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8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8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汉告诉道,好像是城破了,咱们换了王爷。
  至于现在谁是头,他一个小老百姓也不清楚。只感觉眨眼间就发生了祸到临头的事儿,之前一点儿消息也没听说。
  然后就是四面八方的难民,突然冲进了他住的县城。
  县城里的官差都被人杀了,明晃晃扔在街上,县令的脑袋也被挂在城楼示威。
  完了大伙就只能跑呗,因为难民们推门就抢,也没人管,抢不着就动刀子。
  要是问他附近村的情况,他也不是附近村里的人啊?
  老汉在离开前,又补了句:“附近村落,恐也遭殃。”
  宋福生为表达感谢,再次一抱拳,且也告诫老汉一句话:前路茫茫,你身上的衣裳还是过于体面,换了吧。


第六十章 措不及防扛责任(二更)
  有些事,不到最后一步,心里总会企盼希望。
  虽然这些天他们住在山上,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大家好像是选择了逃亡,但是仍然会惦记一种可能,那就是还能家去。
  有些事,要不是亲眼所见,不是亲耳听旁人告知,这十几个汉子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宋福生救了他们什么。
  那老汉讲:之前一点儿消息也没有,突然就这样了。
  可宋福生却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消息,是用他岳父一家的命换来的。得知后也并没有只着急自家跑,把如此救命的消息又告诉了村里人,仁义。
  要不是提前知道这些,他们这十几家怎么可能会带出那么多家当,大概也会像这些走在雨中的麻木人一般,只简单带个包袱,带个三五斤干粮。也或许,早就被突然冲进院落抢劫的贼人打杀。
  此时再重新上山,别说本就和宋福生交好的高家王家郭家和里正家,就是宋福生大伯家的大堂哥宋福禄,心里也越琢磨越后怕,越后怕越对三堂弟宋福生感恩。
  一直以来关于那头牛的争执;祖父闭眼前还心心念念二房宋福生的偏心,眼里根本就没有他们大房,对他们这些一样的儿子孙子没有只言片语的嘱托,满口都是宋福生。
  以及宋福生凭啥是老宋家唯一的读书人,对三堂弟每次回村展示过好日子的嫉妒,以上种种,在人命面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宋福禄此时的心里话:这次,三堂弟,谢谢了。
  沉默,摸黑爬山回去时,大家一路沉默。
  宋福生心里也沉甸甸的。
  当他们浑身被雨水浇透,带着一脚稀泥满身风霜赶回洞口时,接过家人递过来的姜汤,看到家人满是期盼的脸,都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半个时辰后,山洞里和庇护所里充斥着女人们的哭声。
  李秀哭赵富贵没了,她和怀里的儿子要怎么活。
  宋福生的大伯娘哭二儿子。
  二儿子非要去隔壁村接大肚子的婆娘,至今杳无音讯,是不是已经不好了,碰到那些恶人给打杀了?
  宋福生的大嫂何氏以及大多数的年轻妇女们,都在哭娘家。
  走时匆匆忙忙,也没送个信儿。
  如果附近村落也像那老汉讲述的和城里似的,城里有官兵把守都被屠城,村里可想而知。难道她们再也见不到娘家人了?她们怪自己提前知晓却无能为力。
  女人们一边哭一边喃喃叫着爹啊娘啊,弟兄。
  哭声撕人心肺。
  就连对娘家没什么感情的朱氏也跟着抹泪,她还属于一直对娘家没什么感情,当闺女时在娘家没少受磋磨。
  老太太们也哭。
  生活几十年的地方,谁还没几个亲戚。
  大姑子小姑子姑奶奶,隔房弟兄,一想象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还有这个乱世道,不知道拖家带口下一步该咋活,她们就心口窝隐隐作痛。
