着斗笠一个扯住一个向院外走,怕脚下稀泥打滑,互相有个照应。
  三叔三舅说了,别说只倒一面墙了,就是全倒下也不用她们管,只要走就行,让尽快回村。
  而才赶回来的宋福生大伯、高屠户、宋福生的大哥宋福财他们,带着村里来帮忙的汉子,是顶着大雨,将存放在烤炉房做列巴的一袋袋官粮,从烤炉房背出,放置在宋福生家屋里。
  宋福生家,目前是这些人家中,装修最完整的房子。
  毕竟九族已经习惯了,啥好事都要先可着福生来。他们等等不要紧,却是不能让福生等的。
  宋福生家屋里有家具,有桌椅、有炕柜、四开门大衣柜。
  睡觉的夫妻房、米寿房、茯苓房,地面铺了地板,棚上扣了板。炕四周的墙面也扣了原木板,免得靠在墙上衣服脏,墙面冬天凉,有木板也保暖。
  炕上靠墙一侧有通顶的炕柜,炕下连着炕柜的是书桌台,俩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