  这样的气氛下,弄得钱佩英和宋茯苓也跟着眼泪吧察。
  钱米瘦搂住钱佩英的脖子默默掉泪,离近听才能听清五岁的娃在小声念着:祖父,爹、娘。
  孩子这些天没哭过不是忘记了,是五岁的小人就学会要坚强不给大人添乱。
  宋里正是在庇护所里,在十几个汉子面前老泪纵横。
  全村一百五十二户人家,眼前能确认平安的只有山上这十四户,十四户里还折了个赵富贵,相等于十三家。另一百多户不知生死。
  不能回村看,不能走回头路,并且得尽早下山。
  是的,尽早,宁可顶雨也要离开。
  有时候老奸巨猾也是褒义词。
  宋里正就属于人老经验足的。他是特意问过宋福生等人很多细节后,就琢磨开了。
  城破,新王交替,新王会命令手下屠杀以前的县令和官差们,并且挂城头示威,那就是新王的态度,不想管这里百姓的死活。
  要管,就不会任由更多的难民冲进来。
  而他们这地方不经抢啊,本来日子就不好过。就看今年的收成,家家本就活的艰难。
  大家都没吃喝,这地方没粮了,那就会接着往下一个地方去。
  所以说,越往后拖,情况越不乐观。越是在后面的难民越是身无分文,敢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敢为活命豁出去玩命。
  现在,听这十几个小子们回来讲,路上走的虽然也是苦命人,但大多数应该是从镇里城里逃出的百姓。或无奈投奔亲属,不在这乱城里讨生活了,或是怕被乱兵打死、怕被逃荒者冲击的那种。
  混在这样的人群里,总比混在后面那些更惨的难民里安全。
  更何况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既然回不了头,回村就是挨宰或被乱民团伙抢劫的命,那就不如早些离开。
  在这山上多呆一天,粮食就少一天。别没坚持到下一个城池就断粮了,那才是最糟的。
  宋里正下定决心,深吸一口气站起身。
  当他再出现在老少爷们面前时,对大伙喊了口号。
  大致意思是:
  一,哭没用,哭要是有用,他能比任何人哭的都邪乎。接受现实吧,接受后,擦干泪,坦然面对。
  二,我们的目标是,保家人、保粮食、保证活下去。活下去才能到新地方再造个新家,让子子孙孙扎根。
  三,咱们要离开了,但咱们不能这么走。咱们这十几户人家必须得拧成一股绳。大伙能不能拧成一股绳?!
  这天晚上,大家都不再干活,早早睡个好觉。
  没错,好觉,一个挨一个只能侧身睡,真的算做眼下很好的休息,已经很难得。
  这天晚上,一向能躲活很惜命的宋里正,一个人默默地在山里寻了个他眼中风水好的地方。
  在大雨中,老爷子一锹又一锹亲自挖了个大土包,又在土包上面插了个木牌。木牌上写着:村名,村里几个大姓,在这个山后的村里,曾有多少户人家。
  与此同时,这个深夜,宋福生在钱佩英耳边羞愧道:“我尿裤子了,你闻出来没。”
  钱佩英找到宋福生的手,十指相扣,也贴他耳边安慰说:
  换我,我都得吓拉裤子里,真的,老宋。
  咱可是从好社会来的,除了家里老人去世,咱哪有机会见死人,更何况那死人脑袋还突然掉下来,泡囊了,换谁都得吓尿。
  哪像他们古人,在这乱世,扛造。咱可和他们不一样,咱以前生活的地方太太平平,冷不丁这样,老宋你已经很厉害了。
  钱佩英又说:“咱俩鸟悄的,我给你找套新的换上。”
  老宋拒绝:“我一个逃荒的,一身尿味醋味挺好,已经遢(ta二声)干了。”
  第二天早上寅时,大伙要出发了,一身尿味的宋福生刚下树,就被吓一跳。
  三十七条汉子对他七嘴八舌道:“福生,咱大家伙往后就听你的,你说怎么走吧,哪个打头,哪个殿后。”
  宋福生看了眼这三十七个人,看了眼在他们身边正冲他笑的里正爷,又眯眼望了望影影绰绰的人群。
  他知道那人群总数是158名,里面有十几岁的半大小子、老人、妇女、儿童。
  他们这不到四十名的正当年壮劳力,就是为守护这一百五十八人。
  宋福生说:“既然大伙要听我的,那我第一条指令就是:你们记住,下山后,被抢一家就是抢大伙,跟他干!”


第六十一章 半大孩子也是主力(三更)
  一直选择中间位置、从没吃过亏的里正家,这次主动选择打头走。
  宋里正一摆手:“就这么定,你们叫我一声阿爷,阿爷在前面给你们开路。”
  高屠户冲大家喊道:“我家牛车还能匀出地方,怕被雨水浇的粮食放我车上。低于三岁的娃娃,家没车的也上来。”
  郭家四兄弟站出来对宋福生说:“我家殿后,我们有锄头砍刀。福生兄弟放心,有我们哥四个在,谁也不敢从后边抢。抢,俺特娘的就一刀砍死他。”
  宋福生拍了拍郭家老大的肩膀:“郭大哥,你记住,后面一旦有情况,你就吹这个大喇叭。放心,我们前面的马上就到。”
  大喇叭是一节一节一节能收缩的,是宋福生从空间里拿出来的,是宋茯苓陪他爸去会展中心看足球赛,他爹买给她吹着玩的。
  这玩意别小看,一吹嗷嗷响,震耳欲聋。收缩回去还不占地方,也就巴掌大。
  宋福生家在队伍里排第三个。
  他家的三台骡子车里,也匀了两家老人和三个怀里抱的几岁娃。
  也就是说,凡是有牛车和骡子车的人家,半大姑娘小子们全部下车,腿着走。
  他们要把地方倒给走不了远路的老人和孩子。
  不过这几家老人还没等上车呢就嘱咐,不光惦记自家的,谁家的都拉住嘱咐:“有累了的就和阿奶说,阿奶下去换你们。我都能下地干活,更能走。”
  十四家队伍装好所有东西,依次排列下山。
  顶风冒雨,下山的路稀泞。
  木制的手推车轱辘经常卡住,陷进泥里。
  下山的路也经常回荡着一家家共同推车的口号:“一二三推,一二三推。”
  宋茯苓帮大伯二伯推车,大伯二伯力气太大,她才搭个手,手推车就往下跑,咕噜咕噜的,一个没注意摔个大前趴,给她闪一下子。
  桃花双肩背筐赶紧跑过来扶她:“胖丫?”
  宋福生也头戴斗笠回眸看女儿,眼露关心。
  宋茯苓一脸泥水爬了起来,起来就冲爸妈笑,还推掉桃花递给她的布巾,脆声脆语道:“不用擦了,这才像逃荒的。”
  桃花要给宋茯苓擦脸的动作一顿,想了想,一把抓过宋茯苓的小脏手就往自己脸上抹,也抹的一脸泥笑。
  大丫二丫对视一眼说,那咱俩以后脏了也别擦。
  宋金宝撇嘴,觉得大姐二姐太自作多情:“你俩脏不脏都像逃荒的,快放心吧,没人抢你俩啊。”
  大丫二丫很想揍讨厌的弟弟一顿。
  一向不爱笑的宋家老大宋福财都忍不住弯起嘴角。他推着沉重且不好掌控的手推车心想:原来这就是三弟嘴里念叨的希望,看看没心没肺的娃们,就没啥过不去的。
  近二百人的队伍,再加上一辆辆骡子车牛车、一台台手推车,明晃晃的从山上下来了。
  好多正在行走的难民不约而同地望了过来。
  有的难民是在前面走,听到声响站住脚,回头瞅这冒然出现的队伍。
  有的难民是在后面,他们紧跑几步要往前凑。
  这些人是在山上住?
  一看那上面堆的,一看那些车,就知道这伙人一定有很多吃的。
  是啊,比起这些逃难的人,他们是有很多吃的,可你们敢抢吗?
  被新任命的青少年组组长高铁头,带领十几个半大小子,身背竹篓腰别水囊,手执两米长棍在最前面亮相。
  长棍的头是尖尖的,一棍子扎下去就能给人扎个好歹。
  高铁头他们这些半大小子,从下山那一刻就不忘宋三叔教导。
  宋三叔说:“他们抢的不是粮,是你们身后爹娘弟弟妹妹的命,被人抢粮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小男子汉们,你们要不要护住爹娘的命?”
  没吃没喝可不就得等死,当时他们十几人齐声高喊:“要!要!要!”
  所以,有种来啊,敢蜂拥而上抢他们口粮,先过了他们青少年组这一关。


第六十二章 打心理战(四更)
  这些停住脚望过来的难民,确实是想上前要口吃的。
  因为这里面有部分人是一路逃出来的,身上本就没带什么。
  还有混挺惨的,路上已经被人抢完的,你说都被抢了身上还能剩啥,能活着就算命大。
  更有很多人是从城里来的。
  战争,城里才是最首当其冲的重灾区。那些新王手下的官兵和冲进去的难民如蝗虫过境,看不顺眼就杀。
  他们还活着,一路从城里走到这里,实属不易,走了好几天了。
  这部分人就寻思着:即便不给口吃的,给口热水也行啊。你说你们刚从山上下来,指定口粮热水齐全。
  这几日天天下雨,他们就是想烧些热水也无能为力,大雨总给火熄灭,肚里装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